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76731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13 大小:14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3页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3页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3页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3页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1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x

新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每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处于积极状态,经过认真的观察、实践、思考,才能体会物理现象中蕴含的规律,产生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

2.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并且根据他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

 三、学年的教学总目标和总的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力学的基本内容。

B、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五、教学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六、教学进度:

 

周次

内容

备注

第1周

7.1力7.2弹力

第2周

7.3重力单元复习

第3周

8.1牛顿第一定律8.2二力平衡

第4周

8.3摩擦力单元复习

第5周

运动和力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6周

9.1压强9.2液体压强

第7周

9.3大气压强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8周

单元复习检测与讲评

第9周

期中考试

第10周

10.1浮力10.2阿基米德原理

第11周

10.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单元复习、检测与讲评

第12周

11.1功11.2功率

第13周

11.3动能和势能11.4机械能及其转化

第14周

单元复习第十一章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5周

12.1杠杆12.2滑轮

第16周

12.3机械效率单元复习

第17周

单元检测与讲评

第18周

期末复习与考试

第19周

期末考试与总结

第20周

 

第七章  力

第1节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磁铁、铁钉、铜条、握力计、小球、弹簧、钩码、橡皮筋、木板、玻璃棒、纸屑、小车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力的概念

  演示实验:

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

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

提问:

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

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学生明白力的概念。

二、力的作用效果

  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

  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

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

提问: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

  形变例子:

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运动状态改变:

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

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

提问:

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

瓶子发生了形变。

  老师总结:

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

  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三、演示、思考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 磁铁吸引铁钉;

  

(2)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

提问:

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

  老师总结: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

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

  学生举例:

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四、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老师演示实验:

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

提问:

铁钉为什么会运动?

  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

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

  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

  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

谁是施力物体?

  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老师做实验:

  

(1)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

提问:

谁是施力物体?

谁是受力物体?

  观看实验:

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

分析:

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

其他也是这样。

  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

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

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

六、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

使学生掌握: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七、课堂作业

  “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实践活动】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

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反馈】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

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

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第2节弹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重点】

  力的测量原理。

【教学难点】

  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

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钢尺、学生也可自己准备圆珠笔上的小弹簧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弹力

  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

跳水,蹦床,蹦极,射箭……

  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

  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

  学生实验:

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

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

  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

  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

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

  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

  学生分析讨论总结:

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

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