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9344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解析学年度第二学期山东省乐陵市西段中学七年级历史期中试题原卷版文档格式.docx

C.魏晋北民南迁

D.隋朝暴政而亡

7.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8.《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

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

”材料中的“物”是

A.耧车

B.筒车

C.水排

D.曲辕犁

9.册封是古代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被唐朝政府册封的“怀仁可汗”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A.回纥

B.匈奴

C.南诏

D.靺鞨

10.“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这是郭沫若对哪位古代著名诗人的评价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11.“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中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

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A.金城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12.“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

袈裟作舟帆,风雨莫阻挡……”这是一首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主题曲。

这部电视剧所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玄奘西游

B.册封达赖

C.鉴真东渡

D.“和同为一家”

13.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佛教

14.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

A.皇族的后代

B.外戚

C.朝政大臣

D.掌握兵权的武将

15.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安史之乱”历史剧,剧中不应该出现的历史人物是

A.安禄山、史思明

B.杨贵妃、杨国忠

C.黄巢、朱温

D.唐玄宗、唐肃宗

16.唐朝的灭亡是一个过程,下列与唐朝的灭亡无关的是

A.安史之乱对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B.藩镇割据的态势愈演愈烈

C.科举制的创立

D.唐末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17.“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是大家所熟知的历史典故。

这些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个人物有关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赵匡胤

D.铁木真

1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①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③设通判监督地方知州

④掌控地方赋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9.下列关于澶渊之盟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是中原政权战败的产物

B.是双方势均力敌的结果

C.带来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D.规定了“岁币”的数量

20.两宋时期是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与交融时期。

下列史实反映了该时期民族关系的是

A.楚汉之争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渊之盟

21.宋与金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A.南宋定都临安

B.宋军收复建康

C.宋金达成和议

D.岳飞取得郾城大捷

22.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宋、辽、西夏、金有战有和。

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3.陆游(南宋诗人)在《诉衷情》一词中写道: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里的“胡”是指

A.匈奴

B.女真

C.契丹

D.党项

24.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

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瓷都的是

A.杭州

B.泉州

C.广州

D.景德镇

25.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最终完成于

A.唐朝

B.两宋

C.元朝

D.明朝

2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的商人购买货物时可能用的货币是

A.交子

B.会子

C.开元通宝

D.光绪通宝

27.12世纪时,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的各部落间混战不已,同时又受到金的奴役,草原人民不得安宁。

使得蒙古草原结束这一局面的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忽必烈

D.成吉思汗

28.“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

开创和完成这一过程的君主分别是

A.李渊和李世民

B.宋太祖和宋高宗

C.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D.顺治帝和康熙帝

29.“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A.秦朝

B.唐朝

D.清朝

30.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制度始于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31.假如你想在《资治通鉴》中查阅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不可能查到的是

A.秦始皇统一全国

B.郾城大捷

C.玄武门之变

D.三顾茅庐

3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33.我国在______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A.两汉

B.南北朝

C.隋唐

D.宋元

34.中国古代科技发达,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下列科技成就,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纸的发明

②指南针用于航海

③张衡发明地动仪

④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35.为了对疆域进行有效管理,首次在台湾地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的是

A.汉朝政府

B.唐朝政府

C.宋朝政府

D.元朝政府

36.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

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A.

B.

C.

D.

37.“胡风”“胡食”“胡服”在唐朝广为流传体现了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是

A.比较开放

B.充满活力

C.兼容并蓄

D.积极向上

38.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开启了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

西藏正式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西汉

39.下列历史事实最能体现宋朝商业繁荣的是

A.开始使用牛耕

B.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C.棉花在两广、福建开始种植

D.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0.统一是中国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主流。

我国历史上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局面,实现大统一的朝代是

C.清朝

4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决定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

下列政治制度或科技成果按其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造纸术

②行省制

③活字印刷术

④分封制

A.②①③④

B.①③②④

C.④①③②

D.③①②④

42.下图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43.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下列事件,正确的是

①北宋的建立

②阿骨打建立金国

③元吴建立大夏国

④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A.①②③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44.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一契丹族

②西夏一元昊

③阿骨打一党项族

④北宋一赵匡胤

⑤金—阿保机

B.①②④

D.③④⑤

45.“自古男人掌朝纲,谁料女杰作俊贤。

重拳击碎贪腐吏,玉手托起清廉官”赞扬的是

A.慈禧太后

B.吕后

C.萧太后

46.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受到社会普遍尊重的是

A.士人

B.农民

C.工匠

D.商人

47.下列历史贡献中,不属于隋朝的是

A.创设科举制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实现南北重新统一

D.完善科举制

48.在全国结束元朝统治并在应天(今南京)称帝的历史人物是

A.努尔哈赤

B.朱元璋

C.皇太极

D.李世民

49.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

D.宋词

50.下列作物中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⑥葡萄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③⑤⑥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50分)

51.唐朝是中国古代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四海,是中国历史上令人骄傲的一段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有关唐朝历史主题的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贞观之治

材料一秦始皇平六国,隋炀帝富有四海,既骄且逸,一朝而败,吾亦何得自骄也?

言念于此,不觉惕惧。

——《唐会要》卷四十三

(1)材料一中“吾”指的是谁?

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吾”是如何避免“一朝而败”的?

和同一家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

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

“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2)吐蕃人是今天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

材料中的“公主”指的是谁?

制度创新

材料三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李白《哭晁卿衡》

(3)材料三中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日本的大化改新就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

唐代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

开放交流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及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4)试举两个唐朝时主动对外交往的事例。

你从相相关人物的身上感悟最深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52.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阅读下列相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那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从材料二、三中可以看出江南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

(2)材料三中的“苏湖”在当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的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宋代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史实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5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烦繁,屡战不胜,最终与辽、西夏、金分别议和。

这使得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洁白的哈达、温驯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宮…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

虽然当前“藏独”分子猖獗,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

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请用具体的史实加加以说明。

(2)宋朝时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请说出辽、西夏、金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3)你怎样理解“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领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通过上述史实,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54.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请阅读下列料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二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以制义取士,与秦焚书之术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根据材料一,古代中国的考试制度指的是哪个朝代创立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

武则天在完善科举制方面有哪些举措?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55.和谐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隋唐时期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依然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

(1)社会经济的和谐:

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两个盛世局面。

(2)君主与大臣的和谐:

请举出这段时期出现的一对相处融洽的君臣。

(3)民族与民族的和谐:

请举出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谐相处的一个典型事例。

(4)社会制度的和谐:

请举出这一时期开创的一个有利于人才参政的制度。

(5)人与自然的和谐:

请举出这一时期开通的一个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水利工程。

(6)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