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4621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docx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doc

昆虫各目的特征和拉丁文及科的特征

原尾目Protura(螈)

本目俗称螈。

这个螈字的构造很妙,它既是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表示这是最原始的昆虫。

微小无翅昆虫,体长0.5-2毫米,细长,白色或无色。

没有触角、复眼和单眼,有1对假单眼,是触角退化的遗迹。

口器内藏在头内,适于刺吸。

前足特别长,它常高高举在头部的前面,能代替触角的作用。

腹部12节,没有尾须,第1-3节有腹足的遗迹。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举足原尾目,触角却独无;腹部十二节,前三有腹足。

弹尾目Collembola(跳虫)

俗称跳虫,因为它的腹部末端有弹跳器,故名弹尾目。

它的第1腹节有吸盘状的腹管,第4腹节有1个分叉的跳器,平时跳器被吸管吸住,需要时吸盘状腹管一松,通过跳器一弹,即可跳跃。

小型,体长一般仅1-3毫米。

每侧单眼8个,但有些种类无单眼。

触角4节;足无跗节。

凡腹部由6节组成的,叫节腹亚目(一般跳虫);如果腹部6节愈合成一个球形时,就叫愈腹亚目(圆跳虫)。

本目有人提升为弹尾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善跳弹尾目,腹节不过六;基部有腹管,跳器在端部

双尾目Diplura(铗尾虫)

触角念珠状,内藏的咀嚼式口器;没有复眼和单眼色。

体长2-20毫米,我国西藏有一种铗尾虫,体长竟达49毫米,为世界所罕见。

体白色或黄色。

前胸小,中、后胸相似。

跗节1节,有2-3爪。

腹部11节,前7节有成对的刺突和泡囊。

尾须发达,其中尾须线状的种类叫双尾虫;尾须骨化成钳状的种类叫铗尾虫(仿陈瑞瑾图)。

本目有时被提升为双尾纲。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无眼双尾目,触角如念珠;尾须或尾铗,一七泡刺突。

缨尾目Thysanura(石炳,衣鱼)

这类昆虫的尾部除有1对长尾须外,还有1根中尾丝,故名缨尾。

体长4-20毫米,狭长,末端尖细,体表常覆有鳞片。

触角长,丝状,末端尖锐。

口器外生,咀嚼式。

足的基节和腹节上常有刺突,腹板上还有泡囊。

跗节2-3节,爪2-3个。

雌性有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前口缨尾目,触角长丝如;尾须有中丝,二九泡刺突。

蜉蝣目Ephemeroptera(蜉蝣)

体长3-27毫米。

身体细长,非常柔软。

头部灵活,复眼大,单眼3个;触角短,刚毛状;口器退化。

翅膜质,有较密的网状脉,休息时竖立在背面;前翅大,三角形;后翅小或无。

尾须细长多节,有些种类有中尾丝。

成虫有趋光性,常见于灯下。

原变态,也就是在成虫期还要脱一次皮,脱皮前的成虫叫亚成虫。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朝生暮死蜉蝣目,触角如毛口若无;多节尾须两、三根,翅膀二、四背上竖。

蜻蜓目Odonata(蜻蜓、豆娘)

大多数蜻蜓体长30-90毫米,少数种类可达150毫米,而有的种类则十分纤细,体长不足20毫米。

头大,复眼大而突出;触角刚毛状,口器咀嚼式。

胸部发达,坚硬。

前后翅等长,狭窄,翅脉网状,翅痣与翅结明显,休息时平伸,或竖立,或斜立于背上。

足多刺毛。

尾须小,1节。

稚虫水生,其下唇特化为面罩,利用直肠或尾鳃呼吸。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飞龙捕虫蜻蜓目,刚毛触角多刺足;四翅发达有结痣,粗短尾须细长腹。

绩翅目Plecoptera(石蝇)

体长5-90毫米,体长扁而柔软。

头宽阔,复眼发达,单眼2-3个或无;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

翅膜质,后翅臀区发达,翅脉多,中肘脉间多横脉,休息时翅折叠成扇状,平叠在胸腹部背面。

跗节3节。

腹部11节,常有丝状多节的尾须。

雌虫无产卵器。

稚虫似成虫,触角与尾须均长而分多节,有气管鳃。

蜚蠊目Blattodea(蜚蠊,蟑螂)

体长2-100毫米,身体扁平,卵圆形。

头隐藏在宽大、盾状的前胸背板下,而且向后倾斜。

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复眼肾形。

足多刺毛,跗节5节。

翅长或短,前翅革质,后翅膜质,翅脉多分支。

腹部10节。

尾须多节。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惧光喜暗蜚蠊目,盾形前胸盖头部;体扁椭圆触角长,扁宽基节多刺足。

螳螂目Mantodea(螳螂)

体长10-140毫米。

头大,三角形;口器咀嚼式;触角长,形状各异,多为丝状,少数为念珠状或其它形状。

前胸长,前足捕捉式。

前翅为覆翅,后翅膜质,臀区大,休息时平放在背上。

尾须1对。

雄性第9腹板上有1对刺突。

渐变态。

卵鞘附于树枝或墙壁上。

 直翅目Orthoptera

(蝗虫,蚱蜢,螽斯,蟋蟀,蝼蛄,蚤蝼)

体长2.5-90毫米。

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大,后足跳跃式。

翅长短不一,有时无翅。

前翅为覆翅,皮革质,有亚缘脉。

雌虫有发达的产卵器。

尾须短,分节不明显。

常有发达的发音器和听器。

渐变态。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后足善跳直翅目,前胸发达前翅覆;雄鸣雌具产卵器,蝗虫、螽斯、蟋蟀谱。

a、螽斯科Tettigoniidae

跗节4-4-4(3对足的跗节都是4节)。

产卵器剑状或镰刀状,尾须短而硬。

b、蟋蟀科Gryllidae

跗节3-3-3。

产卵器针状或矛状,尾须长而软。

c、蝗科Acridiidae(Locustidae)

前胸背板不向后延伸。

触角长于前足腿节的长度。

跗节3-3-3。

d、蚱科(菱蝗科)Tetrigidae

体小,呈菱形,所以又叫菱蝗。

前胸背板向后延伸,盖住整个腹部。

前翅小,鳞片状。

无听器。

跗节2-2-3。

e、蜢科(短角蝗科)Eumastacidae

触角短于前足腿节,在触角的近端部有一个小突起。

无听器。

F蝼蛄科Gryllotalpidae

触角30节以上,丝状。

尾须不分节,长。

竹节虫目Phasmatodea(竹节虫,)

头小,触角丝状,口器咀嚼式。

前胸短;中、后胸长,第1腹节与后胸合并。

翅发达或消失。

体长通常在10-130毫米之间,但最长的种类可达330毫米,是昆虫中身体最长的一种。

另一些种类的体形宽阔似叶,叫叶虫。

它们都喜欢生活在植物上,白天静伏不动,晚间活动取食。

它们是著名的拟态昆虫。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如枝似叶称修目,体细足长如修竹;更有宽扁似树叶,躲在林间害植物。

蛩蠊目Gr这类昆虫的形态既似蟋蟀又象蜚蠊,故名蛩蠊目。

体长13-30毫米。

无翅;触角丝状,复眼小,无单眼。

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

雄虫腹部末端有刺突。

已知种类都生活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石块、朽木及土壤中。

为肉食性昆虫,属稀有种类。

yllobattodea(蛩蠊)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体扁无翅蛩蠊目,雄跗有片腹末刺;上颚发达前胸大,个体稀少活化石。

等翅目Isoptera(白蚁,)

因前、后翅大小、形状相等,故名等翅目。

成虫象蚂蚁,但体胖,特别是无色,所以又叫白蚁,简称。

体长一般为3.5-6毫米。

触角念珠状。

口器咀嚼式。

有翅型白蚁在婚飞后翅膀脱落,仅留下翅鳞。

腹节10节,有尾须,外生殖器不明显。

白蚁与蚂蚁的区别

名称

白蚁

蚂蚁

分类地位

等翅目

膜翅目

变态类型

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

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

体形

头、胸、腹几乎相等

头、胸、腹连接处有明显的细腰节

体色

乳白色、褐色、淡黄色、黄色

黑色、黄色、棕红色

有翅成虫的前翅与后翅等长,平置背部,翅脉细而多,粗线条状

有翅成虫的前翅大于后翅,翅脉少而粗,颜色明显。

活动规律

工蚁、兵蚁畏光,隐蔽在地下活动。

多不怕光。

食性

单食性,取食木材、作物、草根等纤维质。

杂食性,喜腥甜食物。

排泄物

紧凑成块,粒细而结实。

松散细粒状。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筑巢白蚁等翅目,四翅相同角念珠;工蚁兵蚁繁殖蚁,婚飞脱翅土木栖。

纺足目Embioptera(足丝蚁)

体长4-6毫米。

细长而扁平,柔软,腹部与胸部几乎等长,褐色、黄褐色或具有金属光泽。

翅烟灰色。

口器咀嚼式,复眼较小。

触角丝状或念珠状。

雌虫无翅。

前足第1跗节扩大,能泌丝结网。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足丝蚁乃纺足目,前足纺丝在基跗;胸长尾短分二节,雄有四翅雌则无。

缺翅目Zoraptera(缺翅虫)

体长很少超过3-4毫米。

有翅型翅展约7毫米。

体扁平,褐色或暗黑色。

头大,触角念珠状,口器咀嚼式。

常无翅,有翅型的翅狭长。

膜质,翅脉简单。

腹部10节,尾须短而不分节。

雌虫无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触角九节缺翅目,一节尾须二节跗;无翅有翅常脱落,隐居高温高湿处。

革翅目Dermaptera(蠼螋)

体长4-35毫米。

体狭长,略扁平。

头扁宽,触角丝状,无单眼,口器咀嚼式。

前胸背板发达,方形或长方形。

体表革质,有光泽。

有翅或无翅。

有翅则前翅特化为极小的革翅;后翅大,膜质,扇形或略呈圆形,休息时纵横折叠在前翅下,但常露出前翅外。

尾须呈铗状。

无产卵器。

(仿于延芬图)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前翅短截革翅目,后翅如扇脉似骨;尾须坚硬呈铗状,蠼螋护卵似鸡孵。

啮虫目Psocoptera(书虱)

体长1-10毫米。

柔弱,有长翅、短翅、小翅或无翅型种类。

无翅的种类较少。

头大,后唇基十分发达,呈球形凸出。

口器咀嚼式。

前翅大,多有斑纹和翅痣,休息时翅常呈屋脊状或平置于体背。

腹部10节,无尾须。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书虱树虱啮虫目,唇基突出尾须无;前翅具痣脉如波,翅形多变少数无。

食毛目Mallophaga(鸟虱,羽虱)

体长0.5-10毫米,一般不超过5毫米。

长形或宽圆形,背腹扁平,白、淡黄或褐色。

头近似三角形,复眼退化,无单眼。

触角短,口器咀嚼式。

前胸独立,中、后胸独立或相互愈合。

足攀缘式。

无尾须。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下口咀嚼食毛目,触角短小节三五;前胸单独全无翅,鸟虱寄生禽兽肤。

虱目Anoplura(虱子)

体长0.5-6.5毫米,细长或横宽,背腹扁平,仅腹部分节明显。

头小,复眼退化或无,单眼消失。

口器刺吸式,不用时常缩入头内。

胸部3节愈合,足粗短,跗节1节,有1个弯爪。

无尾须。

本目与食毛目的区别就在于口器刺吸式,胸部3节愈合。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前口刺吸为虱目,跗爪各一攀缘足;胸部愈合全无翅,虱虮吸血害哺乳。

缨翅目Thysanoptera(蓟马)

体长一般为0.5-7毫米,也有少数种类体长可达8-10毫米。

体细长而扁,或为圆筒形;颜色为黄褐、苍白或黑色,有的若虫红色。

有翅种类单眼2-3个,无翅种类无单眼。

口器锉吸式,上颚口针多不对称。

翅狭长,边缘有很多长而整齐的缨状缘毛。

足跗节端部有可伸缩的端泡。

①管尾亚目Tubulifera:

主要特征是腹部末端(第10腹节)呈圆管状,称“尾管”。

雌虫无产卵器。

有翅或无翅,有翅型前后翅相似,翅脉消失,翅面无微毛。

②锯尾亚目Terebrantia:

雌虫有锯状产卵器,腹部末端呈圆锥形。

雄虫腹部末端阔而圆。

通常有翅,前翅大,翅脉发达,至少前缘脉和1条纵脉伸到翅顶。

翅面有微毛。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钻花蓟马缨翅目,体小细长常翘腹;短角聚眼口器歪,缨毛围翅具泡足。

同翅目Homoptera

(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蚧壳虫)

体小到大型。

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

触角短,刚毛状、线状或念珠状。

前翅质地均匀,膜质或革质,休息时常呈屋脊状放置,有些蚜虫和雌性蚧壳虫无翅,雄性蚧壳虫后翅退化呈平衡棍。

雌虫常有发达的产卵器。

本目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前翅同质同翅目,喙出头下近前足,叶蝉飞虱蚜和蚧,常害农林与果蔬。

A、蜡蝉科Fulgoridae

触角在复眼下,基部两节球形。

额常向前延伸。

后翅臀区有网状脉。

B、蝉科Cicadidae

中到大型,是同翅目中个体最大的一类,有些种类体长超过50毫米。

触角短,自头前方伸出。

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

前足腿节膨大,下缘具刺。

若虫的脱皮称“蝉蜕”,若虫被真菌寄生形成“蝉花”,均可入中药。

C、角蝉科Membracidae

体长2-20毫米,形态奇异,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数色泽艳丽。

单眼2个,位于复眼间。

前胸背板非常发达,向后方延伸至腹部上方,常有各种形状的突起。

D、叶蝉科

体长3-15毫米。

单眼2个,少数种类无单眼。

后足胫节有棱脊,棱脊上有3-4列刺状毛。

后足胫节刺毛列是叶蝉科的最显著的识别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