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6227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为政以德

1.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克己复礼》)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

请说说你的理解。

2.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曰:

“求!

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孔子曰:

“求!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1)孔子在文中用了两个形象的比喻,意在说明什么?

(2)文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意思是否一样?

为什么?

克己复礼

3.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2•1)有子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2)子夏问孝。

子曰: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17.21)子曰: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子曰: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3•3)

(1)说说孔子为什么没有要求宰我守三年的丧期?

孔子为何严厉责备宰我的“不仁”?

(2)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4.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

“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12•11)

(1)“虽有粟,吾得而食诸”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2)选段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常被看作礼教纲常的发端。

朱熹注曰:

“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

是时景公失败,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宠爱的人),而不立太子。

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试探究孔子说此话的原意。

知其不可而为之

5.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

“‘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4•21)

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6.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桀溺)曰: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8•6)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7.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

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8•7)

(1)“长幼之节”在文中指什么?

“君臣之义”指什么?

(2)“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又热情款待呢?

请简要分析。

仁者爱人

8.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5•24)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4•15)子贡曰: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子曰:

“赐也,非尔所及也。

”(5•12)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1)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名言,来概括“忠”“恕”的内涵。

忠:

恕:

(2)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忠恕”观?

试作简要评述。

9.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厩焚。

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10•1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7•9)

(1)指出这两章文字在语言上的特点。

(2)这两章文字表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品格?

请简要分析。

10.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4•17)子贡和孔子对管仲的看法实际上表达了他们关于“仁者”的不同的观点态度。

(1)子贡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孔子认为“仁者”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2)你同意孔子的观点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君子之风

11.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6•11)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19)

(1)孔子对颜回的赞美精神可以体现在“不改其乐”四个字上。

请结合以上两段文字谈谈“不改其乐”中所包含的儒家思想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2)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你怎样理解“浮云”的比喻义?

12.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子曰: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14.12)

(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请加以概括。

(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

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周而不比

13.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

“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7)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4•26)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

“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种说法:

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

请联系“事君数”章和“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14.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你是如何理解儒家的交友之道的?

(不少于100字)

15.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12•23)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2•24)

孔子和曾参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1)孔子和曾参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

(2)你怎么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

诲人不倦

16.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子贡曰:

“女与回也孰愈?

”对曰:

“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9)子贡曰: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

“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

“《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5)

(1)子贡引用《诗经》的用意又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孔子为什么会赞扬子贡。

(2)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并谈谈孔子这一观点的现实意义。

17.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这段文字生动反映了孔子作为老师和父亲两重身份的教育特点。

(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

请简要回答。

(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

请你就此谈谈看法。

18.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11•22)

(1)面对两个学生所问的同样的问题,孔子作出了截然不同的回答,这是建立在孔子充分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的。

根据孔子的观察,子路与冉有分别有怎样的个性特点?

(2)面对子路、冉有的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得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很困惑。

孔子的解释体现了他怎样的教育思想?

如果子贡问同样的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

为什么?

高山仰止

19.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在陈,曰:

“归与!

归与!

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5•22)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亡之,命矣夫!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6•10)颜渊死。

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11•9)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

“予所否者,天厌之!

天厌之!

”(11•9)

说说上述选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的特点及作用。

20.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

“子贡贤于仲尼。

”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

“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