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822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doc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宗白华:

龚定庵在北京,对戴醇士说:

"西山有时渺然隔云汉外,有时苍然堕几榻前,不关风雨晴晦也!

''西山的忽远忽近,不是物理上的远近,乃是心中意境的远近。

方士庶在《天慵庵随笔》里说:

"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

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

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故古人笔墨具此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

或率意挥洒,亦皆炼金成液,弃滓存精,曲尽蹈虚揖影之妙。

"中国绘画的整个精粹在这几句话里。

恽南田题唐洁庵的画说:

"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

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

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0糠,绰约冰雪。

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

"

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

什么是意境?

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有两句话: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底中心之中心。

意境是造化与心源底合一。

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

(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Anuel)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

石涛说: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这说明"意境"的意义。

王荆公有一首诗: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

"

杨柳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相见江南。

前三句全是写景。

江南的艳丽的阳春,但着了末一句,全部景象遂笼罩上,啊,渗透进,一层无边的哀感,回忆的愁思,和重逢的忻慰。

情景交织,成了一首绝美的"诗"。

元人马东潸有一首著名的《天净沙》小令: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是前四句完全写景,着了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枨触无边的诗境。

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人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更透明的景。

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展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境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替世界开辟了新景。

恽南田所谓"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

"这是我的所谓"意境"。

现在再引述一些我们先辈艺人的话来证实我的说法。

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里说:

"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

历历罗列于胸中,而且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

"

意境是使客观景象作我主观情思的注脚。

我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象征我们的胸襟,灵感气韵;恽南田题画说:

"写此云山绵邈,代致相思,笔端丝粉,皆清泪也。

"山水成为抒情的媒介,所以中国的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

元人汤采真说:

"山水之为物,造化之秀,阴阳晦瞑,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步改形,有无穷之趣,自非胸中丘壑,汪汪洋洋,如万顷波,未易摹写。

"

薛冈《天爵堂笔记》里说得好:

"画中,山水义理深远,而意趣无穷,故文人之画,山水常多。

若人物,禽虫,花草,多出画工,虽至精妙,一览易尽。

"

宋大画家米芾曰:

"大略人物牛马,一模便似,山水摹皆不成。

山水心匠自得处高也。

"山水变化无定形,可供心中意境的独创,所以中国画家偏爱山水题材。

徐沁说:

"能以笔墨之妙开拓胸襟而与造化争奇者,莫若山水,当烟云灭没,泉石幽深,随所寓而发之,悠然会心,俱成天趣。

非若体貌他物者殚心毕智以求形似,规规乎游方之内也。

"

杜东原说:

"绘画之事,胸中造化,吐露于笔端,恍惚变化,象其物宜。

是以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

"

启人之高志,发人之浩气,展开我们音乐的灵魂,无尽藏的心源,只有山的变幻灵奇是一种适当的象征素材,用来建造我们胸中的意境。

这是中国山水画山水诗特别发达的原因。

董其昌说得好:

"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山川和诗底凝结是中国艺术灵魂的深处。

《诗纬》云:

"诗者天地之心。

"

艺术意境的诞生,归根结底,在于人的性灵中。

沈颢《画麈》里说:

"称性之作,直操玄化。

盖缘山川大地,器类群生,皆自性现。

其间卷舒取舍,如太虚片云,寒塘雁迹而已。

"这话探人中国人创造心灵的微妙境地。

这微妙的境地不是机械的学习和探试可以获得,而是在一切天机的培养,在活泼泼的天机飞跃而又凝神寂照的体验中突然涌现出来的。

石涛说:

"山水真趣,须是人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是我笔头灵气,下笔时他人寻起止不可得。

"

吴墨井说:

"元人择僻静之地,结构层楼为画所;朝起看四山烟云变幻。

得一新境,便欣然落墨,大都如草书法,惟写胸中逸气耳。

一树一石,迥然不同。

"

"南唐董源写江南山,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视之则景物灿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

"(沈括《梦溪笔谈》)

"幽情远思,如睹异境",这是一切真画真诗必有的成就,没有幽情远思,何来异境?

所以,艺术家首重人格的素养,以待灵感之来临。

宋画家米友仁自题其《云山得意图卷》云:

"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

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

"

而元代大画家黄子久则于倜傥雄奇的生活姿态中获得动荡跌宕的画境。

李日华云:

"黄子久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筱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

又每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

"

这是"达阿理索式DIONYSIUS"的艺术理论,然而明代顾凝远所说却偏向阿波罗精神:

"当兴致未来时,腕不能运,时径情独往,无所触则已;或枯槎顽石,勺水疏林,如造化所弃置,与人装点绝殊,

则深情冷眼求其幽意之所在,而画之生意出矣。

"艺术家在幽静中的心灵活跃,尤为元人画境诞生的源泉。

黄子久每教人作深潭,以杂树溺之,其造境可想。

然而意境的涌出,也未尝不能由人工的步骤帮助它的实现。

宋画家宋迪论作山水画:

"先当求一败墙,张绢素讫,朝夕视之。

既久,隔素见败墙之上,高下曲折,皆成山水之象,心存目想:

高者为山,下者为水;坎者为谷,缺者为涧;显者为近,晦者为远。

神领意造,恍然见人禽草木飞动往来之象,了然在目,则随意命笔,默以神会,自然景皆天就,不类人为,是谓活笔。

"

李日华说:

"凡画有三层次:

一日身之所容;凡置身处非邃密,即旷朗水边林下,多景所凑处是也。

(按:

此为身边近景。

)二曰目之所瞩;或奇胜,或渺迷,泉落云生,帆移鸟去是也。

(按:

此为无尽空间之远景。

)然又有意有所忽处,如写一树一石,必有草草点染取态处。

(按:

此为有限中见取无限,传神写生之境。

)写长景必有意到笔不到,为神气所吞处,是非有心于忽,盖不得不忽也。

(按:

此为借有限以表现无限,造化与心源合一,一切形象都形成了象征境界。

)其于佛法相宗所云极迥色极略色之谓也。

"于是绘画成了最高的禅境表现了。

如冠九①《都转心庵词》序里说:

"明月几时有"词而仙者也。

"吹皱一池春水"词而禅者也。

仙不易学而禅可学。

学矣而非栖神幽遐,涵趣寥旷,通拈花之妙悟,穷非树之奇想,则动而为沾滞之音矣。

其何以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

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

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

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

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是意境创造的始基,鸟鸣珠箔,群花自落,是意境表现的圆成。

意境的表现可有三层次:

从真观感相的渲染,生命活跃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

蔡小石《拜石词》序里说得好:

"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香而弥深。

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地,余霞绮天,一境也。

(这是直观感相的渲染。

)再谈之则烟涛颅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

(这是活跃生命的传达。

)卒读之而皎皎明月,仙仙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倚然而远去。

(这是最高灵境的启示。

)"江顺贻评之曰:

"始境,情胜也。

又境,气胜也。

终境,格胜也。

"

所以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

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

戴醇土②云:

"恽南田以'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李白诗句)品一峰(黄子久)笔,是所谓孤蓬自振,惊沙坐飞,画也而几乎禅矣!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禅是中国人性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大概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罢!

"道",这形而上原理,和"艺",能够体合无间。

表现在《庄子》那段精彩的描写: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畸,砉然响然,奏刀0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尧乐章)之会(节也)。

文惠君曰:

'嘻,善哉!

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0,寻大巅,因其固然,技经肯之未尝,而况大辄乎!

良庖岁更刀,割也。

族庖月更刀,折也。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虽然,每至于族(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谍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

"道"的生命和"艺"的生命,游刃于虚,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音乐的节奏是它们的本体。

所以儒家哲学也说:

"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易经》云:

"天地纲组,万物经醇"。

这生生的节奏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源泉。

石涛题画云:

"天地氤氲秀结,四时朝暮垂垂,透过鸿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艺术家要在作品里把握天地境界!

德国诗人诺瓦理斯NOVSLIS)说:

"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幕,闪闪地发光。

"石涛也说:

"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

"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到"妙悟"境地,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潆之理,堪留百代之奇"广这个使命是够伟大的!

那么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潆之理闪闪发光。

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出意境。

因为这意境是艺术的独创,是从他最深的"心源"和"造化"接触时突然的领悟和震动中诞生的,它不是一味客观的描绘,像一照相机的摄影。

所以艺术家要能拿特创的"秩序的网幕"来把住那真理的闪光。

音乐和建筑的秩序结构,尤能直接地启示宇宙真体的内部和谐与节奏,所以一切艺术趋向音乐的状态,建筑的意匠。

中国画家面对着一张虚白的纸,在这片虚白上用篆意草情的线文,谱出宇宙万形里的音乐和诗境。

照相机所摄万物形体的底层在纸上是构成一片黑影。

物体轮廓内的纹理形象模糊不清。

山上草树崖石不能生动地表出他们的脉络姿态。

只在大雪之后,崖石轮廓林木枝干才能显出它们各自的弈弈精神性格,恍然见到化工底笔踪墨韵。

雪在天地问灭没了万物的底层黑影,恍如铺垫了一层空白纸,使万物以嵯峨突兀的线纹轮廓呈露它们的绘画状态。

所以中国画家爱写雪景(王维)!

这里是天开图画。

中国画家面对这幅空白,不以底层黑影填实了物体的"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