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673883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音乐史论文Word文件下载.docx

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门德尔松肖邦背景作品影响

摘要:

初期的浪漫主义音乐是发自欧洲“启蒙时代”的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自由民主思想,以贝多芬为代表的音乐家,其晚期作品已成为初期浪漫主义的先驱,正是他们开创了浪漫派的先河,其后的作曲家们皆可归为浪漫派。

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经过门德尔松等人的进一步完善,被肖邦等人推上巅峰,这些作曲家、钢琴家构成了浪漫主义的中心。

浪漫乐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贝多芬的作品恢弘大气中透漏着独立自由,门德尔松的作品洗练中包含着素雅,肖邦则将跳跃的音符载上自己深深的情感。

这可谓人类艺术史上的绚丽的“宝库”。

本文旨在透过贝多芬、门德尔松、肖邦三位音乐家的人生背景、音乐作品等解析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正文:

欲扼命运之喉的聋盲音乐家—贝多芬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是欧洲音乐从古典向浪漫时期转变中承上启下的作曲家,更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伟大音乐家。

整体上他遵循古典形式,但已经在突破,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着力于在音乐中表现他的个性,努力在人格、精神上争得独立和自由。

他创作的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由此被尊称为“乐圣”。

门德尔松曾经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在众人面前展示。

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

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

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

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

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

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

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

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

贝多芬一生坎坷,就在他声名如日中天,一帆风顺之际,不幸的命运降临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聋的疾病。

因为听力的问题,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是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而奋臂呐喊,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

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那即将远离尘世的心灵,反而趋于宁静。

他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极度折磨。

虽然如此,他想自己还是能再写一些音乐的,他说:

“我只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一些美好的音乐,然后就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在各位体面的先生面前了结尘世上的事。

”这时贝多芬好像在稀薄,纯净的高空中,俯视自己即将抛开的世界。

他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第九交响曲》之后的1825/26两年,贝多芬集中精力创作弦乐四重奏,完成了12到16号5首作品,还有一部大赋格,而其中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Op.135,是贝多芬的遗作。

这些室内乐是他最后的作品,也是贝多芬留给世人的遗嘱。

对万世证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贝多芬的余生已经不多,单是一八二六年就动了四次手术,但病情未见好转。

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维也纳突然下了一场大风雪,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此时贝多芬握紧右拳,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名以上的维也纳市民参加护送到举行追悼弥撒的雅瑟尔教堂......他的墓碑上铭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1791-1827)的题词: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

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

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幸运女神的宠儿—门德尔松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门德尔松就像他的名字“费利克斯”意思是“幸运”一样,的确是音乐史上的幸运儿。

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

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他的顺利成长,得益于一个经济、精神、文化、音乐都十分丰富的家庭。

幼年的门德尔松熟悉了音乐,绘画和语言学,但是最具天赋的方面还是音乐。

他20岁时,开始游历国内外重要的文化名城,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许多作品都是从旅行中得到的印象为基础写的。

门德尔松的作品圆润流畅,轻松自如,如歌的旋律、幻想的形象、光彩的谐谑,都显露出他非凡的浪漫主义音乐色彩。

门德尔松的钢琴曲技巧娴熟,风格自然,没有太多的强烈和炫耀。

最受世人喜爱的作品是他所开创的被称为《无词歌》的48首钢琴小曲。

其中不乏浪漫派特性曲的精彩之笔,有《纺纱歌》、《摇篮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春之歌》!

堪称原生态音乐的经典之作,乐曲的伴奏部分从头至尾贯穿着竖琴式清脆的琶音音形,旋律动人,表现了人们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情不自禁歌唱的心情。

门德尔松还开创了与歌剧无关的音乐会序曲。

与古典时期不同的是,他创作的序曲不依附于歌剧或戏剧,独立成章,单独在音乐会的舞台上演出,采用奏鸣式的纯音乐形式,又注入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值得一提的是门德尔松的序曲《仲夏夜之梦》。

门德尔松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共写过两部音乐作品,一部是在1826年作者17岁那年所作的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次年改编成管弦乐曲,被称为是音乐为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

这剧本假托虚幻的梦境,宣扬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嘲弄神权和封建宗法制度。

门德尔松从小就喜爱它,在十七岁时,凭着从《仲夏夜之梦》中获得的灵感,创作了这部同名管弦乐序曲;

另一部是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所写的戏剧配乐,其中的序曲就选用了当年的序曲。

这部作品门德尔松并非是原剧情节的表达,主要是描写夏季日夜仙王和王后与那些顽皮淘气的众精灵的生活。

他的卓越的管弦乐法,生动地渲染了序曲中虚无缥缈的梦幻色彩,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

在虚无缥缈的短引子之后,音乐进入小提琴顿音奏出的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了小精灵在朦胧的月光下嬉游的舞蹈;

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欢乐而愉快,有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的号角,呈现出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并立即转入热情激动而温顺的恋人主题,曲调朴素动人。

经过多次音乐的发展变化,乐队又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

全曲充满了一个17岁的年轻人流露出的青春活力和和清新气息,又体现了同龄人难以掌握的技巧和卓越的音乐表现力。

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

柴可夫斯基很欣赏这部序曲,他曾写道:

“这部美妙的作品的艺术命运是多么奇怪啊,它出自一位十七岁学生之手,这学生后来获得了全世界的声望,我想,当《仲》的音乐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一定给人以惊人的印象,因为它的新奇和充满的灵感和诗意都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的确,这部作品是音乐中最好的典范之一,它充分表现出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及独特才华,体现了人在大自然中的主观感受,并为浪漫主义的音乐会序曲的形式树立了榜样,是门德尔松创作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门德尔松后期最成熟的器乐代表作《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这首无标题的音乐作品,细腻柔美,光彩照人。

在大的布局上遵循了莫扎特器乐协奏曲的原则写作,但是去掉了引子,选用众人回避的e小调调性,速度的反常使用,谐谑曲个性化的处理等,表现了作曲家的机敏才智和浪漫主义的超然情趣。

1843年,他又积极参与筹建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门德尔松用他个人的奉献,为西方浪漫主义中期音乐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饱含爱国情怀的民族志士—肖邦

费雷德里克·

弗朗西斯克·

肖邦(F.Chopin1810一1849)是音乐史上一位极具创造力和独创性的作曲家,钢琴是他唯一的表现工具,他的风格因独特而易于识别,每一部作品乃至每一个乐句无一不显露出他个人的特点,作品中优美的旋律和富于感情的特性带给人们一种极其纯净的声音享受。

肖邦是个很特殊的作曲家,他只对钢琴情有独钟,而对其它乐器都不太敏感,因此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属于钢琴领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由于其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

肖邦生于波兰,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写了《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就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11月1日,他带着一杯家乡的泥土悄然离开祖国,前往巴黎。

11月29日华沙沦陷,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国,一直在法国直到39岁英年早逝。

他对波兰的故国之情深深根植于他的音乐作品中,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哀坳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一些夜曲和幻想曲)等等。

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

1837年,肖邦严辞拒绝了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向全世界宣告:

“波兰不会亡。

”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肖邦钢琴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旋律独具特色。

他的钢琴音乐非常富于歌唱性,精美的旋律比比皆是,这是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

他通过力度的层次安排及乐句的松弛控制,通过把手指沉到琴键里面的弹奏技巧,使钢琴真正地表现出了一种像弦乐乐器或人声一样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即把声乐性的旋律自由地转化为器乐旋律,形成了一种和贝多芬的动机性结构完全不同的旋律结构(比如降D大调夜曲OP.27中如歌的曲调就是这样的)。

这样,一种不同于古典主义的、浪漫主义的、具有梦幻色彩的优雅,就在肖邦琴键下流淌出来了。

另外他还以雅致精美的旋律在大胆闪耀的和声及巧妙的织体补充下,弥补了钢琴在长时值持续音方面的不足。

为了弥补歌唱性的旋律在动力发展上的不足,以及旋律本身符合的曲式带来的大量反复的听觉缺憾,肖邦在他的作品中大量地使用了与旋律相对应的带器乐性的装饰音。

这种短时值的装饰音尽管属于器乐性质的,却仍带有一定的音乐特性,它们并不仅仅是一种外部形态上的丰富,更是对主要音乐思想的适当补充。

而另一种带装饰性质的经过句,即一种以音群或音流的形态存在的装饰变奏,则更典型地体现了肖邦在旋律的动力性上的灵性。

除了写作旋律的才能,肖邦在和声构建上的才华无疑是浪漫主义时期最璀璨的瑰宝之一。

他的和声富于色彩,调性的变化非常微妙。

他对和声色彩的敏锐感觉及其挖掘的才能使同时代的钢琴家们感到不知所措,而肖邦和声的最大特点是和声与旋律间有机生动的联系。

几乎在肖邦的任何一首乐曲中我们都能够注意到旋律与和声的巧妙融合,这种融合是以建立和声的独立思维和表情为基础的。

总之在谈到肖邦的旋律、复调及和声思维的时候,我们必须注意到,不管是器乐性与声乐性的结合,复调思维在乐曲中的贯穿,还是和声的色彩运用,肖邦都不是凭空赋予它们存在的意义,而是通过他对钢琴这一乐器的风格把握予以它们完美的合。

肖邦不能容忍任何“奔放”、任何“过分,这正是他创作钢琴作品的美学原则。

因此肖邦音乐的色彩性并不是通过无节制的渲染达到的,而是通过音乐语言的所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著名的降A大调练习曲被人认为是肖邦的钢琴风格的出色范例。

在深厚的低音和像是在呼吸的中音区的“歌唱的和声”背景上,上声部的音响极具表情,音乐所给人的平稳流畅、呼吸自如、纯真朴素、无拘无束、平静安谧的印象,首先是由琶音和弦的均匀进行,好像每一个大和弦都是整个地同时奏出而没有分解为琶音一样,音响可以随演奏者的心意自由地增强和减弱,和声丰富多彩,音色柔和优美。

如歌的上声部从第一小节便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力,但这时很难分出哪个是旋律,哪个是伴奏,旋律与琶音和弦水乳交融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肖邦对踏板的效果做了富有创造性的开发,在使用上以前的钢琴家们更复杂更精细。

他和李斯特在使用踏板方面是真正的先驱者,之前还没有一个钢琴家如此巧妙地使用过踏板。

肖邦的作品在使用踏板时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他的作品中已开始大量使用切分踏板了,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很先进的技术;

2.他经常用长踏板来达到复杂的、浑厚、具有交响乐队般的音响效果,有的中间还包含着许多不协和的和弦外音甚至不同和弦;

3.在他的作品中经常采用模糊踏板,就是换踏板时稍微推迟一点,使两个踏板的交接处界线模糊;

;

4.有时为了音乐表现的需要,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要用抖动踏板、半踏板或1/3踏板等等,当然这对踩踏板的技术和听觉的灵敏度都有较高的要求;

5.肖邦常用踏板把低音部相隔很宽的和弦持续下去,形成萦绕着迷人旋律的音群,他要求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

总之,肖邦在钢琴作品中这么细腻的踏板运用,是为了要达到音乐的某种气氛和烘托真挚的情感,有时甚至体现了明确的诗意或哲学思想。

肖邦作品风格的独特魅力,不仅表现在作品的独特创作手法上,还在于他的作品都充满了浓郁的诗意,被世人喻为“钢琴诗人”。

浪漫主义是包括了整个文学艺术诸领域的整体文艺运动,而各艺术门类之间的互通共融,更成为艺术大师产生的沃土。

肖邦的一生是在波兰和法国渡过的,在肖邦的文化基因里,他既受到了时代风气的强烈熏染,更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和艺术门类而形成了超越性的成就。

这两个国度,不仅是音乐的国度,也是诗的国度,钢琴造就了一个音乐的肖邦,诗造就了一个文化的肖邦,文化与音乐的结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巨人。

肖邦的钢琴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色彩,也是他的“诗人”气质的体现。

18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波兰,是一个遭受着强权蹂确的国度,对故国的拳拳爱恋之心,表现在肖邦的钢琴曲中。

他以强烈的英雄气质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品性,歌颂与激励着民族反强权的斗争。

在他的练习曲中,出现了《革命练习曲》、《华沙的陷落》是对1831年华沙失守的悲枪的反映。

表现尤其集中的是他的波罗涅兹舞曲,李斯特说:

“肖邦的波罗涅兹舞曲的强有力的节奏,可以使最懒散的麻木不仁的人都被惊动和振奋起来……大部分波罗涅兹舞曲都有雄赳赳的气概,它把英舅果敢与纯朴结合起来……当你在听肖邦的某些波罗涅兹舞曲时,你好象看见果敢奋进反对人的命运中所遭遇的一切不平和反对蛮横的人们那种坚强有力的步伐肖邦的op26,op40,Op53和。

p61是显著的政治性作品,它们是作曲家爱国情绪的表现,其中不难看出对过去光荣骄傲的回忆,对现在耻辱悲伤的沉思,对未来复兴光辉的幻想,它们充满了尚武的骑士精神,哀痛的抑郁情绪,充满反叛和暴动,充满光荣的胜利。

舒曼也说:

“如果北方的专制君王知道在肖邦的作品中,有一个多么危险的敌人在威胁着沙皇,他会禁止肖邦的音乐。

肖邦的作品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这些作品以及所表现的精神,这和作为诗人的裴多斐“若为自由故”是多么的相似!

他对祖国的深沉爱恋,对波兰民间音乐的发掘与弘扬,使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民族性的激情,也充满了人民性的精神,他无愧为伟大的音乐家,也无愧为一个浪漫主义时代的伟大的民族诗人。

他的任何一部作品的思想表达都是简洁清晰而不进行任何意义上的矫饰,这也是肖邦音乐作品中最珍贵的精神。

这三位音乐家的作品及经历不仅是自身辉煌的定格,更是西方浪漫主义音乐历史发展的写照。

历史的发展亦如人生的经历,走过了泥泞,趟过了激流,挺过了炼狱,冲出了风雨,终会迎来一片春光灿烂。

虽然这些璀璨的流星早已陨落,但留在历史长河中的却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奋斗的结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