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54257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文档格式.docx

唯物史观主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

唯心史观则主张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第一性的,认为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某种意识的派生物。

诚如列宁所说:

“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么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时,唯物主义就要求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两种历史观的对立和斗争,始终是围绕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进行的。

第三,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对其他一系列社会历史问题的不同回答或解释。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可以说是社会历史观方面的元问题,它是阐释其它问题的基底。

例如,在看待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上,唯物史观由于主张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因此,将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看作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此而推演出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人民群众尤其是劳动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即所谓“群众史观”;

而唯心史观由于本末倒置,主张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故而将人的意志、精神特别是个别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个人意志、精神看作是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忽视和否定人民群众的作用,主张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即所谓“英雄史观”。

不同的历史观决定了对具体社会历史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及其根源

(一)历史唯心主义的主要缺陷

列宁曾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一切历史理论有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察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即社会的经济根源,没有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客观规律;

第二,至多是考察了杰出人物、领袖人物或其他个别重要人物在历史变迁中的作用,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意义。

(二)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唯心史观之所以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据统治地位,而且在今天仍然有着一定的市场,主要有三方面的根源:

第一,社会历史根源。

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规律的充分暴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发展的状况。

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出现以前,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生产发展缓慢,规模狭小,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使人们难以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到历史发展的共同性、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阶级根源。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由于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离,剥削阶级垄断了精神文化活动,他们总是夸大精神的作用,贬低物质生产、鄙视体力劳动,抹煞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竭力鼓吹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为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剥削制度的合理性、永恒性作辩护和论证。

第三,认识根源。

认识根源讲的是人们在认识中犯错误的可能性和原因。

社会历史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是人的活动过程的产物,而人的活动都是受一定的意识和思想支配的。

因此,人们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倾向,从思想意识方面和动机上来寻找行动的原因。

同时,社会的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产生又有许多偶然因素。

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社会首脑人物制定国家的政策和法律,发起和领导历史运动,他们对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巨大,甚至英雄人物的个人性格和品质特征,也会经过社会组织的放大而对历史过程起重大作用。

这个特点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好像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于人的尤其是大人物的主观意识。

有些人往往把人的意识,特别是把个别英雄人物的意识片面地加以夸大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样就导致唯心主义的荒谬结论。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重大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当时社会历史发展和马克思恩格斯独特理论创造的产物。

任何率的产生和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自身所包含的社会矛盾充分展开,阶级关系日益名号,这样人们就能够通过阶级之间的对立、国家和法的关系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洞察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动因。

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也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阶级基础,出现了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是哪去了其中糟粕的成分,发展了他们哲学的精华,为唯物史观的提出奠定了哲学基础。

客观条件:

1、经济基础

2、阶级基础

3、理论基础

主观条件:

马克思与恩格斯他们本人的努力和智慧。

(二)历史唯物主义对历史观基本问题的科学回答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

同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原理相一致,在社会历史领域,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社会意识是第二性。

因为人和社会赖以存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的全部社会生活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离开了生产,没有物质生活资料,人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人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的创造活动了。

一方面,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又是由社会存在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

第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性质与形式。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二者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毫无疑问,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无论其内容正确与否,甚至是虚构的幻想,荒诞的宗教,都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都可以从社会存在中找到它的根源和原型。

同时,社会意识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也只能从社会存在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得到说明。

社会意识中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不同形式,也是对现实社会生活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反映。

总之,离开社会存在淡社会意识,就会把社会意识看成不可理解的甚至神秘的东西,就必然陷入唯心史观。

第三,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的更替与发展其根源要从社会存在,特别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人们在从事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

人们的社会意识总是依赖和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存在,并且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之所以有不同的社会意识,历史进步过程中社会意识的进步,其根源均在于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这就是说,没有永恒不变的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社会意识或迟或早地也要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

因而,从根源和发展来看,社会存在永远是第一性的决定因素。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社会成员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因而与经济基础直接相联系的那部分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等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种阶级性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不同阶级的阶级地位的反映,体现其不同的阶级利益。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也十分重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重视其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

其一,社会意识具有认识功能。

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在于,人能够认识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人类自身本质以及人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其二,社会意识具有价值功能。

人们能够认识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利益确定认识和行动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其三,社会意识具有改造功能。

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社会意识也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创造活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具有质和量的差异。

从质上看,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从量上看,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有时间的久暂、程度的深浅和范围的大小之别。

重视和高扬先进社会意识在社会进步和历史变迁十的积极作用,重视和抵制落后社会意识的负面作用,也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必然要求。

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足历史机械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它不能与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相提并论。

社会意识的作用只能影响社会发展的速度,而不能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不能创造在社会存在中不具有可能性的东西。

社会意识能够影响社会存在是通过社会存在十的物质手段来实现的。

因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在社会存在决定作用的基础上发生的,其性质、大小及后果都要受社会存在的制约。

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科学解答,为其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动力作用,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和杰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实现的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使其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基本方向。

(三)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重大意义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结束了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使唯心主义从它“最后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去了。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第四、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五、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无产阶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基础,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是由古猿变来的。

在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促使和决定人和社会产生的劳动是指“动物式的本能劳动形式”。

这种劳动形式是介于动物本能活动和人的典型劳动之间的一种劳动形式。

(一)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1、劳动是促进了人的“手”的形成,从而使人制造和使用工具成为可能。

恩格斯说:

“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2、劳动促使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古希腊人说:

“人是会说话的动物”。

而语言是在劳动中形成的。

3、劳动促使意识的产生。

劳动使古猿的心理不断发生变化,使心理发展为意识。

人具备了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有了语言、意识,就意味着人的产生,同时意味着社会的产生。

制造和使用工具就是社会活动。

(二)劳动是人类生命存在和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

人和社会的产生离不开劳动,人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离不开劳动,因而劳动是理解人和人类社会发展奥秘的一把钥匙。

1、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因素是劳动,没有劳动就没有了人这一独特的类。

人的生命存在依赖于劳动,人的本质是由劳动规定的。

劳动是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

2、劳动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劳动一方面生产出人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另一方面也生产出社会关系。

在劳动中要发生人与人的社会关系。

在劳动时会遇到劳动资料归谁占有,产品怎样分配、管理和被管理等社会关系。

在这些基本社会关系基础上又会产生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

3、劳动不仅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分离开来(主客二分),同时又把二者联系起来,即劳动不断地在人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使社会能够不间断地存在和发展下去。

劳动必须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

二、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类社会要存在和发展下去,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些物质生活条件统称为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一)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矿藏和动植物分布等等。

为了更加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这一概念,我们可以把它进一步概括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三大构成。

1、地理环境的构成:

大多数生物生活在大气,水体和陆地相邻的区域中。

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生物圈。

地理环境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特色。

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和发展方向,并通过生产而影响社会的发展速度。

不同国家在生产门类、布局上的差别以及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往往同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

如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大的粮仓,是因为有广阔的平原;

中国长江流域的水产业或养殖业比较发达,是因为这一区域湖泊纵横、水源丰富;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有广阔的草原;

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的石油工业发达,是因为这些国家位于海湾储油地带。

最后,地理环境还制约着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地理环境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重视自然环境的作用,并对它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分析。

但是,决不能把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夸大为决定作用。

否则,就会陷入资产阶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泥坑。

分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片面性: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人和动植物的发展一样,都是受地理环境决定的,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人口和种族的分布、文化水平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前途等等都受到地理环境的支配。

这种观点的创始人、著名的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气候是决定因素,“气候的权力强于一切权力。

”酷热有害于力量和勇气,寒冷赋予人类头脑和身体以某种力量,使人们能够从事持久、艰巨、伟大而勇敢的行动,因此,“热带民族的懦弱往往使他们陷于奴隶地位,而寒带民族的强悍则使他们保持自由的地位。

所有这些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这一理论无疑把社会还原成了人“身外的自然”,照此解释,一些民族受到剥削和压迫,完全是自然条件造成的。

显然这是在为侵略者和压迫者制造合理依据,从根本上并未走出唯心史观的范围。

2、地理环境作用的性质:

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的必要前提,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这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例如,地理环境相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不同;

地理环境不同的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又可能相同。

再如,地理环境较好的国家,社会制度可能处于较低的阶段;

而地理环境较差的国家,社会制度则可能处于较高的阶段。

又如,有些国家地理环境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社会制度的性质可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有些国家地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严重的洪涝旱灾、强烈的地震、火山的爆发等,社会制度的性质却不一定发生变化。

这些情况都说明,地理环境的状况及其变化,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没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第二,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因素、主要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总是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越高,对自然条件的利用程度也就越大;

社会生产越发展,就会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开发新的自然资源领域,扩大人类和自然之间越来越多的联系,例如,原来人类劳动的场所主要在陆地,随着宇航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开始把劳动场所扩大到太空和海洋。

再如,目前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等,这些大都是非再生能源,储量有限。

现在科学已经发现,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氢能,原子能等,都是有极大潜力的能源;

同时,地理环境作用的大小及人类对它利用的合理程度,又和社会制度的性质相联系。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同样或大体相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第三、地理环境只有通过生产过程或生产方式才能对人类历史发生作用。

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如矿藏、湖泊、河流等等,只有进入生产过程,成为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时,才能在社会生产中,亦即在人类历史中发生作用。

超出生产过程和生产方式之外,地理环境就无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作用,地理环境不能直接决定人类的社会生活过程,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生产方式。

不论地理环境多么不同的国家,只要生产方式相同,社会生活过程就大体相同;

反之,不管地理环境多么相同的国家,只要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生活过程就明显不同。

地理环境不变,社会生产方式变了,社会生活过程就会改变。

(二)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人口因素指的是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密度和增长速度等。

 1、人口因素的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人口是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当然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这一点在原始社会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原始社会,人类和自然抗争的能力十分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以群体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劳动能力和自卫能力的不足,所以必须在一定数量人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的物质生产,才能形成人类社会。

第二、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口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上的差异,对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时期,在人口数量多、密度大的地区,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较快,社会较为繁荣;

而在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的地区,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较慢,社会不够繁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质生产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时对人口数量的需求就相对减少,因而要求对人口增长的速度适当加以限制。

如果人口数量过多、密度过高、增长过快,就会在衣、食、住、行、教育、卫生各方面压迫生产力,影响积累以及物质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给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人口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因而优生优育,不断改善、优化人口的职业构成、教育构成、技术熟练程度的构成以及年龄和性别构成等,越来越成为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

由此可见,既不能抽象地说人口数量越多、密度越大、增长越快越好,也不能反过来说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增长越慢越好。

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这说明,人口因素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因为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由生产方式决定的。

(2)人口因素作用的性质

尽管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有利或不利、加速或延缓的重要作用,人口的加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形成巨大压力,但它同样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因为,第一,人口因素只是社会存在发展的自然前提,只有同社会所能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才成为社会的主体,才能对社会产生影响。

第二,人口的数量和增长状况,甚至密度大小,均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也不能成为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第三,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也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

生产力的进步、婚姻制度的演变和文明的发展,使人本身的繁衍成为一种历史的现象。

世界人口加速增长的现象,绝不是单纯由抽象的生物学规律决定的,更重要的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缓解和消除人口剧增的压力,也只有通过社会途径才能实现。

人口因素“决定论”是错误的。

近代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认为,人口增长的“法则”是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增长则是以算术级数增加,所以人口的增加总是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这就导致人口的绝对过剩,造成失业、贫困、饥饿和其他社会灾难。

这是典型的夸大人口数量作用的人口“决定论”。

他主张用战争、传播病菌等手段消灭过剩人口的办法是极其反动的,不人道的。

他说的人口“法则”也是不正确的。

现代经济学、社会学、人口学的科学成果证明,并不存在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

各国人口发展的事实表明,一些经济文化水平愈是发达的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就愈是缓慢甚至是负增长;

而经济文化水平愈是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人口的增长则往往容易失控。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同控制人口自身增长的观点不能相混淆,这是两个根本不同性质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口增长应当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不能抽象地认为人口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

联系实际:

我国的人口现状,总的说来足增长过快,同时在分布上也不平衡,这是不利于经济及社会本身发展的。

因此,自觉地调节人口的生产,逐步缓解人口过多的压力,已经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性的一项重要国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造福于子孙后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存在发展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而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

人类为了进行生产,必然发生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的是生产力。

另一方面,为了生产,人与人之间还必须按某种方式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称为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所不可缺少的这两个基本关系的有机统一,就构成该社会的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形成了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坚持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

从这里出发,才能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才能建立起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学说。

但是,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生产及其生产方式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否认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其他社会活动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历史唯心论,又反对“经济决定论”。

经济决定论是一种机械的决定论,认为经济因素是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唯一因素,全部历史不过是经济自发发挥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