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8292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简史Word文档格式.docx

东汉:

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

秦汉建筑宫苑和私家园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有了大量建筑与山水相结合的布局,我国园林的这一传统特点开始出现了。

历史上有名的宫苑有:

“上林苑:

苑三十六、宫十二、观三十五、一池三山”、“阿房宫”、“长乐宫”、“未央宫”等。

这一时期,寺院园林也极兴盛。

三、隋、唐、宋宫苑与唐、宋写意山水园(成熟期)

(隋朝:

公元581年到618年;

唐朝:

公元618年到907年;

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到916年;

宋、辽、夏、金:

916年到1271年)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全盛时期,宫苑园林在这时有很大的发展。

由于南北方的园林得到交流,北方的宫苑也向南方的自然山水园演变,成为山水建筑宫苑。

这个时期有很多著名的宫苑,如长安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华清宫)。

唐宋时期山水诗、山水画很流行,这必然影响到园林创作,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以景入画,以画设景,形成“唐宋写意山水园”的特色。

唐宋写意山水园开创了我国园林的一代新风,它效法自然、高于自然、寓意于景、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为明清园林,特别是江南私家园林所继承发展,成为我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唐代的私家园林也很兴盛。

唐代的园林主要集中在长安、洛阳,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

北宋园林多集中于东京汴梁和西安洛阳两地。

南宋政治中心南移,临安是南宋的都城,西湖及其周围兴建园林之多不可胜数,其中皇家苑囿不下十处,其余则分属寺庙园林和朝贵们的私园。

四、明清宫苑和江南私家园林(高峰期)

(明朝公元1368年到1644年;

清朝:

公元1636年到1913年)

明代宫苑园林建造不多,风格较自然朴素,继承了北宋山水宫苑的传统。

主要集中在北京、南京、苏州一带。

当时苏州由于农业、手工业十分发达,许多官僚地主均在此建造私园宅园,一时形成一个造园的高潮。

现存的许多园林如拙政园、留园、艺园等,最初都是在这个时期建造的。

清代宫苑园林一般建筑数量多、尺度大、装饰豪华、庄严,园中布局多园中有园,即使有山有水,仍注重园林建筑的控制和主体作用。

不少园林造景模仿江南山水,吸取江南园林的特色,称为建筑山水宫苑。

清代园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集各地园林胜景于一园,采用集锦式的布局方法把全园划分成为若干景区,每一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主题、意境和情趣。

代表作有北京的颐和园、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有康熙三十六景和乾隆三十六景,金山亭模仿镇江金山寺,烟雨楼模仿嘉兴烟雨楼,文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等。

明、清时的私园多集中于扬州、苏州、吴兴、杭州等城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

明清私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

较有名的江南园林分布在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网师园等)、无锡(寄畅园)、扬州(个园、何园)、上海(豫园、内园)、南京(瞻园)、常熟(燕园)、南翔(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古漪园)、嘉定(秋霞圃)、杭州(皋园、红栎山庄)、嘉兴(烟雨楼)、吴兴(潜园)等。

第二节中国传统园林学术简介

一、《园治》

《园冶》为明朝造园家计成著。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系统造园理论著作。

核心思想“因地治宜,巧于因借”“虽有人作,宛自天开”。

《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著,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明末造园家计成著,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成稿,崇祯七年刊行。

全书共3卷,附图235幅。

主要内容为园说和兴造论两部分。

其中园说又分为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10篇。

该书首先阐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作者造园的观点,次而详细地记述了如何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并绘制了两百余幅造墙、铺地、造门窗等的图案。

书中既有实践的总结,也有他对园林艺术独创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并有园林建筑的插图二百三十五张。

二、《长物志》画家文震亨所著

 

文震亨出身世家,其曾祖文徵明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为“明代四大家”,以书画诗文名世。

文震亨家学渊源,学养深厚。

除传统学问外,于音乐、造园都有精深研究,前人评价他“长身玉立,善自标置,所至必窗明几净,扫地焚香”。

《长物志》就是他造园经验的典范之作。

《长物志》,书成于崇祯七年(1621),共十二卷,分别为:

室庐、花木、水石、禽鱼、书画、几塌、器具、衣饰、舟车、位置、蔬果、香茗。

其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依现代学科划分,可分为建筑、动物、植物、矿物、艺术、园艺、历史、造园等方面。

《长物志》长期做为园林设计的典籍。

《长物志》与《园冶》同为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双璧。

三、《花境》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所著

 中国明代主要介绍花卉植物的专著。

作者陈淏子,一名扶摇,自号西湖花隐翁,浙江杭县人。

约生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成书时已年逾70。

全书6卷。

卷一“花历新裁”,为种花月令。

其中“占验”述及气候观测和干支推算;

“事宜”包括分栽、移植、扦插、接换、压条、下种、收种、浇灌、培壅、整顿等10目,都是通过实践或调查获得的经验。

卷二“课花十八法”,内容涉及花卉特性和嫁接、扦插、移植、下种、浇灌、培壅、治虫、催花等方法,以至盆景、插瓶、花园款设等,是全书着意所在,所陈技术,有不少独到之处。

卷三至卷六分别为“花木类考”、“花果类考”、“藤蔓类考”、“花草类考”,著录植物有花木类100种、藤蔓类92种、花草类103种共达295种,并附有插图以及栽培技术介绍。

卷后附一“余刊”,叙述调养禽鸟、兽畜、鳞介以及昆虫的方法。

本书的最早刊本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善成堂刻本,以后坊刻、石印、铅印不绝,流传甚广,有的书名作《百花栽培秘诀》。

农业出版社1959年出版了酆裕洹的《花镜研究》,1962年出版了伊钦恒的《校注花镜》。

第三节中国四大名园简介

一、拙政园

  拙政园名冠江南,胜甲东吴,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1、地理位置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

园林占地面积约4.1公顷(不包括管理、花圃用地约0.67公顷)。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由御史王献臣始建。

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2、初期布局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画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

当时,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

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

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

整个园林竹树野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3、历史发展

  经历—百二十余年后,明崇初四年(公元1631年)已荡为丘墟的东部园林。

归侍郎王心一所有。

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并以陶潜“归田园居”诗,命名此园。

该园有放眼亭,夹耳岗,啸月台,紫藤坞,杏花涧,竹香廊等诸胜。

可分为四个景区。

中为涵青池,池北为主要建筑兰雪堂,周围以桂、梅、竹屏之。

池南及池左,有缀云峰、联壁峰,峰下有洞,曰“小桃源”。

步游入洞,如渔郎入桃源,桑麻鸡犬,别成世界。

兰雪堂之西,梧桐参差,茂林修竹,溪涧环绕,为流觞曲水之意。

北部系紫罗山、漾荡池。

东甫为荷花池,面积达四五亩,中有林香楼。

家田种秫,皆在望中。

4、园区区划

  乾隆初年,拙政园东部园林以西又分割成中、西两个部分。

  西部现有布局形成于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由张履谦修葺,改名“补园”。

遂有塔影亭、留听阁、浮翠阁、笠亭、与谁同坐轩、宜两亭等景观。

又新建三十六鸳鸯馆和十八曼陀罗花馆,装修精致奢丽。

  中部,系拙政园最精彩的部分。

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

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批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

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5、艺术特点

  拙政园的不同历史阶段,园林布局有着一定区别,特别是早期拙政园与今日现状并不完全一样。

正是这种差异,逐步形成了拙政园独具个性的特点,主要有:

因地制宜,以水见长

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

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

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拙政园中部现有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用大面积水面造成园林空间的开朗气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广林茂”的特点。

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

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

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

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

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

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

庭院错落曲折变化

拙政园的园林建筑。

早期多为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

中部的建筑密度达到了16.3%。

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间变幻曲折。

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团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

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

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

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批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

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

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6、植物景观

  拙政园向以“林木绝胜”著称。

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

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片,“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

竹涧,“夹涧美竹千挺”,“境特幽回”;

瑶圃百本,花时灿若瑶华。

”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然”。

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

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

夏日之荷。

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

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

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紫藤坞、夺花漳涧等景观。

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

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

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

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倚楹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

待霜亭的桔(“洞庭须待满林霜”);

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

玉兰堂的玉兰(“此生当如玉兰洁”);

雪香云蔚亭的梅(“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听松风处的松(“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批把园、嘉实亭的批把,得真亭的松、竹、柏等等。

二、颐和园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好、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园林。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境内,距天安门20余公里,占地290公顷。

1、历史发展

  颐和园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和花园,远在金贞元元年(1153年)即在这里修建“西山八院”之一的“金山行宫”。

明弘治七年(1494年)修建了园静寺,后皇室在此建成好山园。

1664年清廷定都北京后,又将好山园更名为“瓮山行宫”。

清乾隆年间,经过15年的修建工程,将该园改名为“清漪圆”。

此时的清漪园,北自文昌阁至西宫门筑有围墙,东、南、西三面以昆明湖水为屏障,园内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桥廊斋榭,山清水秀,富丽堂皇。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疯狂抢劫并焚烧了园内大部分建筑,除宝云阁(俗称“铜亭”)智慧海、多宝琉璃塔幸存外,珍宝被洗劫一空,建筑夷为一片废墟。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待太后挪用海军经费3000万两白银,在清漪园的废墟上兴建起颐和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野蛮破坏,后慈禧又动用巨款重新修复。

数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封建帝王、皇室的享乐之地,解放辟为公园。

1961年国务院公布颐和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布局

  颐和园包括万寿山、昆明湖两大部分,园内山水秀美,建筑宏伟。

全园有各式建筑3000余间,园内布局可分为政治、生活、游览三个区域。

政治活动区,以仁寿段为中心,是过去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办理朝事、会见朝臣、使节的地方。

生活居住区,以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为主体,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之地。

风景游览区,以万寿山前山、后山、后湖、昆明湖为主,是全园的主要组成部分。

3、园林建筑

  在世界古典园林中享有盛誉的颐和园,布局和谐,浑然一体。

在高60米的万寿山前山的中央,纵向自低而高排列着排云门、排云股、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等一组建筑,依山而立,步步高升,气派宏伟。

以高大的佛香阁为主体,形成了全园的中心线。

沿昆明湖北岸横向而建的长廊,长728米,共273间,像一条彩带横跨于万寿山前,连结着东面前山建筑群。

长廊中有精美柁画14000多幅,素有“画廊”之美称。

位于颐和园东北角,万寿山东麓的谐趣园,具有浓重的江南园林特色,被誉为“园中之园”。

4、园林景观

  占全园总面积四分之三的昆明湖,湖水清澈碧绿,景色宜人。

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其主要景物是西堤、西堤六桥、东堤、南湖岛、十七孔桥等。

湖岸建有廓如亭、知春亭、凤凰墩等秀美建筑,其中位于湖西北岸的清晏舫(石访)中西合璧,精巧华丽,是园中著名的水上建筑。

后山后湖,林茂竹青,景色幽雅,到处是松林曲径,小桥流水,风格与前山迥然不同。

山脚下的苏州河,曲折蜿蜒,时狭时阔,颇具江南特色。

在岸边的树丛中建有多宝琉璃塔。

后山还有一座仿西藏建筑——香岩宗印之阁,造型奇特。

苏州街原为宫内的民间买卖街,现已修复并向游人开放。

拥山抱水,绚丽多姿的颐和园,体现了我国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

三、避暑山庄

避暑山庄位于承德市中心区以北,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距离北京230公里。

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园林,占地面积564万平方米,宫墙周长约20华里,比北京颐和园大了近一倍。

宏伟美丽的园林和园外汉、蒙、藏等不同民族风格的寺庙使承德市成为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城市。

1、山庄历史

  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于乾隆五十五年,历时87年,是清代皇帝夏日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为我国著名的古代帝王宫苑,这座规模宏大的园林拥有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

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园,园中有山,山区占了整个园林面积的4/5。

从西北部高峰到东南部湖沼、平原地带,相对等差180米,形成了群峰环绕、色壑纵横的景,山谷中清泉涌流,密林幽深。

当年利用山峰、山崖、山麓、山涧等地形,修建了多处园林、寺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遥相对立的两个山峰上的亭子,一个叫“南山积雪”,一个叫“四面云山”。

在亭子上远眺,山庄的各风景点,山庄外的几座大庙,以及承德市区,周围山上的奇峰怪石,都可以一览无余。

在另一座山峰上还有一座亭子叫“锤峰落照”,在这里磬锤峰首先映入眼帘,每当夕阳西照,磬锤峰被红霞照得金碧生辉,故名“锤峰落照”。

山庄的建筑布局大体可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

苑景区又可分成湖区、平原区和山区三部分。

2、建筑景观

  宫殿区的主要建筑宫殿区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已毁)四组建筑。

正宫是宫殿区的主体建筑,包括9进院落,分为“前朝”、“后寝”两部分。

主殿叫“澹泊敬诚”,是用珍贵的楠木建成,因此也叫楠木殿。

各种隆重的大典都在这里举行。

其后的殿堂分别叫“四知书屋”、“烟波致爽”、“云山胜地”等,是皇帝处理朝政、读书和居住的地方。

湖区虽然没有颐和园的昆明湖那么大,但是由于洲岛错落,湖面被长堤和洲岛分割成5个湖,各湖之间又有桥相通,两岸绿树成荫,显得曲折有致,秀丽多姿。

湖区的风景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的名胜建造的,如“烟雨楼”,是模仿浙江嘉兴南湖烟雨楼的形状修的。

金山岛的布局仿自江苏镇江金山。

湖中的两个岛分别有两组建筑,一组叫“如意洲”,一组叫“月色江声”。

“如意洲”上有假山、凉亭、殿堂、庙宇、水池等建筑,布局巧妙,是风景区的中心。

“月色江声”是由一座精致的四合院和几座亭、堂组成。

每当月上东山的夜晚,蛟洁的月光,映照着平静的湖水,山庄内万籁俱寂,只有湖水在轻拍堤岸,发出悦耳的声音,“月色江声”的题名便是由此而来。

3、园外景观

  平原区主要是一片片草地和树林。

当年这里有万树园,园内有不同规格的蒙古包28座。

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御幄蒙古包,直径达7丈2尺,是皇帝的临时宫殿,乾隆经常在此召见少数民族的王公贵族,宗教首领和外国使节。

  山庄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区,这里,峰奇石异,林木繁茂,气候十分荫凉,比承德市区低4-5度,来此尽可体会避暑之情趣。

另有棒锤区、蛤蟆石等奇景。

四、留园

留园(TheLingeringGarden)在苏州阊门外,留园是明万历年间(1563年—1620年)太仆徐泰时建园,时称东园,清嘉庆时归观察刘恕,名寒碧庄,俗称刘园。

同治年间盛旭人购得,重加扩建,修葺qì

一新,取留与刘的谐音改名留园。

科举考试的最后一个状元俞樾作《留园记》称其为“吴下名园之冠”。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齐名,为全国“四大名园”。

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园林布局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该园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取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全园用建筑来划分空间,可分中、东、西、北四个景区:

中部以山水见长,池水明洁清幽,峰峦环抱,古木参天;

东部以建筑为主,重檐迭楼,曲院回廊,疏密相宜,奇峰秀石,引人入胜;

西部环境僻静,富有山林野趣;

北部竹篱小屋,颇有乡村田园风味。

  留园的建筑在苏州园林中,不但数量多,分布也较为密集,其布局之合理,空间处理之巧妙,皆为诸园所莫及。

每一个建筑物在其景区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从全局来看,没有丝毫零乱之感,给人有一个连续、整体的概念。

2、园林风格

  园内亭馆楼榭高低参差,曲廊蜿蜒相续有七百米之多,颇有步移景换之妙。

建筑物约占园总面积四分之一。

建筑结构式样代表清代风格,在不大的范围内造就了众多而各有特性的建筑,处处显示了咫尺山林、小中见大的造园艺术手法。

  明徐泰时创建时,林园平淡疏朗,简洁而富有山林之趣。

至清代刘氏时,建筑虽增多,仍不失深邃曲折幽静之趣,布局和现在大体相似,部分地方还保留了明代园林的气息。

到盛氏时,一经修建,园显得富丽堂皇,昔时园中深邃的气氛则消失殆尽。

  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通幽渡壑,长达六七百米,廊壁嵌有历代著名书法石刻三百多方,其中有名的是董刻二王帖,为明代嘉靖年间吴江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二十五年,至万历十三年方始刻成。

3、建筑景观

  赏留园首看建筑。

留园以其独创一格、收放自然的精湛建筑艺术而享有盛名。

层层相属的建筑群组,变化无穷的建筑空间,藏露互引,疏密有致,虚实相间,旷奥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占地30余亩的留园,建筑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全园分成主题不同、景观各异的东、中、西、北四个景区,景区之间以墙相隔,以廊贯通,又以空窗、漏窗、洞门使两边景色相互渗透,隔而不绝。

园内有蜿蜒高下的长廊670余米,漏窗200余孔。

一进大门,留园的建筑艺术处理就不同凡响:

狭窄的入口内,两道高墙之间是长达50余米的曲折走道,造园家充分运用了空间大小、方向、明暗的变化,将这条单调的通道处理得意趣无穷。

过道尽头是迷离掩映的漏窗、洞门,中部景区的湖光山色若隐若现。

绕过门窗,眼前景色才一览无余,达到了欲扬先抑的艺术效果。

留园内的通道,通过环环相扣的空间造成层层加深的气氛,游人看到的是回廊复折、小院深深是接连不断错落变化的建筑组合。

园内精美宏丽的厅堂,则与安静闲适的书斋、丰富多样的庭院、幽僻小巧的天井、高高下下的凉台燠馆、迤逦相属的风亭月榭巧妙地组成有韵律的整体,使园内每个部分、每个角落无不受到建筑美的光辉辐射。

4、艺术特点

  留园建筑艺术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内外空间关系格外密切,并根据不同意境采取多种结合手法。

建筑面对山池时,欲得湖山真意,则取消面湖的整片墙面;

建筑各方面对着不同的露天空间时,就以室内窗框为画框,室外空间作为立体画幅引入室内。

室内外空间的关系既可以建筑围成庭院,也可以庭园包围建筑;

既可以用小小天井取得装饰效果,也可以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

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

5、留园三绝

  

冠云峰

  留园内的冠云峰乃太湖石中绝品,其集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奇于一身,相传这块奇石还是宋末年花石纲中的遗物。

北宋末年,虽然北面战事吃紧,金兵压境,但宋徽宗却在东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延福宫”、“万寿山”。

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奇花异石,夸口要搜罗天下珍品于宫廷之中。

徽宗祟宁四年特地在苏州设立了苏杭应奉局,专门负责搜罗名花奇石。

苏杭应奉局的主管叫朱缅,此人最善巴结上峰,自当上了此官后,有采办“花石纲”的大权在手,于是放开手脚,拼命在民间收刮。

只要民家有一石一木被他打听到并看中,立刻派兵、上门抢夺,谁敢反抗,即以对皇帝“大不恭’治罪。

有时为了搬树移石,甚至拆掉民居的围墙甚至房子,当时朱缅从民间搜到的花石太多,以致终于激起了方腊农民起义,当时方腊起义军的一个口号就是杀“朱缅”,与方腊起义军相呼应,苏州地区也爆发了以石生为首的,农民起义。

不久,北宋政权由于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终于为金所灭,微宗自己也做了俘虏。

冠云蜂就是未来得及运的花石纲的遗物。

楠木殿

楠木殿柱子原来是上好的楠木加工而成,但是在抗战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