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120723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docx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个案研究--大家进

时间:

2010-12-2214:

27来源:

[]

理想的行为矫正效果是这三种因素的最佳配合2008年08月03日

  摘要:

青少年学生问题行为是学校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学校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因此,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具体表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根据行为矫正学基本原理和新课程理念,我们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分析了学生问题行为产生根源,并运用行为矫正的基本方法和一般技术来矫正问题学生的行为、挖掘他们的潜能,以期能积极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素质,发展其适应性行为,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校园学习生活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新时代学生问题行为行为矫正个案

  一、初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及根源

  1.初中生问题行为的表现

  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这是个体发育最旺盛、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一方面,这个阶段是理想、信念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意识、道德观念指导自己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这个阶段又是生理迅速成熟,而心理发展跟不上生理发展的青春期;是逆反、对抗心理容易出现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因此,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处理好幼稚向成熟、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的各种矛盾特别是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科技发达,大量信息和新观念不断出现,其中的社会不良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问题行为出现主要表现为:

  一是思想认识与行动脱节对许多道德规范、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的要求,学生普遍都知道,但在实际行动中道德要求与约束往往变得无力,因为“公道”与“私利”的选择中,一部分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得失,容易见利忘“义”;就算不“忘义”也往往不愿意舍利求义据一个班学生的调查99%的中学生都认为应该在公交车上给老、幼、病、残让座,但在现实中能主动让座的只有30%左右

  二是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劳动态度与意识差据一个班学生的调查60%不做家务,20%的同学偶尔做一点平时在学校里也不愿意打扫卫生,偷工减料、拈轻怕重学习中怕吃苦怕动脑,作业抄袭,甚至出现花钱请别人做作业出现不平等的等级观念,看不起基层的劳动者、农民,崇拜老板、高官、明星,不少人希望不劳而获贪食、偏食、好吃懒做、攀比风严重

  二是心理素质日渐下降平时存在自信和自满,遇到一点困难与挫折就退缩、逃避、不负责任;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反面的意见,要么脆弱十足,要么报复心强,甚至使用暴力等一部分人喜欢沉迷网吧、游戏机房,不愿意与老师、家长交流,形成较封闭的人际交流空间,从而产生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

  四是法制意识淡薄,道德失范部分学生逃课、逃学,整日到处游荡,沉迷于录象厅、游戏机房等娱乐场所,甚至参与各种赌博活动不讲礼貌,言行粗俗,男女交往失度,喜欢拉帮结派,恃强欺弱根据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呈现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特点,主要以偷窃、敲诈、打架斗殴最严重

  表1入学新生不良行为发现率调查统计(%)以上这些品德不良现象虽不是中学生的主流,但有一定的倾向性和代表性,若不加以重视,可能使学生越滑越远,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行为养成教育和学生问题行为的矫正在初中学校中尤显重要只有在心理和行为两个层面双管齐下,学校的教育与管理才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初中生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素质教育提倡了十几年,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质量(分数)仍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师的生命线,这一评价制度不变,学校走的仍是“重智育,轻德育,重成绩,轻品德的老路”,也使部分老师产生了“教育学生还不如代几节课来的实惠”的思想;不太完善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由于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现在还不太完善,小学不经选拔,直接升入初中学习,那些在原学校本来就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学生升入初中后仍恶习不改,我行我素在知识层次上,有的新生根本不具备该年级的基础知识水平,赶不上课,成为“后进生”,给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而且初中阶段学校不可以开除学生,又要严格控制流生率,因而对一些思想品德不良、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只能教育、批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一些学生错误地认为犯一些错误无所谓,学校不能把我怎么样城乡教育不公平的影响城乡教育在近几年虽然在硬件上有所缩小,但在软件上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一些家长千方百计把自己子女转入城关学校就读,导致乡镇学校的生源素质降低,“后进生”增多,这也使农村学校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的原因之一

  二是家长方面家长自身行为的影响许多家长有护短行为根据一个班学生的问卷调查80%的家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向孩子灌输:

在外在校,不准吃亏其中65%的家长认为打了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说些好话,拿点钱就行了,这无疑助长了部分孩子的恶习而且许多家长不能做出榜样作用,他们中的一些人吃、喝、玩、乐、拉帮结伙,在家连日聚赌,看黄带,信鬼神,占小便宜,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一代何况现代家庭离婚率上升,离异家庭对孩子缺乏足够的关爱,导致学生心里障碍的出现,这些都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家长教育方法的影响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平时忙于工作,觉得对不起小孩因而小孩要什么给什么,认为满足他们的要求是对他们的补偿,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思想状况从不过问或过问甚少,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有些家长是专制型的信奉“棒打出孝子”、“不打不成人”等观念,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孩子考试不理想或犯了错误就是粗暴的拳打脚踢,这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叛逆情绪;隔代教育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个调整,使农村的大部分家长转入工厂或外出打工,在校上学的孩子一般都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是独生子女,加之隔代带养,因而对这些孩子言听计从,一味满足,不违背他们的意愿,也无能力束缚他们的行为从而形成他们自傲、任性,缺乏独立性

  三是社会方面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受法制不完善、转型期政治经济体制不规范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不择手段为赚钱”的不良思想逐步取代了过去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雷锋”成了傻瓜行经,“讲钱、讲穿、讲玩、讲享受”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热门话题所有这一切,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产生的冲击是相当大的;大众媒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一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充满了暴力、凶杀、色情、赌博、恐怖的描述,口袋书、粗话贺卡、恐怖玩具等层出不穷,严重的影响了青年一代思想品德而且农村学校周围缺少青少年活动的文化场所,有的只是简陋的露天桌球、隐蔽的游戏机房和网吧,这些地方是一些学生课余生活的集聚地,这是导致学生学业、品德下降的主根源;政策导向的影响目前学校教育基本上还属于行政行为,地区的政策措施对教育工作的实施往往起决定作用如:

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问题,学校因为怕出问题,限制或取消了所有需要学生走出校门的活动,这给德育教育实践性活动的开展带来了重重困难,或者是根本无法开展

  二、学生问题行为矫正的一般程序及流程

  1.相关概念

  问题行为、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行为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障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

  展的、与自己的角色、身份、年龄特征、文化习惯、社会规范不相吻合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单位正常运作的行为问题行为包涵的范畴很广泛,每个人都可能存在着问题行为,在一定年龄、特定环境、特定情景下某些行为是问题行为,但情景、背景变化了就可能成了正常行为本案所指向的问题行为是初中农村学校学生问题行为,是在学校目前教育背景下,和学生的身份、年龄不相吻合的,和校园文化、学校规范不相适应的障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其智能发展的行为,如常见的迷恋上网、旷课、逃学、抽烟、不良的生活习惯行为、校园暴力行为等从青少年成长的角度来看,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不一定是问题学生,更不能认为他们是“差生”或“后进生”,只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某些行为出现了偏差,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矫正

  学校教育、管理和行为矫正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生理和心理、情感和智能从健康的方向

  发展,学校对学生有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责任行为矫正是学校的教育管理重要方法或者说是基本技术之一,学生的某些问题行为,并不是因为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或者学校管理不当所造成,也不是学生明知故犯,而是因为长期养成的一种行为习惯,如一些生活、学习中的不良习惯,依靠普通的教育管理手段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必须依靠科学的矫正技术

  个案研究行为矫正是一门专业化的技术,我们运用行为矫正的一般原理和方法,针对农村初

  中学校学生出现的频发性问题行为,选择对象和平时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对个体的某一问题行为或某几个问题行为或综合性的进行矫正,以探索总结农村学校教育更具实效的方法

  2、行为矫正的一般程序

  从学习论的立场来看,行为矫正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特别型式的学习过程,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一般由五个阶段组成(见图2)准备与沟通阶段在这一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当事人开始接触,了解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

详细询问当事人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了解当事人解决自己问题行为的动机与预期;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只有当事人体验到矫正人员对他的接纳、关心和同情,他才能透过矫正关系来改正自己的行为;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

  问题行为解析阶段这一阶段是对问题行为做出诊断,其主要的工作包括:

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是如何被巩固的;确定矫正目标

  制定矫正计划阶段主要包括:

根据矫正目标,应选择相应的矫正方法;矫正时间和过程的安排;矫正过程中如何记录与评定;矫正效果的评价,等

  具体矫正阶段根据矫正计划,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

  效果评估阶段按计划实施了行为矫正之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

  3.行为矫正应遵循的原则

  运用行为矫正技术处理问题行为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既包括临床方法上的原则,又包括一些伦理学原则

  一是方法学的角度在行为矫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应对矫正方法及其效果有正确的认识任何行为矫正的效果都同时受制于方法本身的因素、存在问题行为的当事人的因素和矫正者自身的因素②考虑行为矫正的对象个体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很多,但不是每一种心理和行为问题都可以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行为矫正通常用于儿童自控能力差、学校恐惧症、抑郁与焦虑等问题行为③应确立现实目标一般地,行为矫正是以消除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为主要目的④应制定周密的计划⑤坚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任何一种问题行为的消除都是有困难的,单一的方法往往难以奏效因此,在面对问题时要综合考虑生理、心理、社会诸方面的因素,在解决某一问题行为时要全面考虑各种上方法的综合运用

  二是伦理道德的角度①考虑文化社会背景,重视价值分析②行为矫正必须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③保护当事人的权利④必须坦率真诚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个案实录与分析

  个案一:

替代是行为矫正的重要方法

  Z,男,现八年级学生,主要问题行为:

迷恋上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很多

  【第一印象】

  七年级刚入学时,一个机灵秀气,不声不响,几乎不主动和老师、同学打交道的性格内向的同学出现在我眼前不可思议的是这样一个文静秀气的大男孩,上课竟然经常做小动作,经常违反课堂纪律两周后,我发现他还有旷课、逃学现象

  有一次,Z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受到老师批评后,没有任何辩解就擅自离校回家

  【交流平台】

  一开学,我要求学生写周记,在周记里他告诉我:

他比较喜欢网上聊天式的交流所以,周记就成了我们之间的交流平台平时不声不响的他,在周记里却每次都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我诉说

  慢慢地我了解到,上小学五、六年级时,父亲单位离家较远,平时不能关心他的生活、学习,但是对他的要求却较高在老师的眼中他一直是个聪明的学生,但是在父亲眼里总是个不够格的儿子他原来的成绩尚可,但缺乏耐力和恒心,又迷恋上网,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他喜欢玩电脑,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对计算机有一点了解,每次回家都和他讲一些关于计算机的知识,并答应给他买电脑但是凭他自己的判断,这些知识都是些极其落后甚至是错误的知识,而且答应买的电脑也迟迟没有对现所以他对自己的父亲一向是不信任甚至是嘲笑的态度,从来不和父亲沟通

  【偶然发现】

  有一次我习惯性地到班级看看任课老师上课时班级的课堂情况,发现Z果然在做小动作,仔细观察他是在做看九年级的信息技术课本后来通过观察和交流,发现他在计算机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学习电脑积极性也比较高,但对其他课学习极不重视对网络的迷恋和文化课的忽视是造成Z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

  【行为替代】

  我利用班主任和任教信息技术课的优势,在周记中和他进行了计算机方面的探讨,进一步激发和鼓励他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同时,和他交流电脑和文化课关系在我们的交流基础上,我在课堂上也有意识的经常提问他,表扬他于是,在课后他会拿着题目到我办公室里来探讨

  【效果评价】

  期末考试中,他成了班里学习成绩进步最快的学生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中,获得诗歌朗诵三等奖;在学校十佳歌手比赛中他也进入了决赛此后,他的精神振奋了很多,生活的态度也积极了很多,眼中不再是迷茫,从迷恋上网变成了迷恋信息技术课学习,也重视了文化课基础课的学习

  在Z成长经历中,我深切地感受到用一个相应的良好行为去替代问题行为并逐步予以强化不失为一个良好方法

  个案二:

告别烟瘾

  M,男,2007年9月入学,主要问题行为:

抽烟成瘾

  「行为表现」:

  刚入学时班主任和学生处老师就多次发现其多次的抽烟现象一开始,M否认其抽烟行为,以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想让老师认为是偶尔发性的行为,但无奈烟瘾过重,被确定为问题学生对象经过耐心的交谈,M告诉我们:

每天早上起来至少要抽三根烟,晚上睡觉前至少要抽五根烟,每天都要抽半包烟以上从小学六年级和社会青年交往中开始学抽烟,随后染上烟瘾,原来小学学校的教师和他的父母都知道这一行为,但无可奈何,自己也明白中学生不能抽烟,但想戒也戒不掉经调查M叙述的基本情况属实

  「行为分析」

  M的抽烟成瘾行为,在形成过程中的强化物和目前仍有的强化物主要有:

1、抽象强化物:

同伴的羡慕、赞许等;2、具体强化物:

香烟本身的刺激缓解学习、家庭等方面的精神压力;3、环境影响强化:

同伴分烟、成人抽烟等,而且由于他的抽烟、分烟行为,使得寝室同伴也开始抽烟、分烟

  「矫正措施」

  根据行为矫正的原理,要使M的抽烟成瘾行为消退,首先取消相应的不良强化物,而且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逐步消退;其次,刺激控制需要家庭和同伴的配合;再次,要有反应代价;另外,要防止行为的反复因此,实施了以下方案:

  1.交流沟通目标:

限制行为,形成契约

  师:

你想不想戒烟?

  M:

  师:

戒不戒得掉

  M:

戒不掉

  师:

你自己这样了,总不能害别的同学,是不是?

  M:

  师:

那你能不能不向其他同学分烟?

  M:

  师:

你能不能不在公开场合抽烟?

有同学在场,要影响他们的其实,你抽烟集中在早上和晚上主要也是为了躲避老师和同学另外,学校规定学生不能抽烟的,你如果在公开场合抽烟,老师也不好交待啊

  M:

(沉思)好吧

  师:

别躺在床上抽烟,那样不安全,睡得晚的同学要看到,还有寝室空气不好

  M:

你还是规定我不要抽好了,反正我也戒不了

  师:

不抽最好,这也是你的想法,忍不住到卫生间抽(公寓有卫生间)

  M:

(不情愿地)好吧

  师:

已经对你网开一面了,说到要做到

  M:

行!

  师:

虽然从你的经历来看任何保证都是空的,但我还是相信你,因为你说戒不掉是真心话,说明你不想骗我,也不想骗自己

  M:

  师:

就这么说定了!

  M:

好吧,我不想骗你,我可能还是做不到

  师:

你一开始就想骗我,你是不想戒

  M:

不,我以前保证得太多了答应你就是了

  师:

我要派人来监督你的,还要和你家里联系,一起来管你你要考虑好,不希望你是没信用的人

  师:

就这么说了?

  M:

一言为定!

2.和M同伴(主要是寝室成员)交流目标:

消除不良强化物,了解行为变化

  

(1)说明M想戒烟的情况

  

(2)从M认识吸烟的危害,如果M戒不了烟,不能适应学校生活,要离开学校,学校不可能留一个烟瘾这么重的学生来危害大家(反应代价)

  (3)要求同伴帮助M,不能吸烟,少谈烟(语言刺激,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影响行为),尤其是不能分烟给M

  (4)委托两位同学记录M吸烟频率,要求M主动配合

  3.联系家长目标:

消除不良强化物,了解行为变化

  

(1)情况说明

  

(2)要求家长配合M在家时,不吸烟,不谈烟,尽可能不带吸烟的朋友回家

  (3)观察M吸烟频率

  (4)经济上适当控制

  「效果总结」

  根据观察记录矫正开始后M吸烟逐步下降:

  第一周内下降得较快,每天抽十支左右,周一至周五都躲在卫生间和厕所及其他隐蔽的地方抽,周末在家抽得略多

  第二周下降到每天七支左右,早1晚2,在家也有好转期间教师在交流中给以M多次的鼓励、夸奖和肯定

  第三周下降到五支左右,早晚各一

  第四周的一天,M主动和老师说:

“老师我上当受骗了,在学校里公开场合不抽烟,我到那里去抽啊”老师说:

“你不是还躲着抽嘛”“是啊,比做贼还难过”“不就是早晚一支,不抽算了吧”(其实每天M仍抽每天3—5支)“你怎么知道的?

我就快要不做‘贼''了”“别说得这么难听,以后口袋里有香烟就给我抽了?

”“好啊,反正从下星期开始,不会有了,我也不想影响你的身体”

  以后,一直到学期结束没发现M抽烟

  春节过后,开学第一天,M来校报到,老师一遇到M就说:

“M过来,口袋里是利群还是中华?

”M红着脸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基本没抽过的利群香烟,交给了老师,然后说:

“过年,我也没什么抽”“呵呵,还有理,你和别人不一样,你有过瘾的”“我知道”M最终告别了香烟

  「评析」

  该案例运用了降低行为发生率的基本技术——消退同时结合了刺激控制技术和契约法,成功地对M的吸烟成瘾行为进行了矫正,同时还影响了M同伴的行为,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个案三:

沟通是教育基础

  W,男生,2006年9月入学主要问题行为:

暴力行为倾向

  【行为表现】

  事件一:

  早上第一节课,值周教师(一文弱的女教师)检查寝室,发现W还在睡懒觉,值周教师叫他起床,W不予理睬值周教师到他床前欲拿他的衣服,看看上面的校牌,以了解姓名、班级W大吼道:

“我睡觉又没影响你,不要你管!

”并随手用衣服抽打值周老师值周老师气愤地拾起床尾的裤子,朝他被子上一扔,W狂暴地发作了,说老师打他班主任和学生处老师找他,他也不愿意交流,就认定老师打他学生处老师决定联系家长一起教育,该生情绪激动,就摆脱老师冲向窗户要跳楼,被老师制止

  事件二:

  2006学年第二学期其中考试中,W进入考场后未按教学处要求对号入座,监考老师要求其坐回自己座位,该生极不耐烦的坐回自己座位后,将考试试卷撕碎以拒绝参加考试监考老师及时制止,在制止的过程中W与其发生冲撞之后,W冲入学校小店抢了一把水果刀,企图报复监考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处老师及时阻拦平息了事态

  事后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他拒不接受服从,认定监考老师在冲突中打他,而且老师相互包庇当提到要电话通知其家长来校协助解决时,该生情绪激动,并以跳楼相威胁我们极力劝说其平静下来,半个小时后,他终于平静下来但家长一到,他仍然情绪激动,挣脱逃出办公室,翻越学校围墙……

  【行为分析】

  该生是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父亲,工人;母亲,个体工商户,文化水平较低其父在教育W的过程中,不与W交流沟通,主要采取暴打的方式,有过多次暴力行为,与W产生严重的隔阂,W对其父亲也产生强烈的敌对情绪和强烈的逆反心理W在家宣布了和其父断绝父子关系,声称任何事情不要其父管,在实际行动中也表现出从不理睬父亲W父亲的教育方式是W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的根源一方面,父亲对其的惯用暴力行为强化了其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并使这种情绪和心理延伸到所有的长辈和教师,而且过分的敏感;另一方面,由于个体对榜样的行为进行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导致了W既对暴力过分的敏感,又过分的崇尚当教师、同学与其产生矛盾冲突时,他对别人的行为十分敏感,而自己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体现了暴力倾向,除了和教师的两起冲突,和同学的矛盾更是用武力解决

  「矫正措施」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是使W行为变化的根本措施;消除其逆反心理、敌对情绪,必须开启其闭锁心理,取得信任,加强沟通理解交流是关键;教师应注意他的敏感性,尽量不使用“暴力”,不与其产生言行上的冲突

  「效果总结」

  通过和家长的沟通,家长对自身的做法作了一定的反思班主任抓住家长对孩子曾多次使用过暴力,造成父子间一定的隔阂甚至敌对关系这一点,多次找W,试图缓和矛盾,并教育他,父母老师在对其教育过程中,没有指责、憎恶他的意思,而是想帮他纠正错误,并逐步说服他理解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失当的举措,多从父母的角度考虑,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W流下眼泪,开口承认自己的脾气暴躁,自制力差,同时,理解了老师对他的关爱,也愿意向值周老师和监考老师道歉,争取老师的原谅但是,W的家庭没有对他引起足够的关注,他一直不能原谅父亲,拒绝与家长沟通对老师也没有足够的信任,老师和他交流也非常困难,逆反心理没有得到彻底消除,暴力行为也不时发生,最终因难以适应学校生活而自动退学

  「评析」

  W的个案中,家长的一惯暴力行为,伤害其自尊心,使他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情绪,进而封闭心灵,不愿与教育者沟通交流,出现了心理自闭和暴力倾向个体行为问题很多,但不是每一种行为问题都可以采用行为矫正的方法虽然该个案起因和表现都和行为有关,但是本质上是个心理问题,要根本解决还是应该心理咨询、治疗和学生平等交流,相互理解,打开了他封闭的心灵,架起了与之沟通的桥梁,在德育工作中尤为重要

  个案四:

上网的链状反应

  Y,男生,2006年9月入学,主要问题行为:

上网成迷

  「行为表现」

  Y,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性格内向,平时不善于交流,和同学也很少交往入学后各方面表现都较好,2006年10月发现Y上课睡觉,而且次数越来越频繁,进而有迟到旷课现象发生,经观察Y还学会了抽烟经过了解,Y每天晚上晚就寝后从学校翻越围墙,到附近网吧上网,早上一大早赶回学校早自修,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网迷迫于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管理,他的行踪非常隐蔽,上网主要是聊天、玩游戏

  「行为分析」

  Y是周末跟同学一起上网吧,学会了玩网络游戏由于好奇心,网络游戏的刺激吸引了他,加上性格内向,虚拟世界的交流使他倍感轻松,另外网吧的氛围也对他有强烈的吸引力渐渐地入了迷,最后失去控制,出现了逃学旷课等现象在网吧的环境中还学会了抽烟上网—(抽烟)—上课睡觉—逃学(旷课)成了他的行为链我们不难分析这条刺激—反应链:

网络的直接或间接的刺激(同伴的上网交流等)——上网;网吧的环境刺激——抽烟;通宵上网——上课睡觉;综合刺激使其沉迷——逃学(旷课)从Y的行为中我们也不难发现,Y对沉迷网吧的危害是有认识的,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教育对他还是有约束,只是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因此,应该在他的行为链整体消退上下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