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276572 上传时间:2023-01-2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一轮复习Word文档格式.docx

地面结构

地貌类型及地形区分布

优势农业资源

 

山环水绕

山地

西部

大兴安岭

森林资源丰富

北部

小兴安岭

东部

长白山地

沃野千里

平原

南部

辽河平原

土地资源丰富

松嫩平原

三江平原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土壤类型:

东北大部平原地区分布着肥沃的黑土、黑钙土,也是世界三大肥沃黑土区之一(另两个黑土区是亚欧大陆北部的保、匈、罗、乌、俄境内黑土带,北美洲美国中部黑土带)。

黑土分布:

主要分布区是松嫩平原的东部和北部、三江平原的西部。

黑钙土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西部。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

利用农业的产品作原料──工业反哺农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技术水平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③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经营规模大,逐步向大农业发展。

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三、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地域差异显著,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突出。

根据气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东北地区可划分为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畜牧业区

分布

平原地区:

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

主要粮

(树、畜)种

玉米、大豆、小麦、水稻等作物

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白桦等

重要的羊、牛、马牧畜生产基地

①玉米分布非常普遍,由南向北种植比例逐渐减少。

②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③水稻多种植在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以及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

④随着育种和种植技术的进步,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

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①大小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③延边盛产苹果梨。

④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五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

⑤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①呼伦贝尔市三河地区的三河牛和三河马,是闻名国内的良种。

②松嫩平原西部是东北红牛的商品生产基地,有良好的半农半牧饲养条件。

③广大农区的舍饲养畜业发展较快,主要饲养猪、肉鸡、肉牛、奶牛等。

牛奶及乳品业发展较快,并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生产类型

布局的主要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是平原广阔,黑土肥沃,水源充足,不利的是热量不足,只能满足对热量要求不高的农作物,且能一年一熟。

林 

有广大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地丘陵,温度低,树木成材时间长,病虫害少。

有一定面积的草原,但长达半年以上的低温天气,降水又少,草类枯干期长,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

3.农区畜牧业与农耕区畜牧业的对比

⑴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有:

①饲料丰富。

东北地区的玉米、糠麸、秸秆、豆饼等农副产品以及饲草,来源广。

②农区人口众多,经济技术条件较好,发展畜牧业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益。

③农区经营畜牧业一般以舍饲为主,经营管理的集约化水平较高,生产比较稳定。

④在饲养的同时积攒了大量优质的有机粪肥。

⑵我国广大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①变粗放自给自足经营为集约化和商品经营。

②加强“草—水—林—机”的人工草场建设,并加强对草场资源的管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实行定期轮牧,轮流打草制度。

③延长生产链,加强对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附加值。

④改良、培育优良品种。

⑤改善交通运输条件。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1.目前在全国的地位: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2.商品率:

商品率达60%以上,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1)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主要原因:

点拨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商品率比较高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东北地区的大型国营农场集中,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地区专业化生产水平高,粮食总产量居全国首列,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7;

东北地区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如2001年全国4个农村住户平均每人出售粮食超过500千克的省份中,3个是东北的3个省,其中吉林和黑龙江是仅有的两个超过1000千克的省份,出售的商品粮数量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特点(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

⑴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农场经营规模大,有利于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机械化生产。

东北地区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⑵地区专业化生产

①专业化生产:

根据国家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发展各种商品农业生产或集中产区,这就是地区专业化生产,也叫分区专业化生产。

地区专业化生产是农业科技进步、商品生产发展和生产地域分工高度发展的结果,是商品化的前提。

其主要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农业生产国,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

②农业生产的地区专业化是商品化的前提。

在地理条件内部分异的基础上,东北商品粮基地已经形成了粮食作物的地区专业化生产

③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

4.比较中国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的自然条件差异。

相同点:

我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的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均为生产规模较大、机械化程度和商品率高的商品谷物农业;

两地均有适合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温多雨,适合玉米生长;

两地的种植结构都以玉米为主,玉米面积比重都在50%以上,玉米单产都很高。

不同点:

经营方式不同,我国玉米带的农场为国营农场,美国的农场一般为家庭农场;

美国玉米带的区域专业化和经营专业化以及现代化程度均高于我国;

此外,我国玉米带所处的纬度相对较高,自然条件相对差,单产相对较低,这主要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有关。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1)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措施:

①改革耕作制度,加强黑土的培肥,增施有机肥,提高黑土肥力;

②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保护黑土

(2)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降低,质量下降,破坏严重

①以营林为主;

②合理采伐;

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3)湿地系统破坏,湿地面积减少

①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现有湿地;

②"

退田还湿"

;

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的湿地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

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

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

补充说明:

1.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

[说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外农产品的威胁。

东北大豆

美国大豆

生产成本(元/千克)

1.6

0.8

运输(元/千克)

0.045

0.04

出油率(%)

17

20

加工成本(元/吨)

10+X

X

2.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以三江平原较为普遍的沼泽地为中心,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栽培业等多种农业经营方式的良性共处。

3.西部草业和中部平原区,能够既保护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也能使中部产量区的粮食就地转化,中西部密切协作,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

所谓工业化即是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达到占统治地位的过程,即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以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转变,它使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国变为现代化工业国。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1.珠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由东江、北江、西江三条河流冲积而成?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

组成:

广州中山肈庆江门珠海东莞惠州佛山深圳现还包括香港,澳门

2.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背景)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②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

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国内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著名的侨乡。

改革开放以后,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各方面关系,通过投资、引商、引资,推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

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

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四、问题与对策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脆弱性

(1)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在外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其发展受外资的制约性很明显,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地区相比,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后劲日显不足。

(2)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市场腹地范围较小。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

1.产业结构调整

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 

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

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

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

主要表现在:

(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五、补充:

1.泛珠三角的发展

泛珠三角包括:

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①区域合作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区域合作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的大市场。

②有利于发挥区域内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建立共生共赢的经济体系。

③区域合作是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④“泛珠三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并且在不同体制框架下实现的区域组合,区域内互补性很强,加强合作将给区域内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①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

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②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

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

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

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④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典型例题分析】

例1(2008年广东卷)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

水资源占全国4.01%。

读图8和图9,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1)—

(2)题。

图81990—2002年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变化图

图91990—2002年东北三省灌溉用水量变化图

(1)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

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

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

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

(2)有关东北三省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A.水土资源丰富

B.耕地资源集中在东部

C.水土资源呈现东多西少的特点

D.耕地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短缺

解析:

通过对两幅的阅读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

灌溉用水量在1998年以前呈增加趋势,而1998年呈减少趋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则一直在增加。

答案:

(1)BC

(2)CD

例2(2008年山东卷)(25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2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

(6分)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

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

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10分)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

(3分)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

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

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第1小题:

在甲地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根据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转,可以判断出甲地吹西南风,该图显示是冷锋系统。

第2小题:

A、B、C三个省份分别是湖南、湖北和四川,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而东北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绝大部分属于中温带,热量条件比较差,生长周期短。

第3小题主要考查的是高速公路和水运之间的优缺点对比。

第4题:

洞庭湖目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泥沙淤积。

(1)西南风气温、湿度降低,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2)水热资源丰富A、B、C三省所占比重下降;

东北三省所占比重上升。

A、B、C三省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A、B、C三省(与全国或东北三省相比)粮食单产增长幅度较小。

(3)与航运相比,高速公路更为快捷;

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不断增长的需求,加强沿江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

(4)泥沙淤积造成的潮泊萎缩及引起的洪涝频繁问题。

(依据地球环境的整体性说明)该问题主要与人潮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

人潮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游山区因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当综合治理。

例3(2008年广东卷)10.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开启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4)题。

(共21分)

资料一:

见图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