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2584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学概论完整Word文件下载.docx

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全州社会与经济服务。

■3.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

1862年成立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中开办最早、最具代表性也最富高等教育性质的一所,是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与功能的学校。

1901年清政府的壬寅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的学制,1903年清政府的鍨卯学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予以实施的学制

★高等教育的概念表述: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二)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

★高等学校的职能:

①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人才是高校之所以为高校的根本理由,也是其最古老的职能,高等学校为社会培养从专科到本科到研究生的各层次专门人才。

②发展科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中获得了越来越独立的地位,发展科学因而也成为高等学校一项相对独立的职能;

③服务社会的职能。

高等学校为社会直接服务的职能主要途径有人员培训、技术推广、专家咨询、图书仪器开放等等。

高等学校为社会服务,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也是多种多样。

高等学校通过广泛的社会服务,一方面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增强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更好的吸收当地的自愿,促进高校的发展。

★高等学校的这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其中,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和中心任务,是高等学校之所以是高等学校的的根本理由;

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保障,也是高等学校区别于其他层次学校的本质要求;

服务社会职能是高等学校的前两项职能在当地社会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既是高校应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办学实践中,我们应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中心,处理好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

(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1、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

社会本位价值观:

主要观点: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个体社会化、公民道德教育、政治思想品德是其关心的重点。

西方典型的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等人。

2、个人本位价值观:

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每个学生在个性和理性方面的发展,即培养和谐发展的个人;

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育目的。

西方近代个人本位论的代表则以卢梭、裴斯塔洛齐、斯宾塞等人为代表。

中国古代的孔子和老子就分别代表这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古希腊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和雅典的自由教育也分别代表两种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3、对社会本位价值观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正确理解

(1)两种价值观都有合理性和片面性

(2)在教育价值观的选择上,不能一边倒

★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

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

★如何看待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之间的矛盾。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首要目的不在于谋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而在于发展人的理性和个性,强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

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应以社会的理想为最终目标,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使个体社会化,注意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公民,为社会服务。

2)两种价值观是辨证统一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反映了人们在对于如何认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问题上的不同价值取向。

两种观点都有合理的一面,但也有片面过激的一面,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辩证的理解个人和社会,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

个人本位论忽视了社会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制约作用,使得教育面对纷繁复杂的个体需要无所适从,容易把个体提升到不适当的位置而导致教育中的极端个人主义。

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性,只一味的强调适应社会需要,否定个人能动性,有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短视行为,同时极易抹杀学术的个性。

3)两种价值观的共同缺陷是割裂了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性。

其实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社会的生成物,即受社会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在社会生活中,一方面要适应现存社会,另一方面又不断产生出高出于社会现实的需要,谋求对社会现实的一定超越。

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人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社会才能保持一种既有稳定又有发展,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态势。

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实现这种结合,引导个人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排斥现存社会的适应,但是这种适应应当是一种建立在尊重个体能动性基础之上的,有批判有选择的适应而不是被动的或盲目的追随。

4、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宽广的是通才。

知识面和职业适应面单一的是专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主要特点通才教育的特点:

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专才教育的特点:

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于应用;

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5、学术型人才与职业型人才

历史演变中世纪的大学严格说是一种职业教育。

其主要通过文、法、神、医四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官吏、法官、牧师、医生。

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产生使大学成为从事纯粹学术的教育和研究基地,推动大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

确立了大学成为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基本性质。

美国赠地学院和州立大学的出现,确立了大学为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大学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实用职业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专题二大学精神与理念

(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大学精神文化有哪些特征,结合实际进行举例说明?

答:

1、文化:

广义: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

狭义:

精神文化

2、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是大学群体习得且共有的一切观念和行为。

3、大学精神文化:

价值层面:

大学精神、大学理念、校训;

实践层面:

校风、学风、教风等

★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类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精神、理念、校训等精神文化元素。

另一类是实践层面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管理作风等精神文化元素。

大学精神文化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大学精神文化的发展性、

(2)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一是从大学精神文化的多元化性而言,就是对这种多元的大学精神文化的兼容性并包:

二是对学术自由而言.对各种各样学者的学术观点.学术行为的兼容性并包(3)大学精神文化元素的整合:

一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之间的整合:

二是价值层面的精神文化元素与实践层面文化元素的整合:

三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器物文化的整合:

(4)大学精神文化的个性,一般有两种形成方式,一种是自然生成,一种是文化自然现象,另一种是自觉追求,既文化自觉。

4、大学精神不同于大学理念。

大学精神起源于大学理念,是优秀的积极的大学理念的沉淀,而大学理念更多是表达大学人对大学的认识及其办学主张,如果一个时期的大学理念不能推动甚至阻碍了大学的发展,就不能成为大学精神的一部分。

大学理念有基于大学精神,大学精神通过大学理念实现其价值,不断随时代发展。

5、精神文化具有发展性、兼容性、整合性和多元个性等特征。

(二)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

1、理性主义的大学理念

中世纪: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理性是神的属性和人的本性,凡是合乎自然、人性的就是理性。

人的本质就是理性。

代表人物:

洪堡、纽曼、怀特海等

2、实用主义的大学理念

20世纪初到50年代:

主要观点:

大学不仅要教育人,培养人,还要为社会提供服务。

人们追求知识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范海斯(威斯康星理念)反对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

弗莱克斯纳、赫钦斯

3、大学理念多样化格局的时期

国家主义的代表人物:

科南特、里科弗

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是第一位,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第一位

工具主义的代表人物:

科尔

4、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

这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大学的需要;

另一方面是大学自身发展对现代社会的需要,也就是说在大学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需要社会促进大学的发展。

这使得现代大学开始走向“社会的中心”。

★现代大学理念的时代内涵体现在:

1.现代大学仍应是一个追求高深学问的地方;

2.现代大学应具有针对性;

3.现代大学应保持相对独立的品格;

4.现代大学既应有大师也应有大楼;

5.现代大学应是国际化的。

专题三高校教师发展

(一)高校教师发展为何必要?

从职业定位来看,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学术职业”,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学术职业性操作知识的工具是教学与科研;

学术职业具有崇高自由的精神气质;

学术职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气质。

所谓教师的发展是指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为专业教学人才过程。

高校教师要承担自己的神圣职责、扮演理想教师角色、超越诸种诱惑、防止出现各种偏差,唯一途径是不断修炼、持续提升自我,使自己永远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

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发展,因为没有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有较高的教育质量;

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

高校教师必须获得、拥有不断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这样,他们才能摆脱重复、低效的劳动方式,提高劳动的创造性,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

(二)高校教师发展什么和如何发展

1、了解高校教师发展的五项基本内容:

专业发展、教学发展、组织发展、职业发展和个人发展。

重点掌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模式(自助互动型和专家介入型):

按照“是否借助教学专家的帮助“为标准,将教学发展模式划分为两类:

教师去群体自助互动型教学发展模式和专家介入型教学发展模式。

自助互动型:

同一个学科、专业范围内,或同一个学院、系内部,老教师通过听课等方式,或借助“导师制”之类的“传、帮、带”方式,发展新教师、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

专家介入型:

一是围绕教学及教师教学发展收集有用信息;

二是在教师和作为顾问的教学专家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通过这样的模式,促进了教师教学的发展。

2、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傅勒的教师关注阶段论:

教学前关注;

早期生存关注;

教学情境关注和关注学生。

伯顿的教师发展阶段论:

求生存阶段;

调整阶段;

成熟阶段。

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

职前教育阶段;

引导阶段;

能力建立阶段;

热情高涨的专业成长阶段;

生涯挫折阶段;

稳定和停滞阶段;

生涯低落阶段;

生涯退出阶段。

★(三)高校教师发展的阻力及其超越

存在问题:

学术失范—学术目标庸俗化,学术行为失范,学术贿赂,学术腐败;

学术漂移—重科研、轻教学,重政治权力、轻学术权力;

低效教学;

职业倦怠。

超越:

(一)。

专题四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

★★★

(一)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1、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

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程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包括情感、意志、技能的体系。

课程目前分为较大的两个派别:

一是把课程理解为学习方案(或具体的学习科目),是我国教育理论界及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课程定义,也是最普通、最传统高、最一般的课程含义。

二是把把课程理解为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这是西方较为流行的与有影响力的课程定义。

★美国课程学者古德莱德(goodlad)认为有五种不同的课程在不同的层次运作:

①理念课程②正式课程③知觉课程④运作课程⑤经验课程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大学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①专业性,②前沿性,③注重科学方法论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探究性

★2、高校课程概念与价值观

任何时期的课程理论总是受到当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潮的影响,宏观的教育理论总会在高校课程领域中的得到折射和体现。

历史上出现的众多课程流派,包括科学主义、人文主义、永恒注意、结构主义、存在主义、社会改造主义等都对高校课程的设置和改革产生影响。

★3、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概念:

其一,从通识教育的性质角度加以阐述。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大学理念,即整个大学的办学思想;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同义,通识教育的实质就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

其二,从通识教育目的的角度进行阐述,如:

“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

“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层的文明教育和完备的人性教育”;

“通识教育旨在给学生灌输关于好公民的态度和理解”等等。

这类定义强调通识教育是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

关系:

相互相成,相互补充;

逐步递进,不断深化;

通识教育是灵魂,专业教育是支撑。

(二)高校课程的主要类型及其比例关系。

P147-148

普通课程、专业课程及跨学科课程;

必修课与选修课(按修读要求);

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组织形式);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表现形式)

★(三)高校课程的编制与评价

了解高校课程编制的主体构成及其作用:

专家学者、专业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是核心成员,学生、家长和相关部门是参与者和征询者。

正确分析我国高校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掌握高校课程编制的基本方法(单门课程编制、培养方案编制、学院层面课程编制);

P162-165

了解高校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程序。

★(四)高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

高校课程改革的五大趋势:

拓宽基础,加强普通教育;

跨越学科,实施课程整合;

优化结构,实行真正选修;

注重人文,实施全文教育;

面向未来,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和信息化。

★(五)高校教学的过程和任务

★1、了解人类教学活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要人物和关键阶段:

古代:

孔子、孟子、荀子、朱熹;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中国奴隶社会的“痒、序、校”;

西方,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出现小学,前3世纪出现希腊文法学校。

私学从孔子和普罗泰戈拉(古希腊)就兴起。

17世纪以前,教学组织形式均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1632年,捷克的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教学制”;

中国的班级教学制是1862年在京师同文馆开始,1902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开始普及。

现在有班级授课,习明纳,个别教学法、实验教学、实习、见习、社会实践等教学组织形式。

★2、正确理解教学的内涵,掌握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任务。

高校教学是高校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传播高深专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内容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

教学本质的专业性;

教学内容的高深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过程的探究性和教学要素的复杂性。

高校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

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能力、培养道德品质。

★(六)高校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和基本程序,掌握“迪克和凯里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

★1、什么是教学设计?

结合实际,谈谈高校教师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他有一套具体的操作程序,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理论的方法和观点,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任务,并分析评价其结果,是教学效果达到最优。

高校教师可以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评价监控方面来进行教学设计:

1.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分析---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这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明确学习者目前水平与期望学习者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对象分析---明确学生是什么状态,目的是了解对教学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学生的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般特征分析—心理特点和社会特点,包括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分析,学习习惯方式,初始能力分析,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以及认识与态度。

3.教学目标的分析和阐明---确认学到什么程度,四要素:

对象,行为,条件,标准

4.教学策略的设计---用什么方法教学,教学策略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设计。

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研讨法实验法演示法等最具创造性灵活性大。

依据设计者不同而不同。

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如何选择和利用,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目标:

展示事实,创设情境,提供示范,呈现过程等。

6.教学评价的设计---实施的结果如何,两种形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基本程序:

学习需求和教学内容的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和阐明;

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教学评价的设计

★3、“迪克和凯里模式”的基本操作步骤:

①确定教学目标;

②进行教学分析;

确定行为起点;

③编写教学具体目标;

④设计参照试题;

⑤开发教学策略;

⑥开发与选择教学材料;

⑦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

⑧进行教学调整;

⑨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七)高校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现代教学方法的共性和特质是什么?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高等学校常用的教学方法和基本分类:

★运用语言传授的基本方法:

讲授法、研讨法、实验法;

★通过直观感知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

实验实习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学生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自学指导法、练习法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优点:

能在较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借助教学手段,传授大量信息,教学效率高,同时能寓启发教育于讲授中,对学生有深刻的感染力量。

其具体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要保证科学性/要理论联系实际。

研讨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集体与教师一起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认真准备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以独立获取知识并培养智能的方法。

优点:

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独立思考和活动能力,开阔思路。

具体要求:

选择好讨论课题/设计好讨论课结构/灵活引导与控制/注意讨论成员组合与环境。

实验法,在教学条件的运用下教师指导学生的特设条件下,利用仪器设备,是科学现象再现其产生和变化的过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探索能力和实验技能。

★共性和特质:

1.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强调教育学的辩证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2.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重视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决定着学习者的积极性水平,促进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把知识智力非智力因素同意在教学过程中。

3.致力于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多种方法的优化组合,缩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增强教学方法的情趣性,为教学方法注入活力,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水平和理论水平,保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八)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①依据教学的具体的目的和任务②应依据教学的内容的特点③依学生实际情况④依教师本身的素养和条件⑤依各种教学方法运用范围和使用条件⑥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九).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①师生共同控制知识传递。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控制教学过程,只有当两者和谐一致时,才能互相促进,达到最优的传递效果。

②师生双方在教学方法体系种的比重发生较大变化。

教师教的成分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步增加。

课堂讲授大幅下降,而课堂讨论,答疑练习和实验增加。

老师的角色要改变,从传播者向引导者改变。

③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必然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要素。

专题五

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大众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1、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量与质统一的概念,量的增长指的是适龄青年高等学校入学率要达到15%─50%。

质的变化包括教育理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变化。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如果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指标,则可以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

他认为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时,高等教育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工业化社会的高等教育发展都将遵循精英、大众、普及这三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高等教育,体现的不仅仅是量的差异,而且还有质的差异。

从一个阶段过渡到下一个阶段,都存在着诸多必须引起人们注意的问题。

★2、遇到的问题:

经费问题;

高等教育结构问题;

教育质量问题;

就业问题。

应采取的措施:

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灵活多样的录取政策;

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认证体系;

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结构;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需要重点克服的问题?

1999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规范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经过一年的快速发展,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4%飞跃到15%,这一飞跃缩小了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众化不仅扩大了教育规模,而且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一个具有管理多层化,机构多样化,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中国高等教育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一、经费问题:

经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经费不足,造成高校债台高筑,学费攀高的窘境,导致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二、结构调整:

大众化高等教育是一个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同时加大政策扶植力度,切实有效地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质量问题: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学生来源进一步分化,非传统学生比例增大,学生知识基础,学校动力及需要也多样化,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