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616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市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文档格式.docx

郊县经济的活力进一步增强,完成工业投入占全市的90%。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南京都市圈、宁镇扬一体化加速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河西中央商务区功能逐步完善,仙林、东山、江北副城建设有序推进。

京沪高铁南京南站、宁安城际、宁杭城际、禄口国际机场二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绕越高速东南段、纬七路过江隧道、沪汉蓉通道、沪宁城际、“两横两纵”井字形快速内环、“经六纬九”干道骨架网络、地铁一号线南延、二号线及二号线东延线相续建成。

供电、供气、供水等公用设施明显改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提前三年实现省定全面达小康考核目标。

预计到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达到2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将提高到10800元,年均分别增长13%、11%以上。

五年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2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五年控制在4%之内。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1%,率先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均达到100%。

市儿童医院病房楼、金陵图书馆等重大民生工程相继竣工。

取得2014年青奥会举办权,全民健身工程实现全覆盖。

----城市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联合国最佳人居特别荣誉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等称号。

“2234”治水计划积极推进,城市雨污分流、外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等水环境治理项目进展顺利,城乡主要河湖水体质量和水环境面貌得到改善。

全市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25%和45%。

城市主要干道、支路景观化改造全面启动,城市品质进一步提升。

----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成功申报并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三网融合”试点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实验区试点,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力。

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

全面完成部分国有企业、国有非工业企业改制工作,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

投融资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资、城建、交通、文化等投融资平台资源整合取得积极进展。

从“十一五”规划完成情况看,我市继续保持了“十五”期间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仍然高于预期。

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疑难问题仍然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是:

经济总量、城市功能与我们的城市地位不相称;

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

园区产业集聚度有待提高,园区的布局亟待优化;

科教文化资源转化的平台搭建不够,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

郊县经济总体实力较为薄弱,城乡统筹任务艰巨;

居民生活水平需要提高,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二、关于“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期间,是迅速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机遇期,也是各类矛盾交织、发展面临更多考验的挑战期。

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制约和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市的宏观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一)“十二五”我市的阶段性特征。

“十二五”期间,我市人均GDP将达到15000美元,全面迈入“上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门槛,并呈现五大阶段性特征。

一是国际知名度的上升期。

“青奥会”等重大国际活动相继举办,城市人文特色与国际化取向更加鲜明,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步入上升通道。

二是经济转型的攻坚期。

城市进入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新阶段,保持增长与推动转型面临的问题将更加复杂。

三是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期。

重大枢纽、重要功能板块相续建成并发挥积极作用,区域综合集散能力、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居民生活服务能力等城市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四是人民生活由小康型向基本现代化的跨越期。

城市进入公共产品短缺和小汽车爆发增长阶段,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的居民消费全面升级,实现基本现代化正成为现阶段重大战略目标。

五是千万级人口城市的适应期。

快速城市化的综合效应进一步显现,人口进入新一轮的膨胀期,城市空间结构、就业结构、保障结构面临新压力。

(二)“十二五”我市面临的主要机遇。

改革开放30年,为我市“十二五”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坚实的体制保障。

处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我市将直接面临五大重要机遇:

一是“青奥会”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的机遇。

2014年“青奥会”的举办,将进一步提高南京的国际知名度,并对城市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争取更多的政策资源带来重大契机。

二是先行先试推动城市制度创新的机遇。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等重大制度创新活动的全面推进,将对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集聚创新能量,激发发展活力,建立更加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创造有利契机。

三是国内经济持续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镇化进程加快、投资高速增长、金融市场活跃蕴含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内需增长步入新的上升周期,为我市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四是城乡统筹推动新一轮生产力布局调整的机遇。

主体功能区划分进一步明确,东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农地重整、村镇重建、要素重组,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将进一步释放新的发展空间,为在更大的范围谋划生产力布局创造了条件。

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推进的机遇。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实施,南京都市圈、宁镇扬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南京南站和南京站、禄口空港、龙潭港等综合枢纽全面建成,为南京融入长三角,培育更为广阔的发展腹地、打造国家战略门户城市创造了条件。

(三)“十二五”我市面临的主要挑战。

“十二五”时期,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向发达经济过渡的重要阶段,各类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一步凸显。

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减速与国内周期性调整的背景下,将主要面临五大挑战。

一是巩固提升城市地位面临新挑战。

国家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江苏省沿海开发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加快推进,我市不仅面对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国际国内的广泛竞争,更要面对周边地区和同类城市的直接竞争,实现经济转型和实现跨越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保持产业传统优势面临新挑战。

基础产业、资源消耗型产业、出口加工型产业仍然占据较大份额,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结构失衡的问题仍然存在。

经济发展对房地产及重工业相对依赖的局面在短期内仍然较难改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仍需提升。

高端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依然较低,传统优势逐步减弱,需要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新的优势。

三是推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面临新挑战。

农民增收特别是纯农户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江南和江北、城市与农村在发展水平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从根本上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的趋势,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需要涉及更宽领域,任务更为艰巨。

“青奥会”举办将对城市品味、环境品质、空间适应性、综合服务能力等多层面的城市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四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面临新挑战。

主要污染物特别是化学需氧量排放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冲突仍然明显,城市的快速扩张、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的矛盾冲突加剧,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将面临更多的考验。

五是维护社会公平面临新挑战。

人口快速增长和老龄化带来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日益增大,解决失地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各类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仍然十分复杂。

拆迁矛盾、城市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面临更多压力。

“十二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表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必须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

南京要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推进经济社会快速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稳步迈向国际水准的发达城市行列。

必须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互促共进、良性互动。

必须解决影响转型、创新和跨越发展的客观因素,积极应对、转型到位,再造发展新优势。

三、关于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需要集中体现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理念、符合宏观政策基调的发展主题、符合阶段特点的发展目标和符合自身实际的战略重点。

综合各方面考虑,提出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为: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为主题,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为主线,突出“富裕、和谐、智慧、绿色”的发展导向,推动改革开放、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城市升级、城乡统筹和民生改善,加快建成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门户城市,努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创新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加快建成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奠定坚实基础。

提出上述指导思想,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着眼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确立顺应时代和趋势变化要求的战略思路和发展方向。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走低碳、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是今后一个时期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市加快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牢牢把握这一战略方向并有所作为,就是要全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向结构升级、内涵提升、集约型增长转变;

就是要全面推进城市特色的培育,深度挖掘科教、文化、生态等特色资源优势,形成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着眼推进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把改善薄弱环节作为新一轮发展中的关键突破口。

“十二五”期间,我市既具备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也将面对经济平稳增长的长期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必须针对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把产业转型、园区转型、城市转型、统筹城乡、民生改善作为集中力量加以推进的战略重点,努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加快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型。

----着眼“青奥会”等重要机遇,努力提升城市品质和推动城市国际化、现代化进程。

举办2014年第二届世界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机遇,是我市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全方位塑造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城市综合形象,必须在思路中明确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目标,突出城市在提升内在品质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上的追求。

----着眼保持发展战略的连续性,赋予“十二五”期间更新的发展内涵。

在“十一五”提出的“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大战略和“富裕、和谐”发展导向的基础上,结合新阶段、新任务,提出符合发展主线,体现发展战略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的思路和基本导向。

(二)城市功能。

“十二五”时期,南京要在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基础上,围绕国家战略门户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以下三大城市功能:

国际城市:

到2015年,全面拉开国际城市基本框架,拥有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初步特征,城市品质、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市民素质和开放水平等与国际全面接轨。

体现“高端产业、厚重文化、精致空间、人性交通、清新生态、品质生活”的国际城市发展方向,国际交流、国际贸易、国际人才集聚功能明显增强。

门户城市:

到2015年,能够发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禄口国际机场和江海转运港的战略优势,体现国家战略枢纽城市总体地位和核心功能。

城市代表长三角改革开放形象,是亚太地区面向国际的重要窗口,大陆与台湾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

能够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对接”,具备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区域集散功能、流通功能、服务功能。

创新中心:

到2015年,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动力、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和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能够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变和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

能够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是国际研发中心城市、国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人才高地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三)发展导向。

市委、市政府结合南京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先后提出的“富民强市”、“两个率先”总目标,“三个集中、一个疏散”、“一城三区”空间发展战略,“富民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文化南京、绿色南京”五大战略及“跨江发展”战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目标任务,科学引领和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期间必须继续坚持并以更高的标准加以落实。

“十二五”期间,结合形势任务,需要进一步突出“富裕、和谐、智慧、绿色”的四大发展导向。

“富裕”就是要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升,通过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通过完善职工工资增长机制,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激励全民创业,落实富民税收优惠政策,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富民和强市的统一。

“和谐”就是要体现社会安全稳定和公平正义,通过加强安全生产监督、重大灾害预防、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积极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着力解决城乡居民、外来务工人员等各类群体平等享受优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资源,通过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创业、工作和生活环境。

“智慧”就是要体现城市建设、管理、运营的现代化,通过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特色,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等智慧产业,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智慧政务、智慧社区、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工程,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绿色”就是要体现宜居城市的发展方向,绿色、低碳的产业结构,以及真正把良好的生态基础转化为宜居宜业的环境竞争力。

通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赋予绿色南京低碳背景下新的发展内涵。

(四)总体目标。

“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指标,将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定位和发展战略,结合“三个发展”目标任务确定为:

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通过全面赶超、重点突破、局部超越,建立起新型的产业体系、城市空间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社会事业综合体系、城市创新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

到2015年,进入国内城市前十强;

进入千万级人口城市行列、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00亿元;

GDP突破10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5000美元。

初步考虑,“十二五”期间,我市GDP年均增速为13%(部分年份需超过14%以上;

全国初步安排7%,省初步安排9%)。

安排这一速度,一是确保“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是确保2015年实现基本现代化;

三是确保总量提升的同时真正实现城市争先进位。

按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方式明显转变、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功能明显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确定“六大目标”。

按照可比性、可统计、有特色、导向强的原则,将“十二五”指标体系确定为“两类”(预期性、约束性)、“六项”(规模、结构、创新、功能、民生、环境)。

反映经济总量、投入强度及经济运行质量的规模类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总额等指标。

反映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投资结构、产业集中度、单位投入强度的结构类指标:

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三次产业就业比例、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城市化率、工业投入占全社会投资比重、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城区生产总值比重等指标。

反映企业创新投入、创新人才、创新成果、创新成效的创新类指标:

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专利申请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等指标。

反映城市国际化水平、门户与枢纽功能的城市功能类指标:

接待入境游客人数、机场旅客吞吐量、铁路旅客发送量、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普及率等。

反映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安全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民生类指标:

城乡居民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百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万人刑事案件数、亿元GDP死亡人数、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低收入家族保障性住房人均居住面积等。

反映人口规模、能源利用效率、环境质量的人口资源环境类指标:

常住人口规模、人口自然增长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率、亿元GDP建设用地占用下降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森林覆盖率、中心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

四、关于“十二五”发展的八大重点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市不仅面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更要面对关系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需要围绕“十二五”总体思路、目标以及“三个发展”确定的主要任务,提出解决方案和制定相关政策。

(一)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十二五”期间,重点围绕调整经济增长方式,优化需求结构,推动投资、消费的合理增长。

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形成产业高端化发展新格局。

1、推动形成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通过增加居民收入、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改善消费环境等一系列措施,积极扩大文化、娱乐、旅游、信息等服务消费,推动消费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加快消化和淘汰落后、过剩产能,调整需求结构,坚持加大投资与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与推进“三个发展”相结合、与改善基础设施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相结合,保持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

2、确立支柱产业国内领先地位。

以电子信息、汽车、钢铁、石油化工四大支柱产业为龙头,培育一批具有著名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主业突出,跨地区、跨国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用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大幅度提高产业增加值率,赋予支柱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内涵,推进工业做大做强。

推动液晶面板等重大项目建设,确立电子信息第一优势产业地位。

3、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制高点。

把握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重点突破、超前培育具有较大发展空间与增长潜力的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形成以核心技术、核心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为要素的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部分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千亿级规模。

切实做好政策储备、空间储备、科技储备和人才储备,统筹规划产业布局、发展门类和推进时序,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4、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贡献率。

建立与城市国际化进程相衔接、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相促进、与现代化大都市要求相匹配、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重点发展软件研发与服务外包业、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会展业、文化创意业、商务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等八大现代服务业。

加快建设软件园、大学科技园、创新街区、创意产业园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建设,提高服务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

5、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水平。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特色养殖、50万亩蔬菜基地,增强优势安全农产品保障和应急动员能力。

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发展蔬菜、畜牧、水产、苗木花卉、农业旅游五个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溧水白马、六合北部高效农业示范区等一批农业科技园。

增强各级各类涉农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保护和培育农业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发展旅游休闲、生态观光等特色农业,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二)坚持创新驱动,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

充分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推动自主创新,加快建设人才强市和创新型城市,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1、培育创新品牌。

营造“学习在南京”、“研发在南京”、“创意在南京”、“创新创业在南京”城市氛围,加快形成科技教育和经济发展相促进、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科教发展新格局。

基本形成“官产学研金”战略联盟格局,扶持有市场前景、有发展潜力、有资金需求的新兴产业发展。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上市推进计划,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和就地转化,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需求主体、投入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

支持基础性、原始性创新,开展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核心环节、技术标准攻关计划,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建立城市创新体系,成为国内重要的创新基地、知识扩散中心。

推动建立宁镇扬创新合作示范区。

2、建设“智慧南京”。

通过顶层设计,提出以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为主要标志的“智慧南京”框架。

构建全市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服务业、商贸流通企业信息化。

建设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快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地理信息、人口信息、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等系统。

加快教育、医疗、社区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

推动设计研发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提升生产环节信息化水平。

3、打造创新载体。

推进麒麟科技创新园、南京模范马路创新街区、中国南京液晶谷、中国无线谷、南京生物和医药谷、中国南京白马农业谷、中国软件名城等七大科技创新工程,建设新一代通信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十个重大产业研发、设计中心,打造软件、现代通信、新型光电、新材料等十个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算机低成本制造、关键零部件及外设制造技术等十个百亿级重点高新技术产品集群,使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再翻一番。

4、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突出抓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紧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结合高端产业发展和重大科技项目,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充分施展才能创造空间。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改革分配制度和评价制度,造就一批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大力加快引进科技创新人才,打造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密集区。

逐步推进外来人口居住证制度,为人才合理流动提供保障。

(三)围绕办好青奥会,全面提升城市品质与国际化水平

围绕办好青奥会,建设新南京,下大力提升市容环境、提升城市品质、提升人居质量,高起点规划、大手笔建设、科学化管理,彰显古都文化特色、滨江城市特色、人文绿都特色和舒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