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942355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高考基础知识要点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公转线速度:

平均每秒约为30千米。

1月初位于近日点,7月初位于远日点。

(2)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理解)

目前,黄赤交角是23°

26ˊ。

黄赤交角的影响:

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并且地轴在宇宙空间的方向不因季节而变化,因而,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②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

,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③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

夜弧长,则白昼短。

④四季更替:

天文四季:

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

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⑤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

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

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3)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为主)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只有地球不停地自转,才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地球不自转仍有昼夜现象,在一年中地球公转也会使某一地有一次昼夜变化)。

地方时与区时: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北京时间:

东八区的区时,120º

E的地方时。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无论朝哪个方向运动,都会发生偏向,在北半球偏右,在南北半球偏左。

赤道上经线是互相平行的,无偏向。

公转转的地理意义(见黄赤交角意义)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

(2)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

(1)三大类岩石的主要特点

分类

形成原因

岩石特点

常见岩石

岩浆岩

侵入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

晶粒较粗

花岗岩(华山,衡山,普陀山,黄山)

喷出岩

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晶粒较细,有气孔

玄武岩(长白山,富士山)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化成碎屑物质,再经流水,风等搬运作用,经过压紧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有明显层理构造,有化石。

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煤

变质岩

原有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使原来的岩石成分和性质发生改变

有片理构造

石英砂岩变质成石英岩。

页岩变质成片岩,板岩。

石灰岩变质成大理岩。

(2)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过程

2、影响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褶皱、断层的主要特点、成因及地表形态

褶皱

基本形态

岩层弯曲

新老关系

原生地形

受外力作用后地形

人类的关系

背斜

内部岩层向上拱起

中心老,两翼新

成山

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

储油

向斜

内部岩层向下凹曲

中心新,两翼老

成谷

槽部受挤压,不宜侵蚀,反成山岭。

储水

断层

岩石移动方向

与地表形态关系

实例

地垒

中间岩石相对上升,两侧相对下降

形成块状山地

庐山,泰山

地堑

中间岩石相对下降,两侧相对上升

形成裂谷,凹陷地带

东非大裂谷。

汾河谷地。

(2)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

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3、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原理见上图)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3)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气压带与风带

(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影响

东亚季风形成主要是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

时间

温度

气压

切断气压带名

形成的气压中心

风向

性质

7月

陆高海低

陆低海高

副热带高压带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暖湿

1月

副极地低压带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西北风

干冷

南亚季风形成除海陆热力差异外,气压带和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控制南亚的行星风

7月

北移

东北信风

干热

1月

南移

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而成的西南风

湿热

(3)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分布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

之间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20°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轮流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

~北纬25°

大陆东岸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纬20°

~30°

大陆内部、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炎热少雨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南北纬25°

~35°

巨大的海陆热力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少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

~40°

大陆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暖多雨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

~50°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气候

南北纬40°

~60°

全年受西风带影响

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70°

大陆内部

深居内陆,海洋的水汽难以到达

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少雨

寒带

寒带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临海

极地东风带控制

全年严寒少雨

寒带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极地高气压控制

全年酷寒少雨

高山高原

高山高原气候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地区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全年降水少,温差大

5、天气系统

(1)锋面、低压和高压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的影响

概念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一般坡度较陡,降水区域范围较小、时间较短,雨区主要在锋后

气温和湿度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秋冬季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一般坡度较缓,降水范围较大,时间较长,雨区多在锋前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我国春季江淮地区、夏季黄河流域和秋季东北地区的降雨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移动缓慢

阴雨连绵、闷热潮湿

气温升高、雨过天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进入伏旱天气

江淮至日本西南部地区的梅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气流状况

中心气压

空气水平运动

空气垂直运动

影响天气

实例

气旋

低气压

四周向中心(北逆南顺)

上升

阴雨

热带风暴、台风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向四周(北顺南逆)

下沉

晴朗

伏旱、寒潮

6、水循环

(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联系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形成统一的系统;

能量交换,物质迁移;

使陆地上的水得到不断的补充,水资源得到更新。

7、洋流

(1)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气候的影响:

暖流:

增温增湿。

寒流:

降温减湿

B.渔场的分布: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

秘鲁渔场:

涌升流;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的冷水

C.海洋环境:

加快净化,扩大污染范围

D.航海事业:

顺—省时省力逆—费时费力海雾海冰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2)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以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为例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地共处在地理环境整体之中,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某个要素发生变化,必然要引起其他各要素相应的变化,最终导致环境整体的变化。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

3、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变化规律

地带性规律

纬度地带性规律

太阳辐射热量随纬度带分布变化

每个地带大体与纬线平行地伸展,沿

经线方向有秩序地更替

经度地带性规律

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

每个地带大体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沿纬线方向有秩序地更替

垂直地带性规律

山地地形和海拔高度水热状况变化的影响

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更为明显

非地带性分异

由地貌、海陆分布、岩石性质等因素影响

热量、水分以及植物、土壤分布发生非秩序性地变化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陆地上的不同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不同的自然带对人类的农业、工业、城市、生活等活动产生影响,促使不用的农业类型、城市形态、生活习惯等,影响着我们的各种活动。

(理解)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与聚落及交通线路

(1)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理解)

聚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可从形态上反映出来:

平原地区,地形比较完整、开阔、平坦,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规模较大;

山区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例如:

我国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上。

平原地区的区位优势: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

也有的平原不适宜城市的发展。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理解)

交通(铁路、公路)选线避开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区的交通线网密度较大(造价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区的密度较小(造价高、工程量大)。

2、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

(1)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

3、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理解)

(1)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以水资源为例)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水资源的质量会影响经济活动的效益。

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发展,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大多在水资源丰富的大河流域。

在科技比较发达的近现代,人们能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跨区域调水、修建水利设施,来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矛盾,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4、自然灾害

(1)旱涝、台风、寒潮、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台风

概念:

西北太平洋上热带气旋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或以上(东北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称为飓风)

形成:

洋西北太平洋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影响我国的台风多源于菲律宾群岛。

移动方向:

西行或者西北方向移动。

危害: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巨浪和风暴潮造成

益处:

带来丰富的水资源、缓解盛夏伏旱天气带来的高温。

多发时间:

7月――9月(夏秋季)

影响区域:

我国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

防御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

对台风的探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遥感)建立台风防御机制、制订防灾减灾的应急措施(加固堤防、船只入港避风、疏散居民)。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上海寒潮标准:

24小时内降温≥10°

C,最低气温≤5°

C,或者24小时内降温≥7°

C,日最低气温≤-6°

C)

每年秋末――第二年的初春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路径:

西路(3%)中路(90%)东路(7%)

影响范围:

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南部以外的所有地区。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秋季、春季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

消灭害虫、帮助冬小麦过冬、有利于盐业制卤、带来防寒制品的商机。

措施:

及时发布寒潮预警,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梅雨

源于海洋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移动缓慢。

我国江淮地区至日本的西南部。

长时间的降水造成洪涝和低温灾害

带来丰富的水资源

6月中旬――7月上旬

伏旱

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炎热少雨的天气。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

7月中下旬,梅雨天气过后

地震

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主要原因:

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即地震)的主要原因。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防治措施:

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做好灾害应急对策,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群众应对灾害的能力。

人口与城市

1、人口增长模式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

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主要人口问题(典型举例)

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人口政策与措施

1.人口严重老龄化(瑞典老年人口超过少年儿童人口比重。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人多于儿童的国家)

2.人口自然负增长,总人口数

持续减少(德国20世纪70年代

开始进入人口持续负增长状态)

1.劳动力不足,影响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2.青壮年负担过重,赡养过多孤寡病残老人等

3.人口自然负增长

4.总人口数持续减少

采取鼓励生育或接纳外来青壮年移民等人口政策与措施

1.少年人口比重大(肯尼亚的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孟加拉国老年人口仅占0.9%)

2.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约旦达到41%o,只需半个世纪时间,人口可增长到原来的8倍)

1.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生育高峰迭起

2.给教育、就业、住房等社会问题的解决带来巨大压力

3.资源积累减少,影响经济发展速度

4.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甚至造成超载、破坏

实行或赞同计划生育,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控制人口数量

(2)我国人口政策

(1)基本国情:

a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b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问题突出c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d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2)人口国策: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改善人口结构。

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2、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3、人口数量与环境

(1)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人口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4、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职能区

组成

布局要求

商业区

商业街和购物中心

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居民稠密,常在城市道路的交汇处附近

工业区

主要为工业用地分布的地区,常常由于同类工业部门集聚而形成多个不同类型的工业区

土地资源充足、对外交通方便,有良好的协作条件。

若有污染工业,出力求清洁生产外,在布局上要考虑配置在城市的下风口、水源下游

居住区

成片的住宅楼群以及商店、学校、医院、绿地组成

交通便捷,居住环境良好,污染轻微的地区

城市空间结构

a.同心圆结构(一般城市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是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土地价格是形成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重要因素

影响地价的最主要因素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是否便捷。

地价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递减

b.大城市的空间结构(比同心圆复杂的多,有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

c.不同职能的城市空间结构不同

d.自然环境对城市空间结构也有重要影响

5、城市服务功能

(1)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城市的的规模与城市服务的种类、等级、影响范围呈正相关。

6、城市化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速度

城市化发展特点

产业革命前

城市数目少、规模小、城市人口比重小

产业革命后

较快

出现一批工业和商业经济为主的新城市,城市人比重较快增长

20世纪以来

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国家类型

城市人口比重

现阶段城市化水平

近年城市化速度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

当代世界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a.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b.城市规模不断扩大c.出现城市群d.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的优点

a.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心b.城市是区域服务的中心c.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现代化d.城市化带动农村现代化e.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城市化的缺点

A城市问题a环境问题b交通问题c居住问题d社会问题

B解决城市问题的措施a分散城市职能,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建设卫星城镇b进行城市规划,总是城市立法,加强城市的管理和建设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是环境想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甚至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等环境污染问题。

7、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的标志是:

物质建筑景观。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影响的特点是:

a建筑布局:

皇权为中轴线(中国)/教堂为中心(西方);

b建筑结构:

封闭性(中国--内向)----围墙/开放性(西方--外向)——园林;

c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

红墙、黄瓦、飞檐、斗拱、亭、台、楼、阁,

西方宫殿:

建筑的喷泉、雕塑。

民居:

四合院(中国);

洋楼、花园、绿篱、草地(西方)。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1、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

(1)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

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工业区位与工业地域

(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

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

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科技技术、集聚、土地价格等。

环境因素:

从主导风向上看,严重污染大气的工厂应该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选择厂址,或者在主导风向的垂直两侧选择厂址;

在季风区,工厂应该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的风向的上风向。

从水源上看,有废水排放的工厂应该布局在远离水源地或远离河流上游地区,而自来水厂宜于布局在居民区的水源地上游或河流上游地区。

从距居民区的远近上看,占地面积不大而没有污染的工业,宜于布局在城区;

用地规模较大、污染较轻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地区;

严重污染而一时难以治理的大型企业,宜于布局在远离市区的远郊和郊外。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