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413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Word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第1节2学时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应该制定什么样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战略?

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党进行过探索但又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会之所以发生文化大革命等“左”的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缺乏科学的清醒的认识,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对社会主义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从整体上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起点问题。

互动一:

什么是国情?

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种基本情况。

关于基本国情的认识问题,毛泽东同志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直到党的十三大召开,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作出了科学判断,对这一问题才有了完全清醒的认识,即我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讲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探索

最早谈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到中国共产党,通过他们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不断走向成熟。

1、马恩:

共产主义“两阶段”理论。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学说,分析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列宁的:

“过度时期”+“初级社会主义”+“发达社会主义”。

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

十月革命胜利后,他根据新的情况,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将经历过度时期、初级社会主义和发达社会主义,即有一个由从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的思想。

列宁认为,在经济落后的俄国,只能建成“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而不能立即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

这对后人继续探索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列宁没有展开对这些范畴的分析,因为当时他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怎样过度到社会主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所以列宁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过度时期的理论方面。

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很短,没有来得及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发展阶段作出具体的分析,但他却已经在思考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要分阶段的问题

3、斯大林:

没解决这个问题。

从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实践提出了必须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有一个正确认识的问题。

但斯大林没有从实际出发作深入研究,甚至没有意识到存在这个问题,而是简单地把当时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误认为就是建成了马克思分析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从而轻率地提出向共产主义过度的设想,因此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4、毛泽东:

对社会主义阶段划分的重要观点。

他在1956年党的八大就提出:

“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建成”,“我们的社会主义还需要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1957年他再次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已经进入、但尚未完成的思想。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大跃进”的教训,他在读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

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的重要观点。

但是,当时毛泽东和全党都还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大意义,后来又因为党的指导思想方面“左”的倾向不断发展,进而把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当时形成的以强化阶级斗争为主要特征的“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理论联系起来,中断了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道路,以后虽然有过一些新的想法,但没有展开。

5、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重新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探索。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发展

1、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了“初级的阶段”这一概念。

十一届六中全会使用的概念是“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比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

不能因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这一制度还不完善,在发展中经历过一些曲折,遭受到一些挫折而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982年党的十二大报告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

同十一届六中全会相比,十二大报告把初级阶段同物质文明还不发达相联系,为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展开分析初级阶段奠定了基础。

3、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地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一文件不仅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一概念,而且对这一阶段在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作了前两次更为详细的分析。

可以看到,从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初步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初级的阶段,到1986年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每一次都在论述中增添新的内容,表明对我国基本国情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科学认识正在逐步形成。

4、党的十三大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特征和任务等,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国情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5、党的十四大再次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且指出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历史阶段。

6、党的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

正是基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认识,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精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

7、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当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后,党的十六大进一步强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只是总体小康而非全面小康。

这种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低水平,就是只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

一是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没有进入小康。

所谓不全面,是讲我们总体达到的小康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

而且经济方面也主要是侧重在解决生存需要,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即使在生存问题上,也还有很多问题来不及解决,例如住和行的问题还远没有得到解决。

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工农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和声后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进展状况和达到的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所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两层基本含义的关系:

第一,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须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继新民主主义社会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相对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

江泽民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二者的区别:

一是经济基础不同;

二是上层建筑不同;

三是主要矛盾不矛盾不同;

四是根本任务不同。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党的十五大报告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

1、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发达的达的历史阶段;

5、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

6、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

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认真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较好地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拓展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意义:

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是克服关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武器。

第一,它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依据。

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首先在于对国情的正确判断和把握。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也是最大的实际。

从初级阶段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

我们党正是从这一根本依据和立足点出发,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以及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

第二,它是克服关于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上“左”和右的错误的思想武器。

右的倾错误思想表现为对待中国社会发展问题上机械论,即在近代中国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要求中国补资本主义的课。

“左”的错误倾向表现为社会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即认为不经过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无论是“左”的错误还是右的错误,都和我们不能够正确认识我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直接的联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克服否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全盘西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观点;

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是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

1、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的。

现代中国的特殊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不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脱胎出来的,而是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脱胎而来的。

在新中国成立时,我国使用机器生产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仅占10%,使用手工的农业和手工业占90%,仍然是一个自然经济占主体的落后农业国,从主要工业品的人均产量来看,我国大约比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落后二、三百年。

以1950年为例,人均国民收入仅28美圆,同期美国为1746美圆、英国为687美圆、法国为621美圆,分别为中国的62.3倍\24.5倍和22.2倍。

这样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消灭呢?

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许多国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这个历史阶段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国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2、由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

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虽然具备了我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定数量的现代经济和革命阶级,但并没有为社会主义准备好自身应有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时,我们所继承的历史遗产是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文化十分落后。

因此,我国在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时,就生产力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还没有获得自身应有的物质技术基础。

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这一社会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只能在人民革命胜利后和社会主义制度下来建设。

总之,正如十五大报告指出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多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这样做,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1、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对稳定的若干个发展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它的起点和终点,起点就是宣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终点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它有着自己的历史上限和下限,有着特定的历史任务。

所以,我们必须对这个阶段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否则有可能混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可能犯落后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右倾错误,尤其容易犯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左”倾错误。

过去,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教训,就是错误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脱离实际,超越国力,急于求成,结果欲速而不达。

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是要从根本上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2、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

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就要求我们埋头苦干。

社会主义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这个事业由若干历史阶段组成。

要完成这个伟大事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离开了初级阶段的实际,将一事无成。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目标已经明确,就应该各司其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项历史任务。

3、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

脚踏实地才是信心的体现,西方发达国家300年、200年完成的现代化任务,中国经过100年左右就能够完成,这就是雄心壮志。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本节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认识的发展历程,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提出,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六章第2节2学时

互动二:

什么是主要矛盾?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所谓主要矛盾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

(一)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1、建国前夕,毛泽东指出,以后党的各项工作都“围绕生产建设这个中心,其他工作要为这个中心服务”。

2、党的八大正确地指出了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1957年重提阶级斗争是我国的主要矛盾。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5、1979年邓小平明确回答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他指出:

“至于什么是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时期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或中心任务,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实际上已经解决了。

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2)

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历史决议”指出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规范性的表达。

互动三:

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为什么要正确认识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摆脱贫穷、落后、愚昧,过富裕、幸福和文明的生活,然而社会生产力不发达,提供不出充分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来满足人民的需要。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意义。

第一,社会生产力落后将长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社会主要矛盾是制定党的路线和行动纲领的重要依据。

在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上,我们有过沉痛的教训。

1956年,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国内形势。

但是,随后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左”的错误,仍然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使得我们党在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时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把阶级斗争作为当时的中心任务,结果导致中心任务的移位,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和把握。

互动四:

什么是党的基本路线?

其内容是什么?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过程

1、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2、1979年9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中,第一次概括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科学命题。

3、1980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把党的政治路线概括为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

4、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5、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

6、1985年,邓小平进一步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联系起来。

7、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总体布局。

8、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1、党的基本路线的含义:

所谓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领导和团结全国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明三位一体全面发展。

十六大以后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中国特赦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并且明确把和谐社会作为同富强、民主、文明并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

但由于党的文献中没有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正式修改,因此教材仍然主要根据十三大表述的基本路线进行分析。

(2)实现奋斗目标的最主要的内容和基本途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3)实现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是对我国现代化事业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概括,是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4)实现奋斗目标的基本方针: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必须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定,是我党在新时期实现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