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794331 上传时间:2023-01-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确中医用药规则能使药物直达病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二。

治法是针对临床证候所采取的治疗大法,临床证候的复杂性决定了治法的多样性,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将诸多治法概括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

1汗法

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

使用汗法要注意:

辨清病邪的性质;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兼顾兼夹病证;

不宜久煎。

2吐法

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于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吐出之证。

使用吐法要注意:

病位居上、病势急迫、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

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

吐后应调养脾胃。

3下法

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

适用于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使用下法要注意:

辨清病情之属性;

中病即止、xx正气。

4和法

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

使用和法要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

5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

使用清法要注意:

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6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

使用温法要注意: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

“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7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使用消法要注意:

与下法区别应用;

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8补法

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种治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

使用补法要注意:

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上述八种治法,适应了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证候。

但病情往往是复杂的,不是单独一法所能奏效,常须数种方法配合运用,才能照顾全面。

所以虽为八法,但配合之后变化多端。

正如《医学心悟》中说:

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五脏六腑辨证用药经验整理

心与小肠

一、心气虚与心xx

包括某些虚弱病症,神经官能症,心绞痛,心梗、心律不齐,心衰,休克等病症,具有以下征候者。

主症:

心气虚则心悸、气短、自汗,活动时加重,胸前憋闷,面色晄白;

苔白,舌质淡,脉细弱或结代。

心阳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又出现畏寒肢冷症状。

严重则发生心阳虚脱,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病机:

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时,心肌鼓动血脉力弱,心搏加快,故心悸气短,脉细弱。

心阳不振时阳气不通,心脉痹阻,故心胸憋闷;

阳气不达于面,故面色晄白。

心气不足,卫外之气不固,则自汗。

气来不匀,则脉结代。

阳气不达于肌表,则形寒。

心阳虚脱时,心液随阳外溢,则大汗淋漓;

神失所主,故昏迷不醒;

阳气不达于四肢,故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

补心气、xx心阳、xx。

药物:

补心气:

人参、党参、黄芪、西洋参、太子参。

人参能使真气起于无有之乡。

xx心阳:

附子、肉桂、干姜,久病用吴茱萸。

安心神:

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龙骨、牡蛎、龙齿、朱砂、琥珀、磁石。

随症加减:

心悸用人参,心胸闷痛加元胡、桃仁、红花;

多汗用龙骨、牡蛎、五味子;

不眠加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

水肿加茯苓、泽泻、牛膝、车前子、猪苓。

方药举例:

心气虚用四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心慌重用人参20克,心阳虚加附子15克,心阳虚浮肿合五苓散。

心阳虚脱用参附汤,人参50克、附子20克。

二、心xx与心血虚

包括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贫血,白细胞低下,血小板减少等。

心悸心烦,健忘,失眠多梦,脉象细弱为心血虚;

兼有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烂为心阴虚。

心血虚,舌质淡白,面色萎黄、或苍白。

心血虚,血不外荣,则舌质淡白,面色萎黄、或苍白;

心血不足时心阳偏亢,血热流速快,则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口干,舌干尖赤或口舌糜烂。

心血虚,神不内守,故失眠多梦;

入睡后,阳附于阴,阴虚,阳无所附,津液随阳外泄而为盗汗。

补血、滋阴、xx

补血:

用四物汤,补血生血重用地黄、白芍各50克,生精血;

活血补血重用当归、川芎各30—50克,但重用当归30—100克,则出现缓泻,因此,不是血虚便秘,当归、川芎用25—30克;

白细胞低,加阿胶以补胶原蛋白。

滋阴:

用生地、玄参、丹皮、天冬、麦冬。

重者用水牛角、牛黄。

xx:

用茯神、远志、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龙骨、牡蛎、龙齿、朱砂、琥珀。

心烦加栀子,口舌生疮、糜烂加灯心草、竹叶、木通、黄连;

盗汗加龙骨、牡蛎、麻黄根、低热加地骨皮、青蒿。

心阴虚用地骨皮饮,心阴虚失眠用天王补心丹。

三、心火上炎

包括舌炎、舌体糜烂、口腔溃疡、支原体感染、血热、病毒性心肌炎,不明原因低烧。

以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五心烦热为主症。

或见夜寐不安,口渴思饮,尿黄、尿痛。

苔黄,脉数。

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舌体糜烂或溃疡;

心火内炽,则烦热不眠;

热伤津液,则口渴思饮;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移于小肠,则尿黄、尿痛;

苔黄,脉数无力,为阴虚内热之象。

清心泻火

用生地、玄参、天冬、麦冬、牡丹皮。

清火:

用竹叶、莲子蕊;

重者用黄连、栀子,芦根、茅根。

口渴思饮用天花粉、生地、玄参、麦冬;

舌疮重者加连翘、青黛、板蓝根、木通。

一般用导赤散加减。

竹甘通地。

竹叶、甘草、木通、生地黄。

四、胸阳不振、心血瘀阻

常见于重症心律失常、心绞痛、心梗。

也见于一些疾病晚期。

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心悸怔忡,脉象涩结;

重者面色青紫,舌质紫黯,口唇手足青紫,四肢冰冷,昏厥,脉微欲绝,为心元暴脱。

病机:

胸阳不足,血行障碍,心脉痹阻,故有心前区或胸骨后刺痛或闷痛,心悸怔忡,脉象涩结;

四肢冷,脉微细欲绝,为阳气不达于四肢所致。

活血化瘀,大补元气。

活血化瘀:

用桃仁、红花、水蛭、赤芍、丹参、郁金。

代表方剂用血府逐瘀汤。

治疗心悸怔忡:

大补元气用人参。

四肢发冷加附子,代表方剂用参附汤;

脉微欲绝,人参重用到50克,党参重用到300克。

五、痰迷心窍:

患者脑血管意外,中风、脑卒中、脑出血多数此症。

意识朦胧,甚至昏迷不醒人事,喉中有痰声噜噜,苔白腻,脉象滑数、弦滑。

心主神志,痰蒙清窍心脑,产生神智障碍,故有朦胧、昏迷不醒。

滑脉主痰,故脉滑;

数脉主热,患者发热,弦细相兼而数,主病位在脑。

涤痰开窍,清热。

清热开窍用安宫丸。

涤痰:

用贝母、天竺黄、胆南星、竹沥;

化寒痰用陈皮、半夏、远志、天南星。

开窍:

用石菖蒲、郁金。

丸散可用麝香、冰片

寒痰代表方药:

涤痰汤、苏合香丸。

清热代表方剂:

清瘟败毒饮。

六、痰火扰心:

主要是神智疾病,西医的精神分裂症、癔病、躁狂状态。

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妄躁动,怒目而视,打人毁物,幻听、幻视,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弦数。

痰火扰心,则神智错乱;

火属阳,阳主动,故表现为兴奋状态(亢进);

怒目而视,打人骂人,幻听幻视,是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扰乱轻窍(心神)所致。

苔黄腻,舌尖红是火盛;

脉滑为痰,脉数为热,脉弦为肝火,弦滑数相兼,为病位在脑。

清热化痰开窍。

用礞石滚痰丸,安宫丸加减。

清热:

用黄芩、黄连。

泻肝火:

用龙胆草、柴胡、黄芩、生牡蛎。

滋阴凉血:

用玄参、生地、丹皮、水牛角。

化痰:

用竹茹、川贝母、胆南星、半夏。

安神:

用朱砂、琥珀、远志。

七、小肠气痛

西医的肠痉挛、疝气。

小腹绞痛,胀痛,肠鸣,排气则舒,或者阴囊疝痛,苔白,脉弦。

小肠之气,感受寒凉,寒性收引则疼痛;

腹胀肠鸣,则气滞,排气则舒是气滞暂通,而症状缓解。

小肠下坠阴囊,是疝气作痛。

苔白为寒,脉弦为痛。

行气止痛

理气:

用枳实、枳壳、厚朴、木香、陈皮。

疝气:

用吴茱萸、青皮、乌药、川楝子。

止痛:

用元胡。

疝气加橘核、荔枝核。

寒甚加附子、肉桂、补骨脂。

肝与胆

一、肝郁气滞(肝气不舒)包括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胆囊炎、小叶乳腺增生,月经前后不定期,胆结石等。

常见两胁胀痛或窜痛,胸闷不舒。

胸胁乳房小腹胀痛。

伴随呕逆吐酸、食欲不振、腹痛腹泻、周身窜痛,咽中有物梗塞、癥瘕积聚(癥瘕都是坚硬不移的肿块,常见肝脾肿大、肠痉挛;

瘕聚,都聚散无常)、月经不调等。

苔白,脉弦。

尤其左关弦。

情志不舒,恼怒伤肝,引起肝气郁结,性失调达,故出现两胁胀痛、窜痛,胸闷不舒,且疼痛长随情绪变化而增减。

肝气上窜于咽喉,与痰互结,则咽中似物梗塞。

肝气横逆,克脾土,侵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脘痛、呕逆吐酸,食欲不振;

脾气失和则腹痛腹泻。

“气行则血行,气滞血亦滞”,肝气郁结产生气滞血瘀,则胁部刺痛不移,,逐渐产生癥瘕积聚。

肝脉与冲脉相连,冲脉主月经,故肝郁气滞能引起月经不调。

疏肝理气

疏肝:

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

胁痛重加元胡、川楝子。

肝气犯胃用木香、佛手。

呕逆用悬覆代赭汤;

吐酸用黄连、吴茱萸、乌贼骨;

腹胀重加厚朴、枳实、枳壳;

腹泻加苍术、白术、茯苓、诃子;

肝脾肿大加桃仁、红花、丹参,重者加三棱、莪术、鳖甲、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八月札。

男用柴胡舒肝丸、女用逍遥散加减。

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或者四七汤。

二、肝经实火

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症、上消化道出血、胆石症、鼻衄、急性结膜炎。

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急躁易怒,面红目赤,胁肋灼痛,甚至吐血衄血。

兼见尿黄赤,口苦便干,苔黄,脉弦数。

肝火上攻于头,则头痛眩晕,面红目赤。

胆经布于耳,肝与胆相表里,肝有病则胆受之,肝火循经上入于耳,则耳鸣耳聋,其特点为突然发作,鸣声如潮。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化火,扰及两胁则胁肋灼痛;

肝火上炎灼伤络脉,可骤然吐血衄血,舌质红,苔黄,苔黄腻,脉弦数,为肝火旺盛之象。

清肝泻火

1、清肝药:

肝火上升于头部轻者用桑叶、菊花。

上升于目用草决明、青葙子、菊花、木贼、夏枯球。

2、泻肝火药:

肝火重者用龙胆草、栀子、黄芩、连翘。

3、随症加药:

吐血衄血加仙鹤草、白茅根、丹皮、藕节、小蓟。

头痛头晕加龙骨、牡蛎。

便秘加芦荟、大黄。

血压高加钩藤、菊花、夏枯草、槐角、草决明、青木香、桑寄生、杜仲炭、牛膝。

一般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生地、当归、牛膝。

三、阴虚肝旺

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眼科疾病。

头痛眩晕,烦躁易怒,颧红,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或细数无力。

或见耳鸣耳聋,麻木、震颤,眼干,口燥咽干,面部烘热,腰酸腿软,少寐多梦。

肝阴不足,则肝阳上亢,肾阴不足,也导致肝阳上亢。

肝阳上亢,则头痛头晕、眩晕,烦躁易怒。

阴虚生内热,则颧红、五心烦热。

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能上充于耳,则耳鸣耳聋。

肝阴不足,不能濡养筋脉,则肢体麻木、甚至震颤。

口燥咽干,面部烘热,都是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之证。

肝属木,木生火,火属心,心火内扰神明,则少寐多梦。

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虚,则有腰膝酸软。

肝经实火与阴虚肝旺虽然都有头晕头痛、耳鸣耳聋,但前者常突然发病,来势较急,症状明显;

后者则逐渐产生,症状较轻;

前者有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滑数的实火现象;

后者有颧红、五心烦热,脉象虚数无力、细数而软。

等虚火现象。

滋阴、平肝、潜阳

1、滋肝阴:

生地、玄参、天冬、麦冬、枸杞、山萸肉、何首乌、女贞子。

2、补肝血:

当归、川芎、阿胶、地黄、白芍、鸡血藤。

3、平肝潜阳:

平肝用天麻、钩藤、僵蚕、菊花,潜阳用生龙骨、生牡蛎、生石决明、煅磁石、紫贝齿。

4、随症加减:

眼干加菊花、草决明、枸杞;

口燥咽干加天花粉、石斛、麦冬;

麻木震颤加钩藤、僵蚕、鸡血藤。

一般用杞菊地黄汤加减。

熟地、枸杞、茯苓、丹皮、泽泻、菊花、钩藤。

四:

肝风内功

1、热动肝风(热极生风)

见于高热惊厥。

高热、抽搐、甚至神志昏迷。

舌质红,脉弦数。

热极生风,出现肢体抽搐,两眼上翻。

常见于婴幼儿。

热扰心神,则神志昏迷。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清热熄风

(1)、熄风:

轻者用钩藤、僵蚕、地龙;

重者用全蝎、蜈蚣,高热不退并发抽搐者用羚羊角粉。

(2)、清热:

清热泻火药:

生石膏、寒水石、知母、黄连、栀子。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青黛。

(3)、随症加减:

昏迷,加菖蒲、郁金。

一般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知母、生地、玄参、栀子、连翘、钩藤。

重者用用羚羊钩藤汤加蝎尾粉、钩藤、生地、水牛角丝、玳瑁、菊花、羚羊角丝。

2、阴虚阳亢、肝风内动

常见于脑溢血、高血压脑病。

素有头痛、眩晕、麻木,突然昏厥,抽搐,或口眼歪斜,偏瘫。

舌质红,脉弦细。

病位较浅、病情轻者,只出现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肢体麻木或偏瘫。

病位较深、病情重者,除以上症状外,尚有神志不清或昏迷。

中风时常伴随喉中痰鸣、舌苔滑腻。

有的连续几天不省人事,最后死亡。

重者,脉象弦滑、促、代。

素体阴虚,肝阳易亢,化火生风,风火交煽,挟痰上扰,蒙蔽清窍,则神志昏迷,流窜于经络,则肢体麻木;

风痰阻于脉络,气血流通不畅,则口眼歪斜,舌强不语或偏瘫。

舌质红,脉弦细,或弦细数软无力,均属阴虚肝旺之象。

一旦弦滑、促、代,则有危险。

滋阴平肝、熄风开窍

一般用镇肝熄风汤加减:

生龟板、生牡蛎、生赭石、生地、玄参、丹皮、怀牛膝、石菖蒲。

眩晕加磁石、生石决明;

痰多加半夏、胆南星;

抽搐、痉挛加僵蚕、全蝎、地龙、羚羊角丝;

昏迷加石菖蒲、郁金。

后遗症期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四、寒滞肝脉

睾丸、附睾疾患,疝气。

女子宫寒、产后风湿久病。

少腹胀痛,睾丸坠胀,或阴囊回缩。

少腹胀痛长牵引睾丸,坠胀剧痛,受寒则重,得热则缓,或见畏寒肢冷。

女小腹凉、痛、胀,牵引腰部,下肢冰冷,风吹则过,如穿透感,或下肢关节痛。

或者长期胃痛、久病后心脏疾患,头顶痛。

女30—40岁见部分子宫、附件肿瘤患者(久病)。

寒浸肝脉,寒从足起,久病入厥阴经,导致寒者凝滞变化诸症,一派寒象,误诊纷纭。

温肝散寒、理气补肾。

1、温肝:

以理气为主用青皮、小茴香、乌药。

以散寒为主,五药联手,附子、肉桂、补骨脂、杜仲炭、吴茱萸。

2、补肾用山芋、山药、熟地,补五老虚损用玉竹、黄精、仙茅、巴戟肉、肉苁蓉。

少腹或睾丸疼痛,重用川楝子、元胡。

疝气或附睾肿痛加橘核、荔枝核。

教材用暖肝煎:

当归、小茴香、乌药、肉桂、茯苓、荔枝核。

常用右归饮、金匮肾气、吴茱萸汤加减。

女用陈自明温经汤合上药。

五、肝胆湿热

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和胰腺肿瘤出现感染。

巩膜皮肤发黄,色泽鲜明,胁痛较著,尿少黄赤,或见发热口渴,恶心呕吐,食少腹胀。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者滑数,左关滑。

脾胃运化失常,湿浊内生,湿郁化热,蕴结于肝胆,致使胆汁外溢,浸及肌肤,发生黄疸。

湿热犯胃,则恶心呕吐,食少腹胀(肝功能不好)。

热邪灼伤津液,则发热口渴,尿少而黄赤。

湿热蕴结,则舌红苔黄腻。

脉弦数为肝胆热盛之象。

本证胁痛显著,而脾经湿热则消化道症状严重。

清热利湿

1、清热:

清热利湿常用茵陈,清热燥湿常用黄芩、栀子、黄连、黄柏。

2、利湿:

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

恶心呕吐加藿香、佩兰、竹茹;

胁痛加川楝子、元胡;

腹胀加大腹皮;

热重加蒲公英、、双花、连翘、板蓝根;

湿重加苍术、车前子;

便秘加大黄,胆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虎杖。

一般用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栀子、大黄、茯苓、车前子、龙胆草、木通。

结石用大柴胡汤加减。

脾与胃

一、脾胃虚弱(脾气虚、胃气虚)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结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胃神经官能症,肠结核、慢性肝炎、肝硬化、放化疗后不能饮食。

面色萎黄,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胃脘满闷,嗳气吐酸,胃痛喜按,食后痛减,腹胀便溏。

舌淡苔白,脉象细、弱、濡软。

或见呕吐、浮肿。

(脾虚三大主症:

腹胀、便溏、食少纳呆)。

脾有病,则胃受之,脾胃虚弱,即脾气虚及胃气虚同时出现,但也有单独出现者。

胃主受纳,胃气虚则胃纳减少;

胃气主降,胃虚失其和降反而上逆,则嗳气吐酸,胃痛喜按,得食痛减,均为虚象。

脾主运化,脾虚则运化失常,出现食后胃脘满闷,腹胀便溏。

脾胃气虚水谷化生精微减少,则面色萎黄,倦怠无力。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浮肿。

舌质淡,苔白,脉脉象细、弱、濡软,均属气虚之象。

健脾和胃

1、健脾:

人参、党参、茯苓、山药、炒薏苡仁。

2、和胃:

陈皮、木香、法半夏、阳春砂、白蔻、草寇。

3、随症加减:

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砂仁;

吐酸加乌贼骨;

呕吐加生姜、半夏、竹茹;

胃脘痛加白芍、甘草;

腹胀加厚朴、木香;

便溏加赤石脂、诃子。

一般脾胃虚弱用四君子汤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脾虚重者用参苓白术散。

二、脾胃虚寒

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妇女白带过多。

腹胀、便溏、食少纳呆三大主症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寒症,就是虚寒。

胃腹隐隐作痛,喜热喜按,口泛清水,呃逆呕吐,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久泄不止,肢冷乏力。

或见尿少浮肿,皮肤萎黄而晦暗,白带清稀而多。

舌质淡,苔白滑或白腻,脉沉细而迟软无力。

或脉右关弱,六脉迟。

脾胃虚寒,多为脾胃疾病迁延日久,失于调治,正气不足所致。

阳虚生外寒,则畏寒肢冷;

寒性收引,其性疼痛,寒邪凝滞中焦脾胃,则胃腹隐痛,得热得按则寒气散,而痛减。

胃阳不足,则食少腹满。

寒饮不化而上逆,则口泛清水;

胃气不降,上逆则呕吐呃逆。

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则久泄不止,或浮肿尿少,或白带清稀而多。

寒湿停滞脾胃,胆液与寒湿相结,则肤色晦暗发黄。

脉右关弱,为脾虚,六脉迟为寒症。

温中健脾

1、温中:

用良姜、姜、附子、天南星、吴茱萸。

2、健脾:

用苍术、白术、砂仁、白蔻。

3、补脾用人参、党参、黄芪、甘草。

胃痛重用良姜、香附;

肢凉怕冷加吴茱萸、附子、肉桂;

久泻加炮姜、赤石脂;

呃逆加丁香、柿蒂;

呕吐加陈皮、生姜、半夏;

或加草蔻、良姜、生姜汁;

浮肿加猪苓、泽泻、茯苓、薏苡米。

食欲差加砂仁、鸡内金、谷芽、麦芽。

一般用六君子汤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砂仁、半夏、陈皮、良姜、香附。

三、中气下陷

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肠功能紊乱、脱肛、胃下垂、子宫脱垂、肾下垂、睾丸下坠、重症肌无力等。

脾胃虚弱症候兼见言语气短,动则气坠,深吸气方快,疲乏无力,困倦。

或见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小便淋漓不尽。

舌淡苔白,脉象虚大,右关纯虚脉。

脾胃之气不足,又称中气不足、中气下陷。

脾主肌肉,肌肉微软无力,不能上托脏器、组织,导致下陷。

补中益气

1、升阳举陷:

升麻、黄芪,最好重用100克。

2、健脾益气:

黄芪、党参、人参、太子参、西洋参、白术、苍术。

久泻加诃子肉、补骨脂、乌梅。

小便淋漓难进加肉桂。

睾丸下坠加补肾药山芋、山药、熟地、仙茅、巴戟、附子、吴茱萸。

一般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黄芪、人参、白术、陈皮、升麻、槟榔、枳壳、柴胡。

四、脾虚湿困(湿困脾阳、寒湿困脾)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慢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水肿,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结肠炎,白带过多。

轻者脾虚兼见湿的症候,重者脾阳虚兼见寒湿症候。

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呕吐,口粘不渴,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困体沉,腹泻肢肿,或皮肤晦暗发黄,白带多。

舌苔厚腻,脉缓。

湿重伤脾或脾阳先虚,运化迟缓,致使湿浊中阻。

湿困于上,则口粘,头重如裹;

湿阻于中,则饮食减少,胃脘满闷,恶心呕吐;

湿迫于下,则腹泻、肢肿、白带量多。

寒湿阻于脾胃,胆汁与寒湿相结,则身黄晦暗。

水湿充于肌肤,则神困体沉。

舌质淡,苔白厚腻,脉缓,均属脾阳不运,湿浊内蕴之象。

健脾利湿(运脾化湿)

人参、白术、黄芪。

2、燥湿:

苍术、厚朴、草果、半夏、天南星、

3、化湿:

藿香、佩兰、砂仁、蔻仁。

4、利湿:

猪苓、茯苓、泽泻、薏苡米、车前子。

5、随症加减:

胃脘满闷加厚朴、苍术;

恶心加藿香、佩兰;

腹泻加山药、莲子肉;

黄疸加茵陈、干姜;

头重如裹加白芷;

浮肿加大腹皮、泽泻。

一般用胃苓汤加减。

即平胃散合五苓散加减。

苍术、白术、厚朴、茯苓、泽泻、猪苓、薏苡米、车前子。

五、脾藴湿热

急性黄疸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湿疹、脓疱病

面目发黄,鲜明如橘色,脘腹胀闷,不思饮食、厌油腻,恶心呕吐,尿少而赤。

或身痒,发热,口干苦,便秘或大便不爽,或皮肤疮疡、湿疹流黄水,舌苔黄腻,脉濡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