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874295 上传时间:2023-01-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0.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二说课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赏析第六自然段,理解《采莲赋》作用。

现在我着重讲讲第一课时。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以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被毛泽东称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这一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凸显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2、自读课文,初步感知第二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这一部分大约需十五六分钟的时间。

是这一堂课中占时较多的一部分。

《荷塘月色》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设计这一步骤旨在通过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诵读,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巴金先生说过:

“写吧,只有写,才会写。

”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

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3、仔细品读,把握感情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段来读。

在我设想中,学生选四、五自然段及《采莲赋》这一段的比较多。

若有学生提到自己比较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我想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设计几个问题:

为什么喜欢这一段文字?

它与全文的中心是否协调等等,引导学生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以《采莲赋》为切入口是因为

(一)这一段文字比较绮丽,学生大都比较感兴趣;

(二)理解《采莲赋》在本文中的作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分歧比较大,以此为切入点既可激发学生兴趣,顺势导入对本课的理解,又能初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一箭双雕。

当然,课堂是生成的。

这只是事先的一种设想。

如若学生未提及《采莲赋》这一段,教师应善于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抓住学生发言的闪光点,或切入对精彩语段的品味,或是对写作手法的揣摩。

4、赏析语段,品味语言在把握全文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请同学找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精彩语段四、五、六自然段,引导学生欣赏朱自清笔下荷塘和月色的幽美,体会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高超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语言特色。

请喜欢第四自然段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宽松的氛围与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能够大胆发言的催化剂,因此,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要给以热烈的鼓励,并予以适当的点拨。

学生的发言不可能尽善尽美,一味表扬鼓励而缺少点拨与指正,容易使课堂流于平面,从而使学生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因此,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应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试举几例: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很少用裙子来比喻叶子,这里裙子与叶子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引导学生注意“亭亭的舞女”这个修饰语,找出相似点,并学习用比较法揣摩语言)

(2)如果把“曲曲折折”换成“曲折”好不好?

(引导学生用替换法揣摩语言)

(3)这里写的是月下的荷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月亮的影子?

(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结合)(4)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

(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5)一个人在这月夜,能够如此细致地欣赏这样的美景,他的心情如何?

(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以上所启发引导的地方,在备课之时皆已储存,到了课上再随机使用。

这些问题的设置,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叠字叠句的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这三方面赏析文章。

这些问题有学生未发现的,有已发现而仍用心不细的,可从不同角度发问。

设计这些问题既是紧紧扣住课文揣摩语言,其次,问题本身也起一些示范作用,教给学生一些揣摩语言的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自然段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试着对第五自然段从语言、情感、描写角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特别对于这一段中几个动词的使用如学生在论述中未触及,教师可结合课后习题二予以适当点拨。

在这一环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一教学步骤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与教师的示范提问突破本课重点,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的方法,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而不仅仅只是“授之以鱼”。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2、完成课后习题二。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五本书中,仅设有2个单元的现当代散文。

必修一的第三个单元是写人记事的散文;

必修2第一单元是写景状物的散文。

共有6篇文章,(纪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秋绿记》)〈故都的秋〉属于后者。

相对于老教材,所选散文篇章比例有所下降。

那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课本所选经典篇章的学习,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

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

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三)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2、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他们对对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并不陌生,读懂文章内容不是难事。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对于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鉴赏,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能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更难。

(二)学习方法编者要求阅读这一类写景抒情散文,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写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对于文中精彩的语句,不妨做一些圈点批注,写下你的心得;

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三、说教法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规律和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

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

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

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关于秋的景色图片和诗文展示几幅关于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感受。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充分利用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2)学生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

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3)图片画面优美,形象直观,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教师展示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才有明确的方向。

2、整体感知听朗读录音

(1)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学生可以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好的诵读、美读能将学生带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

(3)来自网上下载,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控制,使用方便。

另一个设计思路是制成FLASH朗读课件,声音配以不断变换的画面,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吸引学生,直观感受也更加强烈,但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

因此我只使用了声音文件。

(4)显示思考题,节省时间,使学生在听读时有更强的针对性。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刘禹锡)

【名篇参考】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学生通过上述图文的欣赏,自然会沉静在秋意之中,对本文会产生浓厚的求知欲。

这时候,我就说:

这些佳句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

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鲜明的个性,选择了独特视角,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创作了一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

秋意如何?

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

屏幕显示课题和作者。

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3、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及有关课文意境画面。

进入教学第二步骤。

听完朗读之后,下面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整体感知作品。

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结合作者思想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在领读、试读、自由读之后,可安排五幅秋景的重点读。

时间分配为18分钟。

读完以后,抓住“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提问:

“秋味”是什么?

“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

自然就把学生引入学法指导的第二个环节,即教学过程的第三个步骤:

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走近大师,走进作品。

学生找出相应的词语后,屏幕显示“清、静、悲凉”,并进一步说明:

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

“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屏幕显示:

“客观实景、主观情感”。

4、接着继续提问:

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速读课文,读后,自由发言。

最后,多媒体展示明确“五幅秋景图”:

秋晨院落;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秋枣日胜果。

以上为整体把握,4分钟时间。

5、然后,我设计三个问题,屏幕显示,让学生分组讨论。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作者对故都的秋,态度如何呢?

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

为什么?

这一过程着重解读其人文内涵,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我基本上安排15分钟的时间。

在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分工与合作,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课前收集了解到的资料,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深切体会作者对故都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分组讨论之后,由组长概括发言,而后我作简要点评。

如: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情画意总关情。

对于同一轮明月,高兴的人写她,她在笑;

忧郁的人写她,她在愁;

怒不可遏的人写她,她简直就是一张气得苍白的脸,青筋暴跳、立目横眉。

是否合乎心境是选景的主要标准。

正所谓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这故都的秋乃是作者心中之秋。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作者不写北平的宫殿庙宇、亭台楼阁,而是写百姓家院、普通街道所见之景,写下层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表明其审美眼光是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足见其平民意识。

郁达夫从生活中体会到许多悲苦和忧愁但他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着一颗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态度和眼光观察故都的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美好的一面。

明确其人文精神。

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

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苦淡。

但字里行间却流露着对生命的追问。

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

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

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

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讨论完以后,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情感“思想苦闷不甘沉沦”。

完成了以上三个步骤,基本上完成了教学任务。

下面再用3分钟布置拓展学习内容和安排结束语。

下面进入教教学的第四个环节:

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这个环节也就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研究范围,拓展课外研究性学习内容。

我先示范性地提出有关《故都的秋》拓展课外的研究性命题,比如:

《故都的秋》的诗化表现。

文人眼中的秋。

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命题或自己另外命题研究学习。

在完成上面第四个步骤之后,就完成了整堂课。

我的结束语是这样的:

同学们,今天在郁达夫先生展现的一个秋天的背景里,我们以朗读的方式,自主合作地去感悟,去揣摩,走进故都的秋,现在走出故都的秋,在网络环境中,老师希望大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解读更多的名家名篇名作。

最后我简要说说板书设计:

首先导入课文之后,打出题目,作者字幕。

接着在整体感知之后,显示五幅图景的概括性文字和三种情感的字幕。

进一步明确后,打出“客观实景”和“主观情感”字幕,分别放在五幅图景和三种情感的上面,形成概括性对比。

在深入研读讨论作者人文精神之后,打出“思想苦闷,不甘沉沦”字幕,放置“郁达夫”字幕的下方,凸现人文精神,以强调作品的魅力。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重点突出,一目了然。

《囚绿记》说课稿【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囚绿记》是我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陆蠡在抗日战争爆发后写成的一篇咏物抒情的散文。

课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的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而《囚绿记》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

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所以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对其鉴赏,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实现课标的教学目标,不可忽视。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过程和方法】指导学生圈点批注,学习从文章标题和重点语句入手鉴赏写景状物的散文。

【确定目标的依据】新课程下的教学理念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我在课堂上对教材的处理做了大胆的突破,不是像以往分析课文那样的面面俱到,而是抓住标题和文中的几个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批注来研读,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侧重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利用四十五钟时间让学生学到一点对自己的发展有用的东西。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本文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基于对学情的考虑,学生在圈点时往往抓不住要点,在批注当中往往只有表面的认识,不能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思考与联想,在语言表达方面许多同学也不能做到准确完整,因此,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落到实处,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学生上高一以来,老师就已经有意识地引导他们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预习课文,但是对这一学习方法没有进行系统的介绍,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圈点时往往捕捉不到重点词句,批注时也缺少个性表现,语言表述也难以做到准确、完整。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调节:

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充分肯定其发现与感悟,如果学生表述不全,应帮其分析思路特点,给予其正确的认知指导,使学生既有学习的信心又能接受理性的建议。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

指导学生由题入文,解题、猜题,整体把握全文,然后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以此为突破口来实现对文章内容、情感、思想意义及艺术特色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解文意、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掌握圈点批注的品文方法,形成阅读的能力,再通过迁移练习来巩固、训练、提高。

【教学方法及手段 

】依据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老师先用示范引导学生圈点批注和探究问题,然后学生课堂训练并互动交流,老师分析小结后再让学生迁移训练并展示、交流成果。

每个学生在情感、经验、阅历、知识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着差异性,而阅读教学又是学生、老师、教材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圈点批注和问题探究的方法最能体现对话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阅读方法上的难题。

这种方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个体阅读,尊重了学生交流发表探究成果的心理需求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

老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又是一个指导者。

【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

在回顾前边学过的两篇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之后,引出《囚绿记》,指出:

这篇文章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高中阶段再学,会有什么收获呢?

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标——学习由题入文和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二〉品析文章标题:

先例举几篇已经学过的课文标题,分析其对理解全文的作用,再让学生探讨本文为什么要以“囚绿记”为题目。

让学生明白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由题入文是很有用的读书方法。

之后指出要想对题目理解得深刻,还是要回到文章中,结合作者、背景和文字信息综合分析而过渡到下一环节。

〈三〉学习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老师先对学生提出读书要求:

《囚绿记》一文重点描写的情节是“囚绿”,要把握作者囚绿的原因,应注意文中哪些语言信息?

请你找出来并做批注。

然后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批注,必要时小组讨论,完成后在全班交流圈点与批注情况,老师引导小结,告诉学生在赏析文章时要抓住重点问题,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圈点批注,可以做到对信息筛选整合,最终解决问题。

并指出圈点时要注意语句之间的关联,批注时要做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还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之后再引导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写景句,揭示背景与主旨的语句和自己最喜欢的语句挑出来批注,互相交流后老师归纳小结:

圈点批注时要抓住重点语句,这些重点语句对我们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文章的艺术特点都很有帮助。

这样的语句有文眼句、主旨句、接榫句、警策句、情感共鸣句等,同时指出抓重点词语的道理是一样的。

整个过程先由学生练习、活动,然后老师发现问题,指导总结,再由学生练习、交流,老师指导、评价、总结后转入下一环节的迁移巩固练习。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和老师的指导作用。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如标题和重点语句来理解文章的方法,还学习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可以用在各种体裁的文章阅读中。

同时,我们从作者描写的“常春藤”“油菜花”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