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0602946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34 大小:56.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1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docx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课程电子教案

四川大学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先秦史)

授课专业

历史、考古专业2006级

班级

课程编号

1060834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校级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40

学分数

40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40学时;实践课学时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史纲

作者

张传玺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指定参考书

《中国通史》

《中国史纲要》

《中国通史》

《中国史稿》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中华远古史》

《先秦史论稿》

《西周史》

《战国史》

《东周与秦代文明》

《秦汉史》

《秦史稿》

《剑桥秦汉史》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历史地图册》(1—8)

作者

范文澜

翦伯赞

白寿彝

郭沫若

徐旭生

王玉哲

徐中舒

杨宽

杨宽

李学勤

翦伯赞

林剑鸣

崔瑞德等

考古所

谭其骧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人民出版社1979年

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人民出版社1992年

人民出版社1962年

科学出版社1960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巴蜀书社1992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文物出版社1991年

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文物出版社1981年

地图出版社1982年

授课教师

职称

讲师

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授课时间

2006年9月28日-11月16日

注:

表中()选项请打“√”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6周,第1次课2006年9月28日

章节

名称

第一章原始社会第一节原始社会研究的范围及其分期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3

时间分配

 

 

 

原始社会研究的分期

●考古学分期●社会发展史分期●体质人类学分期●民族学分期●地质学分期

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

人类起源的进化论理论

15:

50-16:

35

16:

40-17:

25

17:

30-18:

15

第1页 

 

人类起源的进化论理论:

恩格斯关于人类起源的四个阶段说

原始社会研究的不同分期标准

对中国人类起源问题的认识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2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8周,第2次课2006年10月10日

章节

名称

第二节从原始群到氏族制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发现的人类遗迹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

●元谋人、蓝田人及其它发现●北京人及其文化

●金牛山人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

●大荔人、许家窑人、马坝人、长阳人及其它发现

●丁村人及其文化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

●河套人、柳江人、资阳人及其它发现●山顶洞人及其文化

夏娃理论及其学术争论

13:

55-14:

40

14:

45-15:

30

第3页 

 

旧石器时代三期的划分标准

对不同地区发现的早期人类遗址的相互关系?

对夏娃理论的看法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4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8周,第3次课2006年10月12日

章节

名称

第三节氏族公社的繁荣、解体与早期文明的起源第四节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3

时间分配

 

 

 

新石器时代的到来与农业的起源

●南庄头、仙人洞、吊桶环诸遗址

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

●黄河流域:

磁山—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齐家文化

●长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宝墩文化

●其它地区:

红山文化昙石山文化石峡文化

我国早期文明的起源及其多元性

有关历史起源的传说和神话

●女娲●盘古●太古无君●知母不知父

●有巢●燧人●伏羲●神农●黄帝●炎帝与蚩尤

●少昊与太昊

●尧、舜、禹禅让●大同小康

15:

50-16:

35

16:

40-17:

25

17:

30-17:

55

17:

55-18:

15

第5页 

 

农业起源的意义。

新石器文化的分区研究与中国早期文明的起源

早期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注意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6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9周,第4次课2006年10月17日

章节

名称

第二章奴隶社会第一节夏(约2070—1600B.C.)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大禹治水的传说

●河流与文明、洪水、尽力乎沟洫

国家的发生

●传子制与甘之战●九州与贡法●禹刑●九鼎

●铜兵●夏时

夷夏之争

●太康失国●少康中兴

夏文化问题

●历史上的夏代●夏族活动的区域●二里头文化

13:

55-14:

15

14:

15-14:

40

14:

50-15:

10

15:

10-15:

30

第7页 

 

如何看待对夏文化问题的若干争论?

国家的产生过程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

考古学界关于夏文化的争论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结论

注意学生对考古学材料的掌握情况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8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9周,第5次课2006年10月19日

章节

名称

第二节商(约1600—1046B.C.)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3

时间分配

 

 

 

一、商族的兴起与灭夏建国

●玄鸟生商●相土与王亥●汤放桀●殷人屡迁

●盘庚迁殷

二、商代的考古发现

●郑州等地的早商文化●殷墟发掘●甲骨文与甲骨学

●三星堆遗址与长江流域古文化

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

●农业与畜牧业●手工业与商业●百姓●大家

●小人●众人和仆妾

四、政治制度

●内服和外服●刑名从商●王作三师●诸方国

五、武丁与纣王

●高宗复兴●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六、文化艺术

●文献典册●天文历法●科学技术●雕塑乐舞

●鬼神崇拜

15:

50-16:

10

16:

10-

16:

35

16:

40-

17:

00

17:

00-17:

25

17:

30-17:

55

17:

55-18:

15

第9页 

 

商代考古发现中早商与商中后期遗址的划分

三星堆遗址与中原上文化的关系

政治制度中的内服和外服的划分

商代文化中的鬼神崇拜

如阿看待三星堆遗址与中原上文化的关系

三星堆考古发掘材料

注意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考古发现间联系的兴趣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10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0周,第6次课2006年10月24日

章节

名称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第一节西周(1046—771B.C.)(上)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一、周王朝的建立

●周族的兴起●周原●牧野之战●周公东征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二、政治制度

●封建采邑●宗法制●等级制●官制●兵制

●刑罚●制礼作乐●敬天保民

13:

55-14:

40

14:

50-15:

30

第11页 

 

分封制、宗法制、礼制及相互关系

对古今封建概念异同的理解

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

注意学生对宗法制、分封制的理解与掌握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12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0周,第7次课2006年10月26日

章节

名称

第三章封建社会的开端(14学时)第一节西周(1046—771B.C.)(下)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3

时间分配

 

 

 

三、社会经济状况

●爰田制●井田制●贡助彻●工商食官

四、周王朝的兴衰

●成康之治●昭王南征●厉王专利与共和行政

●宣王中兴●幽王失国

15:

50-16:

35

16:

40-17:

25

17:

40-18:

15

第13页 

 

对西周及夏商周三代所实行田制及税赋制度的理解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孟子·滕文公上》)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14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1周,第8次课2006年10月31日

章节

名称

第二节春秋(770—477B.C.)(上)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第二节春秋(770—477B.C.)

一、大国争霸

●平王东迁与周室衰微●郑庄小霸●尊王攘夷

●齐桓公与管仲●宋襄公图霸●晋文公与城濮之战

●秦霸西戎●晋楚之争●楚庄王问鼎●弭兵之会

●吴越代兴

13:

55-14:

40

14:

45-15:

30

第15页 

 

尊王攘夷与华夏文明的生存危机

春秋五霸的不同划分及其标准

弭兵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成效

《左传》相关内容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16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1周,第9次课2006年11月2日

章节

名称

第二节春秋(770—477B.C.)(下)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3

时间分配

 

 

 

第二节春秋(770—477B.C.)

二、社会变革

●农业的进步●土地制度的变化●赋税改革

●公室与私家之争●礼崩乐坏●礼、刑、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15:

50-16:

35

16:

40-17:

25

17:

30-18:

15

第17页 

 

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认识

礼、刑、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

对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认识

左传

士与中国文化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提醒学生对士阶层的变动情况给予充分认识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18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2周,第10次课2006年11月7日

章节

名称

第三节战国(476—221BC.)(上)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一、社会经济的发展

●铁器与牛耕●水利灌溉工程●工商业与都市●个体农民

二、七雄并立到天下归一

●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七雄并立

13:

55-14:

40

14:

50-15:

30

第19页 

 

战国时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考古发现中相关铁器使用情况的材料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20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2周,第11次课2006年11月9日

章节

名称

第三节战国(476—221BC.)(下)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3

时间分配

 

 

 

二、七雄并立到天下归一

●变法图强●李悝●吴起●商鞅●其他各国的变法运动

●魏国霸业●桂陵之战●徐州相王

●合纵连横●齐秦称帝●楚齐衰落●远交近攻●长平之战

●吕不韦与秦王政●秦并六国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郡县制●官僚制●编户齐民与布衣卿相

●军队与将相分职

15:

50-16:

35

16:

40-17:

25

17:

40-18:

15

第21页 

 

战国变法运动:

秦商鞅变法、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变法

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战国变法运动的不同结果及其原因

战国史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22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3周,第12次课2006年11月14日

章节

名称

第三章第四节周代文化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对天命鬼神的怀疑●民本思想●孔子与私学

●六经●诸子百家●史学●文化艺术●科学技术

13:

55-14:

40

14:

50-15:

30

第23页 

 

诸子百家

私学的兴起

六经

《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24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3周,第13次课2006年11月16日

章节

名称

第四章秦汉第一节秦(221—207B.C.)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3

时间分配

 

 

 

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活动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分封制的废除和郡县制的普遍施行

●《秦律》●“使黔首自实田”和户籍制度●兵制

●专制主义的思想基础●销兵器●迁富豪

●坏城郭●决通川防●修驰道●直道●五尺道

●巡行郡县●整齐制度●文字●货币●度量衡

●北伐匈奴●长城

●开发岭南●灵渠●南海三郡

●戍边●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战争

●秦代的暴政●租赋力役的征发●严酷的刑罚

●大兴土木和战争的消耗●焚书坑儒●秦二世的暴政

●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

●项羽与刘邦●巨鹿之战●秦亡●“约法三章”

●楚汉战争●汉胜楚败的原因●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15:

50-16:

35

16:

40-17:

25

17:

40-18:

15

第25页 

 

秦始皇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措施

秦二世而亡的原因分析

对秦迅速败亡的原因分析

《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书·食货志》

陈苏镇: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26页

四川大学教案

【首页】

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史(秦汉史)

授课专业

历史、考古专业2006级

班级

课程编号

1060834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校级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任选课()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14

学分数

4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14学时;实践课学时

教材名称

中国古代史纲

作者

张传玺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指定参考书

《中国通史》

《中国史纲要》

《中国通史》

《中国史稿》

《战国史》

《东周与秦代文明》

《秦汉史》

《秦史稿》

《剑桥秦汉史》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中国历史地图册》(1—8)

作者

范文澜

翦伯赞

白寿彝

郭沫若

杨宽

李学勤

翦伯赞

林剑鸣

崔瑞德等

社科院考古所

谭其骧

出版社及

出版时间

人民出版社1979年

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人民出版社1992年

人民出版社1962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文物出版社1991年

人民出版社1983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文物出版社1981年

地图出版社1982年

授课教师

彭邦本

职称

教授

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

授课时间

2006年11月14日-12月14日

注:

表中()选项请打“√”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3周,第1次课2006年11月14日

章节

名称

第四章秦汉第一节秦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一、秦始皇建立封建专制制度和巩固统一的举措

●皇帝制●中央和地方官制●废除分封普遍推行君县制●编户齐民与兵制●专制主义思想基础●巩固统一的举措●整齐制度●匈奴与长城●开发岭南与南海三郡●秦统一的意义

13:

55-14:

40

14:

45-15:

30

第1页 

 

一、以皇权为核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二、秦统一的意义

从历史进步和道德评判的角度看秦的制度建设、统一举措

范文澜:

《中国通史》

翦伯赞:

《秦汉史》

崔瑞德等:

《剑桥秦汉史》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2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3周,第2次课2006年11月16日

章节

名称

二、秦末农民起义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背景:

1、秦的暴政2、滥用民力3、严刑峻罚4、焚书坑儒

●起义过程与秦的灭亡

●楚汉战争与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

15:

50-16:

35

16:

40-17:

25

17:

30-18:

15

第3页 

 

1、秦朝灭亡的原因

2、秦末农民战争的意义

秦朝兴亡的原因

范文澜:

《中国通史》

翦伯赞:

《秦汉史》

崔瑞德等:

《剑桥秦汉史》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4页

 

四川大学教案

【文科】

周次

第14周,第3次课2006年11月21日

章节

名称

第二节西汉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2

时间分配

 

 

 

一、西汉初期的制度与政策

●背景:

经济残破、局势不稳、秦亡教训

●中心任务

●黄老思想

●经济措施和赋税制度

●九章律和贵粟政策

●文景之治

二、汉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

●郡国并行制与诸王问题

●王国问题解决的进程与策略

●大同小康

13:

55-14:

15

14:

15-14:

40

14:

50-15:

10

15:

10-15:

30

第5页 

 

1、黄老思想

2、王国问题解决的意义

汉初为何要以黄老思想为指导?

范文澜:

《中国通史》

翦伯赞:

《秦汉史》

崔瑞德等:

《剑桥秦汉史》

回顾东周以来社会转型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