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8180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教育思想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应该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一思想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论语十一》中也有一则堪称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有问:

“闻斯行诸?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说的是,有一次子路和冉求都问孔子:

听到朋友穷困,是不是可以送些财物去帮助他?

孔子对子路说:

有爸爸哥哥活着,怎能不商量一下就自作主张呢?

对冉求却说:

应该立刻去帮助他.公西华知道后很不理解,就问孔子为什么他们问同一个问题,而老师的回答却不一样,孔子说:

因为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以我促他一下,鼓励他去做;

子路勇于作为,好自以为是,所以我抑制他一下。

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七》。

是典型的启发式教学.和《学记》中提出的“善喻”的教学原则一致.

“不到苦思冥想时,不去提醒;

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引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教他了。

南宋时期教育家朱熹作了这样的解释:

“愤者,心求其通而未得之意;

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辞。

”这是说要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然后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

而举一反三,着眼的是“思其类”,要求“闻一知士”,就是要培养学生推理、演绎的思维能力,能够由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知识出发推断或思考出个别的或特殊的结论。

孔子同时强调“一以贯之”,要求学生“多闻”、“多见”、“由博返约”,进行归纳,从已知的个别或特殊的知识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结论。

由于孔子教学生不是把咀嚼过的知识和盘托出,而是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始终感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处于“欲罢不能”的状态,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的以激发。

变得“好学”、“乐学”,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上述是启发式教学的“原型.它至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

强调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要一开始就将知识和盘托给学生,而是要相机诱导,促其“自奋其力,自致其知”。

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倡导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

孔子的这几句话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

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

这些主张在《论语》中多处可见。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中不应只专注于书本,更应结合实际,从实践中获取经验.就像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要把书本知识读活,做到活学活用,为自己将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第二》.这是孔子教给我们的学习方法。

“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孔子这里强调了举一反三、领会精神实质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抓住了学习的本质规律:

人的认知是由低到高,连续的,新知识,新学问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都基本规律。

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此节出自《论语•为政第二》。

这里孔子指出了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

这两句话提出了学习和思考都关系,指出学与思要相结合。

这是孔子治学方法的重要总结。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

他指出了学而不思就会徒劳无功,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是不学无术。

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既有思想,又有学识的人。

这也是我们时下提到都“知行统一”的教育原则.

7.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讲的是学与思之间的干系。

说的是,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来思考。

结果没好处,还不如学习.

在《论语•为政第二》中,孔子已经提到了“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的思想,这里有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入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发觉言行不符合或者违背了道德,就要改正果来;

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十分危险的。

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这和荀子提到的“吾尝终日而思之,不如须臾之所见”以及《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的思想一脉相承。

8.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子路第十三》。

指出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

“读了许多书,让他干工作,却完成不了任务;

让他搞公关,却完成不了使命。

这样的人,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

《诗》,也是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是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知道政治活动中去.儒家不主张培养呆读死记的迂腐之人,而是要学以致用,把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知”与“行”相统一.

9。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第六》。

这既是教的方法,也是学的方法.

说的是: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孔子在这里论述了学习的三个层次,即知之、好之和乐之。

这段话强调了爱好和兴趣在人们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孔子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孔子在理没有具体只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

后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第七》.

“三人走路,必有人可作为我的老师。

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

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它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不以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

他的这段话,不仅对我们的学习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都是有益的。

1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公冶长第五》.是告诫我们如何学习的。

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奋学习。

强调了要想真正学到真东西,必须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不耻下问"

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作为可耻。

孔子“不耻下问"

的表现:

一是,就近向自己的学生学习,这在《论语》中有诸多记载;

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以在《论语》中找到很多根据。

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段论述与《论语第五》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以及《学记》中所提出的“教学相长"

有异曲同工之妙。

1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反映了孔子治学方法的问题。

说的是,学习要有耐心,不应该感到满足和厌烦;

教育别人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应该感到疲倦。

这里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致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13.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第八》。

阐述了孔子学习态度的问题。

说的是,学习如同赛跑,惟恐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超过.这是一种学习永远不满足的态度。

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欲望和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样用这样的态度要求他的学生。

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

的最好的注脚。

14。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

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子罕第九》.这里既阐明了尊师重道,又提出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问题。

这是颜渊对老师的评价。

说的是,“(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

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

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不学都不成。

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

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颜渊在这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遇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其实这是一种对老师无限崇敬和尊重之情。

此外,他还谈到了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

这一方法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15.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节出自《论语•学而第一》。

指出了一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说的是“年轻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

离开家要尊敬师长、兄弟;

言行要谨慎、诚实守信;

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的时间和余力,则应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认为,没有品德之人学文不能持久,就算是学到了文也只会祸害人间.这个观点非常正确,对我们现在的教育也非常有现实意义。

这和我们当下所提出的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的观点一脉相承。

立国先立人,而立人必先立心,先立魂,因此,通过教育,全面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尤其是心灵质量,灵魂质量,这是最重要的。

孔子之所以称其为伟大的教育家,就是因为他抓住了教育的“硬核"

这个硬核就是品格。

用他的话说即是“德”.

16。

博学而笃志,且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节出自《论语•子张第十九》.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记得牢固,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这里又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问题。

“博学而笃志”即“博学而强记"

此节重点在于激励学生要博览群书,当书读得多了,自然就修养了人的思想境界了.

17。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第二》.

“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困惑,五十理解自然规律,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违规.”

这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的修养过程。

这一过程,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的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适用的.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把自己所学尽数融于思想之中,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达到统一。

但学习是一个持久和漫长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

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有进步。

这一点毛泽东主席的体会最深刻,他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

,这也是他一生读书学习的真实写照。

他经常告诫自己的子女:

可以少吃饭,也可以少睡觉,但是不能不读书。

要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一是要刻苦读书;

二是要把握好时间,读书是没有其他窍门和捷径可走的。

毛泽东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为了解决在发展中的出现的实际问题,他孜孜以求地阅读大量的书籍。

他总是挤时间读书,有时太忙,他就利用晚上的时间来读书。

他的睡眠时间很少,有时读到尽兴处,都忘记了睡觉。

每次外出时,他总会带很多书,没有书读是他无法忍受的事。

18.君子不器

为政第二》。

“君子不像器物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的人格的人,而非凡夫俗子。

君子应当担负起治国安邦的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而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它可以统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教育工作者而言,讲究的是术业专攻,这里指的是在学术领域中有独到的建树。

但在领导教学时也应该是个多才多艺者。

教育家靳家彦曾指出:

“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

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

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

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万马的气概。

”总之,作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应该让学生对你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学识上信服。

一句话,应该是他人无可替代的“这一个”。

而从培养学方面而言,则与时下倡导的“培养全面发展人”的思想一致。

19.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里仁第四》。

“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没有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

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重视的问题。

古人云: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德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与有仁德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就会受到仁德者潜移默化的影响;

反之,则不可能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

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很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开始孟子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学那些扫墓的人跪拜、哭嚎的样子。

孟母很不高兴,说:

“不行!

这样下去绝对不行,一定要搬家!

于是他们搬到了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

到了市集,孟子又学起商人做生意.孟母看到后,又皱皱眉头:

“看来还得搬家!

”于是,他们又搬到了学校的附近,夏历每月初一,就有官员来到文庙,行礼跪拜,孟子也学了很多礼仪。

孟母才高兴地点着头说:

“这才是我们应该住的地方呀!

”于是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定居了。

20。

子以四教:

文、行、忠、信

指出了孔子教学的主要内容。

即孔子教学有四项内容:

文,指文献典籍,是知识;

行,是社会生活实践;

忠,指所存在之心;

信,指人所展现的行为,也就是知与行要合一的问题.

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孔子注重对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他认为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实践活动.这便是后人经常要求的教学不仅要做到“知”,而且还要做到“行”;

不仅要懂得理论,更要知道怎样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才是学习的真谛。

因此,《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令他的学生周游列国。

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增长知识和才干。

但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往的信实。

概括起来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孔子的教育方法很科学,同样适用于现代教学.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知识,学生可以先自学,有什么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

同时老师则会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用真心诚意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学生们也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学习。

这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去主动学习。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产生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也正是孔子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

 

《论语》最具教育智慧八句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些有关教育、学习的言论在《论语》中处处皆是,孔子的这些经典言论对今天的教育教学仍极具指导意义。

《论语》中有几个关于教育、学习的“最”,每个“最”都蕴涵着教育大智慧!

我们一起来瞧瞧。

勤思与乐学

最有效的读书学习方法:

“勤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此就是所谓百无一用的书呆子。

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不能汲取前人的知识养分,疑惑也不能得解,此种人可谓百思不如一学。

学习中的“思”,要注重独立思考。

最明智的学习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强弱,获得的知识有先后.但能力、智力都不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学习上一定要有自知之明,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人非圣贤,孰能都懂?

不知者不可怕,不知而装知者才真正可怕,所谓害人害己呀。

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

“乐学”。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作为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然,兴趣爱好持续的时间有长有短,特别是小学生,兴趣爱好还容易转移,今天喜欢这样,明天又喜欢那样。

教师要引导其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教学,学生会在“学习—兴趣—成功快乐-更有兴趣—更成功快乐”的循环过程中不断成长。

诲人与自省

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教师是特殊的职业,在今天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特别需要终身学习,永不满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的大脑里唯有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保证其教育教学有生命的活力。

“诲人不倦”,永远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要在学生面前有丝毫的厌烦之情和工作倦怠之意。

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可能伤害学生脆弱的心理,甚而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要永远做好学生幼小心灵的守护神。

最佳的课堂教学方法:

“启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开展“启发式"

教学的最早言论.教师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其效果最佳应是在学生的愤、悱状态。

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逐渐进入愤、悱状态,让学生真正地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最严格的自我教育者:

“一日三省”。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就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

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作为古人,每天都能多次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对得起自己的工作,不辜负别人的重托;

对得起朋友,不辜负朋友的信任;

对得起老师,不辜负老师的教诲。

曾子也大概能算得上那个时代自我反省最深刻的人了。

仁与爱

最早倡导教学民主者:

“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倡导在“仁”面前不分师生,一律平等,学生不要因为年龄小而谦让老师;

反对学生对老师的盲目服从,不赞成“对吾言无所不悦”的态度,主张“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由此可知,孔子非常关注年轻一代的成长,并对他们寄予很大的希望。

最忠实的教育工作者:

热爱学生,忠于教育.

“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

”因为热爱学生,自己就能不为他们任劳任怨吗?

忠于教育这项事业,自己能不对学生谆谆教诲吗?

每次读到孔子的这句话,心灵就能受到一次洗礼,孔子的这种精神品质,不正是我们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吗!

孔子不仅这么说,也是怎么做的.他三十岁开始授徒讲学,一直到了七十二岁离开人世,为了他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子曰: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礼,三十岁确立了人生目标——礼,四十岁就更加坚定三十岁的思想,五十岁知道天道与人道是合一的,到了六十岁,听到什么话都能宠辱不惊,到了七十岁时,一切世事都能随心所欲,又不会违背规矩。

孔子一辈子追求人生之完善完美,追求自己健全之人格,并且每十年,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七十岁时终于达到了人生道德修炼的最高境界,成为千古一人的万世师表。

《论语》中关于教学的句子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

学而不厌学而时习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⑨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⑩《论语》的"

论"

读lú

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