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课改心得体会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关于体育课改心得体会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体育课改心得体会范文5篇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探索是任重而道远,特别是中学体育的改革,更是一路坎坷,体育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更有着沉重的任务和特别的意义,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进步。
关于体育课改心得体会
(2)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欢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情感的产生具有很大的作用,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有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其强烈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是保持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比如在一节前滚翻教学中这样讲到,孩子们,今天我们来看天。
孩子们一听这有什么希奇的,都仰头望着天空。
这时老师又说了,只不过今天我们看天的方式有点特别。
这下强烈的好奇心可把孩子们吸引住了。
怎样看天呢,老师说,我们从胯下看,谁能双手着垫翻过去,并能看到天,谁就是这节课的英雄。
听了老师的讲述,学生们个个欲试,谁也不甘落后。
因此,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创设情景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挥他们创造性学习,为终身奠定快乐体育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让音乐走进课堂,促进体育教学氛围体育课是单调的、重复的练习来锻炼身体的,这是很多人给体育课下的定义。
在这里我要对大家说,体育的锻炼可以不这样的。
在体育课上我们仍然有美的享受。
这就是让音乐走进课堂。
比如:
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在体育课结束部分用音乐舞蹈的形式来结束课程。
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快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这不仅是优质体育课的需要,也是未来体育课的需要。
因此,针对体育活动的单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三、体育游戏化,增加体育教学兴趣感很多人认为体育课应该是跑啊、跳啊让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
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
如果体育课的教学机械而无生命力的话,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是枯燥乏味而又令人厌烦的。
自古以来教师被喻为“辛勤的园丁”,而学生则是是花圃中那一朵朵初绽的小蕾或骄人怒放的鲜花。
在体育课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有些花“无精打采”。
他们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体育课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
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动起来也会生龙活虎。
四、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积极性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
体育教师掌握着教学方向、进度和内容。
在体育课中即使有了轻松愉快的音乐和丰富有趣的游戏,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游戏毫无生机,学生玩一会儿就毫无兴趣,我就经常和孩子们一起活动,效果非常理想。
因此,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体育的桥梁。
传统的体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
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
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体育就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
五、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体育教学巩固性一个好的体育老师不能只上一节好的体育课,要随时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
第一次上课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会很感兴趣,第二次也许也很感兴趣,那第三次呢,第四次呢,若干年后呢。
社会在进步,教育教学在创新,依旧是原来的知识和方法学生学久了会感到疲倦,厌烦。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才能促进教学的发展,才能使快乐体育真正快乐起来。
关于体育课改心得体会(3)根据课改的要求,通过近一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
下面谈谈自己在学校一个学期课改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
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
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
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
初一新生入学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确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水平四的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目标。
例如:
球类教学,根据学校的场地器材条件、学生的兴趣等因素,篮球、排球教学计划在初二第一个学期就完成基本技术教学,达到水平四的要求:
基本掌握一两项球类运动的技战术。
以后的教学以巩固提高为主。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
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
例如体育理论考察:
学生自己命题,写好答案,填上自评分,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实践后的一点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
在过去,我们常常把教师的课堂行为类比成舞台表演艺术,把课堂当作教师表演的舞台,认为教师只要表演到位就可以了。
其实不然,表演可以是无互动、无交往的,而教学必须要借助交往来进行。
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衡量一堂课的标准不只是在于教师的行为举止是否大方,时间控制是否合理,而更多的在于学生交往、互动的程度、水平;
交往、互动的方式与成就。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
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
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
获得知识有两种:
一种是知识走向学生,一种是学生走向学生。
前者是在仔细的“加工”知识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再现知识,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为主,后者是在仔细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使学生最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
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以往在小学或高中教材内容,现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初中进行教学。
(3)评价方法的改革:
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
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模评价和常模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
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
(4)体育与身体健康相联系。
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和五个领域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的更多、更仔细,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我现在正在探究:
根据学校的体育竞赛,确定教学计划和进度,让学生学与用结合,提高兴趣,进而形成学校制度,促进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使体育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6)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7)加强引导。
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
防止这种情况:
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8)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关于体育课改心得体会(4)新课程标准出台,在符合学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一致的理解和欢迎,而对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时,如何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值得广大体育工作者的探讨。
由于教育观念的问题,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体育教师探讨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教师只能从形式上去包装。
如一些评优课,展示课等都带有明显的演戏的味道。
缺少了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使体育改革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使教学无法走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现就本人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首先,体育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变,努力学习,积极钻研,互相探讨业务技术,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第二,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和学生打成一片,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第三,转变以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空间。
第四,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第五,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切实体会其精神实质。
并把自己的体会大胆适用于实践中,让实践来检验。
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围绕新课程标准进行改革。
我们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上,应该让学生喜欢并且会进行体育锻炼,这才是增进健康的第一步。
在内容上应选择能增加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又能终生延用的体育项目,或根据各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发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如球类,健美操,武术等。
在教学方法上应采用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学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
勇于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
如我在做准备活动时,轮流选择一学生带队,并组织全班做好带队同学自编的徒手操,让全班同学一起喊口令,既整齐,又使学生易于集中注意力,为学好下一环节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激发学生兴趣上可采用兴趣导练法竞赛法自主练习法启发法,使学生爱上学习项目。
在教学形式上应采用简化的宽松的,民主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广播操时,我在教完两遍后,给5分钟的自由时间,让同学讨论,互相学习,并学会本节,然后再进行统一练习,这种形式让同学记忆较深刻,学会快且不易忘记,在进行游戏戏功竞赛时,充许学生进行大声加油,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本人认为在教学方法,形式上要突破以往的模式。
第一,让学生有白由支配的时间,我在实践课中,每节课留出20分钟左右时间,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各人兴趣的活动。
培养其自主锻炼的能力,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第二,要给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
如在实践中学习广播操,学两遍后让出几分钟时间,充许学生进行讨论,思考问题或提山问题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回答,很好地达到学习的目的。
第三,教学内容选择具有弹性化,应根据个别差异是向不同层次的要求,如跳高中,我布置不同的高度,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点。
进行升降,由于部有成功的机会,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增。
还有,对于体育课的考核不应进行一刀切,由于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太大,某个同学可以轻松拿100分的项目对于个别学生来说及格比登天还难,严重挫伤部分同学的兴趣及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考核中应多方面进行评价。
如考勤,参加锻炼的积极性,练习效果,体育基础知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等各方面的综合,主要观察学生的进步情况,使之热爱体育,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最后,希望各同行提出实践中的教学体会,共同学习,努力促进体育课改的成功实施。
关于体育课改心得体会(5)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是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而进行的。
传统的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
竞技体育观念深厚,过于强调运动技能和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规定的过细、过死;
体育教学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等,严重影响课程的发展与教学效果。
我们的体育课改已实施六年多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也存在着种种与时代发展不同步、不和谐的问题。
因此,正确地认识传统体育教学的优势与弊端,寻求一种继承基础之上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体育课改的前提。
一、备课与上课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时量也随之增加,教师的课前备课显得更为重要。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各科组进行集体备课方案。
个别教师认为实施课改了,教案的书写格式不知怎么写了,教学目标不知怎样制定了,甚至有的写的过于简单。
虽然课改鼓励教案的书写方式可以创新,但必须符合新的课程观念,按照统一备课标准书写教案。
备课是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也是首要环节。
只有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
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备课如备战。
不上无准备之课,不上无把握之课,不上无效果之课。
为此,我们要做到:
领会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目标、研究教法、把握重难点。
二、规则与纪律虽然进行课改了,并不能放松对规则和纪律的要求,过分追求教师的威严,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课堂气氛僵化;
容易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但是,教师注重课堂常规,加强课堂纪律的要求,对于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尤其是人数较多的大班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过分讲究形式统一,整齐划一的外观效果,对学生个性发展是一种压抑,也是对个体差异的一种忽略,但我们又不能盲目排斥统一练习的形式,在人数多、班级多的情况下,统一指挥的集体练习,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练习形式。
如今,在一些体育课改的观摩课上,上课不集合站队已成了流行趋势,好像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改善了师生关系。
但在教学实践中,面对大班容量的班级,没有严格的队列队形和组织纪律,就无法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当这种“散点队形”成了观摩课上的花架了和表面形式时,客观存在对于体育教学的改革的深度发展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军事化的体育课不能提倡,但一盘散沙的体育课更不能提倡。
寻求一种严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教学局面一直是也应继续是体育教师追求的目标。
体育课需要轻松、欢快和享受愉悦,但同时也锻炼严谨、认真和意志。
三、自主与主导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但不等于让学生随意练习,体育教学中那种爱怎么练就怎么练的“自由式”的学习方式是不可取的。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能否定的,只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指导形式不同而已。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得如何,根本的是要看教师的活动是不是为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服务,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自主活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运动的兴趣,可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两者不是予盾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否则学生的自主性就变成了随意指挥性。
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指的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善于独立提出、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自主学习”不是学生“自已学习”不要教师教。
一方面学生体育知识、经验积累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指导,另一方面,学生由他主到自主也需要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渐进过程。
因此,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就懂得自己学习。
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责任重大,体现在教师要研究本班学生特点,并根据学生特点提出真正富有启发性而不是简单“是非”性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又能够最终理解掌握教材重、难点。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和组织者、引导者,表明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确定的。
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为前提和条件的。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关心学生学习的选择,对学生的学习不加以引导,把教师的主导作放弃,学生表面自主,实际上学习成为一种自由状态。
这样的学习显然难以保证有正确的方向,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越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越有可靠保证。
四、技能与示范体育新课程并不认为体育技能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价值,甚至教师的正确示范随着淡化运动技能教学的偏见也被淡化了,一些技能性较强的体育教材因为怕出现安全问题在课堂上也不见了。
试想,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刺激,又怎能发展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呢?
如果没有教师正确示范,那么让学生随便玩玩就能锻炼身体吗?
如果不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进行研究怎能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其它方面包括终身体育意识不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吗?
因此,对于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我们要深刻领会其内涵,不能顾此失彼。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尽量多地给学生技能的练习时间,减少不必要的、无效的讲解时间,教师的正确示范与指导可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
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既要考虑如何使学生有效地获取运动知识和技能,又要考虑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实现其他学习领域的目标。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课程性质。
在进行运动技能教学时,应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特别要注意因地制宜、要注意将一些新兴的、有趣的运动项目引入体育课堂教学。
但对传统的体操、田径、武术等传统教材也不能完全丢。
在确定运动技能领域各水平学段的具体教材内容时应充分考虑绝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兴趣和接受能力,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应少选择成人化、竞技化的教材内容。
应注重学生基本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运用,不要太强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五、考核与评价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评价观念,不在以学生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对不同的学生坚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
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再也不是停留在批评、指责上,更多地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建议和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的教育,重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视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合作能力。
因此,从几年来的课改成功实践中深刻体会到:
必要的备课“不能丢”、规则纪律,安全教育“不能松”、教师主导,正确示范,学生主体,自主学习“不能放”、运动技能教学“不能忘”、考核评价“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