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1561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9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docx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1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1、运用计算机模拟,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并说明地球的运动规律。

能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

2、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智能要求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

2、理解自转的意义。

重点是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理解国际日界线两侧时间和日期的关系

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4、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季节的关系

能力要求

懂得运用地球运动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技能要求:

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求真的真理观

【教材分析】

(一)知识结构

(二)内容分析

地球运动部分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球运动自转规律一般从地轴的空间位置、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自转的规律性:

(1)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材设计了一个“读图思考”,让学生想象在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会是怎样的,把“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留给学生自已思考得出。

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2)周期: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一般用于科学研究,人们比较陌生;太阳日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结果,但是由于太阳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十分熟悉。

鉴于它们各自的重要性,教材既引入了恒星日,又引入了太阳日。

用图解的方式,简要说明恒星日和太阳日时间差异的原因。

(3)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示。

图1.13的设计富于立体感,比较好地展现了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概念、大小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低(高)纬向高(低)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材留给学生思考、总结。

2、地球运动公转规律:

(1)公转示意图:

用了一幅按照真实比例绘制的地球公转轨道图,分析近日点和远日点地球运动速度的不同;使学生获得比较正确的概念。

(2)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教材采用图文配合的方式来说明这个问题。

重点在于摆出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事实(图旁的一组数据),而不去过多地探询原因。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公转轨道形状,以及日地距离变化有关,这一点不难理解,学生理解到这个层面就可以了。

由学生得出地球围绕地球的公转是不等速的,近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快一些,而在远日点地球运动的速度慢一些。

3、“活动6”的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一个有梯度的活动,围绕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从演示到比较、分析、归纳特点,最后到运用规律解释问题

4、自转的意义:

(1)昼半球和夜半球图示。

这幅图上显示了黑夜、白天、夜半球、昼半球、晨昏线等概念;造成了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位置在不断更替。

(2)时间的计量。

教材讲了三种计时的方法。

①地方时。

教材表达了三层意思:

一是地方时的产生;二是在同一瞬间,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不同;三是地方时差与经度差的关系。

②区时。

主要讲了区时是人为制定的计时办法,以及具体的时区划分。

“时区”内容的设计。

时区的知识是采用研讨的方式设计安排的。

图1.18表现了世界不同地区所在的时区。

对于时区和区时的划分,以及时间的差异,教材设计了一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读图来完成。

前三题是关于时区和区时基础知识的题目,尤其是对两个特殊的时区——中时区和东西十二区,给予了特殊的关注。

后两个题目是联系实际的问题,是对时区和区时知识的应用。

③特别的计时方法。

不少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理论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了变通的办法计时,如教材中讲到的美国和中国。

这三种计时方法的产生,之间有一定的连带关系,从使用的角度看,由不便利到便利,由理论走向实际。

(3)应用:

“活动7”的设计意图。

这个活动是对日界线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

5、公转的意义:

(1)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

图1.21解析。

地球公转最重要的地理意义在于形成了季节的变化。

而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又与黄赤交角的存在有关。

按照这样一个逻辑线索分析,这幅图便承担了最为基础,同时又是非常重要的原理分析任务。

这幅图由三幅图组合而成。

“黄赤交角”一图。

“地球在二分二至日时的位置”一图及隐藏的“太阳的视运动随季节变化图”。

从宇宙空间看地球的公转,更加宏观和全面。

可以更直观地分析出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纬度的关系。

(2)分析季节变化的两个重要方面。

一是太阳高度,二是昼夜长短。

教材正是抓住了这两点来加以分析。

教材中设计了图1.22,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情况

(3)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中讲的季节是由天文因素(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天文季节。

气候的形成因素很多,其中之一是太阳辐射。

因此气候与天文季节既有关系,又比天文季节变化更为复杂。

考虑到气候因素划分的季节,是气候季节,在时间上与天文季节略有不同。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难点:

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掌握判读和绘画日照图的技能

重点和难点突破

首先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制作课件进行演示。

其次一般学校的老师要采用学生、课室、地球仪作为教学媒体,进行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演示,或采用版图,使学生的思维由抽象转为形象,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举例:

(一)、恒星日和太阳日知识点的突破――学生演示

演示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步奏:

1、把课室中的课桌进行重新编排,使课室的中间有演示的场地。

2、教师随意快速转动地球仪,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数(一般难以回答);教师再转动用有红色彩带表示经线的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回答自转周数,从而引出参照物

3、确定地球自转周期的参照物:

太阳、某一恒星,并解释清楚地球和太阳、某一恒星之间的关系。

4、请甲同学作太阳,课室后边的墙假设是遥远的某一恒星。

5、地球仪红色彩带正对学生甲,同时正对课室后边的墙(同时第一次正对)。

6、教师一边演示地球自转,一边缓慢地绕甲同学转,表示地球公转,提示学生注意观察。

7、当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第二次正对课室后的墙时,解析恒星日,并提问学生此时地球转过多少度以理解恒星日的概念,认清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真正周期;提问学生此时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是否正对甲同学,这说明什么?

教师再使地球仪向东自转一角度,红色彩带表示的经线正对太阳(学生甲),解析太阳日。

8、利用演示分析结果,学生归纳得出恒星日、太阳日差异。

9、以上环节视学生掌握情况作适当重复。

(二)、时差计算难点解析(地方时和区时)

在讲计算之前,必须先让同学们明白:

1、何为地方时?

2、时区是如何划分的?

3、何为区时?

何为中央经线?

4、何为日界线?

5、何为北京时间?

对于时间计算,许多教师都有自己独特一套方法,我只能介绍我觉得好用的方法――坐标法

举例:

地方时的计算

(三)国际日期变更线――示意图

必须讲清楚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180o的相对位置,可以用以下这副示意图加深理解。

对于书本上的一句话“地球上新的一天就从这里开始”,许多学生存在误解。

处理的方法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作业:

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何时刻时,新的一天从这里开始?

当国际日期变更线(180o)为其它时刻时,全球的日期又会如何?

(四)、关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课件演示结合黑板版图

1、讲清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是:

理解何为太阳直射点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学生参与的演示活动:

先把课桌围成一个椭圆,请四位同学到中间,背靠背伸出手(为假设的太阳及直射光线),教师拿着地球仪边自转边绕他们公转,在再请几位同学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并记录下来,最后,分析归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画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2、结合日照图分析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在图上让学生明白什么叫昼弧和夜弧?

什么叫昼长夜短和昼短夜长?

什么叫极昼和极夜?

侧视图         俯视图

3、关于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可以借助以下两幅示意图,加深理解。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同一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五)关于地转偏向力

课标没有要求,但在大气环流、洋流和河流地貌的发育中都有运用,故在这里还是要补充。

但降低要求,只要知道现象,不必追究原因。

四、课时:

5课时

1、第一课时: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2、第二、三课时:

地球自转及意义

3、第四、五课时:

地球公转及意义

五、教学策略与方法:

图导法、举例法、对比法、多媒体演示法、问题法、合作探究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习行为

 

一、引入新课

1、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片

2、提出问题:

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

为什么会出现四季?

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

哪个季节昼短?

为什么?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

二、学习新课

1、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自转和公转。

2、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明自转特点;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特点:

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

3、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

4、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图制成动画图,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

提问:

地球自转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

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出现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和规律。

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问题:

1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

7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

填公转特点表格(见附表1)

三、课堂小结

课本15页活动题2填表。

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四、作业: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2、13页学习主题一: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细心观察

主动探究

对比分析

合作研讨

大胆表达

准确绘图

 

通过课件动画演示,增强直观性。

通过小组演示加深对自转特点的理解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绘图技能;

培养学习探究和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第二、三课时地球自转及意义

学习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新课

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问题:

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

认真复习,积极思考

落实双基

巩固知识

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每一小组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

一人将手电筒放举起并拧亮灯泡代表太阳,在离手电灯大约半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

将房间弄暗,看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

哪些部分没有被灯光照到?

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弧、夜弧及太阳日?

教师再用玻璃球代替地球演示,让学生观察是否发生昼夜交替。

提出问题:

如地球不自转是否发生昼夜现象?

是否发生昼夜交替?

昼夜交替的条件是什么?

2、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交替,总结自转的第一个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

3、在演示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