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5724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优秀教案15篇修改版Word格式.docx

2.通过阅读判断: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

副标题中的“通感”又应当怎样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熠熠闪光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它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夫妇等八位设计师;

这庄严巍峨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它的设计组组长是梁思成。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

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人之一,中国建筑学家,建筑史家,建筑教育家。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文章《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二、解题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2.课文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各是什么意思?

明确:

1.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2.“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本文以介绍建筑创作为主要内容。

建筑是时空艺术。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重复与变化相互矛盾,相互统一。

如果只强调重复,作品往往毫无二致;

只注重变化,作品又往往杂乱无章。

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则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

3.副标题中的“通感”应当怎样理解?

提示:

注意把握修辞中的“通感”与本文之中“通感”的不同之处。

副标题中出现了“通感”一词。

“通感”本为一种由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心理现象,借此描述在语言中用一种感官印象来形容另一感官感受的修辞手法,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谈到“通感”: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嗅觉、听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如《荷塘月色》中用“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对淡淡的荷香的描述。

这里“通感”不是修辞格意义上的“移用”“移觉”,而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在本文中“通感”一词的内涵与上述情况不同,它是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是事物间具有共性或共同特点的创作在人的认识上的一致反映。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次为初读课文,要求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的基本意思。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1.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分四层:

第一层(第1自然段):

提出论点,同时阐明“持续性“的含义。

第二层(第2—3自然段):

以音乐作品为例。

第三层(第4自然段):

以舞台艺术为例。

第四层(第5—7自然段):

以绘画艺术为例。

总结:

所有艺术创作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2.第二部分(第8—15自然段),举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进一步阐明中心,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

四、欣赏领悟

请学生欣赏《硕鼠》、《鳟鱼》、《清明上河图》、《临韦偃放牧图》和建筑典范(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等),领悟“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创作上的重复与变化特别重要”以及“音乐艺术、舞台艺术、绘画艺术创作中都是通过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的含义。

五、作业

1.课文中对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中的重复与变化做了细致的描述,请用表格形式整理作者关于音乐、舞台艺术和绘画艺术特点的说明,并思考课文中音乐、绘画、建筑三者之间的关系。

(课件显示)

2.课后练习一。

第二篇: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一、导入语

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

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

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

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

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二.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

一、

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

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

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

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

近几年来,他于五十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三、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一)

(1)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要重复,又需要变化。

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

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

“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

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二)(2~7)明确:

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

2~3两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7段说绘画。

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变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

舞蹈多是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几乎所有的舞蹈都在变化中有重复,这重复就是指动作的重复。

绘画中的“手卷”多也是时空综合持续的艺术,都有重复和变化的统一,作者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来说明。

(三)(8~15)这一部分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

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

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

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

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

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和变化和谐统一。

(四)(16)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这种分层的方法并不是惟一的,还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

第二部分2~7自然段,第三部分第8~16自然段。

具体分析见上)

四、重点解读(幻灯片显示)体会材料、分析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训练对主要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的能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课文思考。

1.人民大会堂的几十根柱子有什么特点?

(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但每一根柱子都是另一根柱子的完全相同的简单重复)2.北京故宫的前三殿、后三殿,廊、庑、楼、门等有什么特点?

(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3.颐和园中的谐趣园有什么特点?

(与北京故宫相同)4.颐和园的长廊有什么特点?

(无尽的重复,千篇一律之尤者)5.回廊墙上的花窗有什么特点?

(各具一格,千变万化)6.这几个建筑有着怎样的共同之处?

(一切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建筑,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取胜,既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

五、探究质疑(幻灯片显示)1.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里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了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同时我们从本文的写作目的来看,作者是就当时的城市建筑存在的问题来写这篇文章的)2.其实语言艺术也要讲究“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诗词歌赋就不要说了,即如散文,议论文也要做到这样才能算是好文章,试结合本文加以分析。

(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

“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用了20个“一根”。

从句式上看是重复,从内容上看又在不断的转化,把重复与变化融为一体,20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

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再从全篇的结构上看,作者古今中外,涉猎了很多的艺术门类,可以说是“变奏”,可是这些“变奏”又紧扣一个主题)

六、拓展延伸(幻灯片显示)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之后,准确把握文章观点,然后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从各自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出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

教师也可以准备一些材料,加入学生的讨论中。

示例l:

《中国石拱桥》:

拱桥的石柱是千篇一律的,而“每个柱头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示例2: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主题与变奏随时间持续表现出的重复与变化。

示例3:

故宫从大清门至太和殿,先后通过五座门、六个闭合空间(庭、院、广场),总长约1700米。

其中有三处高潮:

天安门——午门——太和殿。

进入大清门首先是千步廊。

经过这个狭长的空间后,出现一处横向展开的广场,迎面是高大的天安门城楼,对比效果强烈,形成第一处高潮;

进入天安门,与端门之间形成一个较小空间,顿为收敛。

过端门,呈现一个纵深而封闭的空间,尽端是雄伟的午

门,有萧杀威猛的气氛,构成第二个高潮;

午门和太和门之间又变为横向广庭,舒展开旷。

经太和门进入太和广场,是巍峨崇高的太和殿,形成第三个高潮。

由此可见,空间的对比变换,在故宫是一个典范。

七、布置作业

课下注释写在作业本上

第三篇: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案

1.训练学生整体感知和领会课文内容的能力,理解文中阐述的观点。

3.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疑难的学习习惯。

4.领略课文表现出的中国文化艺术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2.理解“在建筑中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恰到好处的结合才能创造出成功的建筑”。

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领会、理解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

二、解题

1.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指在时间、

1空间的综合持续中,建筑创作的重复与变化。

3.副标题中的“通感”应当怎样理解?

1.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主要说明艺术创作,尤其是具有“持续性”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重复与变化的问题。

3.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进一步阐明中心,简评我国12年来的建筑情况,指出不足,提出论点—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

22.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单纯的“千篇一律”太“板”;

单纯的“千变万化”则太乱,在音乐、绘画、建筑中这截然不同的两者是怎样做到和谐统一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研读梁思成先生的《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吧。

二、再读课文

本次为二读课文,要求能抓出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语句。

第1段是理解全文“纲”,提出了论题和论点,说明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

一种是时间的持续,一种是空间的持续,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第2段指出“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乐句、乐段的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第3段以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明确地阐述了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辩证关系。

第4段说明舞台艺术是时间、空间综合持续的艺术创作,创作者通过舞蹈动作和音乐旋律的重复与变化来突出某一种艺术效果。

第5~7段以宋朝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和李公麟的《放牧图》为例,说明在时间与空间的不断持续中,绘画创作在重复中同时还闪烁着无穷的变化。

而这种重复中的变化与音乐中主题与变奏的变化关系十分相似。

第8段过渡到论述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第9段说明作为建造人民大会堂构件的柱子完全相同,是简单重复,但不同的是这些柱子在组合排列中“这一列和另一列柱在高低大小上略有不同”。

作者强调重复是给予这座建筑以统一性和雄伟气概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10、11段介绍世界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故宫。

作者以人们熟悉的故宫中轴线上的“前三殿”“后三殿”为例,说它们“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与“变奏”;

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

这里既有变奏,又有伴奏;

既有运用各种手法烘托主题曲的变化重复,又有配合主要器乐演奏的其他器乐的伴奏,真是重复多变,多彩多姿。

故宫的建筑组群、殿堂、楼阁、廊庑处处体现了“千篇一律”,乃至每座建筑的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都是无尽的重复,但在时间、空间的持续中,人们以一定的审美情趣的欣赏,发现故宫“整个景色、轮廓、光影,都在不断地改变着”。

作者总结道“空间和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第12段简略介绍颐和园里的谐趣园。

园中央有一个荷池、环池建有13座楼台亭榭,与颐和园的建筑整体交相辉映,形成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

第13~14段介绍建筑上“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如果说长廊的柱子是“千篇一律”,那么乐寿堂回廊墙上的花窗便是“大统一中的小变化”了。

花窗的变化与廊柱的重复各具情态和谐统一。

第15段,在前几段举例、分析的基础上,再次明确指出:

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群体建筑,“往往都以建筑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幅立体的绘画,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第16段,简评我国12年来的城市建筑设计情况,指出不足,进一步阐明建筑设计要做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和谐的统一。

三、三读课文

本次为三读课文,重在领会文章主旨,学习文章构思、语言、写法方面的特色。

读课文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其的含义是什么?

2.有人认为,虽然本文的副标题写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但文章重点是谈建筑,谈音乐和绘画也是为了谈建筑,你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3.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

“那八百米长廊的几百根柱子,几百根梁枋,一根方,一根圆,一根八角,一根六角„„”用了20个“一根”。

这样的表达效果怎样?

4.作者在讲到建筑的重复和变化时说: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极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后文还说: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

”可是在举例的时候,只列举了中国的建筑实例,没有举外国的例子,这是否说明本文的材料有不足之嫌呢?

5.“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耐人寻味,请品味作者通过“孩子哭着找不到家”这一细节传达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

1.艺术作品中的“持续性”包括三种:

一种是时间的持续;

一种是空间的持续;

一种是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

如果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了。

2.谈音乐和绘画确是为了谈建筑,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如果没有前文的音乐和绘画,那么“手卷”和“乐曲”的说法就失去了依托。

3.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就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

4.这一问题允许各抒己见,不必强求一致。

45.浅白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建筑师的作用、建筑与人的生存关系。

话语浅显,但包含着很深刻的思想。

人被现代建筑统一分割,装在规范的空间里,已经被异化了。

有人说现代建筑就是新的贫民窟,没有亲切感,人们找不到自己的家园,好像孩子哭着找不到家门„„人们已经被生活的紧张和压迫隔离和囚禁。

这句话表现了作为建筑大师的梁先生对当代城市建设中错误思潮的焦虑和深切的人文关怀。

四、艺术特色

1.这篇科技论文,笔法灵活,分析辩证。

尽管作者谈论的主要对象在建筑方面,但由于注重各个艺术门类间相互渗透而产生的通感,就使读者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大大加深,同时也使读者懂得了艺术中存在的一些普遍规律。

2.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本文的语言表达准确严谨,同时,口语和文言词语的恰当运用,使文章显得活泼,通俗易懂。

五、中心意思

本文是一篇科技论文。

作者举音乐、绘画、建筑领域的经典作品为例,通过辩证分析,阐明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是音乐、绘画艺术的特点,更是建筑艺术不可缺少的。

六、课后作业1.《语文学习指导和能力训练》。

2.全文结构其实也体现了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请加以分析。

明确:

音乐、舞台艺术、绘画、建筑,变化着的是不同艺术独特的表现方式,相同的是相通的艺术规律;

一项项、一节节按顺序说来,结构稳重、朴实,却通过一次次重复强调了在“千变万化”的艺术创造中“千篇一律”的艺术规律。

3.请运用课文介绍的观点和知识,谈谈你对所居住城市建筑的评价或意见。

(梁先生文中所言现代城市建筑的诸多弊端并未从我们身边完全消失,可让学生注意观察思考,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进一步借助所学知识增强自己的审美素养。

第三课时

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梁思成

第四篇: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语言雅致而又明白晓畅,内容并不深奥,也比较贴近与学生的审美层次,写作很讲究章法,是恰当处理“主题与变奏”关系的范例。

因此这篇文章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因为文章属于略读课文,而随意处理了之,反之,应该精心设计。

“学以致用”是这篇文章教学设计的原则,一是能用“重复与变化相统一”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事物,一是能注意写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相统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2.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