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文档格式.docx
《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哦,我真是笨手笨脚少女说,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看一看钱袋里剩下的那颗是什么颜色,就会知道我刚才拿出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了?
就上面这个故事,如果让大家给它编排一个话剧的第一场,大家怎么来编呢?
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是导入,导入与话剧的第一个场景很相似,但是它也有不同地方,话剧是我们为它设计出来就可以了,但导入我们不仅是设计者,而且还是演员。
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这样的导入,而且在课堂上很好的实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
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
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
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
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
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刺激为满足。
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
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
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
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
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总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
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
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进行转换,转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矛盾转换为学习动力,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只有当这一矛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时候,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到。
就如拿一个高中的物理来教小学,小朋友肯定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动机。
矛盾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必然产生”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
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要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
二、导入技能的功能与要素
(一)导入技能的功能
对于我们导入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换的必要条件。
导入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 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导入技能的要素
请大家来回忆小学的时候,写记叙文老师要求要有六要素。
这些要素必须要包含在故事里,必须要反映出来,导入也有它的要素,应该有哪些要素呢?
首先是创设情景,必须要创设一个问题情景。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条件下进行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从物理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是一个情景,也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老师给学生出的一个问题。
这个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定。
另外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引起他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导入技能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
1.问题情景
(1)问题情境的分类
①问题障碍情景
在此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具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然后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
例如:
中学数学“复数的概念”的导入
师:
请同学做下面这道题:
已知a+1/a=1,求a2+1/a2的值。
生:
a2+1/a2=(a+1/a)2-2=-1
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分析】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就是给学生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知识的一种问题情景。
或直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商场里,或者在一个工厂里这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发现一定的问题。
《生物》八年级上册《免疫》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画面。
(录像引入:
许多人在一个拥挤的餐馆进餐的场景,周围有许多食品和蔬菜。
)
请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观看后自由发表观点。
(略。
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
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和吸人的空气中都有许多病原体存在,为什么人们还能健康地生活?
生(抢答):
可能人体有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结构。
是不是这样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分析】教师通过录像为学生呈现出餐馆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暗含着健康、病毒与免疫的关系,教师的两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中思考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发现情境。
③问题解决情景
所谓问题的解决情景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通常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直接导入,其实就是属于这样一种问题情景。
《物理》八年级上册《颜色》的导入
同学们,放眼我们的校园,绿树、青草,各色花儿竞相怒放,生机盎然。
再看大家身着的服装,五颜六色,多姿亮丽。
是什么把校园点缀得美丽如画呢?
现在我们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以及另外两个有趣实验,揭开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谜。
(板书课题:
颜色)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后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收获。
【分析】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环境入手,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情境。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②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的方案。
(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步:
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个内容确定情景中矛盾。
第二步:
设计
用设计呈现,用具体的设计来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
这是问题情景的设计。
2.知识的衔接
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够获得。
所以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一个问题情景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情景中还要使问题情景潜在的矛盾或者差异表面化、激化,使这个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此矛盾。
3.目标指引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
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这是导入技能的三个要素。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入的类型,导入类型有很多种,不同学科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导入的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通用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
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
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
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
小学科学《耳朵的科学》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
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
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
耳朵能够感受声音,而我们其他的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
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
(板书课题)
【评析:
】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雷要。
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这连小孩子都知道,没什么新颖之处。
可是,声波传到我们其他的器官,怎么就听不到声音?
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挺意外,谁去注意这个问题了?
这正是身边的科学。
这个直接明了的导入,使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探究耳朵科学的欲望被激发了。
(二)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
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采用这种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
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动脑思考。
经验导入时要注意:
一定要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样的素材;
选择的内容要与新的教学内容有关;
另外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物理《惯性》的概念教学导入
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
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
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分析】教师从坐车时各种现象导入,这些现象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切身的体会,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旧知识导入通常是在新教学内容与学生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使用。
案例一:
小学数学《九的乘法口诀》导入
出示从二至八的乘法口诀算式卡片,让学生自由应答;
给应答既快又准确的小组发优胜小红花,给予鼓励。
学生自由回答
你能找出口诀中有因数“九”的口诀吗?
学生开始找“九”的口诀
把学生找出的“九”的口诀按顺序打上大屏幕:
二九一十八;
三九二十七;
四九三十六;
五九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
七九六十三;
八九七十二。
“还有补充吗?
”
争先恐后发言:
“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并把它们安插到上列式子中的适当的位置上。
老师追问:
“能说出理由吗?
“一九还是九”,“九个一是九”,“八个九是七十二,九个九就是多一个九,把七十二加九,就是八十一。
“西游记中不是说唐僧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吗?
”大家都乐了。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的,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
实验导入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因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中学物理《电磁铁》导入
老师这有一块条形磁铁,用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磁铁把大头针吸起来了。
磁铁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
因为磁铁有磁性。
老师这还有一根铁钉。
我把它接近大头针,看它能不能吸引大头针?
(师演示)
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
为什么吸不起大头针呢?
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我们能不能让铁钉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大头针呢?
把铁钉磁化。
你想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没有回答)
这节课就来学习把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有磁性,也就是能吸引铁的电磁铁。
看谁爱动脑筋,学得快,实验效果好。
(板书课题《电磁铁》)
实验导入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需要有鲜明的表象的时候用实验导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实验导入时也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实验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学习新内容服务。
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掌握观察的具体的方法。
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实验导入才能够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这也是一个例子,书中都有,大家回去可以在书中进行详细的看一看。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
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疑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个也可以把问题情景归我们前两类问题情景。
直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以明确学生观察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的材料做好准备。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毛毛虫的故事》导入
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礼物。
先请看——(播放多媒体操件:
《真蝴蝶纷飞图》)
(解说)你们看,在火红的花瓣上,在翠绿的草叶间,美丽的蝴蝶挥动着轻盈的翅膀在自由的飞舞。
可你们知道吗?
这么小的蝴蝶,它小的时候竟是小小的毫不起眼的毛毛虫,(继续播放课件,毛毛虫的丑陋可怕状使学生纷纷惊呼。
(教师板书:
毛毛虫)
这样丑陋不堪的毛毛虫,最终却成了美丽无比的蝴蝶。
那么它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一个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补充板书:
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学生齐读课题)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
故事具有启发性,把这些故事用在我们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很好的兴趣。
在故事选取时要注意,首先选取的故事和事例必须是有趣的、启发性的、教育性的。
其次,故事要精短,再次是故事事例要有针对性,能为讲课主题服务。
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入。
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
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
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一块。
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
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
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生1:
灵灵最多。
生2:
皮皮最多。
生3:
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
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初中语文七年级《狼》
教师:
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
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
学生齐答“不好”。
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摆茶摊的人是谁?
故事中的人是谁?
为什么会流汗?
为什么会流血?
生4:
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
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八)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
情境创设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其次,教师设置的情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意识。
再次,当你设计的情景内涵比较隐蔽的时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美术》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
同学们好!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撕纸游戏,随便拿一张纸,不要刻意地去撕出什么形状,任意去撕,撕出什么算什么。
(师撕完后)同学们看老师撕的像什么。
什么也不像。
(老师就着撕出纸的形状,根据鱼的形状和花纹进行简单的添加,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现在变成什么了?
鱼儿!
(鼓励学生把刚才自己撕出的纸也添画成鱼,贴到黑板上来。
学生添加得又快又灵活,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贴,课堂气氛活跃。
不一会儿,黑板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鱼儿。
【评析】:
与学生一起玩“撕鱼”游戏,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撕鱼的方法,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同时也为第二环节让学生了解鱼形状多样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五.导入技能的策略
在导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一定的策略:
(一)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1.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的教学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教学目标。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入设计这个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景,这样学生感到亲切,容易融进情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善于以旧抓新、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程的重点紧密的相关。
3.趣味性
导入本身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下去,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感兴趣的材料作问题情景。
(二)导入技能应用策略
1.把握导入时间
导入的时间要适宜。
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
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
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根据导入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应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第二部分:
强化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包括:
强化与强化技能的概念,强化技能的功能,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强化技能的类型,以及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五部分。
一、强化与强化技能
(一)强化概念
1.强化(reinforcement)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
”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
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其理论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学习理论。
强化的主要心理学依据是刺激反映的连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S—R联结学说)。
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
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2.强化构成要素
内驱力:
推动个体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的需要;
线索:
有区别的已分化的刺激物,它标志和指引特定的反应;
反应:
在起信号线索作用的刺激物和起促进作用的内驱力作用下引起反应;
奖赏:
即强化,对正确的反应给予奖励(对错误的反应不奖励或惩罚)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
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