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2850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区精神的现实意义.doc

论“苏区精神”的内涵、形成及其现实意义

什么是“精神”?

古谓之乃天地万物之精气也。

作为人,乃人之神志、心神;作为党或团体,就是一股浩然正气。

党有了精神,就能凛立寰宇,万众景仰,处于不败之地;如失去精神,则萎靡不振,威信不举,势将颓坍矣!

“苏区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股浩然正气,它是在党的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的共同领导和培育下形成的。

这一精神,薪火相传,培养和造就了党的好几代领导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伟大作用。

学习、研究和宣传“苏区精神”,继承和发扬光大“苏区精神”,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时代,尤显得格外重要。

一、苏区精神的核心内涵

我们党历来重视精神的作用。

事实证明,当精神变成物质的力量后,的确在实践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所以,建国以来,我们先后总结提出和宣传过各种精神。

如战争年代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建国后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

这些都是载入史册,可以永垂不朽的。

然而在诸多精神当中,颇感遗憾的是对“苏区精神”(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研究、学习和宣传非常不够:

不系统、不定型,没有声势,不成气候。

而我认为,“苏区精神”恰恰是在诸种精神中起着中坚或核心作用的力量。

尤其是在战争年代,它不仅是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使之达到较全面、较完善的地步;而且他又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支柱和源头,没有苏区时期的努力和积累,凭空何来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

可以说,长征精神是苏区精神的一种延伸,延安精神则是苏区精神的更进一步的扩展。

又因为它的比较全面性和深刻性,所以对建国后所形成的各种精神,亦具有着密不可分的传承关系。

1951年8月,毛泽东给中央苏区送来“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就是对“苏区精神”的充分肯定。

“革命传统”是什么?

就是“苏区精神”,它已经成为我们党的一种光荣传统,共产党人必须代代相传,大大发扬,将之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才参夺取国家建设的更大胜利,才能争取到更大的光荣。

那么,什么是“苏区精神”的内涵?

我认为它的最核心的部分,可以有三条。

即:

(一)“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伟大创造精神;

(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后来称之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奉献精神;

(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伟大斗争精神。

或许人们可以列出更多条条,那都属于苏区精神的范畴之内,但我认为苏区精神的内涵就是这三条。

列少了,不足以反映它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列多了,则会冲淡它的内涵,突出不了核心作用。

而上述三条,在苏区精神中表现得最突出,使中国共产党的浩然正气直冲牛斗,其影响力历久弥深,不可估量。

二、苏区精神的形成过程

苏区精神是在当时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亲切指导下,在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共同努力下,创造和培育出来的。

对苏区精神的形成过程,我想作如下论述。

(一)关于“在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伟大创造精神。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一起始就是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共产国际指导下和以苏联经验即“城市中心论”的道路为模式来进行的。

中共是共产国际57个支部中的一个,必须听命于共产国际。

但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失败,不但昭示了“城市中心论”在中国的破产,也促使党内一部分有识之士来重新审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考虑重新确定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以周恩来(在中央)、毛泽东(在地方)为代表,否定了“城市中心”道路,确定“农村中心”的道路,从而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伟大创造精神。

中央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则是这种创造精神最集中的体现。

毋庸讳言,周恩来开始也是信奉“城市中心论”的。

但他在参与临时中央政治局推行第一次“左”倾盲动路线的过程中,最先觉悟到此路不通。

为些,他在代表党中央给各地的指示中,不但提出了限制盲目暴动的种种条件,而且提出:

中国革命必须采取“农民武装割据”这种“特殊方式”,才能创造出斗争的新局面来。

特别是1930年4月,他在赴共产国际汇报工作,途中在德共机关报《红旗报》上发表《写在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一文,更明确提出了:

“农民游击战争和土地革命是今日中国革命的主要特征。

”这是在党内、在共产国际论坛上最早提出的“乡村中心论”的思想。

党的六大以后,周恩来代表党中央负责指导红军和农村工作,进一步发挥他的伟大创造精神。

史实已经证明,中国三大红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和三大农村根据地(中央苏区和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创建和发展,都是在周恩来和党中央领导人共同指导下所取得的成果。

特别对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创建,周恩来更倾注了他的无数心血。

例如:

他千方百计促使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他以伟大的胸襟和智慧化解了朱毛矛盾,使朱毛重新亲密携手;他又费尽心力,大力搜集和组织在上海的军事、政治人才派往红四军和赣南、闽西苏区,这样,才促成红一方面军和中央苏区的创建,从而在中国革命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同样的,毛泽东一开始也不可避免地信奉“城市中心论”。

但是,他在领导秋收起义的过程中,最早地认识到这条道路行不通。

他毅然脱离中心城市,率军开上井冈山,创建了中国革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

接着他和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一起率军转战赣南、闽西,成立红一方面军,开辟了伟大的中央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和中坚阵地。

在理论上,他率先挣脱了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这两条大索的束缚,弹奏出了中国革命的最强旋律。

1930年1月他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个人通讯中,最早提出:

红军战争和农村根据地是“促进中国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

5月他又奋笔写出那篇《调查工作》(即《反对本本主义》)的名文,深刻阐述了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首次提出了: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原则。

毛泽东的话石破天惊: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

在中央苏区创建和形成过程中,毛泽东等又发挥他的伟大智慧和才能,进行了多方面的创造性的工作。

如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首先在思想上建设党同时也在组织上建设党的建党路线;在政权建设上设计了一套符合苏区实际的机构和法规,特别是培养了一代“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干部新风;在军队建设上提出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政治工作是军队工作的生命线等的建军原则;在经济建设上提出以农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方针,等等。

而这些,都是马列主义书籍和苏联经验中所没有,甚至是不同的,都是中国共产党人伟大创造精神的体现。

正是靠了这种精神的指引,我们才能夺取了革命征途上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二)“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伟大奉献精神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它的目标就十分明确。

它的第一个决议开宗明义地标明:

共产党是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的。

无产阶级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

所以,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代表了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共产党员,毫无疑问地具有伟大的奉献精神,他时刻考虑的是人民的利益,决不谋个人私利。

这种献精神第一次比较完整的体现应该是在中央苏区,是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全国性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之后。

因为在这之前,当政的国民党不允许中国共产党存在,即使我们在井冈山地区建立过一个湘赣边界政权,但是席不暇暖,一年多一点时间,国民党军队就把我们赶下了山,直到开辟了中央苏区,建立了中央临时政府,我们才算初步站稳了脚跟,开始学着掌握政权。

而这种“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奉献精神,正是党和政权建设中的第一要义。

没有或缺乏这种精神,共产党照样不能立足。

这一条,我们体现出来了,而且体现得很好,赢得了中央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为人民谋利益方面,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广大苏区干部树立了一个最好的榜样,下面的一些具体事例,说来虽小,但听起来至今仍然是那么地亲切和动人:

毛泽东住在叶坪时,就经常帮助驻地附近农民车水抗旱,亲自组织叶坪村的农民修水利,夜晚还经常组织老农座谈农业生产中的经验,了解农作物的耕种与培育方法,亲自编出教材,印发给各地,指导农业生产。

他还经常将中央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党团员们动员起来,组成“礼拜六义务劳动大队”,参加修堤、开荒等工作。

红军也组织了开荒队与割禾队,协助农民进行生产。

后来中央政府迁到沙洲坝,为解决饮水问题,他亲自指导和帮助沙洲坝人民打了一口井,这就是著名的“红井”。

井边树立了一块石碑,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清澈的井水至今还滋润着沙洲坝的人民。

毛泽东到兴国县长冈乡进行调查时,发现长冈乡樟树塘的木桥,四根木头断了一根,剩下三根,横栓又断了,走上去摇摇晃晃,容易跌倒,于是他立即指示干部要修好。

他回瑞金后,还写信去问乡苏维埃政府干部,小桥修好了没有。

毛泽东亲自作调查研究,发现好干部好作风新亲自写材料加以表扬和推广。

1933年他到江西兴国县长冈乡、福建上杭县才溪乡作调查,回来后于11月间写了著名的《长冈乡调查》和《才溪乡调查》的小册子,在1934年1月举行的“二苏”大会上,“送给”全体代表阅看。

他在作大会总结报告时生动地向大家介绍说:

长冈乡、才溪乡扩大红军和推销公债都作得非常好。

什么原因呢?

“举几个例子就明白了。

长冈乡有一个贫苦农民被火烧掉了一间半房子,乡政府就发动群众捐钱帮助他。

有三个人没有饭吃,乡政府和互济会就马上捐米救济他们,去年夏荒,乡政府从二百多公里的公略县办了米来救济群众。

才溪乡的这类工作也做得非常之好。

这样的乡政府,是真正模范的乡政府。

为此,毛泽东“郑重地向大会提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

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他们呢?

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

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

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

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

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

”毛泽东论证说:

“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要使他们从这些事情出发,了解我们提出来的更高任务,革命战争的任务,拥护革命,把革命扩大到全国去,接受我们的政治号召,为革命的胜利斗争到底。

”兴国长冈乡的群众衷心地说:

“共产党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们想到了。

”赢得群众这样的赞誉,是共产党人奉献精神所得到的最高回报,也是共产党人的目的所在,毛泽东进一步论证说:

“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

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

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

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的旗帜。

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

这是无疑的,敌人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不是实实在在地被我们粉碎了吗?

”因为这是从长冈乡、才溪乡调查所得到的启示和证明,毛泽东在大会上衷心地向全体代表们喊出:

“模范的长冈乡工作人员,可尊敬的长冈乡工作人员!

”在中央苏区至今还传唱着这样一首红色歌谣: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

”这是对广大苏区干部伟大奉献精神的真切描绘,也是对苏区干部的最高赞誉。

后来到延安,毛泽东将“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简化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党内又提出:

共产党员要做到“冲锋在前,退却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一致的,铸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正是在中央苏区培育起来的共产党人的这种伟大奉献精神,使共产党人及其奋斗目标,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了解和衷心拥护。

在后来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我们正是发扬了这种传统和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援下,八年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预计五年的解放战争,只用了三年就摧垮了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的国民党政府,创立了新中国。

(三)坚持真理、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