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300374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画论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2、解衣磅礴P105原意指解下衣服,箕踞而坐,一副神闲意定,不拘形迹的样子。

脱掉衣服裸体而画,说明道家所奉行的人生态度,既要自然而自然,不受礼法束缚,不受外界干扰,在绘画创作中,作者应持有正确的心态,舒展胸襟,敞开怀抱,排除杂念,不受功名利禄或仁义礼智观念因素困扰,保持一种自然如真谛的精神状态。

13、“图画者,有图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P68绘画是治国的法宝,是治理乱世的根本,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价值。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意指绘画家要以国为重,注重修养,用美学绘画来帮助人们修身养性,逐步地克服那些违背社会一切方面规范的思想、言论、行为。

14、《林泉高致》又名《林泉高致集》,该书是我国画论史上又一部系统,完整地探讨山水画创作的专门性论著,不仅对以往的山水画创作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而且代表当时对山水画的最高理论水准。

全书分六节,即序言、山水训、画意、画诀、画格拾遗、画题。

《林泉高致》涉及面很宽,有关山水画的方方面面,从起源、功能到具体创作时构思、构图、形象塑造、笔墨运用,以及观察方法等等,都有很好的说明。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山水画家及山水画创作必须注意的几个重要理论,其中包括自身修养,艺术观察,透视表现等方面,明确主张“兼学并览”,反对一己之学,提倡“心胸”说,“境界”论,一脉相承,并论述了笔墨问题,认为书法与用笔相关联,书法对绘画有重要意义,指出“善书者善画”。

}他是山水画走向成熟后的理论总结,他极大丰富了中国的古代画论是中国画论史上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15、《画山水序》P50作者南朝宋画家宋炳,精书画,工弹琴,此书为早期山水画重要文献之一。

是关于中国山水画艺术的重要文献之一,是最早的一篇山水画论,它把山水画初步形成一种独立画科之状貌,如实地反映了出处,并提出如下几个绘画命题:

1求真2求本3求心

16、谢赫《画品》P65谢赫南齐时人,在《画品》序中论述绘画功能和六法。

《画品》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科学性,系统性的美术批评著作,成书于梁武帝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间,它是一部品评三国孙吴至萧梁之百年间27位著名画家艺术优劣的专著,该书对姚最等人的续书起着重要的典范与启示作用,在中国画论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

17、《山水纯全集》P22韩拙,北宋画家,字纯全,擅画山水、窠石,《山水纯全集》传世刻本凡九篇,而序中称有十篇,是中国北宋山水画论著作。

受《林泉高致》影响较大,作者注重对笔法,墨法和山水景致布局问题的探讨,对习练山水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另外书中还涉及绘画的鉴赏方法问题。

18、姚最《续画品》P66姚最,南朝陈绘画评论家,本书是品评绘画的著作。

《续画论》是谢赫《画品》的续书,从书中可以看出姚最对绘画批评的态度十分严肃,认为对于时代久远有无原作保存下来的古代画家的艺术,要准确地批评是困难的而对于现有的作品,则必须深入研究,不能任意批评,他直接挑战“权威”,对谢赫的批评予以“矫正”。

19、《贞观公私画录》P703中国唐代绘画著录著作。

唐高宗李治时人,所著《贞观公私画录》又称《贞观公私画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名画著录,足以考知贞观以前名画之存于世者,至堪宝贵。

裴孝源撰。

此书不但记录了初唐卷轴画的流传收藏情况,而且也记载了当时及其以前寺庙壁画的创作情况,同时还保存了已佚《梁太清目》的某些内容,在绘画史学和鉴定学上均有重要价值。

对于唐代画论和美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20、王微《叙画》P79王微字景玄,所著《叙画》与宗炳《画山水序》同为中国山水画形成期的两大文献。

区分了绘画艺术与用做工具的地图的不同,将山水画的艺术地位提到了一定高度,它给我们提供了两点认识:

1作为怡情悦性的山水画艺术与图经,阴阳术不同,虽然二者曾经长期并存2研究古代画论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不能以今天的眼光想当然。

21、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1091.出自唐朝的画家张璪,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名句。

「造化」是指大自然,泛指一切客观事物。

「心源」指的是内心的感悟。

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

这是对姚最学说的深化与发展2.他概括了从客观物象到艺术意象,再到艺术形象创造形成的全过程,说明艺术美的真正来源是现实美,自然美3.由于画家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绘画高于现实,是现实与画家主观情思熔铸,锻造的结晶,是二者有机统一。

22、迁想妙得P106画家作画之前,先要观察研究所描绘的对象,深入体会,揣测对象的思想感情。

然后通过实践,正确把握,理解客观对象的性质特征,经过分析,提炼获得生动的艺术构思,做到胸中有数。

1东晋,顾恺之《论画》中推出的重要理论思想,指画家创作过程中情感表达的方法。

意指画家将自己独有的思想感情迁移入对象之中,与对象融合,通过画家深刻的认识、充沛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在作品晨表现出独创性和典型性。

2迁:

指转移,迁移。

想:

构思。

妙:

契合,主客体完美结合。

得:

形象与情感的结合。

3画家的思想感情通过构思,传达转移到艺术形象中去,得到完美的作品。

23、米家墨戏P98米家:

北宋书法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

墨戏:

写意画,随性成画,故名。

24、十六家皴法P103皴法,中国画技法名。

古代画家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皮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

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

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将它列为十六家皴法,分别是:

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矾头、荷叶、牛毛、解索、鬼皮、乱柴。

25、画法P145指用笔,用墨,设色,临摹等技法。

26、画理P146指画家对所有描绘的事物,深刻研究它的本质,特点,典型,发展规律,然后在画上表现出来。

画理是和物理相通。

黄公望《写山水诀》说:

“作画只是个理字最紧要。

27、画趣P146指画面上表现的情趣。

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说:

“画有三到,就是画理,气韵和画趣三个方面。

28、气韵生动P156作品形象所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还指形象所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29、骨法用笔P156此为绘画表现上关于用笔的问题,即如何运用线描达到表达对象形体的重要技法。

是六法中的第二法,是对顾恺之以“骨”论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骨法”即用笔要肯定有力,它是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特征,“骨法用笔”在力度之外尚有以描绘人物的笔墨线条去表现俊朗,硬锋神气的意思。

30、五彩彰施P168五彩即五色。

指青,黄,赤,白,黑。

旧时把这五种颜色作为主要的颜色。

《书经。

益稷》:

“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名”。

31、书家八体P170八体——秦代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八种:

“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

32、以形写神P209用外在逼真的形象来衬托内在的精神本质“神”以“形”为依据,画家在反映现实时不反映追求外在的形象逼真,而应追求内在的精神本质。

33、“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P191出自北宋,苏轼《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意为如果评论画好与不好以形态相似度为标准的话,其见地与小孩子差不多。

目光短浅,缺少见识。

34、逸笔P194出自倪瓒的"

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指轻松自如、简洁精练的用笔技法。

表达胸中逸气的手段。

35、逸气P194指追求心灵的解放,用于绘画中指对画中主观意境的缔造,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强烈的主观意识,都是文人画的精髓。

胸中的磊落,绘画时将内心的情感挥发出来。

36、气韵P231气质,神韵,是很抽象的概念,指优秀的气质,气息精神状貌。

气韵"

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

气"

本体论.气韵作为品评标准和创作标准,主要是看作品对客体的风度韵致描绘再现得如何,而后渐渐涵容进更多主体表现的因素,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37、生气P239顾恺之《论画》活力,生命力。

38、神气P239顾恺之《画云台山记》,意指1、神情气息、精神气息;

2、绘画形象所反映出来的精神;

3、内在神态特征。

39、真气P242指元气,在韩拙《山水纯全集》中提到。

40、士气P242旧指读书人的气概。

41、灵气P244古谓一种细微的精灵之气。

《管子。

内业》:

“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42、意境P259最核心的是神采气韵,它能

给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亲切感受。

它不同于自然主义的摹写或单的自然忠实,也不同于抽象主义的不拍表现,而是寓情于景,景因情设,情因景生,从而产出形象有限而意象无穷的艺术境界。

43、实境P261指那些描绘实景的意境。

44、混沌P262亦作浑沌。

古人想象中的世界开辟前的状态。

45、南北宗P300中国书画史上一种理论学说。

46、文人画P299亦称“士夫画”,中国绘画史上最大的一个画派。

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文人与画家身份的双重性质,文人气质被视为绘画的正宗与主流,它不但影响着绘画的创作走向,还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审美习惯,强调绘画的文化内涵,将书法,诗词融入绘画当中,代表人物:

苏轼,米芾,黄庭坚,强调书与画结合,对画家的诗词等文化修养的强调,对“逸气”的追求。

47、置陈布势是一构图原则,但后世多用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一词。

后者虽明确是指构图以及构图需要“经营”,但没有说经营还有什么要点。

而前者提出“布势”这一要求。

在顾恺之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势”字的还有多处,可见在人物画和山水画的构图中,布势或取势都极为重要,能加强人物的生动情态和山水的雄伟气象与节奏变化,比“经营位置”这一名词的含义要更深入一层。

48、意在笔先在落笔之前要初步形成的意象,用意是用笔成败的关键。

49、郭氏“三远法”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里提出了山水画的“三远论”:

1.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2.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3.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一)画道论

1、*论述中国古典画论认为艺与道有内在的相互联系。

P1—P4

答:

①“道”指上层的思想、道理、认识。

儒学认为“道”即是人道,表现为礼、乐;

道学认为“道”即是天地自然变化的规律,表为阴、阳两极的关系;

禅学认为“道”即是万物最原始“混”的状态,表现为悟。

②“艺”指下层的形态、技术、方法。

儒学指“六艺”;

道学指精神境界的自由发挥;

禅学指自我完善的修行方法。

③“道”与“艺”的相互关系:

统一的辩证关系。

“吾道一以贯之”“艺即是道,道即是艺”。

④道与艺的辩证关系,成为中国古典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基础。

⑤例举各家论画学说:

艺与道的概念,早在春秋时代,就由孔子加以提倡。

汉魏晋唐以来的画家都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绘画艺术的道,艺关系,但大多着重于行,神,理,法关系的阐述。

苏轼提出“有道有艺”的著名论点,把“道”与“艺”确立为绘画的两大原则,重视它们之间的统一的辩证关系,并加以理论上的说明,这是苏轼在绘画理论方面做出的很重要的贡献。

他在绘画方面所说的“道”,除了儒家传统的“大道”的含义外,基本上接近于今天所说的思想性.所说的“艺”,基本上接近今天所说的技巧性。

这个论点,反映了苏轼对绘画艺术的思想性和技巧性是并重的,统一的。

2、*为什么说“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

P3—P4

①画即是道,反映出中国画特有的内外在(内容与形式)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依据。

②中国画论的哲学核心思想“道”,取自古代“老、庄”哲学思想和

《周易》。

主要以事物发生、变化、发展认识过程的对立统一辩证思想为依据。

P3

③“吾道一以贯之”P4,“道”包含了认识事物的所有道理。

④各家论画学说:

1南朝宋宗炳《画

山水序》“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像”2北宋《宣和画谱》“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任,游于艺”

3、简述中国画与“儒教”所言的“道”关系。

P2

答:

①“吾道一以贯之。

”即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的意思。

包括绘画。

(P4)“艺即是道,道即是艺,岂惟二物。

”(P7)

②“儒教”所言的“道”,指的是“人道”,即“仁”与“礼”;

(P6)绘画恰恰将此道理形象化,起到推行礼教的作用。

“夫画者:

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与天然,非繇述作”。

(P67)

③强调人的修养所能达到的完美境界: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P6)

4、简述中国画与“道教”所言的“道”关系。

P1

①道学所指的“道”即是天道。

指天地周而复始的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

老子曰:

“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

(P53)此道与画道相通,“画之道,所谓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

”(P22)

②“道法自然”,(P1)即反映了道学“任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认识观。

古典绘画强调“解衣磅礴”(P105)和“外师造化”(P86),充分体现了“道”的这一理念

③古典绘画所反映出的道学思想,是其认识万物世界的辩证统一思想。

“妙悟自然,物我两忘”。

P19

5、简述中国画与“禅”所言的“道”关系。

P2

①禅学所谓的“道”,即为个体对自然万物千变万化的自我感悟,并由此感悟而达到完善自我的修身境界。

此道反映在绘画方面,则体现为个体对画理的感悟和表现。

“画论理不论体,理明而体从之。

”(P49)“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P59)“我之为我,自有我在”。

(P4)“……”(P52)

②以禅论画理。

“绝处逢生,禅机妙用”。

(P48)“实处皆空,空处皆实,通之于禅理”。

(P49)

③以禅论画法。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

“法无障,障无法”。

“无法而法”。

(P4)“……”(P48)

6、简释《论语》:

“吾道一以贯之。

”P4用一理以统天下万物之理的意思

7、简释《论语》:

“子曰:

”P4—P5

出自朱熹《集注》:

“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

”志:

志向,意志。

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

德:

是孔子人道思想在道德实践方面的概括。

所谓德,就是人通过学习和实践道而得于己、存于己的思想品德。

仁是孔子最高道德标准。

艺:

指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艺指技艺,包括艺术,出自《周礼•保氏》。

8、简述石涛“一画”的含义。

①指宇宙万物生成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P55

②指天地万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P56

③指绘画造型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与法则;

P57

4.审美创造的根本规律和法则。

二、功能论

9、*论述古典论中关于绘画的审美作用。

①绘画是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任何一种艺术都摆脱不了社会现实的影响,并以“明劝戒”的作用服务于社会。

P65

②中国古典绘画的审美功能包括: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

P61

③用辩证的方法分析绘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作为反映思想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一方面,以“存形”的特殊方式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

另一方面,有史以来社会政治、社会生活都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绘画艺术的审美作用;

社会生活因艺术而丰富多彩,艺术为反映社会生活而不断发展。

④《左传》的“使民知神奸”,《历代名画记》的“穷神变,测幽微”,《林泉高致》“令人识万世礼乐”等即指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

所谓的《鲁灵光殿赋》“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画品序》的“明劝解,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等即指绘画的审美教育功能;

所谓的《画山水序》的“畅神”,《续画品》的“悦情”《历代名画记》的“怡悦情性”等即指绘画的审美娱乐功能;

所谓《东庄论画》的“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即指绘画的审美心理调剂功能。

P62—84

10、分别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不同绘画题材相应的社会审美作用。

P62

①人物、道释神仙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

②花鸟画、山水画所起的社会审美作用,是它的娱乐功能、心理调剂功能;

③分别举例说明;

《左传》的“使民知神奸”,《历代名画记》的“穷神变,测幽微”,《林泉高致》“令人识万世礼乐”等即指绘画的审美认识功能;

11、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认识作用。

①通过绘画认识善恶,例举:

P62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②通过绘画认识历史,例举:

P70盖古人必以圣贤形象,往昔事实,含毫命素,制为图画者,要在指鉴贤愚,发明治乱。

故鲁殿纪兴废之事,麟阁绘勋业之臣。

迹旷代之幽潜,托无穷之炳焕。

③通过绘画认识社会,例举:

P72古人图画,无非劝戒。

今人撰《明皇幸兴庆图》,无非奢丽;

《吴王避暑图》,重楼平阁,徒动人侈心。

12、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教育作用。

①通过绘画起到政治教育作用。

例举:

P68图画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

②通过绘画起到思想教育作用。

P64宣帝之时,画图汉烈士,或不在画上者,子孙耻之,何则?

父祖不贤,故不画图也。

③通过绘画起到道德教育作用。

P76古图画多圣贤与贞妃烈妇事迹,可以补世道者。

后世始流为山水,禽鱼,草木之类,而古意荡然。

13、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娱乐作用。

优秀的绘画作品能使人的心情、精神感到非常愉快和满足,给人享受。

①通过绘画起到赏心悦目作用。

南朝宋王微《叙画》②通过绘画起到陶冶情操作用。

南朝陈姚最《续画品》“赋彩鲜丽,观者悦情”③通过绘画起到畅神怡情作用。

14、简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的社会审美调剂作用。

①绘画作品可以起到修身作用。

“林泉之志,烟霞指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

”“此岂不快人意。

实获我心哉?

”②绘画作品可以起到养性作用。

南朝宋王微《叙画》“望秋云,神飞扬;

临春风,思浩荡”。

③绘画作品可以起到静心作用。

“学画所以养性情,且可涤烦襟,破孤闷,释躁心,迎静气。

”清王昱《东庄论画》。

三、创作论15、*论述古典画论中关于绘画创作的指导思想。

①东晋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强调创作过程的“移情”作用,以达到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统一。

例“解衣般礴”(庄子。

田方子)P105

②唐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主张艺术创作取材生活。

例范宽,“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

造化”P91。

石涛:

“搜尽奇峰打草稿。

”P116

③创作表现方面,倡导从“有法”到“无法”、法随自然的法则。

A、常以比、兴的手法,寄情于画。

P121、P122

B、作画要求“成竹在胸”,“意在笔先”。

P118

C、观察、写生重视取舍与夸张。

P121

D、塑造艺术形象追求“神似”。

P140

④表现手法力求创新,提倡“变法”,“无法而法,乃为至法”P143

⑤创作态度要求聚精会神,严谨认真,深思熟虑。

P147

16、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外师造化”的论述。

答16、例举历代画论中关于“外师造化”的论述。

①南朝陈姚最《续画品》。

“湘东殿下……学穷性表,新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

②唐李嗣真《续画品录》“顾生思侔造化,得妙悟于神会。

③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画花者,以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

学画竹者,取一枝竹,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

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

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

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

春融,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

画见其大象而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真山水之风雨远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