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8210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河故人》Word文件下载.docx

当然,黄河也可读解为“中国”,读解为那个承受苦难与变迁的民族母体,它见证了太多悲欢离合,却磨励出愈发顽强的生命力与包容性。

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母亲的“涛”与作为母亲河的“黄河”是一体的,因此,结尾处的独舞也可读解为导演对于民族母体的一份温暖希冀。

3、关刀少年 

影片的前两段落出现了一位关刀少年,这处“闲笔”与主干剧情毫无关联,没有台词,没有特写,只是沉默流浪着的风景。

贾樟柯自己的解释是,“拿大刀的少年是我在现实中碰到过的,我看到这种场景就会想起古代人,就会想象说是关公在流浪,现在连他都没地方去了,开始流浪了。

”这一幕确实与影片的漂泊主题极为合衬。

关刀是义气的象征,这个独行的少年在熙攘人群中有着强烈的行侠味道,联系“现代武侠片”《天注定》中姜武的那把抢,不难理解关刀少年与社会不公之间的呼应关系。

换一种解释说,历史故事里的关刀逆车流行,也凸显着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在急剧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快节奏中,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关刀,恰是民间传统文化在遭遇现代性时所特有的“孤独”,一如片中反复出现的那座文峰塔,千年古塔被一片仿古建筑包围,见证人事变迁。

当然,关刀少年也可视作贾樟柯电影中惯用的抒情装置,具有空镜头的美学特征,与《三峡好人》里的川剧变脸艺人和走钢索者一脉相承,他们都是潜伏于现实表象下的幽灵。

4、飞机 

飞机在本片中的表意功能是呈现“魔幻感”。

事实上,现实感与魔幻感的并置一直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重要特征,在《三峡好人》里是腾空而起的飞碟,而在《天注定》里则是神秘玄奥的“美女蛇”。

回到《山河故人》,涛在1999年目击了播种飞机的坠毁,这场突如其来、毫无铺垫的事故让她感到震惊。

换个角度想,中国在这二三十年间的剧变又何尝不令人震惊?

到了2014年,马航事件作为新闻背景出现;

梁子骑车回家时路过了烧纸祭奠的母子,那是1999年坠机飞行员的遗孀,导演对于这一荒诞事件的呈现却又如此客观与节制。

2025年,澳洲的马航家属还在祭拜故人,张艾嘉疑似马航家属的身份也借他人之口道出;

Dollar与Mia乘直升机看风景,腾空而起的时刻,少年吻向了这位近似其母亲年龄的女人,展现出人类情感本身的流动与无法把握。

总体而言,贾樟柯试图用“飞机”呈现的“魔幻感”建立在“现实感”的基础上,更近于一种心理真实,他所关注的是社会心态,即心象可以转化为怎样的物象?

显然,飘逸在空中却又充满现代感的飞机最适合不过。

5、钱 

本片对于“钱”的呈现粗暴直接,这种硬碰硬的叙述姿态或许会让诸多观众不舒服,但艺术电影的灵魂就是“不回避”,也只有“不回避”,才能揭示出更为复杂的社会图景。

1999年,涛对于男人做出的选择,本身也是对金钱资本的选择:

是一夜暴富的矿主晋生,还是一贫如洗的矿工梁子?

涛选择了晋生,相当世俗,却也合乎资本逻辑,而这一切成为了她曲折命运的开始。

晋生给儿子起名张到乐——英文Dollar(美元)的谐音,仿佛一个蛊咒,当孩子在澳洲长大后,自觉肮脏,自我厌弃。

2014年,梁子患尘肺病回汾阳借钱治疗,他首先找到工友韩三明,韩三明表示要去阿拉木图替中石油公司修管道赚大钱,这是继《世界》里的蒙古乌兰巴托后的又一个“远方”,但这次,淘金的意味更强,回应着2008年以来“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球经济地图翻转。

与此相参照的,是涛的出场方式:

一对在其公司打工的外国男女新婚,作为总经理的涛赠予他们两台IPHONE手机,新郎与新娘手捧IPHONE向涛鞠躬致敬,这同样暗示着我们,中国正在成为当今时代的资本中心,连IPHONE都要俯首称臣。

2025年,张到乐因自己的名字被同学调侃,外国同学表示,Dollar早已过时,他应该改名为RMB(人民币)。

6、枪 

1999年,晋生试图用枪与情敌梁子决斗,被涛制止;

2025年,老去的晋生在澳大利亚家中依旧摆弄着枪,却失去了“敌人”。

显然,“敌人”的消失就是革命逻辑的消失,也就是另类选择的消失,这是一种典型的“后冷战”境遇。

通俗点说,就是冷战的终结导致了资本主义阵营不战而胜,社会主义阵营不战而败,全球随即陷入同质化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在这个意义上说,“情敌”的消失也就是一则关乎中国的民族寓言:

1999年的“枪”或许还可以在黄河畔激起千层浪,2025年的“枪”却无论如何不会打响了,因为抵抗的逻辑已然消失。

7、《珍重》&

《GOWEST》 

《珍重》出自叶倩文1990年的同名粤语专辑,在影片中共出现4次:

第一次是客人测试CD效果,音画对位则是涛、晋生与梁子在电器店里的三角构图,成为了故事的初始基调;

第二次是涛告别生肺病的梁子之后,走在回家路上,作为心理时空的闪回;

第三次是涛在火车上和儿子一起听音乐,渴望母子间的心灵沟通却终不可得;

最后一次则是在2025年的汉语课上,老师Mia放了这首歌给Dollar听,Dollar只觉得歌声似曾相识。

《GOWEST》由英国电子流行组合PetShopBoys(宠物店男孩)演唱,共出现3次:

第一次是开头,三角关系中的男女共同欢快起舞,有迎接新世纪的狂欢感;

第二次是涛在火车上独自望着窗外哼歌,依然表达对未来的憧憬;

最后一次则是结尾,涛在汾阳的雪中孤独起舞,却依旧面带笑容。

《山河故人》对两首非原创歌曲的使用是极成功的,除了充当叙事线索之外,两首歌表达了两种不同的时间面向:

《珍重》始终与过去的回忆相关,是悲伤与痛苦;

《GOWEST》则总是面向未来,带来乐观与力量。

两种基调互相参照,也成就了本片极具张力的情绪效果,演绎出当代中国近三十年间的悲喜剧。

8、画幅变换 

《山河故人》分为三个段落,故事发生的时间分别为1999年,2014年和2025年。

这三个时间点的选择绝非偶然,它们关乎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当然,故事的起点总是很重要的——1999年,那时贾樟柯刚凭《小武》在柏林电影节崭露头脚,他就这样闯入了“世界”的视野之中。

别忘了,仅仅十年之后,他就被多伦多电影节选为“新世纪十年最佳导演”,成为世界电影艺术的最热词之一,其爆发之势正如电影中的晋生。

对于三个时代,贾樟柯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画幅比例进行表现,如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这一部电影中导演使用三种不同的宽高比:

从1.33:

1到1.85:

1再到2.35:

1,用数码技术媒介的演进呼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当然,这种手法并非贾樟柯首创,其中,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其2014年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曾使用这一技巧,令人印象深刻。

9、DV影像 

在1999年段落中,贾樟柯多次使用了粗糙质感的DV影像,这些素材来自他1999年拍摄的纪录片,共同构成了他所追求的“时代氛围”。

介入本片叙事时,这些DV素材被放大,并以慢格方式播放,形成了一种怪诞的间离感。

清晰的小镇故事与模糊的纪录素材交错,这不得不让人思考:

什么才是影像真实?

贾樟柯对于当代电影艺术的独特贡献在于,他是为数不多的、兼顾剧情片与纪录片拍摄的“电影作者”。

因此,即使是其剧情片作品,也时常传达着“纪录精神”,典型如《三峡好人》。

有趣的是,将“纪录精神”带入《山河故人》,这本身就构成了对“真实”的质询:

看得清的是虚构,看不清的反而是纪录。

岂不反证那句名言?

眼睛是欲望的器官。

10、钥匙 

如果要在《山河故人》中挑出一件最核心的叙事道具,那一定是钥匙:

1999年,梁子赌气离家,把钥匙扔向房顶,誓不回汾阳;

2014年,涛把钥匙还给梁子,又在和儿子分别时,把自己家的钥匙留给他一副;

2025年,Dollar则把这钥匙当成信物随身携带。

可见,钥匙在不同代际之间的传递,构成了一种血缘上的流动,尤其是对于Dollar来说,钥匙是散居族裔的他与母体之间唯一的联系。

当然,钥匙(Key)也可以解读为贾樟柯对于“中国”的“答案”。

虽然影片结尾处,儿子并没有带着钥匙回到汾阳,回到母亲身体,但是当他看到波涛,听到涛声,他会想起母亲,他会与民族母体构成情感的共振,这难道不是最温暖的答案吗?

诗人梁小斌曾在1980年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他用“钥匙”完成了对过去三十年历史的寻找与叩访,我想,这对贾樟柯也同样适用: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可能,当贾樟柯远离了《小武》《站台》那几部早期的、灰蒙蒙的粗粝作品之后,影迷们对于他的评判就注定分裂了。

这与人们的见识和成长速度有关,也与贾樟柯自己的奔跑节奏有关。

总体上而言,很多观众停在了原地,而贾科长自己提拔了自己。

大多数人最初爱上贾樟柯,是因为他身上与生俱来的、呛人的尘土气息。

很多人觉得,贾樟柯必须一直这样灰头土脸下去,像一颗绝望的钉子,有必要终生扮演那种边缘而决绝者的代言人,哪怕付出锈蚀自己的代价。

但是,贾樟柯怎么可能困住自己呢?

如果他的野心真的如此狭窄,那么他最初的作品中也不会渗透出那样击中人心的力量。

所以,贾樟柯的变化是注定的。

他从叙述自身经验转变成一个可以对更庞大的世界进行虚构写作的作者,这种转身是成为真正导演的必要一步。

很多被寄予厚望的艺术片导演都困在了那道门槛之前。

而贾樟柯顺畅地越过了那个微妙的鸿沟,而且并不是以损伤自己的特性作为代价。

和《天注定》相比,《山河故人》口碑的共识度可能会高一点,但也不太可能完全被调和。

喜欢它的人会认为贾樟柯已经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国际化地位,而不喜欢它的人,这部空间线横跨大洋,时间线又直指未来的电影,简直就是装逼过度的一桩铁证。

其实,即便贾樟柯在《山河故人》中拍摄了海边别墅和私人飞机以及具有科幻色彩的平板电脑,但这部戏仍然特别“贾樟柯”,因为你顺着那根线索找到的那只锚,仍然深深地扎在山西的县城里。

一度,贾樟柯想远离县城,他曾经反问,“难道我就只会拍县城吗?

”其实,他并不太在乎拍摄的是县城还是都市。

因为从整体意义上讲,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县城——肆无忌惮,野蛮生长,不伦不类,活力非凡。

而贾樟柯对于这一切的呈现,不喜不悲,灵活而具有调试性。

这个矮小的男人有一种独特的能力,可以放松地行走在欧洲的红地毯上,也可以瞬间回到县城的小面馆里,在他身上,你几乎看不到文化时差。

有太多的导演只能顾及一种文化语境,而贾樟柯可以用标准的中国视角拍摄中国,但与此同时却具备奇妙的世界味道。

这来源于贾樟柯对于中国的态度,混杂着旁观和亲昵。

他高度理解这个国家,却又天然与其保持着警觉与疏离。

这种呈现中国的方式在《山河故人》中异常明显。

有时,甚至同时具备高度陌生化和高度的亲近感。

比如,那段有关未来的设定。

其实,甩向未来的那段故事,一点也不装逼,那是自然而然生长出的时间线。

与其说其中的细节有科幻元素,不如说更像是现实缝隙中挤压出的魔幻,像是幽灵般的一笔,如同《三峡好人》中那个突然窜上天的火箭。

《山河故人》与上一部《天注定》完全不同。

《天注定》更像是贾樟柯的一口恶气,一声牢骚,一次摔摔打打。

他几乎没有运用最擅长的耐心与缓释技术把抱怨与发泄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也没有对注定的暴力和突如其来的死亡进行精神性的探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天注定》是贾樟柯最易读懂的作品之一,表浅,像个插曲,犹如一个有性格但一直好脾气的男人发泄了一通,发泄完了,重新收拾起来过日子。

而《山河故人》从那种短促的、爆发的气息和节奏中彻底还魂,又一次有了绵长的喘息。

它是一幕舒缓、隐忍却到处密布着残忍的故事。

而这一次的残忍,不是来源于社会冲突和身体层面的暴力,而是来自于更无法言说的命运和时间的碾钵。

电影中三个人的命运呈现了这个时代最典型的三种分裂。

最初,是时代的变革分裂了他们,他们自己选择命运,有意识间杂着无意识。

有人觉得自己可以骑在时代身上,志在必得;

有人觉得自己可以更加高渺地看待命运,好像处乱不惊但最终一败涂地;

有人在随波逐流中做出了效益最大化的抉择。

而当时光流转之后,他们不但被命运分裂,三个人也开始了又一次的自我分裂。

最终,孩子成为了最悲剧化的象征,犹如漂浮于这个世界中的、一颗无辜的原子,从山西的县城飘荡到上海,又飘荡到澳洲,在大洋的边缘囚禁与挣脱,在天空中展开一段绝望的忘年之恋。

而那个与之亲昵的女人的身份也高度象征化,老师、母亲、情人、人种意义上的亲近者……两个被自己的世界放逐的人,在异乡中用肉身的焊接寻求精神上的切近,但最终注定更进一步疏远了彼此。

他们想买票回到山西,但最终因为一次争吵无法成行,这不但是现实中的困境,也是精神上的隐喻。

人,怎么可能真的回得到过去呢?

某种程度上说,最后那段有关未来的呈现,已经残酷地告诉我们,曾经亲昵的人们被时光搅散了,他们不光隔着物理意义上的大洋,其实隔着精神上的次元。

在空旷的屋子中包饺子的涛,在大洋岸边独自站立的儿子,二者哪还在同一个宇宙中呢?

人们总以为自己是被地域分隔,其实,当中国的变化速度超越常态的时候,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犹如离心机,早把我们甩进了不同的虫洞。

最悲哀的是,我们总觉得彼此尚有重逢的可能。

但永久分别的种子从一开始就埋下了。

当缠着丝巾的儿子从飞机上被空姐送下来的时候;

当他在姥爷的棺椁前迟疑着无法下跪的时候;

当她叫着妈咪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妈妈和儿子永远失去了彼此。

最终,这个黄皮肤的孩子忘记了母语,被种植在了澳洲,只留下一个叫做“美元”的名字,这个名字残留着中国转型期粗暴得毫不掩饰的野心,像一个伤疤,让孩子在哪个文化中都不得安放。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部作品有着浓厚的悲伤基调,就像贾樟柯的大多数作品一样。

他并非故意呈现一种戏剧化的悲伤,只是他所呈现的这个国度,本身有着挥之不去的悲剧涂层。

大多数中国观众无法接受那种高度还原生活本貌的电影,这源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回避。

有太多忌惮和不满,于是他们想扭头不看,充耳不闻。

他们无法接受银幕像镜子一样反射残酷的现实影像,而贾樟柯的作品有一种无声的逼迫感,逼迫着人们通过巨大的银幕,望向自己无处可逃的生活。

这也是为什么贾樟柯的作品在当下中国,永远无法取得票房回报的原因。

对于说出真相的人,有些人称颂其为英雄,而有些人则斥责他揭掉了自己虚妄的保护色。

更多的、从早期就爱上贾樟柯的影迷来说,他的吸引力在于某种程度上的抵抗,抵抗靓丽,抵抗修饰,抵抗昂扬。

但是,贾樟柯其实一直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操持着摄影机的抵抗者,他是一个标准意义上的艺术家,只不过在客观上所喜爱的图像与这个大国崛起背景下,官方与主流话语乐于述说的腔调不太一样而已。

他不是那种故意拍摄黑色事件以刺破中国的导演,更不是那种用鲜红色幕布遮挡中国的导演,也同样不是用粉红的艳丽涂抹中国让人遗忘现实的导演。

他无限接近透明的灰。

他一直在中国遍布着痰迹、尘土、机遇和小广告的地面上贴地飞行。

(文/杨时旸)

一直喜欢贾樟柯电影中的某种诗性,这种东西说不清是什么,但你看到就知道它是。

比如《站台》里上一个镜头尹瑞娟在办公室里听着音乐,慢慢起舞,从压抑地轻轻晃动,到最后的肆意舞蹈,下一个镜头就是她穿着税务制服,骑着摩托从县城中穿城而过。

如此简洁而又如此充满感情。

比如崔明亮在黄昏的旷野里,伴着《站台》的歌声,点起一把静静的火。

比如在影片的结尾,暖壶开了,尹瑞娟抱着孩子,崔明亮躺在沙发上不小心睡着。

抱着孩子的女人,不小心睡着的男人——时间对人的改变竟然被表达的如此准确。

反观《山河故人》,张晋生从一个穿着光鲜、喜欢新鲜事物的煤老板变成了穿着老汉衫的偏执中年,这样的转变其实很无力,其中最有发挥空间的地方都被一带而过。

(最最让人感到不解的是,到乐怎么能如此彻底地忘掉母语,跟他爹都不说中文?

难道去了澳洲之后,他爹就不理他了吗?

最合乎常理的表达是两个人都懂对方在说什么,但是父子二人对话时,父亲说中文,儿子用英文回答他,根本不用拿谷歌翻译来浅显直白地表达冲突,无奈完全可以尽在不言中。

在诗性表达中,比较有特点的是贾樟柯喜欢拍日常的奇迹,比如三峡好人中的走钢丝,发射纪念塔,比如天注定里的满满的一车西红柿翻倒在地,王宝强在过年的礼花声对天放枪,算是给儿子放个炮听听。

还有《山河故人》里的冰河烟花、扛刀少年等等。

这些场景,本身就很完整,不放在电影里,拍成照片或者录像,或者直接写成诗,都一样牛逼。

这些场景的诗意并不影响拍电影,关键的问题在于,贾樟柯对于日常生活有了疏离,对于人的理解竟然比以前弱了,在讲故事方面出现了问题。

从《三峡好人》开始吧,贾樟柯已经不满足(或者是不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了,拼贴上瘾,到《山河故人》为止,拼贴已经到了极致,三段年代、三种画幅,还有虽然是一个但明明就是三个的故事……在贾樟柯谈《小武》的文章里,他说希望影片能有种文献性,希望能记录下时代的印记。

可能是隐喻的野心过大,而又怕隐喻地不够明显,在后来《山河故人》、《天注定》当中,这种文献性显然影响了故事,沦为了新闻事件的再现,人物和情节都被符号化,失去了灵魂。

换言之,当人物不仅是自己,还要代表某类人或某种现象,人物也就失去了生机。

山河故人中,人物的行为常常是没有道理的,行为方式也让人不解。

比如:

到乐为什么要退学,只是叛逆吗?

父子俩的生活,就是争吵和谷歌翻译?

到乐的爱情更是没有缘由,只能由观众自己脑补,可能是因为从小不跟妈在一起,有点恋母吧。

情节中应有的生活细节荡然无存。

以前常用的,能够增加生活质感的歌曲、采样、广播、电视,那么丰富的大众文化印记呢?

大概是因为大家太会玩,让忙碌的贾导难以把握了,索性在工作之余翻翻今日头条,了解下民情,把新闻当成了生活。

翻拍新闻、插播新闻成了最后的选择。

在《山河故人》里,最生动的两首歌《珍重》、《gowest》,其实都来自过去。

贾导对当下大众文化把握已经没有了过去的那种准确,也许跟年龄有关吧。

侯孝贤其实也一样,现代戏完全拍的不对。

关注时代,我觉得贾樟柯可以向刘小东学习学习,他的画也涉及很多时代议题,但你看的时候,首先还是被那种日常的人的状态所感动——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本身的那种美和真实,都是最打动观者的。

贾樟柯的退步,在《山河故人》里表现的非常明显,简单一个例子,两个男女决定不在一起了,怎么拍?

《站台》里崔明亮要去外地走穴了,尹瑞娟告诉他不能去送他了,接下来两个镜头:

一个是尹瑞娟穿着羽绒服站在门口,一个是崔明亮坐在卡车后斗里若有所失。

而《山河故人》中,涛傻乎乎地跑去给梁子送请柬,俩人诀别还流了几滴眼泪。

这样简单的处理,对于贾樟柯来说还是太随意了。

《站台》里的感情复杂而又含蓄,《山河故人》的拍法也就是微电影或栏目剧的水准吧。

我们不能妄加猜测科长功力的衰退是名利加身的后果。

但事实是,他确实不那么懂人了,每个人的性格不再那么鲜明可爱。

再也没有一种看了之后让你感到他的电影与你有关,说出了你憋在心里的什么东西,让你感动或叹气:

原来真的有人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表达出这么复杂而准确的感情。

现在他懂为了比身高直接走上二楼的小武吗?

他还懂在黄河边一剪刀剪掉长发的张军吗?

贾樟柯何时变得在剧本里会套用绝症、自杀这种俗套桥段,连三角恋都拍得这么没有意外——任何三流导演都会选择的拍法,穷小子、土豪再加一个女人,已经没啥悬念了。

差不多的人物关系,《天注定》里姜武去初恋情人家的那段还不错,面对着已经有家有儿的她,必定得不到想要的慰藉。

而涛送给梁子的礼物,除了一封请柬,还有一叠钱。

(哦对了,梁子的老婆太出戏了,像刚从苦情电视剧里走出来)

看贾导最近几部片子,明显感到贾樟柯慢慢与过去不同了,看的过程还是很享受,有些小的细节还是那么的贾樟柯,但看完后,说不出好也说不出坏,真的是无话可说,怀疑是因为自己太喜欢那几部关于山西的片子,所以对他在新领域的尝试不太习惯,看完《山河故人》才发现,是这些电影作为整体,已经没有了那种直指人心的力量。

贾樟柯变得直白浅显,开始拥有了更大的视野和野心,开始着急把话说清楚,好像是怕别人不懂似的,他似乎也不可避免的染上了时代病。

(与他更大的野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依然必须以汾阳作为故事的原点,必须让赵涛当女主角)《山河故人》无非就是想说出那句“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和故乡回不去,故人难再得。

这并无不妥,问题是表达方式和表达水准。

在我个人看来,其实《山河故人》以及贾樟柯的前几部电影,都是局部牛逼而整体不太行的作品,把那些局部单独拎出来,换种形式,可以做的更有意思。

贾樟柯拍了不少纪实的影像,在山河故人里用了一部分,我觉得这种拍法很棒,《公共空间》就很不错,不承载叙事功能的纪录影像,其实在电影中很难单独存在,但当你跳出电影,天地其实更大。

4:

3,16:

9,2.39:

1,这是贾樟柯赋予《山河故人》的三个画幅,对应昨天、今天、明天三个时代。

从1999年的世纪末之舞,到2014年的故人分崩离散,再到2025年的隔岸遥想,宛如一曲被逐渐拉伸的哀歌,整体跨度26年。

1999年,不远的过去,我们依然在4:

3的取景框里欢歌笑语,人与人之间还贴得那么近,生活依然沸腾如Disco的喧响。

2014年,灰蒙蒙的当下,我们并不幸福地游荡在16:

9的巨大的玻璃容器里,凭吊生老病死、故人远游,却看不见活生生的“真实的中国”。

2025年,不远的未来,我们只能站在2.39:

1的时空洪流里,就像两个孤独的异乡人,妄图从荒原两端走向彼此,最终却只能言不由衷地回忆起漂泊之前的一些零星往事。

物不是,人也非,但“StillLife”。

从九年前的《三峡好人》开始,贾樟柯便开始了这样的叹惋。

而九年后的《山河故人》依然如此,搅拌着既绝望又释怀的复杂情感。

恍如隔世的过去,寥无生机的未来,都拗不过时代巨轮的碾轧;

而当下的我们,总以为寸步难行,却又一次次被巨大的力量推动着前行。

所幸,贾樟柯再次找到了奇妙的平衡,即便山河破碎、故人飘零,他却坚持让赵涛献上最后一支舞。

正如张艾嘉在电影里说的:

不是所有东西都会被时间摧毁。

有人说,《山河故人》是贾樟柯在经历过《天注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