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187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1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 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复.docx

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

2019年精选岳麓版历史必修2经济成长历程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9课经济体制改革复习巩固二十一

第1题【单选题】

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联邦德国形成“社会市场经济”,1992年中国则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表明市场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B、经济发展的手段

C、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D、经济恢复的政策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变单一的管理形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克服分配上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允许股票进入社会主义经济领域并在上海、深圳进行股票上市试点,试行外汇期货交易,开放边境城市及长江沿岸主要中心城市……。

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市场经济改革明确成为目标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松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改革的代名词,反映出当时的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B、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C、国家计划统一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

D、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农村生产关系中已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经济建设速度超越了客观规律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图是1986年1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这本周刊说:

“这一次邓小平再次当选为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他对中国持续不断的改革比1985年发生的其他所有事件都更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据此,“持续不断的改革”指的是()

A、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设立了深圳等五个经济特区

C、推动了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开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图为漫画《同志,请你换匹马》(刘雍作,1978.10.24)对漫画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图中出现的文字:

①解放思想,进行新的长征;②因循守旧)

A、总路线指引“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

B、邓小平南巡讲话吹动新一轮改革春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促进了思想解放

D、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开启思想解放浪潮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这主要表明我国()

A、商品供求矛盾突出

B、政府放弃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

C、商品价格完全市场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形式是()

A、土地转归个人所有

B、建立人民公社

C、允许土地买卖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答案】:

【解析】:

第10题【问答题】

现代化理论研究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19世纪,一些欧洲的社会学家以西方工业社会为对象,研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规律。

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美国兴起并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认为现代化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内部,内部的障碍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不顺利的根本原因;现代化实际上是西方化或者美国化的过程,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这一理论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很多学者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探讨不同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模式。

20世纪80年代,现代化理论从美国引进中国,不少学者开始将现代化概念和分析框架运用到社会科学研究中。

——据《传统与变迁——国外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等

为什么现代化理论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进中国?

运用这种理论进行历史研究时要注意什么?

A原因:

中美正式建交;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注意:

持借鉴态度,不能照搬,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坚持唯物史观。

【答案】:

【解析】:

第11题【材料分析题】

任何经济体制运行机制的确立、发展都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30年代的时候,他引进了一些新政,然后使市场经济又回到了一个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摘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材料一中“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他在金融领域的体现。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比较好”,“好”在哪里?

中国在借鉴、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同时,是如何调整自身经济建设道路的?

假如将上述材料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素材,你认为最恰当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丝绸之路转化的原因,分析不同时代丝绸之路的影响。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结构发生什么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

……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大:

《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并分析引起列宁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材料二反应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当时美国有人攻击罗斯福是“社会主义代言人”,你赞同吗?

请说明理由。

据材料三,概括近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主动融人世界市场的三个举措。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兰德公司是美国一家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下图是兰德公司不同时代研究中国的出版物结构图。

请从图中任意提取一项信息,然后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说明须史实正确,逻辑清晰。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据材料一分析1952~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材料三中所述的“包产到户”政策最先在哪两个省份实行?

为什么说“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