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53035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第二轮复习自测试题8Word文档格式.docx

根据题干同一番茄地里有两株异常番茄,这种变异属于基因突变。

甲株变异可能发生在植株发育的早期,这个生物体都表现出突变的性状。

乙株变异的结果是乙株上结了一个果形异常的果实,其他果实仍然是正常的。

说明一定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答案】:

4.抗生素被国家药监局定为处方药,由于患者滥用抗生素,导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抗性不断增强,下列最能科学地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A.使用抗生素的剂量不断加大,诱导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生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导致生存下来的病菌个体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把抗药性差的个体都淘汰掉了

D.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得病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越来越高,不抗药的基因频率越来越低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

变异是不定向的,A项错;

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B、C项错。

5.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进行了人类遗传病方面的调查研究,发现一家族中有的成员患甲种遗传病,有的成员患乙种遗传病。

如图是该校学生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该家族遗传系谱图,现已查明,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

下列对该家族系谱的分析判断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病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7的致病基因中有一个来自Il

C.甲病是性染色体病,乙病是常染色体病

D.若Ⅲ8和Ⅲ9婚配,则后代患乙病概率为1/8

(解析]选C。

根据Ⅱ3、Ⅱ4、Ⅲ8“无中生有”为隐性及利用反证法确定乙病不可能是伴X遗传病,只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根据Ⅱ5、Ⅱ6、Ⅲ9,“无中生有”为隐性,又知道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所以甲病只能为伴X隐性遗传病。

用Xb来表示甲病基因,a表示乙病基因,则Ⅲ8基因型为aaXBXb(1/2)或aaXBXB(1/2);

Ⅲ9基因型为:

AaXbY(1/2)或AAXbY(1/2),两者后代患甲病的概率为:

1/2×

1/2=l/4,患乙病的概率为:

1/2=1/4。

6、现有一长度为3000碱基对(bp)的线性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酶切后,进行凝胶电泳,使降解产物分开。

用酶H单独酶切,结果如图1。

用酶B单独酶切,结果如图2。

用酶H和酶B同时酶切,结果如图3。

该DNA分子的结构及其酶切图谱是()

从图中所示的结果看,酶H单独酶切时会将DNA切割成两种长度(分别为2000bp、1000bp),可以排除D选项,酶B单独酶切时使DNA切割成三种长度(分别为2000bp、600bp、400bp),由此可排除BC选项。

A

7、质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运载体,质粒上有标记基因如图所示,通过标记基因可以推知外源基因(目的基因)是否转移成功。

外源基因插入的位置不同,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也不同。

下表表示当外源基因插入a、b、c不同点时细菌的生长情况,据表推测①②③三种重组后的细菌,其外源基因插入点正确的一组是()

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

细菌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

能生长

不能生长

A.①是a,②是c,③是bB.①是c和b,②是b,③是c

C.①是c和b,②是c,③是bD.①是a,②是b,③是c

本题主要考查当一个基因序列中间被插入一段其他基因的片段后,这个基因将被破坏不能再正常表达。

如果目的基因从a点插入,则对b和c位置的基因无影响,含有该重组质粒的基因可生长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也可以生长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

如果目的基因从b点插入,则破坏了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则含有该重组质粒的细菌将不能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但可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同理如果目的基因从c点插入,则含有该重组质粒的细菌将不能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生长,但可以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长。

8.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解析)选B。

由于基因突变,害虫本身存在着抵抗杀虫剂的变异,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绝大多数害虫被杀死,少数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害虫大量繁殖后,再用某种杀虫剂,会有比以前更多的个体生存,以后不断使用该种杀虫剂,会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杀虫剂对害虫起到定向选择作用。

答案B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B.基因突变虽对多数个体不利,但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是一致的

C.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了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D.若一种群中BB个体占81%,Bb个体占18%,bb个体占1%,则在基因库中B的基因频率为90%

(解析)选D。

根据基因频率的定义,可以计算如下:

B的基因频率(81%×

2+18%)/200%=90%。

生殖隔离是指不能够交配产生后代,或者能交配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答案D

10.一种蛾中控制浅颜色的等位基因是隐性的,控制深颜色的等位基因是显性的。

假设有640只浅色的蛾和369只深色的蛾,群体是哈迪——温伯格平衡,那么有多少只蛾是杂合子的?

A.210B.50C.240D.323

【解释】:

设显性基因频率为p,隐性基因频率为q。

根据(p十q)2=p2十2pq十q2=1,

已知q2=

=0.63,

因此q≈0.8。

又因为p十q=1,

所以p=1-q=1-0.8=0.2,

根据哈迪——温伯格平衡,杂合子蛾在群体中应为:

2pq:

0.8×

0.2=0.32。

可知:

杂合子的蛾约为(640+369)×

0.32=323只

二、多项选择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1.用人工诱变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质粒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变化:

CCGCTAACG→CCGCGAACG,那么黄色短杆菌将不会发生的是()

(可能用到的相关密码子为:

脯氨酸—CCG、CCA;

甘氨酸—GGC、GGU;

天冬氨酸—CAU、GAC;

丙氨酸—CCA、GCU、GCC、GCG;

半胱氨酸—UCU、UGC)

A.基因突变,性状改变

B.基因突变,性状没有改变

C.基因和性状均没有改变

D.基因没变,性状改变

(解析)选B、C、D。

对照比较CCGCTAACG→CCGCGAACG,发现CTA→CGA,即基因中T突变为G,密码子由GAU变为GCU,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丙氨酸。

答案BCD

12.在某一种群,a的基因频率为40%,则有关该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AA、Aa和aa基因型的频率可能为30%、60%、10%

B.该种群中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60%

C.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种群中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比例

D.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不可能有固定的比例

题干中:

a基因频率=40%,则A基因频率=60%;

根据“哈迪——温伯格”基因平衡定律:

(p十q)2=p2十2pq十q2=1(p=60%,q=40%),可得:

AA=p2=60%×

60%=36%,Aa=2pq=2×

60%×

40%=48%,aa=q2=40%×

40%=16%;

当该种群数量达到平衡时,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该种群中可以有相对固定的比例。

BC

13、科学家将一段控制某药物蛋白合成的基因转移到白色来亨鸡胚胎细胞的DNA中,发育后的雌鸡就能产出含该药物蛋白的鸡蛋,在每一只鸡蛋的蛋清中都含有大量的药物蛋白;

而且这些鸡蛋孵出的鸡,仍能产出含该药物蛋白的鸡蛋。

据此分析()

A.这些鸡是基因工程的产物B.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该过程运用了胚胎移植技术D.该种变异属于定向变异

将外源DNA(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内,属于基因工程的范畴,原理是基因重组,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是定向的。

ABD

14、基因工程产物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包括()

A.某些目的基因编码的产物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B.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有可能与某些细菌或病毒的基因重组

C.转基因动物与正常动物杂交,一定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

D.目的基因通过花粉的散布转移到其他植物体内,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某些目的基因编码的产物有可能是新毒素或新过敏原,对人体有害;

把目的基因和运载体连接起来,属于基因重组;

转基因动物与正常动物杂交,产生的后代带有该目的基因,则可能具有生长优势和竞争优势,可能使自然种群被淘汰。

对于植物来说,目的基因可以通过花粉的散布转移到其他植物体内,从而造成基因污染。

15、下图为利用纯合高秆(D)抗病(E)小麦和纯合矮秆(d)染病(e)小麦快速培育纯合优良小麦品种矮秆抗病小麦(ddEE)的示意图,有关此图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进行①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B.②过程为花药离体培养

C.实施③过程依据的主要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D.④过程的实施中通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该示意图为单倍体育种过程,①是杂交,目的是让控制不同优良性状的基因组合到一起;

②是减数分裂产生配子;

③是花药离体培养,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全能性;

④是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

AC

三、非选择题:

16、(14分)如图为某植物种群(雌雄同花)中甲植株的A基因(扁茎)和乙植株的B基因(缺刻叶)发生突变的过程。

已知A基因和B基因是独立遗传的,请分析该过程,回答下

列问题:

(1)简述上述两个基因发生突变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

(2)突变产生的a基因与A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a基因与B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

(3)若a基因和b基因分别控制圆茎和圆叶,则突变后的甲、乙两植株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表现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利用突变后的甲、乙两植株作为实验材料,设计杂交实验程序,培育出具有圆茎圆叶的观赏植物品种。

(解析]该题“巧”在实验材料不是常规的纯合子,所以要利用所给材料来获得AaBb,再进一步获得所需,即该题还是没有走出常规育种题的路子,所以解题时先理解题意,确定育种思路,然后再将思路细化,做到由“粗”到“细”,并且最好借助于遗传图解解题。

遗传图解如下:

答案:

(1)DNA复制的过程中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取代,导致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2分)

(2)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

(3)AaBBAABb扁茎缺刻叶扁茎缺刻叶

(4)①将甲、乙两植株分别自交;

②选取甲子代中表现型为圆茎缺刻叶(aaBB)与乙子代中表现型为扁茎圆叶的(AAbb)植株进行杂交,获得扁茎缺刻叶(AaBb);

③得到的扁茎缺刻叶自交,从子代中选择圆茎圆叶植株即为所需(也可用遗传图解表示)。

(6分)

17、(14分)如图为人类中的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系谱图。

请回答:

(1)仅根据该系谱图,不能确定致病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

请利用遗传图解简要说明原因。

(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只写出与解答问题有关个体的基因型即可)。

(2)如果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I2的概率为______;

如果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Ⅲ5是携带者,其致病基因来自I2的概率为______。

(3)如果将该系谱图中一个表现正常的个体换成患者,便可以形成一个新的系谱图,而且根据新系谱图,就可以确定该致病基因位于哪种染色体上。

请写出这个个体的标号和致病基因在何种染色体上(写出一个即可)。

[解析]由题目可获得的主要信息有:

①图中为一单基因隐性遗传病;

②基因位置不确定,需假设分析。

解答本题可先整体把握一下系谱图的情况,找出关键位置,然后再推断出基因型。

(1)由题中系谱图我们首先根据“无中生有”推断出为隐性遗传病,然后按两种遗传情况分别推断。

①若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患者为隐性纯合子知:

Ⅱ2、Ⅲ3和Ⅲ6均为aa,他们的亲代和子代均含有基因a,若表现显性性状为Aa,若表现隐性性状为aa。

②若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仍先从患者入手,若为男性,则其基因型为XaY,若为女性,则其基因型为XaXa,其他也可依次推出。

两种假设,通过书写图解可知,均可能出现题中情况,故究竟是哪种情况无法确定。

(2)①若为伴X遗传,且Ⅲ5为携带者,可推出Ⅲ5基因型为XAXa,其a基因不可能来自父本Ⅱ5,因Ⅱ5表现型正常(XAY),可推出母本Ⅱ4的基因型为XAXa。

同理推出Ⅰ2为XAXa,而Ⅰ1为XAY,故Ⅲ5致病基因只能来自Ⅰ2,其概率为100%。

②若为常染色体遗传,且Ⅲ5为携带者,可推断出Ⅲ5为Aa;

因Ⅲ6为aa,所以Ⅱ4和Ⅱ5均为Aa;

Ⅲ5的a基因来自父本、母本的可能性均为1/2;

同理可知,Ⅱ4的a基因来自Ⅰ1和Ⅰ2的可能性也均为1/2;

所以综合得来Ⅲ5的a基因来自Ⅰ2的可能性为1/2×

l/2即为1/4。

(3)根据遗传病判断方式中一种必然的情况:

“无中生有为女孩”一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因此只需改Ⅱ4或Ⅲ5为患者便可满足上述情况。

18、(16分)“苏丹红I号”是一种红色的工业合成染色剂,用于溶剂、油、蜡、汽油增色以及鞋、地板等的增光。

全球多数国家都禁止将其用于食品生产。

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I号”会导致鼠类患癌症,它在人类肝细胞研究中,也显现出可能致癌的特性。

请设计实验探究“苏丹红I号”是否能诱导大鼠肝癌的发生。

(1)材料和用具:

大鼠若干只;

普通饲料;

三种不同剂量的苏丹红I号溶液A、B、C(分别为低、中、高浓度);

其他所需条件均满足。

(2)方法步骤(请简要写出)

步骤1:

选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鼠若干,随机平均分成___________组,并编号甲、乙、丙、丁,分别饲养。

步骤2:

分组分类处理(√表示添加)

普通饲料

苏丹红Ⅰ溶液

B

等量水

步骤3:

将四组置于_______________分笼饲养,定期测量体重,注意观察记录。

步骤4:

两年后,检查大鼠的健康状况,统计各组大鼠肝癌的发生率。

(3)结果预测与分析(填写下表)

预测结果

结果分析

A.甲、乙、丙、丁各组大鼠体重相当

A′

B′

C′

本题是情境条件限制型实验设计分析题,根据所要探究的目的和所给实验药品分析,该实验所要控制的单一变量为不同浓度的苏丹红I溶液,进行实验设计时要注意设置对照实验,体现等量性原则,对实验材料分组时,尽量避免因实验材料的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观察实验结果可以用体重来衡量,因患癌症大鼠体重会迅速下降,也可以通过解剖观察肝脏是否发生病变为指标。

探究实验的结果,可以依据已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预测,将所有可能结果全部预测到。

(2)身体健康、发育正常、体重相当(2分)4相同环境条件下(2分)

(3)A′.添加不同剂量的“苏丹红I溶液”对大鼠的健康均无不良影响(3分)

B.丁>

甲>

乙>

丙B′.添加“苏丹红I溶液”对大鼠的健康不利,且剂量越大越有害(3分)

C.丙>

丁C′.添加“苏丹红I溶液”对大鼠的健康有利,且剂量越大越有利(3分)

19.(6分)为了研究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形成的机理,有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步骤1:

取培养皿A若干个(A1、A2、A3……),加入普通细菌培养基;

取培养皿B若干(B1、B2、B3……),加入含有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

步骤2:

将适量细菌培养液涂抹在培养皿A1的培养基表面,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培养基的表面会出现一些菌落(细菌的群落)。

用灭菌后的丝绒包上棉花制成一枚“印章”,在A1上轻轻盖一下,再在B1上轻轻盖一下,这样A1中的细菌就按一定的方位准确地“复制”到了B1之中。

将B1培养一段时间后,B1中一定部位出现了少量菌落。

根据B1中菌落出现的方位,将A1中对应位置的菌落取出(见图),均匀涂抹在A2的表面,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表面又会出现许多菌落。

反复重复步骤3、4,在B2、B3……中保留下来的菌落越来越多。

直到最后,所有“复制”到B中的菌落全部保留下来,都具有了对青霉素的抗药性。

(1)通过实验可以知道,细菌抗药性的产生首先是细菌出现________的结果,青霉素在细菌抗药性形成过程中起________作用。

(2)如果Bl中没有菌落保留下来,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

若要使实验进行下去,可以采用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与产生青霉素的青霉菌相比在结构上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以信息给予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细菌对青霉素抗药性选择的过程。

A系列为普通细菌培养基培养普通细菌,B系列为加青霉素的细菌培养基,在B系列上能生存的细菌为抗青霉素的细菌。

实验采用扩大培养的方法,不断选择抗青霉素的细菌。

用“印章”在A1中盖一下再在B1中盖一下,是将A1中的菌种接种在B1上,在B1上能生存下来说明其细菌能抗青霉素,根据B1中的菌落位置确定A1中的抗青霉素细菌的位置,并接种到A2中,再依次盖“印章”到B2,进行下去,可提纯分离到抗青霉素的细菌。

若用“印章”的方法在B系列培养基上没有菌落,则说明A培养皿中无抗青霉素的细菌,可以采用人工诱变的方法进行处理,以期得到所需要的细菌。

(1)变异选择

(2)用各种射线或激光照射(或人工诱变)(3分)

(3)无核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