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403637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第三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特性: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se)

三)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取象类比法,推演络绎法

二、基本内容一)相生相克二)制化与胜复三)相乘与相侮

四)母子相及1、母病及子2、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2、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的传变2、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2、控制疾病的传变

3、确定治则治法4、指导针灸取穴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二、注重整体观念三、擅长哲学思维1、中和思维2、类比思维四、强调功能关系

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基本概念:

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二、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二)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奇恒之腑,藏于阴而象于地,藏而不泻。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念: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1、五脏之精2、五脏之气3、五脏之阴阳

二)五脏精气阴阳1、五脏藏精2、精化为气3、气分阴阳

第二节五脏

一、心(君主)生之本

一)部位: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隔膜之上,外有心包卫护

二)主要生理机能:

主血脉、主藏神

三)生理特征:

为阳脏而主通明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2、在窍为舌

3、在志为喜4、在液为汗:

心精心血为汗液化生之源

5、与夏气相通应

二、肺(相傅)气之本

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覆盖于心之上。

分叶,左二右三

二)主要生理机能1、主气司呼吸:

1)主呼吸之气: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全身气机的调节2)主一身之气气的生成(宗气)

2、主行水:

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3、朝百脉:

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

三)生理特征:

1、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3、肺气主宣发和肃降

1、在体合发,其华在毛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3、在志为忧(悲)4、在液为涕5、与秋气相通应

三、脾仓廪

位于腹中,在膈之下,与胃相邻

二)主要生理机能1、主运化运化食物和水液

2、主统血:

指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溢出体外的功能

1、脾气主升

升清:

实际是脾气运化功能的表现形式

升举内脏:

脾气上升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喜燥恶湿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肉,主四肢:

指脾气的运化功能与肌肉的壮实及其功能发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2、在窍为口:

指人的食欲、口味与脾气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其华在唇:

指口唇的色泽可以反映脾精、脾气的盛衰3、在志为思:

指脾的生理机能与思志有关4、在液为涎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四、肝(将军)罢极之本

位于腹腔,横膈之下,右肋之内

二)主要生理机能主藏血、主疏泄

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2、在窍为目3、在志为怒4、在液为泪5、与春气相通应

五、肾(作强)

位于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二)主要生理机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2、主水1)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

肾气及肾阴肾阳通过对各脏腑之气及其阴阳的资助和促进作用,主司和调节着机体水液代谢的各个环节2)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三)生理特征主蛰:

喻指肾有潜藏封藏守位

四)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2、在窍为耳及二阴3、在志为恐4、在液为唾5、与冬气相通应

第三节六腑

一、胆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二)为奇恒之腑

二、胃

1、主受纳水谷2、主腐熟水谷

二)生理特性:

1、主通降2、喜润恶燥

三、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1、主受盛化物2、主泌别清浊

四、大肠

1、主传化糟粕2、大肠主津

五、膀胱

1、贮存尿液2、排泄尿液

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二)部位之三焦:

1、部位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诸气2)运行水液

2、上中下三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

上焦一般为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及头面部,生理特点是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

中焦是指膈以下、脐以上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

下焦一般为脐以下的部位,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精室等脏腑及下肢,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第四节奇恒之腑

一、脑

1、主宰生命活动2、主精神意识3、主感觉运动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脑与肾的关系最密切

二、女子胞

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

二)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1、与脏腑及天的关系

2、与经脉的关系(冲、任、督、带)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肺:

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心主血肺主气

二)心与脾:

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调

三)心与肝:

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心主神志肝主疏泄

四)心与肾:

心肾相交

五)肺与脾:

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六)肺与肝:

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

七)肺与肾:

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互资三个方面

八)肝与脾:

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系

九)肝与肾:

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滋互制肝藏血肾藏精

十)脾与肾:

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

水液代谢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

第三章精气血津液

第一节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是人体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尤为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提供必须的物质和能量。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的统称。

精是禀受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的多种含义:

本始含义:

生殖之精广义:

一切精微物质

一般意义:

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

人体中精的代谢: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

2、后天之精:

水谷之精化为脏腑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泻

1、精的贮藏:

五脏/主要藏于肾

2、精的施泄:

A、分藏于脏腑,濡养、化生气血津液;

B、生殖之精有度排泄以繁衍生命

人体之精的分类:

(1)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2)脏腑之精

(3)生殖之精

第一节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一)生成之源:

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的功能:

1、肾为生气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变化

(一)气的运动

1、气机: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的运功形式:

升、降、出、入

3、气运动的意义:

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升降出入运动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五脏:

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在中为升降之枢纽;

六腑:

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中欲生

5、气运动的失常:

气滞:

气在局部发生阻滞不通

气逆:

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

气陷:

气的下降太过,上升不及

气闭:

气内结于内,不能外出

气脱:

气的外出太过,不能内守

脏腑气机失调:

肺失宣降,脾气下陷,胃气上逆,肾不纳气,肝气郁结等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2、气化的形式:

新陈代谢;

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三)气化和气机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的根本,气的运动形式在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推动和调控作用:

推动:

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功能;

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及排泄

调控:

阴阳二气功能协调,维持着生命活动

*温煦和凉润作用:

温煦:

气的运动是人体热量的来源,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促进血、津液的正常运行;

有助于脏腑、官窍、形体、经络的生理活动

凉润:

阴气具有寒凉、柔润、制热的特性

*防御作用:

护防肌表,抵御外邪及驱外出的作用

*固摄作用:

固护、统摄和控制体内液态物质。

如血、津液等

*中介作用:

脏腑之间依赖气互相联系(感应专题信息以维持机体的整体联系)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自然界之清气

先天之精化生元气,后天水谷之精充养先天之精而化生元气,水谷之精又化生为行于脉中的营气和行于脉外的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聚于胸中者化生为宗气;

分布于脏腑、经络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元气:

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主要由肾脏的先天之气化生,通过三焦循性全身。

具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

宗气:

谷气与清气结合而居于胸中之气。

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循三焦而资元气,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技能相关。

卫气:

行于脉外具有保护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

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抗御外邪。

营气:

行于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来源于脾胃的运化的水谷精微。

运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第三节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循行脉内富有营养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它们在脾胃、心肺、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经一系列气化过程,而得以化生为血液。

※化生之源: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所以血液以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

三、血的运行: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1、气的推动与固摄,温煦与凉润协调平衡是主要的因素2、血液充盈与质量3、脉道完整与通畅4、寒热因素

(二)、相关脏腑功能:

全身个脏腑功能正常,特别是心、肝、脾、肺四脏。

心主血脉,肺朝百脉、主治节,肝主疏泄、藏血,脾统血。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血液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含有人体所需要的丰富营养物质。

血在脉中循行。

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不断的对全身个脏腑组织器官起着濡养和滋润作用,以维持个脏腑组织器官发挥生理功能,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体现:

1、面色红润2、肌肉丰满壮实3肌肤毛发光华4、运动自如

血的功能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肌体麻木或肌端麻木,运动不灵活。

或惊悸,失眠,多梦或烦躁,恍惚,甚至昏迷等。

(二)化神:

血是情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体的精神活动必须得到血液的营养,只有物质基础的充盛,才能产生充沛而舒畅的情志活动。

第四节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个脏腑组织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涕、泪、唾等

津: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

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住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

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

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二、津液的代谢:

(一)、津液的生成:

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脾胃的运化以及有关的脏腑的生理功能而生成。

(二)、津液的布输:

津液的布输主要是依靠脾、肾、肺、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

脾:

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将津液布散全身;

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肺:

肺主宣降,调通水道。

接受来自脾转输的津液,向上宣发至上,向下萧降,转至肾、膀胱,排出代谢物。

肾:

对津液布输代谢期起主宰作用。

一指水液在其它的脏腑部位的代谢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蒸腾的激发作用与肾阳的凉润制热的调控作用。

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机则水行,保持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畅通。

三焦:

三焦未水液呵诸气运行的通道,三焦的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

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入,在体内正常的流注布散。

(三)、津液的排泄:

主要是通过尿液和汗液来完成。

三、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津液中含有营养物质,又有着丰富的濡养作用

(二)、充养血脉:

津液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津液有调节血液浓度的作用。

(三)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的总体表现的统称。

二、神的生成: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身之源

(二)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的应答,如任物、意、志、思、虑、智,产生情志活动。

神:

是指住在人体生命活动,产生思维功能的灵明神气—是指最一种精微的气(或气的特殊表现形式);

二是指灵明神气所具有的意识、思维、情志心理活动。

五神是不同分类精神活动的灵明神气的分别命名,四神统摄于心反映了万物一元的思想:

凡情志之属,为心所统,反映了万物互为制约,普遍联系的思想。

三、神的作用: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气对血: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气为血之帅)

临床运用:

①血虚时,血+补气;

②血瘀时,活血+行气;

③气虚出血时,补气+止血

※血对气:

A.血能养气B.血能载气(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㈠气能生津㈡气能行津㈢气能摄津

㈣津能生气㈤津能载气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一)精血同源

(二)津血同源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㈠气能生精摄精㈡精能化气

㈢精气化神㈣神驭精气

 

第四章经络

第一节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道。

经:

路径之意,是主干络:

网络、联络之意,是分支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1、古代长期的医疗与养生实践—砭刺、导引、推拿、气功/病理表现2、阴阳五行的指导和渗透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主要有正经、奇经和经别三大类

二)络脉:

有别络、浮络与孙络之分

三)连属部分:

外连经筋、皮部,内络属脏腑:

十二经脉与其本身脏腑直接相连——属;

十二经脉各与其相为表里的脏腑相连系——络

太阴肺经

阳明大肠经

上肢

前缘

厥阴心包经

少阳三焦经

中线

少阴心经

太阳小肠经

后缘

太阴脾经

阳明胃经

下肢

厥阴肝经

少阳胆经

少阴肾经

太阳膀胱经

第三节奇经八脉

一、主要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二、奇经八脉各自的循行及功能

一)督脉:

总督、统率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

2、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二)任脉:

担任、妊养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

2、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

三)冲脉:

冲要

1、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

2、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

四)带脉

1、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环腰如带。

2、功能:

约束纵行的诸脉,调节脉气,主司妇女带下

五)阴阳跷脉功能:

主司下肢运动;

司眼睑开合

六)阴阳维脉功能:

维络诸阳诸阴,维系全身经脉

第四节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循行特点:

“离、入、出、合”

二、别络:

从经脉中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

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

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别络在本经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

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

脾之大络分布在胸胁部。

三、经筋:

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

四、皮部:

十二经脉之气在皮肤一定部位的反映区

第五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与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沟通联系作用:

1、脏腑与体表的联系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3、脏腑之间的联系4、经脉之间的联系

二)运输渗灌作用

三)感应传导作用

四)调节作用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一)阐释病理变化:

1、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2、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3、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1、循经诊断2、分经诊断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针灸推拿治疗2、指导药物治疗

第五章体质

第六章病因

第一节

六淫是指源于自然界,多以肌表、口鼻侵入人而发病的病因。

一、六淫的概念与共同的致病特点

一)概念:

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二)共同致病特点:

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一)风邪

1、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

2、性质和致病特征

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善行数变善行:

风邪具有善动不居、游移不定的特性数变:

指风邪具有变幻无常,发病迅速的特点3)风性主动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4)为百病之长

一是指风邪常兼有他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二)寒邪

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伤寒:

寒邪伤与肌表,阻遏卫阳中寒:

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

2、性质和致病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凝结、阻滞不通)3)寒性收引:

收缩牵引拘急

三)湿邪

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致外湿病长夏之气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重:

沉重、重着浊:

浑浊、秽浊(排泄物、分泌物)3)

湿性粘滞粘:

粘腻症状的粘滞性滞:

停滞病程的缠绵性

4)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四)燥邪

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

温燥:

初秋,夏热之余气合燥凉燥:

深秋,近冬之寒气合燥

1)燥邪,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阴

五)火(热)邪

1、概念:

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

(少火及壮火的概念)为外热病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热属邪气,热多从外感,热性弥散,活性火性结聚。

火——少火:

温煦、生化之正常阳气。

壮火——火热之邪。

(亢盛)

1)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伤津耗气

3)火热易生风,动血4)火热易扰心神5)火热易致肿疡

六)暑邪

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暑病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伤暑:

起病缓,病情轻中暑:

发病急,病情重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夹湿

第二节疠气

一、疠气的概念: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邪。

传染途径:

空气、饮食、蚊虫叮咬等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