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40729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5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贝类增养殖学总结材料 上海海洋大学Word文档格式.docx

贝类产品市场广阔,群众喜食。

4.具丰富的养殖经验和成果:

贝类养殖在国内外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其基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得到了稳定发展,为养殖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苗种来源。

四、选择养殖贝类的标准

正确地选择养殖种类,是保证贝类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必须具备下列标准。

1、生产力高.2、适应能力强.3、营养价值高.4、苗种来源容易.5、养殖成本低.6、移动性较差.

五、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贝类养殖技术还比较落后,多属原始的粗放养殖(实为繁殖保护,在发达国家仍存在这种养殖方式),应不断提高集约化养殖的程度以及加工机械化程度。

2.养殖的整体和局部规划不尽合理,局部过于密集而许多可养面积还未充分利用。

3.基础理论研究工作还需加强:

如在贝类的生态、生理等生物学原理的研究,尤其在贝类的能量代谢、营养吸收利用,生态作用量化评价还需进一步加强。

4.贝类病害、病理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已非常紧迫(大量死亡现象时有发生),仍未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滩涂养殖和浅海养殖是开放式水域,一旦发生病害,无法用药物控制,只能以防为主。

5.新品种培育工作成效有待提高,应用推广有难度,阻力重重。

遗传育种、多倍体培育、改变贝类适应性和生理、生化特性等研究工作做得不够。

进行贝类的杂交、选种、育种工作,从而培育出优良的养殖品种。

6.多品种混养技术日益成熟,提高池塘的单位面积产值,增加经济效益。

贝虾、贝藻、贝参、鱼蚌、鱼虾贝的混养技术不断发展成熟,生态系养殖能提高池塘单位面积产量和养殖容量,增加经济效益,使贝类养殖规范化、标准化。

贝类养殖生态系的研究和运用,即水产养殖容量(CarryingCapacityforaquaculture)研究曾是热点。

7.贝类净化研究还相当落后,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家现已要求出口贝类加工厂必须逐步配套贝类净化设施。

净化参数不断增多和净化技术不断深入(细菌总数(粪大肠菌麇)、致病菌、贝毒素、重金属(As,Hg,Cd)、有机物,软骨藻酸(DADomoicacid)等)。

8.贝类增殖放流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多采用实行禁捕期、封滩护养等措施。

增殖放流也是提高贝类产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积极开展增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9.其他工作,海洋药物源性贝类(海兔、石磺)养殖;

观赏贝类养殖,贝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养殖容量、养殖海区调查和规划等。

第二章贝类养殖环境和养殖容量

第一节贝类的养殖生态

一、潮间带:

潮水涨落的地带;

四条线三个区。

高潮区:

蓄水养殖和半人工育苗池。

中潮区:

滩涂贝类主要养殖区。

低潮区:

牡蛎,西施舌,蛤等低潮区生活的贝类

二、浅海区:

大潮低潮线至水深200米之内的区域,终年被海水所淹没。

筏式养殖的区域大多在水深30米以内。

三、影响贝类生活生存的海况因子

1.海水运动。

2.水温。

3.盐度.

时期:

幼体适应盐度的能力差,成体稍强。

适应性:

贝类适应低盐的能力差,适应高盐的能力稍强。

①盐度影响贝类的附着能力(反之,不附着的贝类幼体可加淡水促进附着。

②繁殖期适当降低盐度可刺激成熟亲贝产卵。

③养殖季节大面积长时间的降雨,易引起贝类的大量死亡。

4.营养盐营养盐的多寡直接或间接影响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5.水质影响pH值的因素:

①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情况;

②天然水中溶解的碳酸盐的状态;

③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以及有机物的分解。

海水7.6—8.5(一般8.2),苗池不能低于7.6-7.7,贝类运输时也不能带水运输。

浑浊度;

扇贝抗浑浊的能力差。

污染:

石油,重金属等对幼体的影响较大,造成局部灭绝

6.底质

底质命名法:

在自然界中底质常常含有不同粒径的粒组,多种粒组混合在一起,因此有不同的命名方法。

1.优势粒组命名法.只有一个粒组含量很高,其它粒组含量均不大于20%时,以该粒组中百分含量最高的粒级相应的名称命名。

2.主次粒组命名法:

两个粒组的含量分别大于20%时,,以主要粒组作为基本命名,次要粒组作为辅助命名。

3.混合命名法:

三个粒组含量均大于20%时,采用混合命名法进行命名。

底质的分析方法:

1.筛析法:

适用于粗颗粒的分析,其下限为0.063毫米左右,筛析法的基本原理是选用孔径规格不同的套筛,将样品自粗至细逐级分开。

2.沉析法(吸管法):

用来测定0.063一0.001毫米范围的颗粒.根据质点(颗粒)沉降速度,在悬液的气定深度处,按不同时间吸取悬液,由此来求出沉积物各粒级的百分含量。

3.综合法:

4.淘洗法:

四、海水养殖业目前急需研究的内容

养殖生态系统、养殖容量评估、养殖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养殖结构优化,养殖生物病害防治、深水养殖设施构建、海水动力因素、调控技术、清洁生产(养殖与加工)、数量膨胀型向质量效益转变等等。

努力促进养殖、环境与人三者和谐,使海水养殖研究与海水养殖产业迈向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超负荷养殖将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

一是海区的饵料生物成为贝类生长的限制因子,养殖密度越大,每个贝体的摄食量就越少,生长就越慢;

二是由于摄食少,贝体瘦弱,对恶劣环境抵抗力差,易得病,死亡率显著增加;

三是大量的排泄产物污染了水质,使水质恶化,缺氧;

四是高密度养殖导致水流不通畅,加上贝体的呼吸耗氧,极易产生局部缺氧现象,引起贝体不适甚至死亡。

2.海区老化

3.离岸养殖程度不高

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滩涂面积3000万亩。

海水贝类养殖主要是在水深15米以内的浅海水域和滩涂上进行。

我国滩涂的利用率约为30%.-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利用率不到10%,而-2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开发利用率则不足1%.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4.品种退化品种退化是造成养殖贝类生长速度下降、抗逆能力差,死亡率升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原因:

近亲繁殖,亲本质量差,没有正确掌握人工繁殖技术,不良养殖条件下的负选择。

五、保持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满足下一代人需求能力的一种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

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保持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海水养殖对浅海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养殖水域和近岸水域营养负荷增加、渔用药物积累、养殖动物逃逸带来基因污染、土壤酸化或盐化、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等。

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基本途径:

1.逐步减小养殖对沿岸环境的污染是使海水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2.中国现阶段正在扩大海水养殖面积,主要是向离岸深水海域(-20米,-40米)发展

3.尽量吸收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与高新技术,建立与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性示范养殖区。

减小养殖污染的主要途径:

(1)复合养殖系统结构优化;

(2)改善养殖大环境;

(3)根据养殖容量控制养殖规模:

在养殖规模不够大的阶段,人们考虑的养殖容量内涵仅包括养殖效益的内容。

养殖容量简单定义:

在生长率不受负影响的情况下,达到最高产量的放养量。

(4)使用环保型饲料;

(5)加强集约化养殖的排放水处理:

集约化是海水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省人力、少占地、产量高、易管理、易应用新技术)。

第三章贝类的苗种生产

贝类苗种生产方式(法):

贝类苗种获取的途径主要有4种:

自然采苗(采捕自然苗);

土池人工育苗;

半人工采苗;

工厂化育苗。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夏暑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第一节贝类的生活史

(一).双壳类的生活史

受精卵——胚胎期——孵化——担轮幼虫——面盘幼虫——附着变态——稚贝——幼贝期——成贝期

1.胚胎期

卵裂方式:

贝类的受精卵除头足纲为盘状卵裂外其余均为螺旋卵裂方式——螺旋式

卵裂结果是细胞数目的增加,分裂球体积缩小,总体积不变

大多数海产贝类,发育到囊胚期,胚体表面一定部位即开始生出纤毛。

此时,胚体可在卵膜内转动。

原肠胚:

贝类的原肠作用是采用外包法和内陷法

实心囊胚:

外包法。

如:

马蹄螺、海兔、鲍等

有腔囊胚:

内陷法。

河蚌、田螺等

多数海产瓣鳃类(牡蛎、贻贝)和腹足纲(红螺等)开始为外包法,以后为内陷法,两者结合完成原肠作用。

3.幼虫期:

即从担轮幼虫开始到稚贝附着为止,它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和匍匐幼虫三个不同阶段。

各期幼虫的形态差异很大。

(1)担轮幼虫

体外生有纤毛轮,顶端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幼虫开始以纤毛摆动在水中作旋转运动。

经常游于水表层。

此期消化系统还未形成,仍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

具有明显的趋光性。

早期担轮幼虫:

胚体成梨型,顶端膨大,细胞加厚,长有纤毛束,其中央有1-2根鞭毛。

胚体背部细胞加厚且略下陷形成壳腺;

胚孔闭合内陷形成口凹。

在静水中喜欢浮游于水表面或明亮区,但趋光性不明显。

晚期担轮幼虫:

胚体左右略变扁平,背部尖,腹部宽,其顶端变平,四周细胞隆起,壳腺将分泌贝壳。

幼虫趋光性不明显,对机械作用很敏感。

(2)面盘幼虫

幼体两侧覆盖2片D形透明的贝壳,由口前纤毛轮形成面盘(具有面盘),形成前、后闭壳肌,依靠面盘进行浮游生活。

面盘是其运动器官。

根据发育时间及其形态不同,又可分为:

① D形幼虫(直线铰合幼虫):

刚形成的D形幼虫消化道没形成,不能摄食,以卵黄颗粒为营养。

卵黄耗尽,形成消化道后开始摄食。

②壳顶幼虫:

D形幼虫的铰合线开始向背部隆起,改变了原来直线状态,壳顶幼虫后期壳顶突出明显,足开始长出,呈棒状,尚欠活动能力。

鳃开始出现,但尚未有纤毛摆动,面盘仍很发达,足丝腺、足神经节和眼点逐步形成,但此时足丝腺尚不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壳顶初期幼体:

足成棒状,壳顶隆起,但没有超过直线铰合部,胃的四周出现消化盲囊。

壳顶中期幼体:

壳顶突出铰合部,面盘发达,足皱褶。

壳顶后期幼体(眼点幼体)

1.足成靴状,足的基部出现一对平衡囊。

2.消化盲囊几乎包被整个胃。

3.在消化盲囊腹面外套膜中间,足基部出现一对眼点,眼点有视觉的作用,幼体具背光性。

4.外套膜边缘加厚,外套膜内表皮下陷形成鳃原基。

(3)匍匐幼虫

一对黑褐色眼点明显增大,显而易见;

足发达,能伸出壳外作匍匐运动。

鳃增加至数对,足发达,能伸缩作匍匐运动。

幼体时而浮游,时而匍匐,此时正是投放采苗器采苗的好时机。

面盘逐渐退化,至后期则只能靠足在附着物上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具有分泌足丝的机能。

初期面盘仍然存在,遇到合适的附着基后,面盘退化,用足匍匐生活,足丝腺开始分泌足丝。

4.稚贝期:

幼虫经过一段时间的浮游和匍匐生活后,便附着变态为稚贝。

此时,外套膜分泌钙质贝壳,并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变态为稚贝时它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生理机能和生态习性等方面都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变态标志:

①形成含有钙质的贝壳,壳形改变。

②面盘萎缩退化,开始用鳃呼吸与摄食。

③生态习性的改变,变态前营浮游、匍匐生活,变态后以足丝腺分泌足丝营附着生活。

该期是幼体向成体过渡的阶段。

不同生活类型贝类的稚贝对附着基均有不同的选择,必须充分满足其附着条件。

5.幼贝期

除性腺尚未成熟外,其它的形态、器官和生活方式均已和成体一样。

由稚贝期的附着生活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变,即有附着型贝类,埋栖型贝类和固着型贝类。

因个体小而弱,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差,所以在养殖中必须精心培育,是苗种培育工作和养成期工作的开始。

6.成贝期

自第一次性成熟后均属此期。

就埋栖型贝类而言,要求生活于有较深软泥的环境。

是贝类养殖的养成与育肥期。

(二)腹足纲的生活史(以鲍为代表)

——鲍鱼的发生与双壳类作一比较:

面盘幼虫身体发生扭转,不摄食,内源性营养

匍匐幼虫才开始摄食底栖硅藻

有围口壳幼虫.

(1)胚胎期:

是指从卵的受精开始经过分裂发育至浮游幼虫,即孵化后的担轮幼虫为止的阶段。

此期以卵黄物质作为营养,影响这一时期发育的主要外界环境条件是水温。

(2)幼虫期:

是指从孵化后的担轮幼虫开始到稚鲍形成为止。

这一时期包括担轮幼虫、面盘幼虫、匍匐幼虫。

①担轮幼虫胚体出现了纤毛环,幼虫前端生有一束细小的顶纤毛。

以卵黄物质为营养。

②面盘幼虫壳腺已分泌出一个薄而透明的贝壳。

该期初期仍以卵黄物质为营养,不摄食,只是在其后期需摄食饵料。

此期由于贝壳的出现,减少了在水中浮游的能力。

该期又可细分为初期面盘幼虫和后期面盘幼虫。

③匍匐幼虫面盘开始退化,足开始发育,由浮游生活转入匍匐生活。

这一期又可分为初期匍匐幼虫,围口壳幼虫,上足分化幼虫。

(3)稚鲍形成第一个呼吸孔时为稚鲍,其形态与成鲍差距还较大。

(4)幼鲍完全具备了成鲍的形态,呼吸孔数量与成鲍相等,只是性腺还未成熟。

(5)成鲍第一次性成熟以后均属此期。

二、生活史中各阶段幼体的形态和生态(以双壳类为例)

1.精卵:

精子:

含有顶体、头部、尾部;

长50-60微米。

卵子:

含卵质膜和卵膜;

腹足纲的卵径大于双壳类的卵径50-100微米。

为沉性卵,但不易下沉。

2.受精卵:

受精的标志:

产生第二极体。

统计受精率。

产卵——受精,需要0.5小时。

3.卵裂:

不均等的卵裂,分裂球增多,但体积不变!

4.囊胚期:

胚胎的体积稍增大,有短纤毛、具空腔,就地转动。

需5-7小时。

5.原肠期:

具原口,纤毛稍发达,开始游动。

6.担轮幼虫:

游动(滚动性的游动,幼体易集群、趋光性强、受精起需10小时。

7.面盘幼虫:

投饵金藻3011等;

16小时。

游动能力强,一般在水体的中上层运动。

选幼。

8.壳顶幼虫:

铰合部有角突起,不断投饵、换水、倒池(3天一次)。

9.变态期:

需附着基,去表面2-3厘米的底泥,池底泥厚0.2-2毫米;

一般250克干泥/M2;

文蛤需要砂小于5毫米,扇贝需要棕榈绳、网片。

幼体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机能、生态习性变化;

变态的标志:

(1)出现眼点一对

(2)面盘萎缩退化、出现足

(3)生态习性改变:

由趋光性转向背光性;

由浮游习性转向底栖或附着。

当10%左右(30%)的幼体出现眼点时逐步或一次投放,(泥蚶幼体3天不附着有问题,可降低盐度(加淡水))

10.稚贝期:

形态与成体相似,只是个体小、性腺未发育。

第二节、贝类繁殖特点和繁殖方式

一.贝类繁殖的特点

大多数贝类为雌雄异体,外形很难区分雌雄,没有第二性征,只能根据性成熟时生殖腺的颜色来区分雌雄。

雌性性腺颜色大多为红色,橘红色,粉红,淡黄,浓绿色,紫褐色。

雄性性腺多为乳白或黄白色。

牡蛎、贻贝等少数贝类性别不稳定,有性转变现象。

不同种类的贝类性成熟年龄不同。

即使同种贝类在同一海区性腺发育也不平衡。

不同种类的繁殖季节不同,同种不同地区的繁殖季节也不同。

而同种同地不同年份贝类的繁殖季节也不同。

贝类的繁殖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凡是在春天繁殖的种类,同一种类南方比北方早,在秋天繁殖的种类,则北方繁殖时间较南方早

有的贝类全年都可繁殖,有的一年一次或二次

二、贝类繁殖的方式和习性

(一)双壳类贝类的繁殖方式:

有卵生型和幼生型两种

1、幼生型在繁殖季节,亲贝把成熟的精子和卵子排到母体的鳃腔里,并在此腔中受精,经过卵裂发育成面盘幼虫后才离开母体,在海水中经过一个自由浮游阶段,然后固着变态成稚贝。

蚌、密麟牡蛎

2、卵生型在繁殖期间亲贝把成熟的精子或卵子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卵裂发育成幼贝,再固着变态成稚贝。

它的整个生活史都在自然海区里渡过。

极大多数瓣鳃类。

(二)繁殖习性

大多数贝类属于卵生型。

性腺成熟的亲贝一旦进入排放阶段,则把成熟的精卵排光为止。

如扇贝利用快速关闭双壳将精卵排出,雄性贝类排精时,精子呈白色烟雾状,雌性贝类产出的卵子呈颗粒状或条块状,为沉性卵。

贻贝亲贝在繁殖季节是分期分批繁殖,一般在每个大潮时排放一次,小潮进行性腺恢复,大潮时期1—2天排放。

一般雄性先排精,雌性后产卵,精子对卵子有诱导作用,缢蛏、贻贝、鲍鱼、泥蚶等大多在夜间产卵。

由于大潮时潮差大,环境因子变化也大,水温升降幅度增大,落潮时海水干露,潮涨时急烈振荡,流速增大,对性腺成熟的亲贝造成刺激,促使其集中排放。

因此室内人工育苗时,常采用升降温、降低海水比重、流水刺激以及异性性细胞诱导等措施用于亲贝催产。

由于贝类的精卵直接排放于海水中,在海水中授精,故受精率低,并且受精卵在孵化发育过程中常因海况因子突然改变,而造成大量死亡。

第三节 贝类的苗种生产

当前贝类苗种的来源有以下四条途径:

分别为采集野生贝苗、海区半人工采苗、室内人工育苗、土池人工育苗。

分述如下:

一、采集野生贝苗

由于海况因子的变化较大,采集方式原始,野生贝苗的产量很不稳定。

采捕之前须探苗。

埋栖型贝类的探苗,是在不同地点各括取100平方厘米的表泥(0.5—1厘米深),淘洗、记数。

其采苗时用括苗网、推苗网或淌苗袋(蛏苗)、采苗锄、三齿钩等采苗。

固着与附着型贝类,可直接铲取固着物上的贝苗进行放养。

深海区的苗种,可用拖网或潜水捕捞。

小的蛏苗经暂养培育成种苗。

较远距离运输苗种最好在气温较低时进行。

二、海区半人工采苗

根据贝类的繁殖习性,在附苗季节,选择贝苗密集的海区,人工创造附苗条件,即用人工的方法设置浮筏或整理附着基(整理滩涂),创造良好的附苗条件,使贝苗附着在人工附着基上。

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但受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的影响。

1.半人工采苗的原理

双壳类中不论哪种贝类,在生活史中都有足丝附着的阶段,然后向成体的生活方式转化

了解了贝类的附着习性,在自然海区贝苗繁生时,人工改良底质或设置人工附着基,创造条件,使贝苗附着,采集贝苗。

2.海区半人工采苗的方法

采苗方法随生活类型不同而不同。

①固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

牡蛎幼虫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附着基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繁殖期间在贝苗集中的海区根据底质情况适时投放附着基。

牡蛎采苗的器材有石块,石柱,水泥板,贝壳,竹片,竹棍,瓦片等固形物,进行投石、插竹、立石及筏式等方式的采苗。

②附着型贝类半人工采苗方法:

主要采用筏式采苗,即在采苗海区搭建浮架,然后挂附苗器在浮架上,常用的筏式采苗器有红棕绳、尼龙绳,废旧浮绠、网片。

其中红棕绳的采苗效果最好。

如栉孔扇贝筏式采苗时用塑料网袋制成的采苗袋内放有破旧的网片,能减缓水流,利于幼虫附着,可以防止附着贝苗的逃逸,防止敌害侵袭,采苗效果良好。

③埋栖型贝类的采苗方法:

埋栖型贝类结束浮游生活进入底栖生活时,需附着在小沙粒、碎贝壳等物体上,采苗前对滩涂进行改良,使附着在人工改良的底质上。

在附苗前应对底质进行精耕细作,软泥底质需投放一层沙以利于即将附着的幼虫分泌足丝抛锚附着。

3.采苗预报

在贝类的繁殖季节里,根据贝类性腺的消长规律,幼体的发育阶段及各水层幼体数量变化和物候征兆的变化,对幼体附着时间作出正确估算,在附苗之前作出预报。

三、贝类的土池人工育苗

主要适用于埋栖型贝类的简易育苗方法。

1.建池:

多建于高潮区,用土围堤,用石作坝,设有闸门和过滤筛绢网。

土池育苗前要进行清池、除害,对土池的底质进行整理。

2.土池育苗方法:

亲贝的选择、暂养、诱导产卵排精以及育苗管理工作均与人工育苗基本相似。

多有二种方式:

①先在室内人工育成幼体(D形幼虫或壳顶幼虫、眼点幼虫),然后移植到土池之内进行正常投饵或幼体进入土池之前,土池内先培育基础饵料。

②直接把亲贝放入土池的亲贝台上,待排卵完毕,取出亲贝,让精卵在土池内受精、孵化、发育变态。

稚贝阶段的培育应做好管理工作,加大换水量、适时施肥、控制水位、防除敌害,做好越冬保苗工作。

待稚贝贝壳长达2-3毫米后,严冬过后应及时将稚贝移植放养,以提高成活率,促进稚贝生长、增加产量。

四、贝类的人工育苗

贝类的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精卵、受精、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的。

1.育苗场的选择:

选择水质好无污染、水体清洁、盐度适宜、风浪较小的海区,场区应有充足的淡水水源,用电和交通方便。

“水、电、气、暖”

2.育苗场总体布局:

育苗室、饵料室,多采用天然光和自然通风,在布局上尽可能向阳。

沉淀池或沙滤池、罐要建在地势较高处。

为了减少锅炉房烟尘、躁音、煤灰、灰渣对环境的污染,应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但又不能离得太远。

风机房不要离育苗室太近。

发电机室和变配电室的配置要合理,两室常建在一起。

附属场房(水泵房、水质分析和生物检查室)及设施配比要合理。

3.育苗的基本设施

主要包括:

(1)供水系统:

(2)育苗室;

(3)饵料室;

(4)供氧系统;

(5)供热系统;

(6)供电系统

(7)其他设备(水质分析室、生物观察室、水泵、清贝机等)

4.室内人工育苗操作流程

(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新池要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浸泡,育苗前做好生产的准备,制定出生产计划,清刷池子,备好饵料和附苗器,落实好过渡池子或海区。

(2)亲贝的选择、暂养与处理:

选择个体大小适中、健壮、外壳无损伤,性腺发育良好性腺饱满的亲贝,去掉外壳附着物清洗贝类。

在充气、换水、投饵的条件下强化培育,培育的密度不宜过大,在150个/立方米之内。

逐渐升温;

及时挑去死贝。

泥蚶的性腺流油、卵径65微米、鲜肉指数28%时为性成熟。

(扇贝为16%)

(3)催产刺激的方法:

获取贝类精卵的方法有解剖法、自然排放法、催产刺激法。

根据受精的难易贝类可以分为易受精型和不易受精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