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1218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植物认识实习Word格式.docx

龙须、蓝草、剑柏、蓝地柏、地柏叶、伸脚草、绿绒草、烂皮蛇。

类别:

卷柏科、卷柏属多年生草本。

翠云草为中型伏地蔓生蕨。

主茎伏地蔓生,长约1m,分枝疏生。

节处有不定根,叶卵形,二列疏生。

多回分叉。

营养叶二型,背腹各二列,腹叶长卵形,背叶矩圆形,全缘,向两侧平展。

孢子囊穗四棱形,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四列呈覆瓦状排列。

土生,主茎先直立而后攀援状,长50-100厘米或更长,无横走地下茎。

根托只生于主茎的下部或沿主茎断续着生,自主茎分叉处下方生出,长3-10厘米,直径0.1-0.5毫米,根少分叉,被毛。

主茎自近基部羽状分枝,不呈“之”字形,无关节,禾秆色,主茎下部直径1-1.5毫米,茎圆柱状,具沟槽,无毛,维管束1条,主茎顶端不呈黑褐色,主茎先端鞭形,侧枝5-8对,2回羽状分枝,小枝排列紧密,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5-8厘米,分枝无毛,背腹压扁,末回分枝连叶宽3.8-6毫米。

叶全部交互排列,二形,草质,表面光滑,具虹彩,边缘全缘,明显具白边,主茎上的叶排列较疏,较分之上的大,二形,绿色。

主茎上的腋叶明显大于分枝上的,肾形,或略心形,3毫米×

4毫米,分枝上的腋叶对称,宽椭圆形或心形,2.2-2.8毫米×

0.8-2.2毫米,边缘全缘,基部不呈耳状,近心形。

中叶不对称,主茎上的明显大于侧枝上的,侧枝上的叶卵圆形,1.0-2.4毫米×

0.6-1.0毫米,接近到覆瓦状排列,背部不呈龙骨状,先端与轴平行或交叉或常向后弯,长渐尖,基部钝,边缘全缘。

侧叶不对称,主茎上的明显大于侧枝上的,分枝上的长圆形,外展,紧接,2.2-3.2毫米×

1.0-1.6毫米,先端急尖或具短尖头,边缘全缘,上侧基部不扩大,不覆盖小枝,上侧边缘全缘,下侧基部圆形,下侧边缘全缘。

孢子叶穗紧密,四棱柱形,单生于小枝末端,5.0-25毫米×

2.5-4.0毫米;

孢子叶一形,卵状三角形,边缘全缘,具白边,先端渐尖,龙骨状;

大孢子叶分布于孢子叶穗下部的下侧或中部的下侧或上部的下侧。

大孢子灰白色或暗褐色;

小孢子淡黄色。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40-1000m的山谷林下,多腐殖质土壤或溪边阴湿杂草中,以及岩洞内,湿石上或石缝中。

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

栽培技术

宜采用无性扦插的方式进行人工繁殖。

翠云草的扦插,非常简便易活。

只要选择一片阴湿地(人工进行遮阳处理也可),保持土壤经常潮润,截取翠云草长约10cm的茎枝,平铺于潮湿地上,无需用土埋,只需用水向其喷雾,不久便可生根成活,一旦定植成活,粗放管理即可。

只是对水分的要求稍高一些,宜湿不宜干,过2-3个月便可生长繁茂。

[3] 

种植要求

土壤:

弱酸性或酸性土壤,盆土宜疏松透水且富含腐殖质,可用等量的腐叶土或泥炭、壤土和素沙混合配制;

水份:

喜湿润的土壤环境,不耐干旱,每日固定浇水[1] 

 

,常以喷雾器喷洒水气保持叶面湿度,有助生长更旺盛。

冬季要减少浇水,保持稍为湿润即可。

施肥:

生长季每半月施肥1次,要注意氮磷钾的配合。

为了避免枝蔓生长过长,要控制氮肥的施用。

冬季停止追施肥料。

温度:

喜温暖,在20℃左右时生长良好,越冬温度5℃。

理想的生长适温为夜间10—15℃,白昼21一26℃;

光照:

喜半阴,盛夏注意庇荫,不能曝晒,否则植株易枯焦死亡。

修剪:

春季结合翻盆对植株进行1次修剪,剪去老化的枝蔓,并短剪过长的枝条。

上盆及翻盆:

种植可选择口径15-20厘米的花盆,每盆栽苗5-7株。

喜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基质可用腐叶土、园土和砻糠灰或粗砂等材料配制。

盆栽应于每年春季根系长满盆时进行翻盆。

植物配景

翠云草株态奇特,羽叶似云纹,四季翠绿,并有蓝绿色荧光,清雅秀丽,属小型观叶植物,盆栽适合案头、窗台等处陈设。

翠云草适合家庭居室的装饰,绿化、美化。

适于家厦居室盆栽观赏。

翠云草作为小型盆栽喜阴观叶植物,枝叶青翠如绿云片片,层层积翠,细枝密生小叶如绿鳞,置放案头、茶几之上或在室内角隅的高脚花架上,便显得绿意潇洒,景色悠然,有生气勃勃之感;

在居室角隅的高脚花架上,摆上一盆中型翠云草,枝密小叶甸旬茎从盆口伸出,垂于盆边,随风摇曳,风度雅致。

既能调节室内空气,消除污染,又能醒脑提神。

翠云草也可应用于岩石园、水景园等专类园中,也可在盆景上作装饰之用。

在湖畔、溪旁、岩石缝隙及瀑布流水旁配置,能带来生气和活力,增添野趣和提高景观效果。

较大的盆栽翠云草,可置于较荫的窗台或阳台上。

尤其在每年的4-5月间,或初夏的梅雨时节,盆栽翠云草经轻雨梳洗,如倩女美发,飘摇披拂。

此时,盆栽翠云草长得青翠碧绿,绿鳞片片,是翠云草的最佳观赏期,很耐人观赏。

3芒萁

芒萁,(拉丁学名:

Dicranopterisdichotoma(Thunb.)Bernh.),又名铁狼萁,水龙骨目里白科芒萁属真蕨类植物的1种,广泛分布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区;

朝鲜南部及日本,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有药用价值。

形态特征

植株通常高45-90-(120)厘米。

根状茎横走,粗约2毫米,密被暗锈色长毛。

叶远生,柄长24-56厘米,粗1.5-2毫米,棕禾秆色,光滑,基部以上无毛;

叶轴一至二(三)回二叉分枝,一回羽轴长约9厘米,被暗锈色毛,渐变光滑,有时顶芽萌发,生出的一回羽轴,长6.5-17.5厘米,二回羽轴长3-5厘米;

腋芽小,卵形,密被锈黄色毛;

芽苞长5-7毫米,卵形,边缘具不规则裂片或粗牙齿,偶为全缘;

各回分叉处两侧均各有一对托叶状的羽片,平展,宽披针形,等大或不等,生于一回分叉处的长9.5-16.5厘米,宽3.5-5.2厘米,生于二回分叉处的较小,长4.4-11.5厘米,宽1.6-3.6厘米;

末回羽片长16-23.5厘米,宽约4-5.5厘米,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向顶端变狭,尾状,基部上侧变狭,篦齿状深裂几达羽轴;

裂片平展,35-50对,线状披针形,长1.5-2.9厘米,宽3-4毫米,顶钝,常微凹,羽片基部上侧的数对极短,三角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长4-10毫米,各裂片基部汇合,有尖狭的缺刻,全缘,具软骨质的狭边。

侧脉两面隆起,明显,斜展,每组有3-4(5)条并行小脉,直达叶缘。

叶为纸质,上面黄绿色或绿色,沿羽轴被锈色毛,后变无毛,下面灰白色,沿中脉及侧脉疏被锈色毛。

孢子囊羣圆形,一列,着生于基部上侧或上下两侧小脉的弯弓处,由5-8个孢子囊组成。

生长环境

多年生杂草。

常以孢子繁殖。

喜酸性土壤,生于林、果园、茶园、路埂。

园林杂草。

土壤是绝大多数高等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性质、植物根系和微生的生长构成了一定的土壤生态条件,植物与这样的生态条件息息相关。

土壤的酸碱性是重要的理化性状之一。

长期自然选择与淘汰的结果,在酸性土壤上保存了一批只适应于酸性土壤生存的植物,称之为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该植物的出现可以作为土壤酸性的标记。

芒萁分布于长江以南,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和甘肃南部。

大量生长于酸性红壤的山坡上,是酸性土壤指示植物。

该植物对生态条件的考察具有重要意义。

繁殖培育

繁殖以分株为主,于春季新叶抽生前将带有2~3片老叶的根茎切断,栽植后,另成新株。

穴内施以基肥,栽后充分浇水。

待抽生新叶后,任其生长。

4蜈蚣草

多年生草本,属蕨类植物门,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高1.3-2m。

根状茎短,披线状披针形、黄棕色鳞片,具网状中柱。

叶丛生,叶柄长10-30cm,直立,干后棕色,叶柄、叶轴及羽轴均被线形鳞片;

叶矩圆形至披针形,长10-100cm,中部羽片最长,先端渐尖,先端边缘有锐锯齿,基部截形,心形,有时稍呈耳状,下部各羽片渐缩短;

叶亚革质,两面无毛,脉单1或1次叉分。

孢子囊群线形,囊群盖狭线形,膜质,黄褐色。

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植株高(20)30-100(150)厘米。

根状茎直立,短而粗健,粗2-2.5厘米,木质,密蓬松的黄褐色鳞片。

叶簇生;

柄坚硬,长10-30厘米或更长,基部粗3-4毫米,深禾秆色至浅褐色,幼时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以后渐变稀疏;

叶片倒披针状长圆形,长20-90厘米或更长,宽5-25厘米或更宽,一回

羽状;

顶生羽片与侧生羽片同形,侧生羽多数(可达40对),互生或有时近对生,下部羽片较疏离,相距3-4厘米,斜展,无柄,不与叶轴合生,向下羽片逐渐缩短,基部羽片仅为耳形,中部羽片最长,狭线形,长6-15厘米宽5-10毫米,先端渐尖,基部扩大并为浅心脏形,其两侧稍呈耳形,上侧耳片较大并常覆盖叶轴,各羽片间的间隔宽约1-1.5厘米,不育的叶缘有微细而均匀的密锯齿,不为软骨质。

主脉下面隆起并为浅禾秆色,侧脉纤细,密接,斜展,单一或分叉。

叶干后薄革质,暗绿色,无光泽,无毛;

叶轴禾秆色,疏被鳞片。

在成熟的植株上除下部缩短的羽片不育外,几乎全部羽片均能育。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

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环境。

生长适温3~9月为16~24℃,9月至翌年3月为13~16℃。

冬季温度不低干8℃,但短时间能耐0℃低温。

也能耐30℃以上高温。

蜈蚣草喜湿润土壤和较高的空气湿度。

春、秋季需充足浇水,保持盆土不干,但浇水不宜太多,否则叶片易枯黄脱落。

夏季除浇水外,每天还需喷水数次,特别悬挂栽培需空气湿度更大些,否则空气干燥,羽状小叶易发生卷边、焦枯现象。

规模性栽培应设遮阳网,以50%~60%遮光率为合适。

地理分布

原产地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生长在溪边林下的岩石缝中和阴湿处的朽木上。

常用分株、孢子和组培繁殖。

1、分株繁殖:

全年均可进行,以5~6月为好。

此时气温稳定,将母株轻轻剥开,分开匍匐枝,每10厘米盆栽2~3丛匍匐枝。

15厘米吊盆用3~5丛匍匐枝。

栽后放半阴处,并浇水保持潮湿。

当根茎上萌发出新叶时,再放遮阳网下养护。

2、孢子繁殖:

选择腐叶土或泥炭土加砖屑为播种基质,装入播种容器,将收集的肾蕨成熟孢子,均匀撒入播种盆内,喷雾保持土面湿润,播后50~60天长出孢子体。

3、组培繁殖:

常用顶生匍匐茎、根状茎尖、气生根和孢子等作外植体。

在母株新发生的匍匐茎(3~5厘米)上切取0.7厘米匍匐茎尖,用75%酒精中浸30秒,再转入0.1%氯化汞中表面灭菌6分钟,无菌水冲洗3次,再接种。

培养基为MS培养基加6-苄氨基腺嘌呤2毫克/升、萘乙酸0.5毫克/升,茎尖接种后20天左右顶端膨大,逐渐产生一团GGB(即绿色球状物),把GGB切成1毫克左右,接种到不含激素的MS培养基上,经60天培养产生丛生苗。

将丛生苗分植,可获得完整的试管苗。

5半边旗

半边旗是凤尾蕨科真蕨目中植物之一。

茎短直立或斜生,具鳞片,叶丛生;

叶柄长20-35厘米,红褐色;

叶柄卵状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8-18厘米,二回羽状深裂;

顶羽片宽披针形,长7-11厘米,宽3-4厘米,羽状深裂;

侧羽片3-7对,上侧全缘至不规则羽裂,下侧呈规则之羽状深裂;

裂片线形,边缘锯齿状;

孢子囊群沿羽片边缘分布。

植株高35-80(120)厘米。

根状茎长而横走,粗1-1.5厘米,先端及叶柄基部被;

褐色鳞片。

叶簇生,近一型;

叶柄长15-55厘米,粗1.5-3毫米,连同叶轴均为栗红有光泽,光滑;

叶片长圆披针形,长15-40(60)厘米,宽6-15(18)厘米,二回半边深裂;

顶生羽片阔披针形至长三角形,长10-18厘米,基部宽3-10厘米,先端尾状,篦齿状,深羽裂几达叶轴,裂片6-12对,对生,开展,间隔宽3-5毫米,镰刀状阔披针形,长2.5-5厘米,向上渐短,宽6-10毫米,先端短渐尖,基部下侧呈倒三角形的阔翅沿叶轴下延达下一对裂片;

侧生羽片4-7对,对生或近对生,开展,下部的有短柄,向上无柄,半三角形而略呈镰刀状,长5-10(18)厘米,基部宽4-7厘米,先端长尾头,基部偏斜,两侧极不对称,上侧仅有一条阔翅,宽3-6毫米,不分裂或很少在基部有一片或少数短裂片,下侧篦齿状深羽裂几达羽轴,裂片3-6片或较多,镰刀状披针形,基部一片最长,1.5-4(8.5)厘米,宽3-6(11)毫米,向上的逐渐变短,先端短尖或钝,基部下侧下延,不育裂片的叶:

有尖锯齿,能育裂片仅顶端有一尖刺或具2-3个尖锯齿。

羽轴下面隆起,下部栗色,向上禾秆色,上面有纵沟,纵沟两旁有啮蚀状的浅灰色狭翅状的边。

侧脉明显,斜上,二叉或回二叉,小脉通常伸达锯齿的基部。

叶干后草质,灰绿色,无毛。

[1] 

产台湾、福建(福州、厦门、南靖、华安、延平)、江西南部(安远、寻乌)、广东、广西、湖南(衡山、黔阳、会同、城步、宜章)、贵州南部(册亨、三都)、四川(乐山)、云南南部(富宁、边、河口、西双版纳)。

生疏林下阴处、溪边或岩石旁的酸性土壤上,海拔850米以下。

见于日本(琉球群岛)、菲律宾、越南、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及印度北部。

6银脉凤尾蕨

银脉凤尾蕨,又名白羽凤尾蕨、白斑凤尾蕨。

是凤尾蕨属、凤尾蕨组剑叶凤尾蕨的一个变种。

与剑叶凤尾蕨(原变种)区别在于:

该种羽片中央沿主脉两侧各有1条纵行的灰白色带。

中小型陆生蕨类,株高20~40厘米,丛生。

根状茎匍匐生长,叶二型,一为孢子叶,直立,具叶柚,羽片狭长;

另一种为裸叶,较矮,羽状展开,质薄。

叶脉部分为明显的银白色。

习性:

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寒性较强,稍耐旱,怕积水和强光,宜在肥沃、排水良好的钙质土壤中生长,冬季温度不低于5℃。

产于海南(崖县、南山岭)。

生林下,海拔300米。

也产于印度北部、中南半岛及马来半岛。

常用分株和孢子繁殖。

分株全年都可进行,将母株旁的子株扒开盆栽,并注意遮阴保湿。

用孢子繁殖,将成熟孢子撒在腐叶土和碎砖屑的混合基质上,喷水后放阴湿处,萌芽后待苗长高时分栽上盆。

造景应用

银脉凤尾蕨叶丛小巧细柔,叶脉银白色,姿态清秀,素雅美丽。

适宜盆栽点缀窗台、阳台、案头和书桌,也用于插花配叶和瓶景。

栽培时宜用排水、保水性好的基质,盆栽时,盆底垫上碎瓦片,生长期要保持盆土湿润,并经常喷水。

每月施肥1次,盛夏适当遮阴,避免强光直射,以免叶片干瘪枯黄。

冬季盆土稍干燥,每隔2年换盆1次。

7凤尾蕨

凤尾蕨是欧洲凤尾蕨的变种,其别名很多,主要以其叶形和生态环境来命名。

全丛颜色嫩绿,叶片披拂,极有风姿,配山石盆景尤妙。

地栽应选背阴湿润处,可供成片、成行绿化。

叶可配插花。

盆栽可点缀书桌、茶几、窗台和阳台,也适用于客厅、书房、卧室做悬挂式或镶挂式布置。

全草都可以供药用,它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止泻的功效、强筋活络等效,民间多用于治痢疾和止泻。

植株高50-70厘米。

根状茎短而直立或斜升,粗约1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鳞片。

叶簇生,二型或近二型;

柄长30-45厘米(不育叶的柄较短),基部粗约2毫米,禾秆色,有时带棕色,偶为栗色,表面平滑;

叶片卵圆形,长25-30厘米,宽15-20厘米,一回羽状;

不育叶的羽片

(2)3-5对(有时为掌状),通常对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罕有三叉),向上的无柄,狭披针形或披针形(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0-18(24)厘米,宽1-1.5

(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阔楔形,叶缘有软骨质的边并有锯齿,锯齿往往粗而尖,也有时具细锯齿;

能育叶的羽片3-5(8)对,对生或向上渐为互生,斜向上,基部一对有短柄并为二叉,偶有三叉或单一,向上的无柄,线形(或第二对也往往二叉),长12-25厘米,宽5-12毫米,先端渐尖并有锐锯齿,基部阔楔形,顶生三叉羽片的基部不下延或下延。

主脉下面强度隆起,禾秆色,光滑;

侧脉两面均明显,稀疏,斜展,单一或从基部分叉。

叶干后纸质,绿色或灰绿色,无毛;

叶轴禾秆色,表面平滑。

生于竹林边、河谷、墙壁、井边、石缝和山林湿地、海拔400~3200m处。

性喜温暖、湿润、阴暗的环境,忌涝,要求荫蔽、空气湿润、土壤透水良好。

较耐寒,生长适温为10~26℃,越冬温度可低至0~5℃。

[2] 

分布情况

产河南西南部(内乡、镇平、鸡公山)、陕西南部(平利、洋县、略阳)、湖北(兴山、巴东、宣恩、来凤、鹤峰)、江西(庐山、井冈山)、福建(南平)、浙江西部(寿昌)、湖南(龙山、永顺、花垣、黔阳、宁远、洞口)、广东(连县)、广西(隆林、大苗山、瑶山)、贵州(印江、独山、桐梓、遵义、雷山、贵阳、清镇、平坝、安顺、毕节、大方、安龙、德江)、四川(巫溪、奉节、城口、重庆、南川、灌县、松潘、马尔康、大金、宝兴、天全、丹巴、康定、荣经、峨眉山、峨边、石棉、甘洛、越西、屏山、雷波、西昌、普格、布拖、德昌、木里、洪溪、长宁、崇化、金城山、宝兴、庐定)、云南(镇雄、嵩明、蒙自、屏边、德钦、贡山、丽江、维西、大姚、楚雄、宾川、勐海、澄江)、西藏(波密、扎木、林芝、麦通、察隅、错那、聂拉木)。

生石灰岩地区的岩隙间或林下灌丛中,海拔400-3200米。

也广布于日本、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斐济群岛、夏威夷群岛等地。

孢子繁殖

风尾蕨不开花,所以没有种子,通常是以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由于孢子越新鲜,发芽越快,发芽率越高,所以在孢子成熟后,尽快收集播种。

孢子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繁殖率较高,播种前先对栽植容器和基质消毒,并保持清洁卫生。

徐艳、石雷等在对白玉风尾蕨孢子繁殖技术的研究时发现,选取1/2MS,并添加浓度低于2%的蔗糖作为培养基时,成苗率最高。

孢子萌发后,待苗长至一程度时便可上盆栽培。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是蕨类植物最常见的繁殖方式,此方法简单易行,但是繁殖成活率低,一般在繁殖量不大时采用,不适于大规模生产。

家庭盆栽凤尾蕨,通常在4、5月份分株,分株前,减少浇水,以便于脱土。

脱土后,用利器把植株分为3~4丛,再分栽在小盆中,精心护养,直至块茎部位生出初生叶,形成新植株。

中国有丰富的凤尾蕨资源,它们虽然没有鲜艳夺目的花与果实,然而它们以千姿百态的叶形、叶姿凤尾蕨和青翠碧绿的色彩,使人赏心悦目,在观赏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凤尾蕨株形优美,格调清新,极富观赏性,是线条美的典范,越来越博得众人的喜爱。

其适合园林栽培,更适宜美化家居,也是插花不可少的衬托叶。

8肾蕨

肾蕨(学名:

Nephrolepisauriculata 

(L.)Trimen):

附生或土生。

根状茎直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匍匐茎棕褐色,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

叶簇生,暗褐色,略有光泽,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一回羽状,羽状多数,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披针形,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

叶脉明显,侧脉纤细,自主脉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

叶坚草质或草质,干后棕绿色或褐棕色,光滑。

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1/3处;

囊群盖肾形,褐棕色,边缘色较淡,无毛。

肾蕨是附生或土生植物。

根状茎直立,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下部有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匍匐茎棕褐色,粗约1毫米,长达30厘米,不分枝,疏被鳞片,有纤细的褐棕色须根;

匍匐茎上生有近圆形的块茎,直径1-1.5厘米,密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鳞片。

叶簇生,柄长6-11厘米,粗2-3毫米,暗褐色,略有光泽,上面有纵沟,下面圆形,密被淡棕色线形鳞片;

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长30-70厘米,宽3-5厘米,先端短尖,叶轴两侧被纤维状鳞片,一回羽状,羽状多数,约45-120对,互生,常密集而呈覆瓦状排列,披针形,中部的一般长约2厘米,宽6-7毫米,先端钝圆或有时为急尖头,基部心脏形,通常不对称,下侧为圆楔形或圆形,上侧为三角状耳形,几无柄,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向基部的羽片渐短,常变为卵状三角形,长不及1厘米。

叶脉明显,侧脉纤细,自主脉向上斜出,在下部分叉,小脉直达叶边附近,顶端具纺锤形水囊。

孢子囊群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肾形,少有为圆肾形或近圆形,长1.5毫米,宽不及1毫米,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位于从叶边至主脉的1/3处;

产地生境

生溪边林下,海拔30-1500米。

产中国浙江、福建、台湾、湖南南部、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和西藏(察隅、墨脱)。

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肾蕨喜温暖潮湿的环境,生长适温为16℃-25℃,冬季不得低于10℃。

自然萌发力强,喜半荫,忌强光直射,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透气、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酸性砂壤土生长最为良好,不耐寒、较耐旱,耐瘠薄。

肾蕨可用分株与孢子、块茎、匍匐茎繁殖。

分株

繁殖最为常用,每年春季4-5月结合换盆,将根状茎纵切为数份,2-3节为一丛,带上根、叶,分别栽植即可。

块茎繁殖即切取带有一部分匍匐茎的块茎,移栽于疏松透水的土壤中,或直接播种块茎,不久均能长出新植株。

匍匐茎繁殖则可用铁丝将匍匐茎固定在土表,待长出新株后切离母株即可。

分株苗栽植后要保持湿度,遮荫并避免风吹。

[4] 

播种

人工播种孢子,以疏松、透水性好、清洁的泥炭和砖屑配制成的混合基质作为播种基质。

基质经高温消毒,杀死其中的杂草种子和病菌。

消毒后的基质放入清洁的播种浅盆中,稍加压实,整平。

播种时,剪取有成熟孢子的叶片,将孢子集中于白纸上,并用喷粉囊袋将孢子均匀喷布于浅盆中,不必覆土,播后盖上玻璃,定时从盆底涸水,保持盆内湿润,室温维持20-25℃,约一个月发芽。

培养2-3个月后,由原叶体长出真叶,即孢子体。

孢子体具3-4片叶时,分栽定植。

肾蕨观赏价值肾蕨盆栽可点缀书桌、茶几、窗台和阳台。

也可吊盆悬挂于客室和书房。

在园林中可作阴性地被植物或布置在墙角、假山和水池边。

其叶片可作切花、插瓶的陪衬材料。

欧美将肾蕨加工成干叶并染色,成为新型的室内装饰材料。

若以石斛为主材,配上肾蕨、棕竹、蓬莱松,简洁明快,充满时代气息。

如用非洲菊为主花,壁插,配以肾蕨、棕竹,有较强的视觉装饰效果。

9波斯顿蕨

波斯顿蕨,多年生常绿蕨类草本植物,是一类下垂状的蕨类观叶植物,原产热带及亚热带,在我国台湾省有分布。

属于多年生常绿蕨类草本植物。

根茎直立,有匍匐茎。

叶丛生,长可达60cm以上,具细长复叶,叶片展开后下垂,叶片为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基部有耳状偏斜。

孢子囊群半圆形,生于叶背近叶缘处。

该植物是一类下垂状的蕨类观叶植物,适宜盆栽于室内吊挂观赏,其匍匐枝剪下可用作装饰配置材料。

性喜温暖、湿润及半阴环境,又喜通风,忌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