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023361 上传时间:2023-01-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生物竞赛辅导第十一章生物学实验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物镜与5×

目镜配合,其镜像亮度比使用镜口率为0.25的10×

物镜与20×

目镜的镜像亮度高6.75倍。

因目镜放大倍数过大,得到的放大虚像很不清晰。

③视野宽度:

目镇光柱所围绕的圆即视野宽度,视野宽度越大,观察标本的面积越大,则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

所以,视野宽度与放大率成反比。

因此,当将低借物镜转换成高倍物镜时,必须先把标本移到视野正中央。

否则玻片标本的影像会落到缩小视野的外面。

④清晰度:

清晰度是指显微镜能形成明显物像的能力,影响物像清晰度的主要是物镜,由于照明光的光谱不同,造成色差和透镜本身球面像差。

放大倍数越高,像差越大,像就越模糊。

(2)高倍镜的使用

①选好目标:

由于高倍物镜只能把低倍镜视野中心的一小部分放大,因此,使用高倍镜前,应先在低倍镜中找到需要观察的部分,并移到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并使之合轴,即使其与镜筒成一直线(因高倍镜工作距离短,操作时要特别小心,以防镜头砸破玻片而损坏)。

②调正焦点:

在正常情况下,当高倍物镜转正之后,在视野中可见到模糊的物像,只要略微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获得最清晰的物像。

如果高倍物镜不是原装的,常会出现下述两种情况:

高倍镜碰到玻片标本,或高倍物镜离玻片标本较远,这时则需重新用高倍镜调焦,调焦方法与低倍镜相同。

换用高倍镜观察时,视野变小变暗,需重新调节视野亮度。

可升高聚光器或放大虹彩光圈。

(3)油镜的使用

①先用低倍镜找到所要观察的物体,再换至高倍镜下,将物体置于视野的中央,并使聚光器所收集的光达到最大亮度。

②将镜筒向上旋,并且将香柏油滴一小滴于盖玻片上,油滴不可太大,以免损坏标本和镜头。

③将油镜缓缓放下,使油镜头浸入油液,靠近观察物。

然后边观察边用细准焦螺旋,由下向上调节,找到物像,此时需十分小心,否则,会将玻片压碎或使镜头损坏。

观察完毕后,重新将镜筒向上旋,并先用擦镜纸擦拭掉镜头上的香柏油,再用棉球或擦镜纸蘸少许清洁剂(二甲苯或乙醚:

无水酒精=7︰3配制的混合液)将镜头残留的油迹擦去,清洁液不可太多,否则会渗入镜头,使镜头受损。

2.简单的染色技术

(1)木质化细胞壁的染色方法

①番红染色法

番红是一种碱性染料,可使木质化、栓质化和角质化的细胞壁及细胞核中的染色质和染色体染成红色,在植物组织制片中常与固绿配合进行对染,是最常用的染色剂之一,常用配方有下列两种:

番红水液:

取0.1g番红,溶于100ml蒸馏水中,过滤后备用。

番红酒精液:

取0.5g或1g番红,溶于100ml50%酒精中,过滤后备用。

②间苯三酚染色法

将切片材料置于载玻片上,用一滴间苯三酚(5%水溶液),再加一滴盐酸,几秒钟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料,可见材料中有红色出现,然后加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便可镜检观察(如有条件最好用甘油封片,因加水后观察时间过长容易脱色)。

由于用间苯三酚染色分色清楚,木质化细胞壁被染成红色,其余部分均不着色,常用于观察根、茎、叶等营养器官。

但此法不能制成永久切片,因为时间稍久易褪色。

(2)细胞质的染色法

①碘一碘化钾染色法

将材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碘一碘化钾溶液(碘化钾3g,加水5ml,加热溶解后,加入1g碘,再稀释至300ml,放棕色瓶中保存)5~10分钟后便可镜检观察,可见到该组织的细胞质被染成淡黄色,细胞核呈黄褐色(此法常用于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除其细胞质和细胞核着色外,液泡也稍带淡黄色)。

碘一碘化钾也可用于签定淀粉,淀粉遇碘呈蓝色或蓝紫色。

碘一碘化钾还可将蛋白质颗粒染成黄色。

②曙红染色法

将材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曙红溶液(1g曙红溶于99ml水中或溶于99ml70%的酒精中),加盖玻片镜检观察,可见到细胞质被染成红色。

用苏丹Ⅲ或苏丹Ⅳ的酒精溶液可把细胞质中的油滴染成橘红色,但要注意如果时间过长,其中的酒精可溶解油脂而褪色,且这不是专一的反应,苏丹Ⅲ、Ⅳ均能使树脂、挥发油、角质和栓质。

(3)细胞核或染色体染色法

将材料置于载玻片上,加一滴醋酸洋红溶液(在煮沸的45%的冰醋酸中加洋红粉至饱和,再加入微量的氢氧化铁,或投入一枚锈铁钉,冷却后过滤)约5~10分钟后,吸去多余的染料,加水制片观察,可见到细胞核或染色体被染成紫色(此法常用于观察细胞分裂)。

虽然碘一碘化钾溶液也可以将细胞核染成黄褐色,但由于细胞内其他部分也着色,所以不如用醋酸洋红理想(用1%的龙胆紫代替醋酸洋红,染色一分钟效果也很理想)。

3.玻片制作技术

(1)临时装片法

临时装片法是用新鲜的少量的植物材料(如单个细胞、薄的表皮或切成的薄片等),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再盖上盖玻片做成玻片标本的方法。

这种方法制成的标本,一般多作为临时观察使用。

制作方法如下:

①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即将浸洗过的玻片用纱布擦干。

②用玻璃滴管吸水,滴一滴在载玻片的中央。

用液管或毛笔挑选小而薄的材料,放置于载玻片上的水滴中。

③加盖片:

右手持镊子,轻轻夹住盖玻片,使盖玻片边缘与材料左边水滴的边缘接触,然后慢慢向下落,放平盖玻片。

这样可使盖玻片下的空气逐渐被水挤掉,以免产生气泡。

如果盖玻片下的水分过多,则材料和盖玻片容易浮动,影响观察,可用吸水纸条从盖玻片的侧面吸去部分水。

如果水未充满盖玻片时,容易产生气泡,可从盖玻片的一侧再滴入一滴清水,将气泡驱走,即可进行观察。

④如果这种临时装片尚需保存一段时间,则可用10%~30%甘油水溶液代替清水封片。

并将用甘油封好的装片平放于大培养皿中(培养皿底部先垫一湿滤纸)保存。

(2)徒手切片法

徒手切片的方法是常用的最简便的观察植物内部构造的方法。

剃刀是徒手切片的重要工具,目前使用更普遍的是双面刀片,每次用后必须擦净,注意保护,以免生锈。

①材料的选择:

一般选用软硬适度的植物根、茎或叶等,材料不宜太硬也不太软。

切太软的材料时,可用马铃薯块茎、胡萝卜根或肥皂将欲切的材料夹住,一起进行切片。

有些叶片亦可卷成筒状再进行切片。

欲切的材料,应先截成适当的段块,一般面积的大小以不超过3~5平方毫米为宜,长度以2~3厘米较便于手持并进行切片。

②徒手切片的方法和步骤:

ⅰ)切片前,在小培养皿中盛以清水,准备好毛笔、滴管和刀片等用具和欲切的材料。

ⅱ)切片时用左手的三个指头拿住材料,并使其稍突出在手指之上,以免刀口损伤手指。

右手持剃刀或双面刀片,平放在左手的食指之上,刀口向内,且与材料断面平行,然后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滑行切片,注意要用整个手臂向后拉(手腕不必用力)。

切片时动作要敏捷,材料要一次切下(注意整个切片过程中应用清水湿润材料和刀面,使之滑润,否则材料容易破损)。

如此连续动作,切下许多薄片后,就用湿毛笔将这些薄片轻轻移入已盛水的培养皿中备用。

ⅲ)用毛笔挑选薄而透明的切片,取出放在载玻片上,制成临时装片观察;

亦可用其制成永久的玻片标本。

(3)组织离析法

离析法的原理是用一些化学药品配成离析液,使细胞的胞间层溶解,因而细胞彼此分离,获得分散的、单个的完整细胞,以便观察不同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特征。

离析液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有铬酸——硝酸离析液,它是以10%铬酸液和10%硝酸液等量混合而成。

适用于木质化的组织,如导管、管胞、纤维、石细胞等。

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植物材料(如木材、枝条、果壳等)先切成小块或小条(火柴棍粗细,长约1厘米),放入平底管中,加入上述离析液,其量约为材料的10倍,盖紧瓶塞,放在40℃左右的温箱中,约经1~2天。

具体浸渍的时间可因材料块的大小而不同,如果两天以后仍未分离,则可换新的离析液继续浸渍。

草本植物可不必加温。

②检查材料是否离析:

以细胞间的胞间层溶解、细胞彼此能够分开为宜。

可取出材料少许,放在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加盖片,用滴管的橡皮头轻轻敲压,若材料分离,表明浸渍时间已够。

③洗酸保存:

倒去离析液,用清水浸洗已离析好的材料。

将平底管静置,待材料下沉后,再倒去上面的清液,如此反复多次,至没有任何黄色为止(如有离心机、可将材料转人离心管、用离心机洗酸更为迅速),然后转移到70%酒精中保存备用。

当需要时,可按临时装片法制片观察,或制成永久性的玻片标本。

4.简单的显微化学测定

显微化学方法是应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的组织细胞,使其中某些微量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从而产生特殊的染色反应,并通过显微镜来鉴定这些物质的性质及其分布状态的方法。

其种类很多,下面仅介绍细胞壁的木质素成分和细胞中主要的三种贮藏物质的显微化学方法。

(1)淀粉的鉴定

淀粉是植物体中主要的贮藏物质,它们在不同植物细胞中形成各种不同形状的颗粒,当稀释的碘一碘化钾溶液与淀粉作用时,形成碘化淀粉,呈蓝色的特殊反应。

所以用碘液测试淀粉已成为最常用的方法。

但需注意如果碘液过浓,会使碘化淀粉变黑,反而不利于淀粉粒轮纹及脐点的观察。

(2)蛋白质(糊粉粒)的鉴定

蛋白质是复杂的胶体,细胞内贮藏的蛋白质是没有生命的,呈比较稳定的状态,有无定形的、结晶状的或成为有固定形态的糊粉粒。

糊粉粒是植物细胞中贮藏蛋白质的主要形式。

测试蛋白质常用的方法也是用碘一碘化钾溶液,但浓度较大效果才好。

当碘液与细胞中的蛋白质作用时,呈黄色反应。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见黄色的颗粒状的糊粉粒。

注意在进行这种蛋白质鉴定工作之前,须用酒精将材料进行处理,即在植物切片材料上滴加95%的酒精,首先把材料中的脂肪溶解掉,以保证蛋白质颜色反应的正确性,并能看清糊粉粒的结构。

(3)脂肪和油滴的鉴定

脂肪和油滴也是植物细胞贮藏的主要营养物质之一。

脂肪在常温下为固体形态,油滴则呈液体状态,均不溶于水。

常用的显示脂肪的显微化学方法是苏丹Ⅲ的酒精溶液染色,呈橘红色,但近年已多用苏丹Ⅳ的丙酮染液代替,其染色效果比前者稍红和明显。

但该反应不是专一性的,苏丹Ⅲ、Ⅳ均能使树脂、挥发油、角质和检质染色。

在鉴定过程中,为了效果明显,可稍加热以促进其反应。

(4)木质素的测定

木质素是芳香族的化合物,在细胞壁中一般呈复合状态。

用盐酸和间苯三酚先后处理植物材料,是细胞壁木质素成分的鉴别方法。

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能显示壁中木质化的程度。

鉴别时,一般要取新鲜植物材料的切片,置载玻片上,先加40%盐酸l~2滴,约3~5分钟后,待材料被盐酸浸透,再加5%间苯三酚的酒精溶液,当间苯三酚与细胞壁中的木质素相遇时,即发生樱红色或紫红色的反应。

导管、管胞、纤维和石细胞等细胞壁中木质素成分丰富,因此它们的颜色反应十分典型。

加盐酸的作用是由于间苯三酚需在酸性环境中才能发生上述反应。

间苯三酚为白色粉末,易氧化变性,若已呈灰褐色或溶液已发黄,往往无效。

(二)基本方法

1.测微尺的使用方法及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

测微尺的结构

显微测微尺是由目镜测微尺(目尺)和台镜测微尺(台尺)所组成。

目尺是块圆形玻片,被片的中心刻有一小的刻度尺,长5或10mm,分成50或100格。

每格的实际长度因不同物镜的放大份数和不同镜筒长度而有所不同。

台尺由一块载玻片制成。

在玻片中央用树胶封固一圆形的测微尺,它的长度为1或2mm,分成100或200格,每格实际长度是0.01mm(10µ

m)。

当用目尺来测量细胞大小时,因为它的刻度没有具体长度,所以必须先用台尺核实目尺每一格的长度。

具体方法如下:

(1)从显微镜上取下目镜,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尺轻轻地加在光圈板上(注意别放倒了),再旋上目镜的上透镜。

(2)将台尺的刻度面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调节焦距,使台尺刻度清晰可见。

(3)细心移动台尺和转动目尺,使两尺左边的一直线重合。

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的另一重合的直线(如上图所示)。

(4)记录下两条重合线间目尺和台尺的格数,按下列公式,计算出目尺每格等于多少um:

目尺每格的长度(µ

m)=台尺的格数/目尺的格数×

10

例如上图合尺一格等于目尺6格,将此代入上述公式即可得出:

目尺每格长度=1/6×

10µ

m=1.66µ

m

(5)取下台尺,换上你需要测量的标本,此时,用目尺就可直接测量欲测标本的大小(也就是测出目尺的格数)。

然后再将测得的格数乘以已测出的每格长度,即可算出该标本的实际大小。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

先在显微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物体大小,另外,再用标准米尺量所绘下物体或显微摄影后的照片上物体的大小,重复几次,得到一平均值之后,二者相除,即得该图放大倍数。

例如,某一导管细胞用目镜测微尺测知长为80µ

m(即0.08mm)。

另外用尺子把所绘的导管经几次测定,求得其平均值长为4cm。

则用4cm除以0.08mm,即得该导管图的放大倍数,相除时,必须化为同单位,如都化为µ

m,为500倍。

测得后,可在图上注明(×

500),表示放大500倍。

2.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方法

检索表是认识和鉴定动、植物种类的主要工具。

编制和使用简单的检索表,是每位生物奥赛选手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方法。

检索表的编制,首先应对各类群的植物或动物进行仔细观察或解剖,找到经们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区别,然后再按照各种植物或动物主要特征的异同加以概括、比较和分类,分别编写成不同的门、纲、目、科、属、种等各种检索表。

检索表的编制,通常不是按照亲缘关系,而是按照人为的方法进行编制的,只要能用某种方法(式),把各门、各纲、各自、各科、各属、各种准确地区别开来就行。

植物检索表常用的主要有分科、分属和分种三种检索表,动物检索表常用的有分门、分纲、分目和分科检索表。

目前广泛采用的有两种类型的检索表,即定距检索表(植物分类中常用)和二歧检索表(动物分类,特别是昆虫分类中常用)。

(1)定距检索表:

是将不同类群的植物或不同科、属、种的植物每对显著对立的特征分隔编写在一定距离处,多采用内缩式的编写方法,在每一行对立特征的前面注明同样号码,如1.1;

2.2;

3.3;

等依次排列到所要鉴定的某植物类群或科名、属名和种名。

下面以植物类群的主要区别特征为依据,编制一个定距检索表如下:

1.植物无根、茎、叶的分化,没有胚……………………低等植物

2.植物体不为藻类可菌类所组成的共生体

3.植物体内有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自养生活方式

………………………………………………藻类植物门

3.植物体内无叶绿素或其他光合色素,为异养生活方式

………………………………………………菌类植物门

1.植物体有根、茎、叶的分化,有胚……………………高等植物

4.植物体有茎、叶,但无真根………………………苔藓植物门

4.植物体有茎、叶,也有真根

5.不产生种子,用孢子繁殖……………………藻类植物门

5.产生种子,用种子繁殖………………………种子植物门

(2)二歧检索表:

将不同类群的动、植物或不同目、科、属、种的动、植物中每对显著对立的特征紧紧并列,多采用平头式的排列方法,即在对应特征描述上,第一行具有该特征,第二行则不具有该特征,而表现为其他特征,相邻的这两行中首端写上同样的号码(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1;

4.4等,或只有第一行首端写号码,第二行则不写。

在每行之后,写明依次排列的号码,或已查到的某动、植物类群,或该动、植物所属的目名、科名、梳名和种名等。

下面以8种昆虫成虫(家蝇、蝗虫、天牛、粉蝶、蚤、虱、蝉、椿象)的主要特征为依据,编制一个昆虫分目检索表(二歧式)如下:

1.无翅(或有极退化的翅)…………………………………………

(2)

有翅2对或1对……………………………………………………(3)

2.体竖扁(左右扁),具跳跃足,善跳………………………蚤目(蚤)

体平扁,具攀援足,外寄生于哺乳动物…………………蚤目(虱)

3.有一对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双翅目(家蝇)

有二对翅,后翅不特化……………………………………………(4)

4.口器为咀嚼式………………………………………………………(5)

口器为虹吸式或刺吸式……………………………………………(6)

5.前翅革质,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蝗虫)

前翅角质,后足非跳跃足………………………………鞘翅目(天牛)

6.口器为虹吸式,翅上密被鳞片……………………………鳞翅目(蝶)

口器为刺吸式,翅上无鳞片………………………………………(7)

7.前翅基半部为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半翅目(椿)

前翅基部与端部质地相同(均为膜质)…………………同翅目(蝉)

编制检索表时应注意的事项:

①首先要决定是编制分目、分科、分属还是分种检索表。

在掌握各种植物或动物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列出它们主要区别特征的比较表,同时找出它们之间的突出区别特征。

②在选用区别特征将所编对象一分为二时,最好选用相反的特征(非此即被)。

如单叶、复叶、有翅、无翅等。

同一区别特征种类较多时可用“非”字。

丝状触角、非丝状触角,但要尽量少用“非”身起头的特征描述语句。

千万不能采用模糊或不肯定的特征,如叶大或叶小。

采用的特征要明确,最好选用手持放大镜就能看出的特征,防止采用难看到的特征,如动、植物内部构造特征、细胞组织和化学成分特征等。

③检索表的编排号码,只能用两个相同的号码,不能用三个甚至更多的号码并排。

④昆虫成虫分自检索表编制时,一般首先采用翅的特征,然后再采用口器、触角、足等特征。

⑤每编两个对立特征时,先将具有其中一个特征的种类全部区分完了以后,再编写具有另一条特征的种类,以便为暂求编写的那一条留号。

⑥为了证明编制的检索表是否实用,还应到实践中去验证。

如果在实践中应用,且选用的特征也都准确无误,那么此项工作就算完成了。

使用检索表的方法:

下面以种子植物的检索为例为说明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使用时关键是应懂得用科学的形态术语来描述植物的特征。

特别对花的各部分构造,要作认真细致地解剖观察,如子房的位置、心皮和胚珠的数目等,都要搞清楚,一旦描述措了,就会错上加错,鉴定出来的结果肯定也是错误的。

现举例如下:

白菜为二年生草本。

单叶互生:

基生叶的桶具有由叶片下延的翅。

总状花序,花黄色:

萼片4;

花瓣4;

十字形花冠;

雄蕊6;

四强雄蕊(4长2短);

雌蕊由合生心皮组成,子房上位;

长角果具缘,成熟时裂成两瓣,中间具假隔膜,内含多数种子。

根据观察到的这些特征就可以利用检索表从头按次序逐项往下查。

首先要鉴定出该种植物所属的科,再用该科分属的检索表,查出它所属的属,最后利用该属分种检索表,查出它所属的种。

根据以上特,我们利用检索表,说明该种植物是属于十字花科、荟苔属、白菜种。

奥赛实验考试中一般要求是:

无脊椎动物要求分到门、纲(昆虫到目),种子植物到科。

3.花解剖的方法

(1)花程式和花图式

花解剖一般在实体解剖镜下进行,通过解剖花,写出花程式,绘出花图式,这是实验考试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必须熟练掌握。

①花程式

花程式是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花的各部分特征,常用的符号含义如下:

♂:

雄花;

♀:

雌花;

♂·

雌雄同株;

♂/♀:

雌雄异林;

*:

辐射对称;

↑:

两侧对称;

P:

花被;

K:

萼片;

C:

花瓣;

雄蕊;

G:

雌蕊;

在K、C、A、G等符号右侧以数字表示数目;

以()表示结合,下面以^表示基部结合。

以A5→C表示5个雄蕊对着花瓣,G表示子房上位;

表示子房下位;

表示子房半下位;

G右边的()内第一个数字表示心皮的数目,第二个数字表示子房的室数,第三个数字表示每室的胚珠数目。

花程式举例:

马铃薯:

花程式应写成:

具体读法为:

等片5,花瓣5,结合;

雄蕊5;

心皮2,合生,于房上位,2室,每室多数胚珠。

苹果:

辐射对称,萼片5,花瓣5,雄蕊多数,子房下位,5个结合心皮,形成5室,每室2个胚珠。

毛茛:

具体读法为两性花,辐射对称,萼片5,花瓣5,雄蕊多数,子房上位,多个离生心皮,每个心皮形成一个室,每室1个胚珠。

豌豆:

两性花,两侧对称,等片5,结合,花瓣5;

雄蕊9个连合,1个分开,形成二体雄蕊;

子房上位,l个心皮,形成1个室,内具多数胚珠。

②花图式

花图式能表示一朵花各重要部分的横断面,借此说明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排列方式。

花图式不仅能表明各种花的基本特征,而且也可借以比较各种植物花的形态导同。

花图式实际上就是花的各部在垂直花轴的平面上的投影。

百合花的花图式豆科花的花图式

一般在绘制花图式时,花轴是以●表示,花轴绘在花图式的上方花轴的对方和两侧绘中央有一突起的新月形空心弧线,以表示苞片和两侧的小苞片。

如为顶生花,则●及苞片和小苞都不必绘出来。

花的各部应绘在花轴和苞片之间,花萼以具突起的和具短线的新月形弧线表示,花冠以黑色的实心弧线表示。

如果花萼、花冠都是离生的,各弧线彼此分离,如为合生的,则以虚线连结各弧线。

绘制花图式时特别应注意萼片、花瓣各轮的排列方式(如镊合状排列、覆瓦状排列等),还应注意萼片和花瓣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对生、互生)。

如萼片或花瓣具有距时,则以弧线延长来表示。

雄蕊是以花药横切面表示,绘制时应表示出排列的方式和轮数,连合或分离、花药为内向或外向开裂,以及雄蕊和花瓣之间的相互关系(互生或对生)。

如雄蕊退化,则以虚线圈表示。

雌蕊以子房的横切面表示,应表明心皮的数目、心皮是合生还是离生,子房的室数。

胚座的类型,以及胚珠着生的情况等。

由于花图式不能表明花的某些结构和特征(如子房的位置等),故还需借花程式的帮助才能完全表达清楚。

因此,花图式和花程式是不能彼此代替的。

(2)花解剖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下面以解剖白菜花为例,来说明花解剖的方法和技巧。

剥离法:

用银子或解剖针将一朵花由下而上或者从外向里逐层剥开花的各部分,观察各组成成分的着生状态和特点,确定花的结构类型。

纵剖法:

用刀片将一朵花沿纵轴中央一分为二,观察各组成成分的着生状态和特点。

子房的横切或纵切:

用刀片将于房横切或纵剖为二,观察其胎座类型、心皮的数目、子房的室数、胚珠的数目等。

解剖花的一般顺序如下:

白菜花的结构

①取花之前先要观察清楚该花是顶生的还是腋生的,以确定绘花图式时是否画花轴的投影,并且观察清楚是否有苞片及苞片与花序轴的位置关系,记住萼片与花序轴之间的位置关系。

以此作为花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