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3408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2.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银川市中考化学二模试题及答案Word下载.docx

【分析】

【详解】

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

可见生成的氯化镁相同时造成的溶液质量增加是相等的,与是氧化镁还是碳酸镁反应无关;

设生成的氯化镁的质量为x,则

解得x=19g;

该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选:

C。

【点睛】

差量法在计算中的应用很广泛,解答的关键是要分析出物质的质量差与要求的未知数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具体的数据求解。

3.固体X可能由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硝酸镁、硝酸钡、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提示:

以上物质中,只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

②测X溶液的pH,pH=13;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根据以上实验信息,关于固体X组成的判断有以下几种说法:

①不能确定是否有硝酸镁;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④不能确定是否有氯化钠。

以上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B

①将固体X加入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所以固体X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测X溶液的pH值,pH=13,所以固体X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向X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所以X中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中一种或两种,一定不含硝酸钡;

④向步骤③所得沉淀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不溶解,所以X中一定含有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

⑤向步骤③所得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硝酸,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X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由于氢氧化钠和硝酸镁不能共存,因为二者会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所以一定不含硝酸镁。

综上所述,固体X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硫酸钠、氯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硝酸镁。

通过分析可知:

①、硝酸镁一定不存在。

①错误;

②、硝酸钡、硫酸铜、碳酸钠一定不存在。

②正确;

③、硫酸钠和氢氧化钠一定存在。

③正确;

④、氯化钠一定存在。

④错误。

故选B。

4.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图中铁架台等仪器均已略去)。

在Ⅰ中加入试剂后,塞紧橡皮塞,立即打开止水夹,Ⅱ中有气泡冒出;

一段时间后关闭止水夹,Ⅱ中液面上升,溶液由无色变为浑浊。

符合以上实验现象的Ⅰ和Ⅱ中应加入的试剂是()

CaCO3、稀HCl

Na2CO3、稀H2SO4

Zn、稀H2SO4

Cu、稀H2SO4

KNO3

NaCl

BaCl2

Ba(OH)2

A、I中碳酸钙和盐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弹簧夹后Ⅰ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将稀盐酸压入Ⅱ中,但是盐酸和硝酸钾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A错误;

B、I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气体二氧化碳,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钠不反应,看不到溶液变浑浊,不符合实验现象,故B错误;

C、I中锌粒和稀硫酸反应会生成氢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会看到气泡,关闭止水夹后,被压入的稀硫酸和氯化钡溶液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能看到溶液变浑浊,符合实验现象,故C正确;

D、铜和硫酸不反应,打开止水夹时Ⅱ中不会看到气泡,现象不符,故D错误.故选C

5.将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10g加入到2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209g,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12gB.14.25gC.17.25gD.27g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10g加入到200g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209g,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设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得,

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为

,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

,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6.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解析】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碳酸钠等盐溶液,错误;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正确;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错误;

D、有机物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虽含碳元素,但其性质与无机物类似,因此把它们看作无机物,错误。

7.有Mg、Al、Zn的混合物共7.2g,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H2的质量可能是()

A.0.2 

gB.0.6gC.0.8gD.0.9g

用极限法计算,假设全为Zn,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

Zn+2HCl==ZnCl2+H2↑

652

7.2gx

x=0.22g

同理,假设全为Mg,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可得y=0.6g;

假设全为Al,生成氢气的质量为z。

可得z=0.8g。

所以Al、Mg、Zn合金与盐酸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0.8g>m(氢气)>0.22g。

8.有NaHCO3与NaCl的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

向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并将该反应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白色固体15.0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NaHCO3加热生成CO2的质量为3.1g

B.剩余固体为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11.7g

D.原混合物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为63:

37

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减少的3.1g是水和CO2的质量,设NaHCO3分解产生CO2的质量为

,分解的NaHCO3的质量为

,解得

=2.2g

,解得

=8.4g;

得剩余固体中加入盐酸后产生的二氧化碳,被石灰水吸收,得到碳酸钙15.0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这些二氧化碳来自NaHCO3,设NaHCO3的质量为

,生成NaCl的质量为

,则有:

=12.6g,

=8.775g,则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20g-12.6g=7.4g。

根据以上计算分析作答。

A.由计算可知,混合物20.0g,加热一段时间,得剩余固体16.9g,生成CO2的质量是2.2g,不符合题意;

B.原混合物中NaHCO312.6g,加热一段时间,分解的NaHCO38.4g,得剩余固体16.9g中还有NaHCO3,所以剩余固体为NaHCO3、Na2CO3和NaCl的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所得溶液中NaCl的质量为:

原混合物中NaCl的质量为7.4g和生成NaCl的质量为8.775g之和,共16.175g,不符合题意;

D.原混合物中NaHCO3与NaCl的质量比为12.6g:

7.4g=63:

37,符合题意。

9.在AlCl3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发生如下反应:

3NaOH+AlCl3=Al(OH)3↓+3NaCl,Al(OH)3+NaOH=NaAlO2+2H2O。

已知NaAlO2易溶于水,则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A、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水的质量逐渐增大,当加入一定量时会出现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而水的质量不增加的阶段而后继续增加;

而反应的事实却是溶液中水会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而不断增加,选项A错误;

B、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溶液中的氯化铝不断形成氢氧化铝沉淀,沉淀质量逐渐增加。

至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钠的滴加沉淀逐渐减少。

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B正确;

C、图中所示,溶液的pH逐渐变大,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溶液渐呈中性,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而使溶液逐渐呈碱性的反应事实,选项C正确;

D、图中所示,随着氢氧化钠溶液的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减少至完全消失,之后随着氢氧化钠溶液滴加溶液中铝元素质量又逐渐增加,符合氯化铝先与氢氧化钠生成氢氧化铝沉淀,然后沉淀氢氧化铝又和滴加的氢氧化钠生成可溶的NaAlO2的反应事实,选项D正确。

故选A。

根据反应进程,分析反应对溶液组成的影响,结合图示该因素变化的曲线,判断曲线与反应事实是否相符。

10.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

2Fe+3CuO

Fe2O3+3Cu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应:

Cu+2FeCl3=2FeCl2+CuCl2。

一定质量的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倒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滤液乙。

取适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一定不含Fe

②滤液乙中一定含有FeCl2、CuCl2,一定不含FeCl3

③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一定有FeCl2

④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则可能有FeCl2

⑤若充分反应后Zn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2,无CuCl2,可能有FeCl2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2个B.3个C.4个D.5个

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Fe+3CuO

Fe2O3+3Cu,可以得到个数比Fe2O3:

Cu=1:

3,而且此反应进行完,只有这样两种固体。

加入足量的盐酸中FeCl3和Cu的个数比为2:

3,完全反应2FeCl3+Cu=2FeCl2+CuCl2,可得剩余FeCl2:

CuCl2:

Cu=2:

1:

2。

故固体甲和滤液乙分别为Cu和FeCl2、CuCl2。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一定不含Fe,正确

②滤液乙中不含FeCl3;

溶液中存在FeCl2和CuCl2,正确;

③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2,则氯化亚铁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一定有FeCl2,正确;

④若充分反应后Zn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2,但是剩余的锌不一定能将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则可能有FeCl2,正确;

⑤若充分反应后Zn有剩余,则CuCl2、FeCl2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锌,错误。

故选C。

11.著名化学家傅鹰说“化学给人以知识,化学史给人以智慧。

”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

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B.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

D.波义耳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A.阿伏伽德罗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分子学说,道尔顿提出原子论,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论,都是对物质构成的理论解释,结合二者的理论,有的物质是分子构成的,也可以是原子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中的不同种类和数目的原子将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变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生成新的分子.B、拉瓦锡在化学学科中的主要成就,是首次利用天平为化学研究的工具进行定量实验,并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成功地摸索和改进了西方的制碱方法,发明了将制碱与制氨结合起来的联合制碱法(又称侯氏制碱法)。

D.波义尔用敞口容器在空气中加热金属,金属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由于有外界的氧气参加反应,可回顾波义尔得出的结论不守恒。

而罗蒙诺索夫因为是在密封玻璃瓶内加热金属,金属虽然也被氧化,但是至于玻璃瓶内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故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从而得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选A

点睛:

多了解化学通史,熟记科学家们的贡献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点燃

除去CuSO4溶液中的少量FeSO4

加入足量的铜粉

鉴别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

加入稀盐酸

除去CaCl2溶液中少量的HCl

加入足量的碳酸钙

A二氧化碳不可燃不助燃,不能将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点燃,不能达到除杂目的;

B铜的活动性比铁弱,不能与硫酸亚铁,不能达到除杂目的;

C、澄清石灰水和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无法鉴别;

D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过滤后溶液中只有氯化钙一种溶质,能达到除杂目的;

选D

除杂的原则:

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3.下列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表面生锈的铁片中滴加盐酸至过量B.向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水

C.向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石灰水至过量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

【解析】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氧化铁与盐酸反应,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

解:

A、生锈的铁片含有氧化铁和铁,首先是表面的铁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无气体产生,然后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当铁全部反应完,氢气质量不再改变,观察图象,符合变化,故A正确;

B、稀硫酸呈酸性,其pH小于7,加水后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观察图象PH在减小,故B错误;

C、石灰水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只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而且是一开始就生成,观察图示可知,C错误;

D、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生成氧气的质量是一定的,所以固体残留物的质量不会随时间的延长而消失,故错误。

常见混合物间的反应事实,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储备,以便能够灵活应用。

14.分离

的固体混合物,可选用的一组试剂是

A.水、硝酸银、盐酸B.水、碳酸钠、盐酸

C.水、碳酸钾、硫酸D.水、碳酸钾、盐酸

A、氯化银难溶于水,氯化钾、硝酸钙、盐酸易溶于水,可加水溶解,再进行过滤,分离出氯化银;

但氯化钾、硝酸钙、盐酸均能溶于水,不能分离出氯化钾、硝酸钙、盐酸,引入新的杂质,错误;

B、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引入新的杂质,错误;

C、碳酸钾能与硫酸反应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错误;

D、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钙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于水,进行过滤,分离出碳酸钙,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正确。

15.将金属镁和另一种金属X的混合物共ag,加入Cu(NO3)2、Fe(NO3)2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

B.若滤液中有两种溶质,则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滤液中一定含有两种溶质

D.若滤渣的质量为ag,则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可能是Mg>X>Fe>Cu

A、镁、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是Mg>Fe>Cu,金属镁先置换出铜,再置换出铁。

若滤渣中含有Fe,则滤渣中也一定含有铜,正确;

B、若金属镁的量不足,没有将Fe(NO3)中的铁置换完,则滤液中溶质有硝酸镁和硝酸亚铁,滤渣有铜和铁,由于金属X的活动性不确定,可能位于铁之后,故滤渣中可能有三种金属,正确;

C、若滤渣中只有一种金属,则此金属为铜,若镁没有将硝酸铜中的铜置换完,则滤液中含有三种溶质,错误;

D、镁与硝酸铜、硝酸亚铁反应,置换出铜、铁,滤渣质量增加。

由于加入混合物的质量为ag,且滤渣的质量为ag,那么X必须置换出铜或铜、铁,且相对原子质量比铜、铁要大(如锌),正确。

16.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质量分数为14%的硫酸溶液中,微热至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蓝色溶液屮加入Wg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的固体混合物仍是Wg。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W的取值范围是W≥8gB.加入氧化铜的质量是10g

C.最后得到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约是19.7%D.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07g

解法一:

设原先氧化铜的质量为m,则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x,生成硫酸铜的质量y。

CuO+H2SO4═CuSO4+H2O

80 

98 

160

y

x=

y=2m

设加入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充分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为a;

与剩余稀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同时放出氢气质量为c。

Fe+CuSO4═FeSO4+Cu固体质量增加

56 

160 

64 

64-56=8

2m 

 

a

a=0.1m

Fe+H2SO4═FeSO4+H2↑

5698 

2

b14g-

c

b=8-0.7m

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即与硫酸反应消耗铁的质量等于与硫酸铜反应固体增加的质量,即:

a=b,0.1m=8-0.7m,解得m=10g,b=1g。

由于b=1g,所以有:

c≈0.04g

由题意可知,硫酸最终全部转化为硫酸亚铁,设硫酸亚铁的质量为z。

H2SO4 

~FeSO4

98 

152

100g×

14%z

Z=

加入铁粉的质量W=

×

100%=8g;

最后得到溶液的质量分数=

100%≈19.73%

解法二:

根据加入铁粉后,固体质量相等,则说明反应消耗铁粉的量等于析出金属铜的质量。

反应过程中存在如下转化关系:

H2SO4

H2SO4、CuSO4

FeSO4

则存在关系式:

H2SO4~Fe~FeSO4

9856152

100g×

14%xw

解得x=8g,w=21.7g,则反应生成铜的质量为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铜的质量为8g÷

=10g,则A、B项正确。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y,生成硫酸铜的质量z。

8098160

10gyz

解得y=12.25g,z=20g,则剩余H2SO4的质量为100g×

14%-12.25g=1.75g

设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m。

Fe+H2SO4═FeSO4+H2↑

982

1.75gm

解得m=0.036g,则D项错误。

则最后所得硫酸亚铁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9.7%,C项正确。

分析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要使加入的铁粉和得到的固体质量相等必须使硫酸消耗多余的Fe,且消耗铁粉的质量与置换出铜固体增加的质量相等。

17.小明在实验室中找到了三包已经失落标签的白色粉末,已知是CaCO3、Na2CO3、CaO,请从下面的试剂或方法中选择一种来确定该三种物质()

A、稀盐酸B、水C、加强热D、CaCl2溶液

【解析】A、盐酸和碳酸钙,碳酸钠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B、碳酸钙不溶与水,碳酸钠溶于水,氧化钙和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

C,碳酸钙,碳酸钠加热都生成二氧化碳,不能鉴别

D,氯化钙和碳酸钠生成沉淀碳酸钙,与碳酸钙和氧化钙吧反应,不能鉴别

故选B

18.下列四个图像反映了对应实验过程中相关量的变化,其中正确的是()

A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时,不断反应生成硫酸钠,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硫酸钠的质量不再改变;

B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中氢气的质量增加,硫酸完全反应,氢气的质量不再增加;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反应后固体物质的质量减少,但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反应中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反应结束,不再改变;

D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

图像的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的位置,变化趋势,终点的位置是否正确

19.在托盘天平(灵敏度极高)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在两只烧杯里各加入足量、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盐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然后向左端烧杯加入5.6克铁,要使天平再次平衡,应向右边烧杯加入

A.5.4克氧化钙B.5.6克铜C.6克镁D.10克碳酸钙

【解析】天平的两边增加的量相同时天平才能仍然平衡。

5.6克铁和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0.2g氢气,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没有气体逸出,增加的量为5.4g,天平平衡;

5.6g铜和酸不反应,增加的量为5.6g;

6g镁和酸反应生成气体0.5g;

增加5.5g;

10g碳酸钙和足量的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增加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