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064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文学史文档格式.docx

路遥的《人生》、谌容的《人到中年》、张贤亮的《灵与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等

4.改革文学

1979年7月,《人民文学》上发表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标志改革文学的诞生。

侧重反映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和伦理关系的变化,表现作家大胆的干预生活的现实战斗精神。

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

改革文学的突出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改革人物形象系列。

不足之处在于改革文学作品还不够成熟,有许多模式化倾向。

高晓生《陈奂生上城》、贾平凹《小月前本》张炜《秋天的愤怒》、柯云路《新星》

5.寻根文学

1985年前后形成的文学思潮,它是反思文学和乡土民俗文学在80年代中期的合流与分化。

也是中国社会变革和中西文化撞击的产物。

它是主体文化意识觉醒后的必然选择。

它是与世界文学对话的努力。

创作主要以现代意识观照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之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现鲜明的地域特点。

中国传统的手法和现代派的象征、暗示和抽象,丰富作品的文化品位。

邓友梅《烟壶》、阿城《棋王》、冯骥才《神鞭》、韩少功《爸爸爸》

6.先锋小说

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人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

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在文体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于符号化、性格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代表人物作品: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苏童《平静如水》、余华的《鲜血梅花》等。

7.新写实小说

是80年代后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在社会转型加快,有力推动商品化、市场化的背景下出现,表现出世俗化的价值取向。

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原生态”还原,强调作品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原生态的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

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退出小说”“零度介入”。

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

主要作家刘震云、池莉、方方等。

代表作品:

《一地鸡毛》《单位》《烦恼人生》《风景》等

8.开拓者家族

是80年代文学中蒋子龙塑造的人物形象系列,1979年发表的《乔厂长上任记》塑造出了乔光朴这个具有典型的工业改革家形象,这个形象因其较早出现和其光彩照人的人格魅力成为当代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之后蒋子龙又塑造出车篷宽《开拓者》、高盛五《人事厂长》、牛红《锅碗瓢盆交响曲》、宫开宇《悲剧比没有剧要好》等同类文学形象,总体尚未脱离乔光朴模式,但是各有性格各有特点,他们与乔光朴一同构成了蒋子龙文学作品中本人们称为“开拓者家族”的人物形象系列。

9.张洁

女,是一位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精神的作家,前期的艺术风格深沉含蓄,擅长用抒情性叙述与哲理性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期以审丑为基准。

采用调侃、反讽的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以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的体验;

近期转而平淡超脱,从关注现实的激烈走向关注内心的情感感悟呈现出另一种美学风格,张洁始终是一个“痛苦的理想主义者”她始终以一种社会悲悯和人世俯瞰的精英姿态,传达对社会人生和女性的体验,成为80年代文学不可忽视的一道景观,代表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

10.《人到中年》

作者谌容,主要描写的是中年女医生陆文婷因长年超负荷运转导致心肌梗塞病发、几近死亡的社会悲剧,小说还写了陆文婷周围的一些处境相似的知识分子的悲欢离合。

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陆文婷和“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这两个艺术形象,陆文婷是一个毫无怨言的把自己奉献给社会主义事业的典型形象,而秦波却是一个满口革命词句,却满脑子特权思想的在社会上到处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是作者的独创。

小说艺术上.变幻多样的结构:

纵横交错,穿插铺排;

现实+意识。

人物塑造采用白描、细节描写——马列主义老太太秦波;

意识流——陆文婷

11.汪曾祺

汪的文化小说,往往在浓郁的乡土风俗画的描写中渗透坐着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处于一种边缘写作,老庄的哲学意念是其小说创作的的基本审美态度和道德尺度,以出世写入世表现了传统的哲学意识和审美态度。

作品中对健康人性的呼唤与追求来自于他的乡里经验与童年记忆。

其作品具有散文化与诗化特征:

淡化情节、重气氛,总体风格:

清新隽永,淡雅高新的风俗画,小说语言:

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一的审美情趣和单一的小说技巧的一次冲击;

是人们对多元化趋势的第一次认同。

《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

12.张承志

回民,其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和英雄主义的精神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题与基调。

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其小说具有诗化倾向,在他看来,宣泄激情的最佳方式,就是诗。

进入90年代后他的小说存在宗教意识,他在黄土高原的回民山地西海固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哲合忍耶教。

风格上具有崇高壮美的风格给人激情和美感,代表作品:

《北方的河》《心灵史》《黑骏马》《金牧场》等等。

13.《爸爸爸》

作者韩少功,《爸》以强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是韩少功突破自身思维模式的一次嬗变,而且对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蜕变也起着推动作用,是80年代“寻根文学”思潮中的一篇重要作品,在作品中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把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全文弥漫着一种飘忽不定的、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14.《红高粱》

作者莫言,《红》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写了一个并非新颖而又极其简单的抗日故事,小说以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整个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态的描述。

一方面浓墨重彩的渲染了一种火红的高粱般的民族性格,一方面则通过战争这一特殊的环境来开掘真正属于农民意识的正负两个层面,《红》中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

莫言笔下的悲剧已经打破了传统的战争题材的悲剧审美观念,个人一种新鲜的廓大的悲剧审美空间。

在现实主义的精神中容纳了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的新格局。

15.马原

作家,1984年之前主要进行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写作,后开始创作叙事方式上极具先锋性的小说。

其作品的先锋性表现在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呈现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其次叙述圈套与故事拼合。

叙述的故事非逻辑性地组装强制性地拼合在一起,在写什么和怎么写之间,更看重怎么写。

再次形式意味与文化意义。

叙述过程与方法是创作的最高意义,叙述是手段也是目的,小说丧失了传统小说的意味。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16.余华

先锋小说作家,其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对暴力、灾难、死亡的冷漠叙述。

其次在于对旧有文类实行颠覆性戏仿。

重复叙述的和谐魅力。

悲剧意识的独特。

但是其小说80年代人物设置,除了简单的设置,没有自己的历史;

除了本能的冲动,没有深刻的心理内涵;

除了受动的行为,没有能动的思想。

代表作品《活着》、《现实一种》《我没有自己的名字》《古典爱情》《许三观卖血记》等受到好评。

17.朦胧诗

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称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芒克、食指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下文学”。

他们的诗以手抄的形式流传,既1980年以“青春诗会”的形式推出了17喂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既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涌现了很多代表作品,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思想核心。

朦胧诗反对传统诗歌的艺术规范,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的重要特征。

局限:

①晦涩难懂;

②玩弄意象;

③非理性主义泛滥。

18.高行健

话剧作家,在新时期十年里,以探索戏剧而著称,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歌、舞、哑剧、武打、面具、魔术、木偶、杂技都可以熔于一炉,而不是单纯的说话的艺术”强调剧场性,承认戏剧中的“叙述性”“不受实在的时空的约束”根据剧作的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代表作品《绝对信号》《车站》《现代折子戏》《野人》《彼岸》

19.《车站》

是高行健在80年代的一部无常次多声部喜剧作品,剧情发生在一个城郊公共汽车站,各种各样的人为了不同目的等车进城,然而没有车靠站,在时间的迅速流逝中,剧作从生活现实逐渐进入到抽象的境界,最终达到荒诞。

那辆没来的公共汽车是一个象征,将生活的不合理、不公正乃至生活的荒诞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剧作受荒诞剧《等待戈多》的影响。

剧中“沉默的人”寄托了作者的希望,他象征着感应时代的召唤,争取时间,积极进取的人。

20.《随想录》

是巴金的晚年之作,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散文作品”。

《随》是作家扣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新路的实录。

历经十年“文革”炼狱磨练的巴金,处于老作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对历史与人生做出深刻的检视与反思。

《随》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容,突出的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作者有一种严于责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

其独特的文本意义散文一体,崇尚真实,优秀的散文诗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化结合的产物;

题材广泛,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自然天成,不拘一格,成为新时期乃至当代最为重要的散文创作之一。

《随》是巴金丰厚的精神存在的自然流露。

21.《哥得巴赫猜想》

是徐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哥》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拨乱反正,第一次对一个有争议的科学工作者作了深情的讴歌,

陈景润也成为了新时期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重要的典型人物,作者写陈景润,从外在的怪异中,发现人物对于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作者写到陈景润研究工作所具有的意义时用了广博的比喻,想象丰富,令人神驰。

但是《哥》中有细节虚构。

22.现实主义冲击波

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在90年代中期之后由于河北的“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而进入一个新阶段,被人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

对于90年代中国文学的主要贡献是:

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乡村经济转型中的困境,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革阵痛中的挣扎,对健康人性与正义力量的挖掘。

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和典型性人物形象——基层官员、矛盾与痛苦。

努力表现小说的本色和生活的本色呼应起来,消除主观叙述的技术痕迹代表作家作品:

河北三驾马车——谈歌的《大厂》、关仁山的《大雪无乡》、何申的《信访办主任》等等

23.女性小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作家已经开始自觉的写作来彰显女性写作的独立意义。

这一批女作家包括了穿越80年代和90年代崛起的女作家,她们的小说作品具有典型的私语化倾向,同时还有结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有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这一类的小说作品被称为“女性小说”代表有王安忆《长恨歌》陈染的《私人生活》、徐坤的《白话》等。

24.新生代小说

又称新状态,晚生代或60年代出生作家,由于风格的不同,可分三类:

哲学型(技术型)毕飞宇、鲁羊;

私语型——陈染,林白,海男;

写实型——何顿、邱华栋、徐坤。

新生代小说的全部独特性和个人性,首先表现在他们对于存在的态度以及对于“存在版图”的体认、言说和“绘制”上,一是“在边缘处叙述”二是叙述方式的返朴归真,三是语言的返朴归真,从新生代的作家文本看,经验化立场对新生代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具体,经验表现域的拓展与存在可能性的挖掘,哲学化主题的生命性,新生代小说有其局限性,意义与美感的缺失、叙述的琐碎与粗鄙化、理性力量的不足,模式化倾向。

25.《白鹿原》

是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1997年的修订版获第四届矛盾文学奖,是评论界公认的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源自其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结构非常宏大。

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宏阔性和复杂性,但同时作家又表达了对“本质”的历史的怀疑,小说的深度在于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与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它是一部具有浓郁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著,作家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矛盾心态,在艺术探索方面极其符合史诗性,结构宏阔完整对称,事件繁杂,人物众多,多重主题。

26.文化散文

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

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

他们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简答题

刘心武小说创作成就

京味都市小说

刘心武是“伤痕文学”思潮的代表性作家。

总体来说,对于生活的热情参与,对于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的执着关注,以及思想探索的不断深化,使他的创造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理性意义。

(一)单一的问题意识:

主要指创作前期的启蒙主义立场,社会性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代表作《班主任》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喊。

引起了强烈的社会震动,成为了新的“问题小说”

(二)复杂的忧患意识:

主要指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后的人道主义立场,注重人物心灵深处的开掘,对人的关注和思考、人性。

如《我爱每一片绿叶》中呼吁社会“能不能给性格,特别是比较特殊的个性,落实政策?

”表现了对“人”执着关注和思考。

(三)深沉的文化感,历史感和“发散型”的艺术结构:

把人们带进当代北京社会的普通居民中,领略到人物的生活,思想,体会到历史的深邃奥秘。

被批评界普遍地称为“京味都市文化小说”。

这一方面的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风过耳》等。

其中,《钟鼓楼》曾经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可以被看作是刘心武小说创作最高成就的体现。

(四)问题意识与人性的观照与文化思考,开创了倡导了“纪实小说”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如《5·

19长镜头》这一类作品集中表现了对人的灵魂的拷问和对人灵魂世界和社会的伦理道德的关注

(五)较强的理性思考。

对于生活的热情参与,对于人的心灵和社会道德的执着关注,以及思想探索的不断深化,使刘心武的创作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和理性意义。

刘心武是一个自我不断蜕变的作家,从《班主任》到《钟鼓楼》,艺术上有了巨大进步,艺术的思考有了深刻拓展。

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被称为“新时期文学的报春燕”。

邓友梅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

民俗学风味小说

①第一阶段是以《在悬崖上》为代表作,作品首次展示了作者的才华。

作品以深刻细腻的笔触解释出三位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的波澜中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部作品在50年代强调抒写所谓集体主义的大我之情、一味贬斥笑我的中国文坛是难得的好作品。

②第二阶段是以《追赶队伍的女兵》为代表作,作者恢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独特的个性化描写的才华。

作品细腻地描写了三个不同女性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一个个充满个性魅力的人物形象。

这篇作品标志着邓友梅艺术技巧的成熟

③第三阶段是以《那五》、《烟壶》为代表作。

这类作品属于民俗风味的小说,把历史画面与人物命运以及摇曳多姿的风俗画面相融合,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同时期的一系列作品采取话本小说模式,故事性强,朴实幽默,作者的审美也由关注人物命运的矛盾纠葛转向风俗画的分为渲染。

冯骥才小说的创作成就

津味儿市井风俗小说

1、在题材选择上,风基材的小说事业非常广阔,其笔触深入到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心里的各个层面。

而且在不同的时期里呈现出不同的人生图画来。

作品《啊!

》就是书写了人的灵魂复苏觉醒过程的代表作

2、在文化反思上,作者的“怪事奇谈”系列小说是为了克服中国民族性格中的惰性,从而再造民族性格。

有强烈的文化批判意识。

《神鞭》《三寸金莲》《阴阳八卦》打开了民族性格的三个层面,他的创作思想达到了一个更新的起点。

3、在艺术探索上,冯骥才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象。

现蒸发掉只觉的感受,然后取出理性的结晶来把握创作,这是冯骥才的一个鲜明追求。

4、他的作品充满着天津市井风格情调,浓郁的“津味儿”让作品有了更广泛的阅读性。

张贤亮小说创作特点

1、张贤亮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这里融汇到作品之中,使作品带有明显的理性色彩和反思意味。

相对于其他的反思文学不同,张贤亮更注重写人的个体的转变,而非政治上的反思。

成名作《灵与肉》体现了作者在思考着怎样有意识地把这种种伤痕中能使人振奋、前进的一面表现出来的命题。

2、张贤亮注重将人物的内在美与风情美相结合。

《绿化树》中在赋予马缨花善良、淳朴、聪明的传统美德的同时,还赋予她独特的野性美,使人物形象更有个性色彩

3、在艺术上有很多可取之处。

首先在创作中揉进了风俗画的描写,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其次人物心理世界的剖视具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

采用了旁白、自白、对白等方法。

最后作者有深入人的潜意识与性意识的层面进行艺术表现的但是,丰富了作品的表现技巧。

给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经验。

4、张贤亮的小说还有局限性。

比如沿袭了传统小说“才子落难,佳人搭救”情节模式。

还有大段的哲理切断了小说画面和人物心理流程的连续性,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

贾平凹小说创作的3个阶段

1.伤痕文学时,贾平凹在他人揭示苦难的时候,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人的心灵之美。

用美丽的心灵与理想编织绚丽的生活花环。

这时期的代表作有委婉缠绵、旗云飘逸的《满月儿》

2.反思文学时,在他人寻求人性之美的时候,他又写出了沉郁灰暗的《晚唱》《好了歌》,通过人性的表面复苏,注重于对被扭曲了的性格的发掘与曝光,暴露了人的潜识与病态。

3.1983年,贾平凹写了一组“商州系列”的中长篇小说。

主要有《鸡窝洼人家》、《腊月·

正月》、《天狗》、《浮躁》等。

作者在这一时期,以全方位的视角剖视了整个人文环境变迁给人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在形式上有了新的探索,使之更富有现代美感。

(貌似贾平凹的创作阶段可以分成四个阶段的说,还有90年代的)

王安忆小说的创作的3个阶段

1、雯雯系列的自我抒发阶段:

以优美的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

(1980年~1981年)通过女知青雯雯迷蒙而纯真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一代青年对过去的挫折和失落的反思,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时期的小说多以作者的知青生活和文工团生活为摹本。

2、走向现实人生的广阔世界:

走出雯雯的狭小天地,关注普通人的生存方式和情感心态。

(1981~1983),前一段不同的是:

①是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

作品反映的人生更加广阔《本次列车终点》

②典型形象的塑造。

逼真地再现了现实生活。

《流逝》中的欧阳瑞丽

③长篇创作,1983《69届初中生》。

3、对人性和历史的文化反思,以较深的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关注社会历史,人的命运。

首先是寻根——反思民族传统文化小说代表作《小鲍庄》以沉郁、冷静、力避主观借入的方式,呈现了一个远离政治漩涡和社会联系的村落中五户人家,十几个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

其次是性爱文化小说。

代表作“三恋”,《岗上的世纪》

第三都市文化小说。

第四.与80年代初不同,有意淡化时代色彩,模糊社会背景。

4、纪实虚构中的个人历史和家庭史——宿命感、失落感

1990年代初,反思80年代创作,经过一年的反省与调整,王安忆终于摆脱精神了精神与创作的危机。

这时期的作品有《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

张承志小说的创作特点

1、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光彩。

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母题与基调;

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北方的河》就是以几条北方的河为抒情的客体来抒发一代人青春奔放的悲壮过程。

2、张承志的小说有着诗化的倾向。

小说内蕴着强烈的节奏感。

他的作品名常常就是作品中的意象,形成象征、隐喻的结构框架。

如“黑骏马”“金牧场”等,同时小说具有诗歌的叙事方式,如《黑骏马》中以民歌串起全篇,以诗来提领诗情。

3、张承志的小说存在着一定的宗教倾向,也是文坛上存在争议的焦点。

他受到回族文化、草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三重熏陶。

在他的作品《心灵史》中就有明显的回族文化痕迹。

4、张承志的小说还有着崇高壮美的品德。

这是由于他对于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推崇。

《黑骏马》《金牧场》中,1.对抗性冲突:

①人与自然之间;

②人与人之间;

③人物内心剧烈冲突2.丰富想象:

意象世界,色彩世界。

作家通过对各种冲突的描写,展现了壮美宏阔的色彩世界及丰富的读者内心情怀。

90年代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

1、关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话题。

1994年,就在《上海文学》推出“文化关怀小说”的同时,上海批评界提出了所谓“人文精神”的口号,针对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初期物欲高涨、人心浮躁、精神被物化的现实进行了批判,同时也批判了文化的商品化、创作中的价值漂移、作品媚俗的现象,是人文精神讨论的开端。

2、人文精神的话题

在1995年张承志长篇《心灵史》和张炜两部长篇《柏慧》、《家族》的争论、评价中得到展现,甚至有的争论话题已“进入非文学空间”。

张承志、张伟也发表文章,以激烈的态度对时下思想价值迷失和道德滑坡给予了尖锐的抨击。

他们的作品和言论一体,表现了一部分作家对历史和时代的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精神文化的坚定信仰。

3、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的背景在于市场经济的冲击。

90年代的知识分子屈从于市场经济,逐渐丧失了人文关怀。

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骤然面对市场经济时的困惑,也表明了文学在这一时期对盲目追随西方的一种反弹,提出了市场经济带来的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精神重见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4、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还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