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278157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8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做过了这次的指定科目考试历史考科的题目后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道觀、城隍廟、社稷壇,均遭焚毀。

所以號召有識之士起來討伐。

篇文告提到的「賊」,最可能是指:

(A)元末的白蓮教徒(B)明朝末年的流寇

(C)清末的太平天國(D)二十世紀初的中共

由題幹可知,此「賊」破壞儒家、佛教、道教等傳統,因而引起士人反感,選項(A)白蓮教雜揉佛、道思想,不可能毀壞佛、道建築;

選項(B)為農民起事,與此無涉;

選項(C)清末太平天國擷取部分基督教教義,抨擊傳統儒家,對於其他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亦都毀壞,故如曾國藩等漢人知識分子為捍衛傳統文化,反而協助滿清政府對抗同為漢人但破壞傳傳統的太平天國;

選項(D)二十世紀初的中共關注的重點在土地改革等社會問題,至二十世紀中葉的文化大革命時,佛教、道教等宗教及傳統文化才成為破壞目標;

故答案為(C)。

參見歷史(下)(革新版)頁59,第十三章第二節之「太平天國的格局及覆滅」資料閱讀。

(D)3.源自印度的佛教,教義內容廣泛,主要包括大乘、小乘兩大教派。

佛教傳入中國,且經過「佛教中國化」之後,中國社會普遍流行的是

大乘教義。

對於這個現象,以下解釋何者較為合理?

(A)印度佛教裡大乘的勢力較大,影響所及,使中國也接受大乘佛教

(B)大乘佛教流傳於印度上層社會,傳入中國後,才為中國君主接受

(C)小乘佛教講求渡化個人,而大乘強調忠君,所以受中國君主歡迎

(D)大乘佛教的主張與中國士人理念較相合,所以中國選擇大乘義理

小乘佛教(上座部佛教)重視原始經義的疏釋,現實生活上趨於學術理論化,強調自我解脫,而大乘佛教(大眾部佛教)著重佛陀的根本精神,期望能夠普渡眾生,大乘佛教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較為契合,具有「大我」的精神,且著重根本精神,不拘泥於經義解釋,故能與中國文化融合,隋唐以後出現天台宗、華嚴宗、禪宗等,皆為中國化的大乘佛教。

參見中國文化史(全)頁144,第七章第二節之「佛教的本土化」內文及資料閱讀。

(A)4.一位歷史人物曾獲得這樣的評價:

「他將歷史推往現代,他的天才與

歷史的建設性力量合而為一;

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民主自由政治

的確立未必是他的本意,但這些事件皆得益於他的行動。

」這位歷史

人物應該是指下列何人?

(A)拿破崙(B)梅特涅

(C)俾斯麥(D)加富爾

從題幹中「他將歷史推往現代」、「德意志和義大利的統一、民主自由…皆得益於他的行動」等提示可以得知「他」指的是拿破崙。

因為拿破崙統治歐洲時,根本改變了舊社會的體質,將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帶到全歐。

同時他在1806年終止神聖羅馬帝國,將日耳曼境內三百多個邦國合併為三十多個,奠定日後德國統一的基礎;

另外他征服義大利後,成立若干共和國,並引進現代化的法律制度,將民主觀念帶給義大利地區的人民。

參見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上冊頁67,第四章第三節之「拿破崙的貢獻」;

頁91、92,第六章第二節之「表6-1義大利統一大事年表」、「表6-2德國統一大事年表」。

(B)5.明代後期一位來自蘇州的考生,到了京城參加科舉考試。

這位考生可

能經歷下列何事?

(A)該生通過鄉試後,即獲准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

(B)在茶館裡,該生聽北京居民議論著官軍與日本的戰事

(C)該生在書肆裡購買剛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海國圖志》

(D)為了準備法律判例的考試,該生努力背誦《大明律》

明代後期,中國東南沿海走私日益猖獗,至世宗嘉靖年間終於爆發大規模的倭亂,倭寇公然竄擾沿海地區,經過十餘年的追剿,才由戚繼光、俞大猷等人戡平,因而這位考生在茶館中,可能會聽到民眾議論著這件戰事,故答案為(B)。

明代科考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童試,童試及格者,可參加鄉試,鄉試及格者,可參加會試,會試及格者,再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故(A)為非;

《海國圖志》為清代魏源的著作,在明代後期不可能買到此書,故(C)為非;

明代科舉考試,所考的內容為四書五經,並不會出現法律判例的考試,故(D)為非。

參見歷史(上)(革新版)頁191,第十章第一節之「走私貿易、倭亂與海禁開放」;

頁170-171,第九章第一節之「科舉制的轉變」。

(C)6.一位法國畫家認為:

必須越過「巴特農神殿之馬」,回歸到「童年時

代的搖擺木馬」。

他主張極力簡化形象的輪廓,運用一大片一大片的

顏色來表達他對周遭事物的感受。

以下哪個名詞最適合稱呼這種畫

風?

(A)文藝復興(B)古典主義

(C)寫實主義(D)達達主義

雖然大考中心公佈的答案是(C)寫實主義,但是根據題幹所給的提示「回歸到童年時代的搖擺木馬」,以及「極力簡化形象的輪廓」來判斷,並不符合寫實主義的特色,反而比較接近達達主義,因為「達達」一詞在法文中的意思就是「木馬」或是嬰兒「無意識不知所云的語言」,加上達達主義反對傳統的審美觀,與懷疑一切被當時所接受的美,所以正確答案應該是(D)達達主義。

參見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下冊頁71,第六章第一節之「二十世紀前期的文藝發展」。

(C)7.關羽死後,雖獲人民祭祀,但一直侷限在地方信仰。

至宋代以後,逐

漸發展為全國信仰,也獲得官方的褒贈。

對於宋代以後關羽信仰的普

及,下列解釋何者最為合理?

(A)宋代以後的各朝代,要反抗異族統治,所以推崇關羽忠君愛國的立

(B)宋代以後的各朝代因為外患頻仍,重夷夏之防,所以都提倡關羽信

(C)除了官方提倡外,桃園結義的異姓結合符合明清移民風氣漸盛的環

(D)關羽是北方人,關公信仰的普及是中國文化由北而南發展的重要證

關羽因為其講義氣,忠君愛國的情操,深獲民間的愛戴,將之神格化,官方因為其忠義的形象,與儒家傳統倫理美德相符,而大力推崇,關帝廟因此也在各地出現,其中泉州境內的通淮關岳廟,因為地處交通要道,移民至臺灣、東南亞等外地的民眾,為保路途平安,多會攜帶香火,故關公、媽祖、王爺等民間神明,在移民社會香火較為興盛。

此四選項中,選項(B)和(D)與關公背景較無相關,故先排除;

選項(A)雖推崇關羽忠君愛國,但官方提倡關公信仰並非為了反抗異族,而是為了忠於統治者,故不選;

選項(D)尚提及異姓結義的原因,因為移民社會中,無論開荒拓墾或是經營商業,都需要朋友同伴的相互扶持及幫忙,講信用重義氣的關公自然也成為民眾崇拜的對象。

參見中國文化史(全)頁140,第七章第一節之「當代臺灣的民間宗教」。

(A)8.下圖是某地區1905年至1960年的統計,圖中甲、乙兩條曲線,最可能是

以下何者?

(A)甲為臺灣人口出生率,乙為人口死亡率

(B)甲為泰國稻米出口量,乙為蔗糖出口量

(C)甲是日本工業生產總值,乙是出口總計

(D)甲為德國鋼鐵的產量,乙為煤礦的產量

圖中的甲曲線長期居高不下而乙曲線逐年下降的趨勢,符合選項(A)日治時代以來臺灣人口長期維持高出生率,並大幅降低死亡率的現象,這是因為總督府有效防治傳染病、加強衛生工作等。

選項(B)十九世紀以來歐洲列強積極擴張,亞非地區多淪帝國之殖民地,泰國雖因處於英法勢力的折衝地位而沒有成為殖民地,但仍為英法等列強勢力所籠罩,並供應初級產品給歐洲國家,特別在十九世紀後期蘇伊士運河開通後,歐亞航路大幅縮減,運輸成本降低,稻米和蔗糖的出口量順勢成長,故兩曲線應該上揚,故與圖不合;

選項(C)不符合乃因日本自明治維新以後,大力發展工商業,脫胎換骨進而成為工業化強國,且韓戰爆發後,日本在美、蘇兩強對峙中憑藉其特殊的戰略地位,促使其經濟快速復甦,兩曲線皆應上揚;

至於選項(D)中的乙曲線應該一直維持較低的位置,因為德國缺煤。

參見歷史(下)(革新版)頁95,第十四章第三節之「社會改進」;

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上冊頁87、90,第六章第一節「圖6-1新帝國主義侵略亞洲圖」和第二節「十九世紀以後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頁105,第七章第一節「美蘇兩極化」;

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下冊頁94,第八章第一節之「西方國家擴張的因素──以華勒斯坦的世界體系理論為例」。

(A)9.1810年初,英國國會通過幾個法律,一方面增加稅收以彌補國用不足,

另一方面為鼓勵農業生產,開始補貼農業活動。

制訂這些法律的背景

為何?

(A)英國正與法國作戰,糧食無法進口,造成短缺,政府乃鼓勵生產

(B)德法等國均有農業補貼,英國農業無法競爭,所以也採相同措施

(C)當時許多社會主義者活躍,政府補貼農業以免他們響應社會主義

(D)國會改革後,農民得以參政,政府為增取農民選票,故實施補貼

從題幹中的提示可知其所問的時空背景是十九世紀初期的英國,並且從「增加稅收以彌補國用不足」、「鼓勵農業生產」等字眼中可以知道當時英國的經濟陷入蕭條,所以從這裡可以判斷應該是拿破崙從1806年起,為了打擊英國開始實施貿易封鎖政策,使得歐陸與英國間經濟量衰減、經濟蕭條,所以英國才需要通過新法律刺激生產,故答案選(A)。

參見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上冊頁67,第四章第三節之「補充說明

」。

(A)10.西元六世紀時,某些修會有「工作即祈禱」的原則,希望終止之前自

虐的苦修行為。

當時該會的修士藉以代替苦修的工作為何?

(A)繕寫書本,保存文獻(B)前往亞、非各地傳教

(C)建立大學,培育人才(D)組織群眾,收復聖城

(A)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基督教成為社會安定的基礎,原本僅為戒律教士修行的修院,因為修士開始抄寫聖經、整理文獻,成為當時知識的保存者,使得希臘羅馬的知識遺產得以流傳;

(B)前往亞、非各地傳教應在地理大發現以後,時間約在十六世紀以後;

(C)建立大學則是十三世紀由教師、學生行會發展而成;

(D)組織群眾,收復聖城是十一世紀的十字軍東征;

因此答案為(A)。

參見世界文化史(全)頁61,第四章第一節之「基督教的組織」;

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上冊頁46,第三章第三節之「地理大發現」;

世界文化史(全)頁116,第五章第四節之「大學的興起」;

頁93,第五章第一節之「十字軍東征」。

(D)11.學者指出:

宋元以來,閩浙沿海出現一些經濟繁榮的大城巿,如泉州,

但是,到了明清時期,這些大城巿陷入停滯,甚至倒退的狀態;

然而同一時期的沿海地區卻出現了一些規模不大的城巿。

關於這個現象,哪一個解釋較為合理?

(A)受到日本崛起的影響,沿海城巿的商業機能被日本吸收

(B)受到西班牙殖民菲律賓影響,海上貿易機能萎縮的結果

(C)受到阿拉伯人壟斷南洋貿易的影響,商業功能被其取代

(D)受到朝廷對外政策的影響,正式通商被走私貿易所取代

明代建國之後,為了防堵北元勢力,及沿海地區倭寇的侵擾,因而採行海禁政策,結束了自唐以來對外開放的貿易型態,整個東亞海域陷入停擺的狀態,許多以往倚靠海外貿易興盛的城市,無法繼續發展。

在合法通商受阻之下,走私貿易遂興,以官方注意力及管制較弱的沿海小港為據點,形成另類的「營運中心」,如雙嶼港和月港,在不引起官方關切下,一定程度地繁榮起來。

參見歷史(上)頁189、191,第十章第一節之「明代的海禁與貢舶貿易」、「走私貿易、倭亂與海禁開放」。

(D)12.一位大使向皇帝陳明:

「敝國皇帝仰賴貴國的支持,才能解決此次爭端。

如果對匈牙利及俄國的戰爭無法避免,我國相信貴國一定會站在我國這一邊。

俄國應當沒有戰爭的決心,但是他的盟邦可能會趁機火上加油。

」這種說法的背景應當是:

(A)1861年起列強討論克里米亞半島問題

(B)1900年中英兩國協商結束義和團事變

(C)1903年英法兩國討論日俄戰爭的發展

(D)1914年德奧兩國討論解決巴爾幹問題

從題幹中大使對皇帝的話中可以推知當時背景有二:

一、匈牙利已經具有自治的形式;

二、大使和皇帝分別所代表的國家與匈牙利、俄國交惡。

又匈牙利具有自治形式的時間在1870年代之後,所以正確答案的時間點應晚於1870年代之後。

從以上的研判可知選項(A)的時間點不符;

選項(B)因為義和團拳亂時英國與俄國都是站在同一陣線上欺壓中國,而且拳亂與匈牙利無關;

選項(C)日俄戰爭發生時,法國和英國並沒有與匈牙利、俄國交惡,反而法國、英國和俄國在1882年德義奧三國組成「三國同盟」之後,關係日益密切;

故選(D)。

參見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上冊頁89、94,第六章第二節之「十九世紀以後民族國家的發展」。

(A)13.清代臺灣某地方志記錄南部平埔族社會,將「某個現象」的出現視為平埔族公有制社會解體的迹象。

此處「某個現象」最可能是以下何者:

(A)乞丐的出現(B)保甲的設置

(C)頭目的選舉(D)各社間的衝突

平埔族的公有制社會是由部落首領或長老分配族人所得,包括農作物、漁獲或狩獵所得等;

自從漢人大量移民後,生存空間大幅縮減,使其資源不夠使族人皆能有所養,導致公有制便難以維持,造成族人必須以其他的方式謀生。

選項(A)乞丐的出現便是「公有制」解體的跡象;

選項(B)的保甲制是漢人移民鄉村聚落中的組織系統,負責管理鄉里戶籍登記等事宜,與平埔族公有制無關;

選項(C)和選項(D)的現象為平埔族社會原有的,故答案以選項(A)較為合適。

參見歷史(下)(革新版)頁14-16、32-34,第十二章第一節之「原住民的世界」和第二節之「移民的新故鄉」和「清廷統治下的原住民」。

(D)14.某大學的學生開始進行接管大學的工作。

學生們指出:

接管後可以一掃受教育然後往上爬的價值觀,徹底粉碎保守派的奴才教育基礎。

這最可能是在甚麼時空下發生的事?

(A)五四運動中,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

(B)滿洲國滅亡後,中國學生接管東北大學

(C)二二八事件中,臺北學生接管臺灣大學

(D)中共建國後,南京學生接管中央大學

由題幹學生的談話中可得知,他們訴求的重點在於對傳統中國士人讀書致士觀念的挑戰。

而選項(A)五四運動時,上海學生接管聖約翰大學起因於列強處理山東問題,及對於校方處置學生運動失當的不滿;

選項(B)滿洲國滅亡後,中國學生接管東北大學,是基於抗戰勝利,象徵日本殖民統治、教育機構的終結;

選項(C)在二二八事件中,臺灣學生接管臺灣大學,則肇因於國府治臺的無能,因而藉此事件接管學校,試圖自治。

以上均非題幹所問,故答案為(D)。

參見歷史(下)頁132,第十六章第三節之「五四運動的涵義」;

頁142,第十七章第一節之「日本的持續侵略」;

頁159,第十七章第三節之「奪權鬥爭」;

頁169-170,第十八章第一節之「二二八事件」。

(C)15.一個思潮出現之後,引起許多人的討論。

一位德國詩人認為那是一種疾病;

另一位法國小說家卻認為那是文學的自由主義,融合怪異和悲劇性或莊嚴,是生命的完整的真理。

他們談論的是下列的那個文學思潮?

(A)理性主義(B)古典主義(C)浪漫主義(D)寫實主義

本題的關鍵詞組在「文學的自由主義」及「融合『怪異』和『悲劇性』或『莊嚴』」。

選項(A)的理性主義、選項(B)的古典主義及選項(D)的寫實主義均不符合「怪異」,因此皆不適合;

題文中所說的疾病,指是哥德所著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在出版後引起青年讀者熱烈迴響,被稱為「精神的流行性感冒病原體」。

浪漫主義對於啟蒙時代凡事講求理性、科學,以致陷於功利教條化思考產生反動,符合題幹所述,因此答案為選項(C)。

請參見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下冊頁58-59,第五章第二節之「浪漫主義」;

頁66-67,第六章第一節之「十九世紀下半葉的文藝發展」;

世界文化史(全)頁34-35,第三章第三節之「希臘人在文化上的成就」。

(D)16.目前發現的中國新石器農業遺址,時間較早者,聚落內除了某個大型房舍外,鮮少其他類型的建築遺址。

但是,時間愈晚的遺址,除了該類大型房舍外,在大型房舍四周分散著數量不等的小型建築;

而且越到後來,這種小型建築的數量越多。

關於此一變化,以下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族長權威的萎縮(B)族長權威的擴張

(C)財產公有制強化(D)私有財產制萌芽

新石器時代早期聚落的形態,多是以一大型房舍為主體,其他小屋則以此大屋為中心分布,而且數量不多,說明當時公共事務的重要性,為公有制的社會。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聚落中的小型建築越來越多,代表公共事務的重要性逐漸降低,公有制已逐漸轉型為私有財產制。

參見歷史(上)(革新版)頁12,第一章第二節之「新石器時代的生活狀況」、中國文化史(全)頁10,第一章第二節之「農村的誕生」。

(C)17.史載周公制禮作樂,以宗法維繫封建制度的運作。

有百世不遷的大宗,有五世則遷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於魯國,魯國內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國為例,以下有關封建與宗法關係的說明,何者最為適當?

(A)周天子為魯國大宗,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也以周天子為大宗

(B)魯國國君是魯國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周天子則為其小宗

(C)周天子是魯國的大宗,魯國國君則是內部再分封諸國的大宗

(D)周天子為一族,魯伯禽另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並無關係

周代的宗法制度中,除了周天子是絕對的大宗外,其他大宗、小宗的稱呼都是相對的。

周天子分封諸侯,周天子即為大宗,各諸侯國為小宗,諸侯國內若再分封,則諸侯為大宗,分封的小國為小宗,因此題幹中周封伯禽於魯國,則周天子為大宗,伯禽為小宗,魯國內部又再分封若干小國,則魯國國君為大宗,再分封的小國為小宗,故答案為(C)。

參見歷史(上)(革新版)頁32,第二章第二節之「宗法制度」。

(A)18.根據記載:

西元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羅馬城贈予當地主教,史稱「君士坦丁的奉獻」,並有文件傳世。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學者瓦拉(L.Valla)卻證明這份文件是後人偽造。

瓦拉最可能用來證明其觀點的方法是:

(A)比對語法(B)訪問耆老(C)化驗墨水(D)檢查紙張

題目所說正是文藝復興時代自由研究風氣與批評精神的展現。

瓦拉利用其語言學的知識和歷史考證法,比對西元四世紀時傳抄的書稿與「君士坦丁的奉獻」一文,結果發現後者使用的拉丁語法與西元四世紀時的有所不同,而較近於君士坦丁死後數世紀的文法習慣,因而証明其文件乃為後人(教會)所假造。

參見世界文化史(全)頁128,第六章第二節「文學與藝術的表現」。

(A)19.在人口大遷移以後,有一位政治人物,刻意使用當地的土語與當地人士交談,藉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然而當地的士人平時卻爭相使用洛陽之方言,以為這才是高級語言。

這最可能是在那一個時代發生的?

(A)東晉北方士族因為五胡之亂而避居江南,乃有這種現象

(B)隋煬帝時一面營建東都,一面巡幸江南,造成這種現象

(C)唐代武則天營建東都,籠絡江南士人,以打擊關隴集團

(D)北宋士人居開封後,懷念故都洛陽風土,不忘故鄉語言

西晉永嘉之亂後,政府及大批北方人口南渡,政府為了能在江南鞏固政權,站穩腳跟,遂與南方世族結交合作,故有政治人物使用南方方言與當地士人交談,以拉近彼此距離。

另一方面,雖有政治人物使用南方方言,但北方南渡世族彼此之間所使用的卻是洛陽方言,在官場上亦是如此,因此南方士人若要融入此一政治體系中,就必須與北方南渡士人說同一種語言,因而南方士人反而爭相使用洛陽方言。

參見歷史(上)(革新版)頁104,第六章第一節「東晉」。

(B)20.有位君主熱愛軍隊,認為這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他平素生活簡單,將大部分財政收入都放在國家建設上;

在此同時,另一位君主則從事宮殿建設,興建大型公共建築,並追求國家強大。

這兩位君主作法似乎不同,但他們共同的想法應該是何者?

(A)伸張自由民權(B)強調絕對君權

(C)建立共和政體(D)確立君主立憲

此二君主分別應為腓特烈大帝和凱薩琳二世,腓特烈大帝積極整備軍隊,使普魯士成為歐洲強國,凱薩琳二世致力西化,引入法國文化,在位期間使俄國疆域大增。

民族王國興起後,歐洲各國領導者大多服膺「君權神授」之說,強調絕對的君權,追求富國強兵,一些歐洲君主也受到啟蒙運動的影響,實行「開明專制」,對內大力改革,對外積極擴張。

參見世界文化(歷史篇)(古偉瀛版)上冊頁58,第四章第二節之「政治方面」。

(C)21.西亞某個建於十六世紀的清真寺,以繪有人像等各種圖形的瓷器碎片作為建材。

幾位同學對此發表意見,以下那個說法是對的?

(A)這些瓷器因為繪有人像,被反對偶像崇拜的回教徒敲碎,作為建材

(B)這些瓷器掠自拜占庭,伊斯蘭教義禁止使用瓷器,故改為建材使用

(C)這些瓷器來自中國與日本,因為長途運輸破損,才被改作建材使用

(D)這些瓷器來自印度,因上有印度教的符號而被敲碎,作為建材使用

題幹中提到某個十六世紀的清真寺以繪有人像等各式圖形的瓷器碎片做為建材,可知這些人像、圖形不在教規禁止偶像崇拜的範圍之內,因此選項(A)及選項(D)便可以加以排除。

至於選項(B)則不符合事實,伊斯蘭教義中僅明白禁止飲酒及食用豬肉,並不禁止使用瓷器。

中國自唐以來透過海陸將文物,包括絲綢、瓷器等不停西傳,直至近代西方工業化並開始對外侵略後才停止,因此題案為選項(C)。

參見歷史(上)頁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