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99766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政治考试试题答案整理.do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微》期末习题整理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及其主要内容(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内容六个设想理解)

1.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阐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唯物史观为人们正确认识社会提供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唯物史观包括了以下的重要内容: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动力

③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⑤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2.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经济基础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

主要内容:

①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

②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

③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和历史使命。

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和暂时性,为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⑤剩余价值学说为科学阐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特征提供了依据。

总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是社会主义找到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基石,从而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一系列缺陷,最终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了科学。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设想(人的自由权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形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度种种弊端的同时,也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设想和预测,其主要内容是:

1.生产的高度社会化、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的公有制

3.社会将按照预定计划自觉地组织生产,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并取消商品和货币

4.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按需分配

5.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国家也随之消亡

6.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还指出,在未来社会里,生产的社会管理必须是一种全新的人,而且它能够造就出这种新人来。

3.列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理论其革命对社会主义指导作用)

1)在落后国家建立社会主义,要客观的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

列宁认为,不经过一个实行社会主义的计算和监督的时期,即使要走到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不可能的。

有资本主义想社会主义过渡,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时期。

2)社会主义一定要建立在雄厚的物质基础上。

列宁强调解决经济人物不同于政治人、经济任务,必须依靠广大群众,采取各种调动大家积极性的措施,大力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要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列宁认为商业是千百万小农与大工业之间唯一可能的经济联系,只有抓住这个环节才能掌握整个链条

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合作社的发展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

5)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必须继承,吸收资本主义有用的东西。

6)反对官僚主义,实现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列宁认为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行充分的民主,就不可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

4.简述“斯大林模式”(特征影响)

1.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是过度地集权,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过度集权倾向。

(1)经济模式方面A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特征。

B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C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2)政治模式方面A国家行政权利凌驾于立法权力之上B苏联共产党独掌政权C个人专权

(3)文化模式方面A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党的领导人说了算B对各种文艺作品和作家,不论小说、戏剧、音乐、诗歌等,长期以来也是乱加批判、无限上纲,甚至迫害作家C盛行个人崇拜,把领袖奉若神明

国内外的某些学者对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还做出了一下内容的概括:

1)用暴力进行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但不越出用政治官僚政权代替资产阶级政权,用生产资料国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范围

2)革命的领导力量和革命后社会的支柱是铁板一快的,具有严格纪律的、等级森严的党。

党独占一切经济的,政治的以及文化的权利,把其他一切社会机构变成仅仅是党的纽带和工具。

3)即使在资产阶级完全消灭之后,国家仍然存在。

国家的新的职能是对生产实行严格的行政计划,并且完全控制一切社会政治生活。

国家虽然法定为工人阶级的专政,但是实际上是党的领袖或者一个领袖的专政。

4)新社会被解释成为集体福利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部分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异化形式仍然保留了下来

5)由于政治上和经济上实行集权主义结构,则否定多民族国家中较小民族的民族自决权,而由大民族进行统治

6)一切文化从属于政治范畴,由执政党严格控制并且进行检查。

2.斯大林模式历史作用1)斯大林模式使俄国实现了工业化2)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有利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3)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各国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3.弊端1)导致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危机2)导致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危机3)导致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不良影响和严重后果

5.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成果(民主专政十大关系关于)

在中国这样一个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为此,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肩负起历史的重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的探索过程。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初步探索

第一,《论十大关系》的理论探索成果。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报告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本国的经验,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开始突破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科学的观念或者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固有模式的束缚,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新思想,新方针和新政策,迈出了探索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与理论的第一步。

《论十大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初步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

报告中提出的新方针、新政策和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建设时间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的新发展。

第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理论探索成果。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全国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讲话对“八大”前后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及所涉及的新问题,进一步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科学的阐述。

其一,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性质、特点和运动规律。

其二,提出了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问题。

其三,论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其四,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方法。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方针的初步探索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基本方针。

其一,实现中国工业化的方针。

毛泽东明确将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列,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整个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其二,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注意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充分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其三,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

毛泽东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改革高度集中的单一经济体制的思想。

对于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问题,毛泽东指出领导干部必须以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与工人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必须改革一切不合理的束缚群众积极性的规章制度。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基本方针。

其一,民主政治建设的方针。

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又有个人。

其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共同努力,建设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其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巩固加强民族团结。

其四,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热情和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走群众路线,防止执政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第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基本方针。

其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艺术上不同的风格和形式都可以自由的获得发展,科学上不同的观点或学派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争论。

其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对于外来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其三,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

强调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比较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我党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方针和政策。

以毛泽东为第一代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艰辛探索,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制定了许多具有开创性的指导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与政策,这些新构思和新观点,这些新方针与新政策,都是在深刻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新时期的最新发展。

6.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意义(产生基础依据过去教训与实际结合结论是克服教条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过去行不通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新道路)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具有历史必然性。

(1)邓小平理论是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产物。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首要问题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在挫折中奋起,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所形成的新的时代特征,要求社会主义顺乎世界潮流,反映时代变化。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依据。

当今世界的巨大变化,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从全球的冷战对抗发展为共处竞争。

时代的变化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对外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增强与资本主义竞争的能力,向世界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邓小平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胜利前进的伟大旗帜。

学习邓小平理论,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邓小平理论是一门科学,它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已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纺织轻工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