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34462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江西省名师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Word格式.docx

同时又摄仁归礼,以礼作为仁的实践途径。

因此,在孔子那里,仁与礼是互摄的。

同时,他又认为,仁是礼的精神前提,礼乐规范应当归本于仁;

仁的达成又以礼为前提,礼是仁道的实践途径。

所以,仁与礼是互为前提的,仁礼互摄和相互成就,正是儒学作为实践之学的特征所在。

礼乐文明不仅是儒学产生的母体,而且是接纳和融汇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

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本身,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使得它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这正是中华天下体系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

一旦礼乐文明体系本身被解构,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母体被打破,它们便失去了和平共处和交流会通的思想文化平台,“诸神的和谐”也就被“诸神的战争”所代替,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文明变迁所特别应该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儒家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主要阐释者和代表学派,近代以来发生了两方面的显著变化:

一是儒家推行社会教化的礼乐制度,经过长期激进的反传统而被摧毁,丧失了社会存在的根基;

另一方面,儒家本身的思想形态也经历了重要的义理转向,以重建道德形而上学作为主要目标,努力提高儒家思想的思辨性,使得传统儒学转变为哲学,在大大提升儒学思辨能力的同时,也使得它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新时代,儒学能否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进而重建儒学与生活的联系,将成为礼乐文明能否重建复兴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赵法生《重建礼乐文明需要什么样的儒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周代的礼乐制度源自殷商的祭祀礼仪,据文献记载,经过百余年的努力,最终由周公建构完成。

B.儒家学派创始于孔子,反思了礼乐制度崩解的原因,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核。

C.春秋时期的文化困境表现为礼丧失仁的基础,蜕变为虚文而走向形式主义,丧失化民成俗的功用。

D.中华天下体系形成于巨大的文化内存空间足以涵融各种外来文化的礼乐文明的信仰结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以近代以来儒家发生的两方面变化为现实前提,论证了中华文明的基础性作用。

B.这篇文章主要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严密的逻辑,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C.第三段重点论述的是孔子对“仁”和“礼”关系的认识:

互为前提,互摄和相互成就。

D.主体部分采用递进式结构,分析了礼乐文明与儒家学说、各种外来文化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了孔子,礼乐文明的精神才大白于天下,所以,学习孔子思想,就能认识周代礼乐文明的精神特质。

B.文化之间的“和谐”变成“战争”,与涵融它们的礼乐文明体系这一母体被解构、被打破有关。

C.因为儒学思辨能力的提高和传统儒学向哲学的转变,所以儒学离礼乐教化的社会基础越来越远。

D.新时代,如果儒学能重返乡村与社区,成为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伦规范,重建与生活的联系,礼乐文明就会重建复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上半年,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77.6亿件,同比增长25.7%;

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396.7亿元,同比增长23.7%。

分业务类型看,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50.8亿件,同比下降0.2%;

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220.4亿件,同比增长33.9%;

国际及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6.3亿件,同比增长21.2%。

分区域看,上半年,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1%、12.6%和7.3%,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0.5%、11.1%和8.4%。

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上升0.2个百分点;

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6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

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摘自2019年07月1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国家邮政局今日发布2019年6月邮政业消费者申诉情况通告。

通告显示,国家邮政局和各省(区、市)邮政管理局6月共处理消费者申诉44844件,申诉中涉及快递服务问题的42840件,占总申诉量的95.5%。

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1479件,环比下降5.7%,同比下降68.5%。

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有效申诉的主要问题是投递服务、快件丢失短少和快件延误,分别占有效申诉总量的35.6%、21.2%和18.6%。

快递服务问题有效申诉量环比增长的有违规收费和快件延误问题,同比均呈下降趋势。

(摘自2019.7.22《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快递员事先没通知一声,就把快件投递进了智能快件箱,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

日前,国家邮政局公布了《智能快件箱寄递服务管理办法》(下称《办法》),从今年10月1日起,用智能快件箱投递快件,应当征得收件人同意,否则此类情况算违规。

此番新规定的“快递投放快件箱需要征得用户同意”,是快递公司与收件人的一种契约,是依法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有利于促进快递业的规范发展,减少无谓纠纷,倒逼快递末端服务精细化,值得期待。

当然,不可忽视的是,快递柜公司、快递公司、用户三方应该照顾各方利益。

逾期费怎么收,收多少应该进行明确规范,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从而减少三者之间可能产生的摩擦和矛盾,使快递业能健康有序发展。

(摘自2019.7.22《新京报》,有删改)

材料四:

记者日前从国家邮政局2019年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绿色包装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今年4月份随机检查情况显示:

快递包装减量化成效明显,电子运单使用率已达95%;

寄递企业二次包装占比逐渐降低;

可循环中转袋推广应用深入推进,已达到50%;

45毫米“瘦身胶带”得到全面推广。

在推进包装绿色化方面,行业探索推进步伐明显加快。

邮政企业在30个省完成配发绿色包装箱,在北京和河南试用可降解包装袋。

在推进包装减量化方面,推广应用成效更加凸显。

寄递企业通过推广使用电子面单、规范包装操作、减少胶带使用、印刷减量等措施推进包装减量化,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

邮政企业进行系统升级,推广使用一联面单。

邮政企业已有23个省完成窄胶带采购使用。

在促进包装循环利用方面,行业亮点做法不断涌现。

邮政企业试点投入可循环包装箱,回收率达100%,使用中空板可循环信盒,材料重量减轻60%以上。

(摘自2019.7.16《工人日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2个百分点。

B.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10.1%。

C.邮政业消费者对快件丢失短少问题的有效申诉占总量的21.2%。

D.寄递企业推广使用电子面单,主要品牌快递企业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5%以上。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快递业务量与快递业务收入呈正相关。

B.2019年6月,邮政业消费者对快递服务问题申诉42840件,比2018年6月下降0.3%。

C.快递是否投放智能快件箱,应该尊重客户意愿,鼓励用户在购物时就自行选择配送方式。

D.为进一步推进绿色发展,寄递企业正规范包装操作,杜绝所有二次包装。

6.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我国快递业发展特点。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庄重

朱以撒

在绿树掩映的弘一法师骨塔前,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巨大的山石上——每一个游客都可以看到深深勒入石上的“悲欣交集”四个字,斜阳照在上边,又是一年深秋了,这四个字在萧瑟的松声里会诉说一些什么?

我想起来了,当时的情景也是在深秋,就要进入那个理想状态的世界了,法师挺着病体,已知未来。

墨色在干裂的秋风里粘稠了,不是十分滋润,法师要来了纸笔,蘸满墨,闲闲澹澹地落下。

字型依旧是清癯修长,像法师此时的一道影子。

弟子们在旁屏息敛声,四周死一般岑寂,法师清瘦的面容和深陷的双目,流露出欣慰和平静之光——所有的感受都简化了,浓缩在这四个大字里。

当笔轻轻搁下时,暮色已然卷进了高墙。

我通常把这种寂静肃穆下的场景归于庄重。

是的,怀揣庄严和深重,这种心情让人速长几岁。

人生的一些场景如果不懂得庄重,心就总是悬浮无着。

来到这个省会城市的初期,我租住在城市边缘的老房子里,开始了没有人管束的大学生活。

我忙着读书写字,不知道这个城市的走向,对这个城市的习俗浑然无觉。

一个清晨,从铜管乐的吹奏声中醒来,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伸着懒腰循声走去,婉转的《花儿与少年》在晨风里飘荡。

接下来我吓了一跳,原来是办丧事——这是我第一次从侧面见到这个城市对远走的人的送别方式。

后来,人陆续地到来,花圈慢慢地铺排展开,就有些人开始坐着喝茶抽烟、聊天说笑。

这样的人多起来,气氛就有些变了。

庄重的场合一旦不庄重了,对其他人来说是一种隐痛,也使场景滑稽起来,模糊了主题。

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这是很有道理的。

人不像树,一棵树倒下的时候,内部昭示了它生前隐藏的秘密。

人的内部没有年轮,他的出生日就成了一种值得重视的记录——满月、周岁、每年的生日,仪式落满了俗世的尘埃,却郑重其事地举行着。

一个人辞别这个世界,仪式的庄重是不亚于出生的。

凄美的清明,春雨滋润,空气中布满潮湿,无数的祭奠仪式。

我想这就是一种转换,一个人到来了,一个人远去了,他们擦肩而过,都郑重其事。

唯有心真正地投入,庄重的神情才会浮现。

对于庄重的感受,最初是一个人给予我的。

她就是我的二姨。

自幼残疾使她对生活倍加珍惜,在她有生的日子里,她的善良、宽容和博爱让邻里无不称赞。

每次用餐前,我见她闭目默祷,然后,徐徐用箸。

她感谢上天给予的一日三餐,细嚼慢咽,庄重的神情下用心品尝。

其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低谷,日子贫瘠粗砺。

粮店凭票证供给的陈年老米,淘米时一片浑浊,入口时一股酸气、霉味;

配搭的玉米粉、洗去淀粉后如树皮的地瓜片,令人难以下咽。

她常年的胃病加剧了,却仍然吃得那么香甜,如甘饴入口,点滴不曾遗漏。

吃饭时不要说话,二姨如是说。

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

后来,我悟出来了,它不纯是生理意义上的,主要是心灵感应上的——安静,有益于用心地品味造物主的赐予,心怀感恩。

在离开家乡之前,我一直被这种庄重的神情熏染着,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它不断涌出来。

我最喜欢的还是独自用餐,慢条斯理,从容不迫。

像二姨那样,我品尝到了大地的芳香。

布莱克说:

“从一粒细砂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鲜花便是天堂……”这“看”里肯定有心的投入,不是任何人用眼一瞥就可以那么轻易地感受。

庄重的高级形式是敬。

还是引朱熹的话来展开,“不要放肆,不要戏慢,整齐严肃,便是主一,便是敬。

”(《朱子语类》)敬天地、敬社稷、敬祖宗、敬人伦,都是有道理的。

人不是独立不倚的存在,连绵而下的遗传、血缘使人与这个世界的前前后后充满了联系。

庄重的举止,使自己的心得到妥帖的安顿。

不过,生活中这样的举止毕竟太少,无任何敬畏、禁忌,轻浮、放荡、粗野把更多时间与空间充塞了。

在这个越来越娱乐化的世界里,戏说正在迅速消解着庄重;

失去了敬,怀旧、伤春、悲秋、闺怨、别离这些恒久的主题,也会渐渐变得轻浮起来,甚至沦为世俗。

放下书本,在夜幕降临的时刻走到城市高处,在闪烁着艳丽的灯影里,我看到一个城市在娱乐中漂浮无定。

这个城市早年生长过许多慷慨激昂的人物,我对他们是怀有崇敬之情的,把这些英灵看成城市的骨骼。

他们的历程伴随着苦难与雄心,每一个人要被考证或阐释,都可以带出与之相伴的那段沉重的时光。

可惜——没有噱头。

他们的故居此时大门紧闭,黯淡无光,本该让城市铭记的人,在娱乐声色中,渐渐被遗忘了。

一个时代不庄重了,戏说搞笑如潮水浸湿了我们的生活,日子肯定浮华起来。

时光如果像一盘不变质的录影带就好了,它可以倒卷,让我们看到一凝重严峻的细节,包括每一个眉眼里那些值得崇敬的东西。

那么,自问:

你,在什么时候显得稍稍庄重一些呢?

庄重,它所持有的庄严、深重的气息,令今日的生命感到难以承受之重。

太多的娱乐色彩,冲淡了我们生命中原有的厚实部分,阻止我们顺利追求一些本质的东西。

在初秋的树干上,我看到夏日遗留在上边的三五蝉壳,风吹过来,微微作响。

主人扔下它们远去,此时恍若三五空屋。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弘一法师病中写下“悲欣交集”开篇,渲染寂静肃穆的氛围,让人感慨时光易逝。

B.作者认为人生需要各种仪式,是因为他认为仪式本身就能让人们体会庄重,懂得敬畏。

C.作者引用朱熹的话,既是对上文“庄重”的总结深化,也引出下文对当代人缺乏敬畏的批判。

D.浮华的生活让城市的人们沉溺于娱乐,从而失去庄重之心,作者渴望回到艰难的过去。

8.从全文来看,作者笔下的“庄重”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条作答。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的作用。

二、(陕西省2020届高三联考)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刘肃,字才卿,威州洺水人。

金兴定二年词赋进士。

尝为尚书省令史。

时有盗内藏官罗及珠,盗不时得,逮系货珠牙侩及藏吏,诬服者十一人。

刑部议皆置极刑,肃执之曰:

“盗无正赃,杀之冤。

”金主怒。

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张天纲曰:

“吾为汝具奏辨析之。

”奏入,金主悟,囚得不死。

调新蔡令。

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肃至,命树畜繁者不加赋,民遂殷富。

濒淮民有窜入宋境,籍为兵而优其粮,间有归者,颇艰于衣食,时出怨言曰:

“不如渡淮”。

告者以谋叛论,肃曰:

“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难往也,口虽言而心无实,准律当杖八十。

”奏可。

继擢户部主事。

金亡,依东平严实,辟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又改行军万户府经历。

东平岁赋丝银,复输绵十万两、色绢万匹,民不能堪,肃赞实奏罢之。

世祖居潜邸以肃为邢州安抚使,肃兴铁冶及行楮币,公私赖焉。

中统元年,擢真定宣抚使。

时中统新钞行,罢银钞不用。

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

肃建三策:

一曰仍用旧钞,二曰新旧兼用,三曰官以新钞如数易旧钞。

中书从其第三策,遂降钞五十万贯。

二年,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

未几,兼商议中书省事。

三年,致仕,给半俸。

四年,卒,年七十六。

肃性舒缓,有执守。

尝集诸家《易》说,曰《读易备忘》。

后累赠推忠赞治功臣、荣禄大夫、上柱国、大司徒、邢国公,谥文献。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四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B.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C.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D.有近侍夜见肃/具道其旨/肃曰辨析/冤狱/我职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诣省辨愈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牙侩,原指牙齿咬合,引申为买卖双方居中说合的经纪人,又称牙子、市侩。

B.潜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称“东宫”。

C.楮币,元代发行的纸币,因用楮树皮造成的纸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纸币。

D.赠,追赠,古代皇帝为已去世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以示恩典。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肃公正执法,敢于坚持己见。

他任尚书省令史时反对杀掉无辜者,任新蔡县令时反对杀掉偶发抱怨者;

以上两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关人等得以保全。

B.刘肃体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

东平每年缴纳蚕丝白银,又需缴纳丝绵十万两、染色绢布一万匹,百姓不能承受,刘肃辅佐帮助严实上奏皇帝罢停此事。

C.刘肃治才出众,善于化解难题。

任邢州安抚使时,公私均得以获利;

任真定宣抚使时,化解了换钞难题;

任左三部尚书时,参议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

D.刘肃生荣死哀,受到朝廷优待。

他性格从容和缓,有操守。

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还依然享受俸禄,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赠,而且获得美好的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先时,县赋民以牛多寡为差,民匿不耕。

(5分)

(2)真定以银钞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贯,公私嚣然,莫知所措。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追赋暮游①

许月卿

锡山舟泊似荒村,微服南禅②古迹存。

壁上姓名今已远,碑阴人物了能言。

薄游草草寒侵袖,远思悠悠风满轩。

携手出门烟树密,数僧离立③语黄昏。

【注】①许月卿在青年时曾怀着报国之心到扬州,投效于名将赵葵幕中,以军功补进武校尉,嘉熙四年之冬,罢武职,离扬州取水路南下。

一天黄昏,舟泊无锡,上岸游南禅寺。

这首诗是一年以后追写此游之作。

②南禅:

无锡锡山佛寺名。

③离立:

相并而立。

14.下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写景记游之作,用平铺直叙的手法依游览顺序写了三个阶段:

舍舟访寺,寺中览古,出寺所见。

B.领联专写古迹。

作者选取入诗的是两处较有名气、印象也较深的北宋遗迹。

墙壁上的题诗,碑上的阴文,依然清晰。

C.颈联以“侵”与“满”两个动态词为中心组成,侧重于古寺的客观描写,表现出古寺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的语言风格平淡。

通篇无一奇语警句,却浑成流畅,富于平淡质朴之美。

15.有人评价首句的“荒”字笼罩全篇,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荒”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老师”这一观点。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好与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先强调人要经历各种困苦磨练,后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一旦“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就必定灭亡的论断。

第II卷表达题

三、(河北邢台2020届高三月考)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5000年前是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几大流域_____孕育出早期文明。

中国的史前时代,就开始____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序列。

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

____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前繁荣的程度。

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文明的要求。

我们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为判断一种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

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_____在玉器上的。

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对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联结着人们的思想。

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的中国最早的文明,()。

在这个持续变化的过程中,礼制规范、社会模式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

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约而同演化即使表现

B.不约而同演变尽管体现

C.殊途同归演化尽管表现

D.殊途同归演变即使体现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反映出人们的思想。

B.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功能对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展现出人们的思想。

C.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工具,虽然良渚文化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锈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折射出人们的思想。

D.文字具有记录语言、传承文化的作用,良渚文化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发现了人们的思想。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相继繁荣的是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

B.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相继繁荣

C.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的相继繁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

D.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之后的1000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文明相继繁荣

20.下面四个话语情境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五处并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同学在春节给老师发来的微信:

毕业之后,学生垂念师恩。

值此春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

情境二:

电台新闻广播稿:

春节过后,天价机票让回程游客望而却步,大雾天气又让已经严重“超载”的海南岛陷入了大规模的路面拥堵……滞留游客可望明日离开海岛。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

鸣翠湖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某位中学生代自己家长拟写的请柬:

我明天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福,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21.根据下面的内容,给“微公益”下定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