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6666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过程精品教育docWord下载.docx

张骞这才找到了大月氏。

十多年来,大月氏这个漂移的“行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乌孙的攻击,又一次向西远徙。

后来匈奴支持乌孙远袭大月氏,大月氏被迫迁到阿姆河畔,而乌孙却在伊犁河留住下来。

自从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还由于这里土地肥沃,逐渐由游牧生活,改向农业定居,无意东还,也无意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

回国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出发时一百多人,回来的时候仅他和他的叔父两人。

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以及后来的“丝绸之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

这时,汉朝业已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进行武帝时对匈奴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

几年来汉武帝多次向张骞询问大夏等地情况,张骞着重介绍了乌孙到伊犁河畔后已经与匈奴发生矛盾的具体情况,建议招乌孙东返敦煌一带,跟汉共同抵抗匈奴。

这就是“断匈奴右臂”的著名战略。

同时,张骞也着重提出应该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

这些意见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马可·

波罗到中国

马可·

波罗这个人可要认真地说一说,因为这个人影响了好几代人前往东方。

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

他们回家后,小马可·

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

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

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马可·

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

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

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

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

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

半夜里,马可·

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

当他们找了当地派出所,当时应该叫衙门,搬来救兵,这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

马可·

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

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

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

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

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

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

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

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

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

波罗。

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

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

聪明的马可·

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

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

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

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

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

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

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

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

波罗越来越想家。

1292年春天,马可·

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

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

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

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

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

1298年,马可·

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

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

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

波罗游记》。

实际情况是不是像上面马可·

波罗所讲,不知道。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马可·

波罗当年能够给皇帝讲故事,能够讲得来让喜怒无常的皇帝都很高兴,可见他的口才之好,在讲故事的时候可能就进行过他自己的艺术加工,甚至添枝加叶、添油加醋。

后来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这作家也是善于进行艺术加工的,该方的方一点,该圆点圆一点,反正来源于生活,还要高于生活,什么比喻呀、夸张呀、借用呀修辞手法肯定用得多。

我知道《马可·

波罗游记》里有这样一句“黄金遍地、香料盈野”,这就好像现在到了上海、广州去的人回来给我们讲:

那些地方太好找钱了,到处都是钱,遍地都是机会。

但是真的到了这些地方,你才发现,怎么会到处都是钱呢?

所以马可·

波罗对东方夸张性的描述让几代人都想到东方去拣黄金和香料,别说遍地,一半的地方有黄金那就可以了。

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

在他即将去世的时候,有人就问他:

你说得那些是真的吗?

他回答:

书中说得那些实际上不及东方的一半。

我真的十分佩服马可·

波罗的“吹”功,而且至死都在“吹”。

不管如何,《马可·

波罗游记》这本欧洲的天方夜谭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

同时《马可·

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意大利的哥伦布、葡萄牙的达·

伽马、鄂本笃,英国的卡勃特、安东尼·

詹金森和约翰逊、马丁·

罗比歇等众多的航海家、旅行家、探险家读了《马可·

波罗游记》以后,纷纷东来,寻访中国,打破了中世纪西方神权统治的禁锢,大大促进了中西交通和文化交流。

因此,可以说,马可·

波罗和他的《马可·

波罗游记》给欧洲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郑和七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儿手中夺取皇位后,他的侄儿一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皇帝一直不踏实,怕侄儿重新拉来一批人回来夺皇位,就找了一位身边信任的太监三宝,就是郑和去给他找。

听人说他的侄儿下海了,就准备从海上去找。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由苏州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

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

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前任皇帝没有找到,但郑和却阴差阳错干成了另一件大事。

后来明成祖也知道侄儿应该的确死了,也不找了,但下西洋这件事情应该继续下去,于是就有了一而再,再而三地下西洋。

到郑和去世,一共七下西洋,每次都规模庞大,船多人多,而且可以称得上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特混舰队。

◆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5世纪的欧洲有两个最发达的航海国家,一个是葡萄牙,一个是西班牙。

意大利虽也有较强实力,但总不如前者。

葡萄牙的一所简陋小学校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聚精会神地听老师讲课。

教师齐美南斯五十多岁,已是满头白发。

他从小喜欢读马可·

波罗的著作,羡慕远航探险的英雄。

他常常向学生讲述探险故事,讲述马可·

波罗著作中所描写的美丽富饶的东方。

学生中有一个聪明活泼的小男孩听得入迷,举起手问:

“齐美南斯先生,请允许我提个问题。

天地有多大?

我奶奶告诉我,天圆地方对吗?

齐美南斯想了想,说: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先哲们都是这样讲的。

那男孩子望了望老师,用两只胳膊围拢成一个圆圈,然后放在四方的桌子上,一边比划一边说:

“先生,您看。

如果我的胳膊围成的圆形好比天,那下面的桌子就是地——天圆地方。

这圆和方扣不到一起,那四个角又是什么呢?

老师望着桌子的四个角,说:

“是呀,是呀,这四个角怎么解释?

它上边不是天,是什么呢?

那男孩子似乎还有问题要问,可下课铃声响了。

老师鼓励他说:

“你提的问题,我无法回答,别人可能也无法回答。

还是你自己好好想想,自己回答吧。

我老了,不然我会走到那角上去看一看的!

这个男孩子就是后来的航海家迪亚士。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接受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命令,从里斯本出发,率领两条各载100吨的双桅大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

1488年3月12日,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纹徽、十字架等等,以纪念这一发现。

1488年12月,船队在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航行之后,安全回到里斯本。

这是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一次突破。

葡萄牙国王认识到发现非洲南端的重要性,到东方有了希望,因此命名为好望角。

迪亚士受到了国王的嘉奖。

◆达·

伽马开辟印度洋航线

达·

伽马系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14—15世纪时的西欧,发展迅速,对外贸易交流也发展起来。

由于《马可·

波罗游记》对中国和印度的精彩描述,使西方人认为东方遍地是黄金、财宝。

然而原有的东西方贸易商路却被阿拉伯人控制着。

为了满足自己对黄金的贪欲,欧洲的封建主、商人、航海家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远航大西洋去开辟到东方的新航路。

1497年7月8日,达·

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率领四艘船共计140多水手,由首都里斯本启航,踏上了去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

开始他循着10年前迪亚士发现好望角的航路,迂回曲折地驶向东方。

水手们历尽千辛万苦,在足足航行了将近4个月时间和4500多海里之后,来到了与好望角毗邻的圣赫勒章湾,看到了一片陆地。

向前将遇到可怕的暴风袭击,水手们无意继续航行,纷纷要求返回里斯本,而此时达·

伽马则执意向前,宣称不找到印度他是决不会罢休的。

圣诞节前夕,达·

伽达率领的船队终于闯出了惊涛骇浪的海域,统过了好望角驶进了西印度洋的非洲海岸。

1498年5月20日达·

伽马一行到达印度南部大商港卡利卡特。

而该港口正好是半个多世纪以前,是我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所经过和停泊的地方。

1499年9月达·

伽马带着剩下一半的船员胜利地回到了里斯本。

伽马先后三次到达印度,最后一次是在1524年,被任命为葡属印度总督,3个月后染病去世。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

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哥伦布十分崇拜曾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他读过《马可·

波罗游记》,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

当时,地圆说已经很盛行,哥伦布也深信不疑。

他先后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国王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都遭拒绝。

一方面,地圆说的理论尚不十分完备,许多人不相信,把哥伦布看成江湖骗子。

一次,在西班牙关于哥伦布计划的专门的审查委员会上,一位委员问哥伦布:

即使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回到出发港,那么有一段航行必然是从地球下面向上爬坡,帆船怎么能爬上来呢?

对此问题,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哥伦布也只有语塞。

另一方面,当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物质财富需求除传统的丝绸、瓷器、茶叶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黄金。

其中香料是欧洲人起居生活和饮食烹调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产。

当时,这些商品主要经传统的海、陆联运商路运输。

经营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团也极力反对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计划。

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到处游说了十几年。

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后慧眼识英雄,她说服了国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钱资助哥伦布,使哥伦布的计划才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

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没有发现陆地,船员们都要求返航,哥伦布也不想走了,也想回家了,但他和船员商定,如果明天早晨还没有发现陆地就返航,船员们同意了。

就1492年10月12日凌晨,站在船最高处的瞭望员惊叫:

“陆地!

陆地!

”,船员们都认为这个瞭望员又在发神经了,因为这样的经验惊叫都不下十次了。

但是,这一次千真万确,前方的确是陆地,终于发现陆地了,满船的人都在一起又唱又跳。

哥伦布认为到达了印度。

后来知道,哥伦布登上的这块土地,属于现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马群岛,他当时为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哥伦布前后三次到达了美洲大陆,但他至死都不知道他到达的不是印度,却是一块当时没有被发现的新大陆。

后来,一个叫做亚美利哥的意大利航海家,经过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伦布到达的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个原来不为人知的新的大陆。

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但是,这块大陆却用证实它是新大陆的人的名字命了名:

亚美利加洲。

◆麦哲伦船队环游地球

(略)

◆加加林太空行走

1959年10月,前苏联首位宇航员的选拔工作在全国展开。

加加林从3400多名35岁以下的空军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20名入选者中的一员,并于1960年3月被送往莫斯科,开始在前苏联宇航员训练中心接受培训。

在训练中,加加林凭借其坚定的信念、优秀的体质、乐观主义精神和过人的机智成为前苏联第一名宇航员。

当时的第一名宇航员其实不是加加林,已经另有其人,而这个加加林在一次看设计师设计飞船的现场,请求让他进去试坐一下飞船,设计师同意了。

这个加加林,就脱掉了鞋子,穿着袜子进入了飞船内,他十分爱惜这座飞船,这让设计师非常感动。

后来,设计师指名要加加林来完成这一次飞行任务。

在关键时刻,良好的行为习惯成就了加加林。

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上午9时零7分,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克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返回地球时,飞船于监控中心失去了联系,飞船重重的摔回了地球,加加林满身鲜血的爬出了飞船,但他很高兴,虽然惊险,但是终于活着回来了。

加加林于上午10时55分返回,降落在萨拉托夫州斯梅洛夫卡村地区,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他驾驶的东方1号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就在他的108分钟的飞行过程中,加加林由上尉荣升为少校。

加加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宇宙飞行后,全世界都对他挥手致敬,莫斯科以极其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的航天英雄:

礼炮在轰鸣,欢腾的人群在喊叫,豪华的护送队,为加加林加冕大大小小的国家勋章。

在这次历史性的飞行之后,加加林荣获列宁勋章并被授予“苏联英雄”和“苏联宇航员”称号,并曾多次出国,访问过27个国家,22个城市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

1962年,加加林当选为第六届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

1964年11月任苏联—古巴友好协会理事会主席。

◆阿波罗计划(ApolloProject),

又称阿波罗工程,是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从事的一系列载人登月飞行任务。

1969年7月16日,巨大的“土星5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飞船从美国肯尼迪角发射场点火升空,开始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太空征程。

美国宇航员尼尔·

阿姆斯特朗、埃德温·

奥尔德林、迈克尔·

科林斯驾驶着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跨过38万公里的征程,承载着全人类的梦想踏上了月球表面。

这确实是一个人的小小一步,但是整个人类的伟大一步。

他们见证了从地球到月球梦想的实现,这一步跨过了5000年的时光。

美国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组织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或称“阿波罗”计划。

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成就。

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

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

◆航天飞机上天

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从拜科努尔航天中心首次发射升空,47分钟后进入距地面

250公里的圆形轨道。

它绕地球飞行两圈,在太空遨游三小时后,按预定计划于

9时25分安全返航,准确降落在离发射点12公里外的混凝土跑道上,完成了一次无人驾驶的试验飞行。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大小与普通大型客机相差无几,外形同美国航天飞机相仿,机翼呈三角形。

机长36米、高16米,翼展24米,机身直径5.6米,起飞重量105吨,返回后着陆重量为82吨。

它有一个长18.3米、直径

4.7米的大型货舱,能把30吨货物送上近地轨道,将20吨货物运回地面。

头部有一容积70立方米的乘员座舱,可乘10人,设计飞行寿命100次。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完全靠地面控制中心遥控机上电脑系统,在无人驾驶的条件下自动返航并准确降落在狭长跑道上,其难度要比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有人驾驶试飞大得多。

首先,暴风雪号的主发动机不是装在航天飞机尾部,而是装在能源号火箭上。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航天飞机的入轨重量,同时腾出位置安装小型机动飞行发动机和减速制动伞。

其次,暴风雪号着陆时,可用尾部的小型发动机做有动力的机动飞行,安全准确地降落在狭长跑道上,万一着陆姿态不佳,还可以将航天飞机升起来进行第二次着陆,从而提高了可靠性。

而美国航天飞机靠无动力滑翔着陆只能一次成功。

第三,暴风雪号能像普通飞机那样借助副翼、操纵舵和空气制动器来控制在大气层内滑行,还准备有减速制动伞,在降落滑跑过程中当速度减慢到

50公里/小时时自动弹出,使航天飞机在较短距离内停下来。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也经历过不少挫折,苏联经历过火箭爆炸事故,美国经历过航天飞机爆炸事故等等,但这一切没有阻止人类探索自然,航向太空的步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