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01701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docx

《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

第三单元

10 游褒禅山记

学习目标

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明白其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自主认知

一、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本大意,标识难解之处。

3.诵读课文,思考作者的游山感悟。

4.小组质疑、释疑。

分组讨论、交流,解析疑惑。

二、自练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

褒(  ) 冢(  ) 仆(  ) 穴(  ) 窈(  ) 咎(  ) 瑰(  )

2.指出多义词的含义。

(1)文:

①其文漫灭。

②独其为文。

(2)道:

①有碑仆道。

②何可胜道也哉!

③传道受业④策之不以其道。

3.词类活用:

(1)舍:

始舍于其。

(2)名:

①名之曰褒禅。

②而莫能名者。

(3)穷: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三、质疑问难

请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问写在下面,并在小组内部讨论解决。

 

合作探究

1.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2.第2段略写什么?

详写什么?

运用了哪些对比?

有哪些作用?

 

3.第3段着重写什么?

这一段可分几层意思?

 

4.在第4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

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

 

5.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末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有碑仆道 仆:

倒。

 褒之庐冢也 庐冢:

庐墓。

B.其文漫灭 文:

碑上残存的文字。

 有穴窈然 窈然:

深远幽暗的样子。

C.有怠而欲出者 怠:

穷困。

 咎其欲出者 咎:

责怪。

D.夫夷以近 夷:

铲平。

 火尚足以明也 明:

明亮。

2.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3.选出与“其孰能讥之乎”中“其”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  )

A.距其院东五里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余之力尚足以入

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6~9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

感慨

B.夫夷以近 夷:

平坦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

D.其孰能讥之乎 孰:

怎么

7.下列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

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不出,火且尽。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③不随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③⑤/②/⑥

D.②③④/①⑤/⑥

9.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道路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

龙洞山记

[元]张养浩

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

洞距城东南三十里,旧名禹登山。

按《九域志》,禹治水至其上,故云。

中有潭,时出云气,旱祷辄雨,胜国①尝封其神曰灵惠公。

其前,层峰云矗,曰锦屏,曰独秀,曰三秀,释家者流居之。

由锦屏抵佛刹山,巉岩环合,飞鸟劣②及其半。

即山有龛屋,深广可容十数人,周镌佛像甚夥。

世兵,逃乱者多此焉。

依上下有二穴,下者居傍,可逶迤东出,其曰龙洞,即此穴也,望之窅然。

窃欲偕同来数人入观。

或曰是中极暗,非烛不能往,即遣仆燃束茭前导。

初焉,若高阔可步;未几,俯首焉;未几,磬折③焉;又未几,膝行焉;又未几,则蒲伏焉;又未几,则全体覆地蛇进焉。

会所导火灭,烟郁勃满洞中。

欲退,身不容;引进,则其前隘,且重以烟,遂缄吻、抑鼻、潜息。

心骇乱恐甚,自谓命当尽死此,不复出矣。

余强呼使疾进,众以烟故,无有出声应者,心尤恐然。

余适居前,倏得微明,意其穴竟于是,极力奋身,若鱼纵焉者,始获脱然以出。

如是,仅里所。

既会,有泣者,恚者,诟者,相讥笑者,顿足悔者,提肩喘者,喜幸生手其额者,免冠科首具陈其狼狈状者。

惟导者一人年稚,形瘠小,先出,若无所苦,见众皆病,亦阳慑为殆。

其宴于外者,即举酒酌穴者,人二杯。

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余因默忆,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咷连日。

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尝疑许事未必有。

由今观之,则韩文公之号为非妄矣。

呜呼,不登高,不临深,前圣之训较然④,而吾辈为细娱,使父母遗体几同压没不吊⑤。

其为戒,讵止殁身不可忘。

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误及此,故记其事以告焉。

游洞中者七,某官某;洞之外坐而宴饮者四,某官某,凡十有一人。

时延祐龙集丁巳八月也。

(选自《钦定四库全书·归田类稿》)

注:

①胜国:

前朝。

②劣:

仅仅,才。

③磬折:

弯腰。

④较然:

明显的样子。

⑤吊:

悲伤。

1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所导火灭      会:

适逢

B.意其穴竟于是意:

料想

C.亦阳慑为殆慑:

害怕

D.窃虞嗣至者或不知虞:

欺骗

11.下列四组中,全都间接表现龙洞艰险的一组是(  )

①是中极暗 ②烟郁勃满洞中 ③心骇乱恐甚 ④如是,仅里所 ⑤有泣者,恚者,诟者 ⑥喜幸生手其额者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洞山自古以来就是名胜,山势险峻,有上下两个山洞,位于下方的一个叫龙洞。

B.龙洞深邃,里面越来越低矮狭窄。

作者与同游者备受惊恐,好不容易才得以出洞。

C.按照当地的风俗,在洞外饮酒的人要为入洞游玩的人喝两大杯酒,名为“定心饮”。

D.作者游历龙洞后,想起“不登高,不临深”的前圣之训,为告诫后人写了这篇“记”。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初焉,若高阔可步。

 

(2)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四、精彩语言运用

14.仿照画线句子,另外写两句话,要求与前面的句子语意连贯,构成排比句。

大凡,一些名人去过留下过诗文的地方,几乎都跟着出了名。

欧阳修写了一篇《醉翁亭记》,滁州琅玡山出了名;

 ; 

 。

 

参考答案

【自主认知】

自练自测

1.bāo zhǒng pū xué yǎo jiù guī

2.

(1)①碑文。

②碑上我存的文字。

(2)①道路。

②说、讲。

③道理。

④正确的方法。

3.

(1)筑舍定居。

名词活用为动词。

(2)①命名,称呼。

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说清楚,说明白。

名词活用为动词。

(3)穷尽,走到头。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合作探究】

1.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

2.略写前洞,详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设比: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写游褒禅山的心得体会,抒发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说的“有叹”。

五层意思:

①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

②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

③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

④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⑤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悔”。

4.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

作者从“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前面提到的“仆碑”,为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的治学态度提供了具体的资料。

前面是伏笔,后面是照应。

5.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课堂练习】

1.A 解析:

B项,文:

碑文。

C项,怠:

懈怠。

D项,夷:

平坦。

明:

照明。

2.D 解析:

“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3.D 解析:

例句中的“其”与D项中的“其”都用作副词,表反诘语气。

其他三项中的“其”都用作代词。

4.C 解析:

A项,“所以”表原因。

B项,“非常”是“不同寻常”。

D项,“至于”是“到……”。

5.B 解析: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项,助词,相当于“的”。

C项,代词。

D项,结构助词,引出补语。

6.D 解析:

孰,谁。

7.D

8.A 解析:

①⑥因为。

②表并列。

③表顺承。

④⑤连词,用来。

9.C 解析:

没有惋惜之意。

10.D 解析:

虞:

担心,忧虑。

11.D 解析:

③⑤⑥分别从游洞者的心理、神情、动作,写出游洞时的惊恐及出洞后的心有余悸,属于间接描写。

12.C 解析:

“按照当地的风俗”有误,这是洞外的人为入洞者压惊定心,与风俗无关。

13.参考答案:

(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

(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解析:

(1)关键词:

“若”,似乎;“步”,行走。

(2)关键词:

“为”,替;“白”,报告;“下”,救下来。

参考译文:

历下有很多著名的山水,龙洞尤其壮美。

龙洞在历下城东南方,距历下城三十余里,旧名叫禹登山。

据《九域志》载,大禹治水时曾经到过山上,所以这样命名。

龙洞山中有一深潭,不时冒出云气,遇到旱灾向它祷告就会下雨,所以前朝曾经把水潭的神灵封为灵惠公。

龙洞山的前方,层层峰峦耸入云端,一叫锦屏峰,一叫独秀峰,一叫三秀峰,佛门中人常流居于这里。

由锦屏峰到佛刹山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