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29560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解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干有体,压百僚底。

人以为必起,而竟已矣。

呜呼!

此之谓有命无理。

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

(1)对下列句中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列中外 

中外:

朝廷内外

B.辄不自重,怵以利 

怵:

诱惑

C.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 

济:

救助

D.见之者皆知其不称也 

 

称:

赞扬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良公高其倬总督两江,相国公高其位提督松江,都在南方做官,高君是他俩的侄子。

B.高君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

力争不得,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

C.高君虽官位不高、俸禄不丰,但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处理事情合适妥当。

D.高君去世时,一片嗷嗷的哀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络绎不绝。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

②然后知一命之士,原可济时孚物,而禄位之不足以格人昭昭也。

(4)请简要概括高君“足以抗颜而无惭”的原因。

【答案】

(1)D

(2)B

(3)①(高君)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苦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

②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

本可以救时济世、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

(4)胸怀坦荡;

乐善好施;

傲然自立;

品行高洁;

自律上进。

【解析】【分析】

(1)D项,结合“犹以五石之匏盛杯水也”分析,如同用盛五石水的水瓢盛一杯水。

主要讲人物被大材小用了。

译为符合、相称。

见到过他的人都知道那一点也不相称。

故选D。

(2)B项,“必定会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错误。

结合“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分析,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

“屈身逢迎权贵来助人”错误。

故选B。

(3)①“宛”,细小的样子,此处可以意译为一点;

“戚里之贫者”(定语后置);

“幞囊抱釜”,带着被囊抱着饭锅;

“而”,连词,表承接;

“焉”,介词,与之、于此。

②“然后”,这样以后;

“一命之士”,官位低微的人;

“孚”,使动用法,使……信服;

“而”,连词,表转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格”,衡量;

“昭昭”,明亮,清楚。

(4)“足以抗颜而无惭”,足够可以态度严正而没有惭愧。

结合“君性沉厚,虽不说学,不践迹,而含舒宪章,德正应和”分析,高君胸怀坦荡;

结合“与人交,坦中而肃,无贤不肖皆好之。

家无宛财,戚里之贫者,幞囊抱釜至君家而炊焉”“君独嶷嶷自立,遇事必问于义当否。

争不得,必委蛇骫骳于其身以济之”等分析,高君乐善好施,傲然自立,品行高洁等。

结合“虽然,君不肯以不称之故,而自贬以称之。

故一切庸力行务,精心帖妥,而恢恢之量乃愈不可以测穷”分析,高君自律上进。

故答案为:

⑴D;

⑵B;

⑶①(高君)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苦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

⑷胸怀坦荡;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3)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要注意从原文中寻找对应信息,二要认真比较,不漏过任何字眼。

命题者往往在转述中变换一些信息对答题者进行干扰,故解答这类题重在细心。

【参考译文】

高氏世代居住在铁岭,是镶黄旗有声望的族姓。

一门文官武将,分布在朝廷内外。

那些在南方做官的官员,有文良公高其倬,任两江总督;

有相国公高其位,任松江提督。

高君是两公的侄子。

高君一开始担任的是吴塔司巡检,后来调任江宁典史,五年后去世。

死时年仅四十三岁。

在众多高氏子弟中,官位最低,俸禄最少,寿命最短。

但是城中的人听到高君去世,自执政大臣以下,到普通赶车的,不管男的女的,没有不捶心痛哭的,声音宏大,好像有所穷尽,这是为什么?

高君性情沉稳厚重,虽然没有什么言论学说,没有什么过人的行为,但张弛有度,值得效仿,品德高,和气感应。

(高君)与人交往,胸怀坦荡,严肃认真,无论贤能的还是不贤能的都喜欢他。

家里没有积聚的财物,贫穷的亲戚、穷困的乡里人,带着被囊抱着饭锅到高君家吃住。

旧例:

游徼、主簿和县尉这类地方官吏,是流放在朝廷之外的官职。

低头礼貌,处在地位低的行列。

担任这类职务的人,知道没有显露才华的机会,往往不自重,被利益诱惑,没有什么不做的。

唯独高君傲然自立,遇到事情必定询问对于义理是否得当。

即使享有万钱,也不胡乱地呵斥敲打一下。

(对于)上级官府记录,可以的就答应,不可以的就去力争。

力争不到的,必定会委婉曲折地对那人进行帮助。

因此,在高君去世的时候,一片嗷嗷的号声,为丧事送来钱财衣物拿来费用的人,大路上一个接着一个。

哎!

人的才能,是一个器皿;

官职,是水。

凭高君的才能而担任一个尉官,如同用盛五石水的水瓢盛一杯水,见到过他的人都知道那一点也不相称。

虽然这样,高君不肯因为不相称的缘故而自我降低要求来与官职相称。

所以一切尽力行事,精心安排,合适妥当,而开阔的心胸,宏大的气量,更加不能揣测见底。

这样以后推知官位低微的人,本就可以救世济时、被人信服的,而禄位不足以衡量人才也是很清楚的了。

世上荣华富贵显赫之人,十倍百倍于高君的,他们之间的悬殊也是有目可睹的。

即使这样,高君凭借官职、俸禄、寿命,到地下去见君家的诸位勋臣、诸侯伯子男,足够可以态度严正而没有惭愧。

唉,确实可以为高君写墓志铭。

高君是奉直大夫、銮仪卫治仪高其傃的儿子,名睿慧,字功,排行十ー。

娶某氏为妻,有四个儿子,分别是某某,都还小。

高君在某年月日葬于某地。

鸣呼!

振古如此,莫谅天只!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

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

博览群书,尤明《三礼》;

善骑射,颇知音律。

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

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

其父戒之曰:

“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

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熙自是稍加饭粥。

及武帝平齐,以留守功,增邑六百户。

进位仪同,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甚有当时之誉。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

寻除司徒左长史,进爵河南郡公。

时吐谷浑①寇边,以行军长史从元帅元谐讨之,以功进位上开府,后拜沧州刺史。

时山东承齐之弊,户口簿籍类不以实。

熙乃晓谕之,令自归首,至者一万户。

在职数年,风教大洽。

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而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

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上闻而嘉之。

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赐帛三百匹,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补授。

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②更相谓曰:

“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于是相率归附。

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③。

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

(选自《隋书·

令狐熙传》,有删改)

【注释】①吐谷浑:

也称吐浑,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国名。

②渠帅:

武装反抗者的首领或部落酋长。

③总管府:

朝廷设置的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B.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C.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D.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人的表字。

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吏部,隋唐到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之一,掌吏治,负责文职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吏部尚书。

C.下车,动词,意为官吏初到任,在文中指令狐熙初到汴州任职。

另外,古代用作殉葬的粗陋之车,也称下车。

D.华夷,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而文中则指除汉族外的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不随意结交朋友,所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又很懂音律。

做官时以才能出众闻名。

B.母亲去世,令狐熙非常悲伤。

父亲劝诫他大孝在于让父母安心,让家族延续后代,不能过度伤心委顿。

他听从了父亲的劝告。

C.皇上对汴州因商贸富庶繁盛而不法之徒众多非常厌恶,派令狐熙前去治理。

令狐熙治理效果显著。

当年政绩考核天下第一。

D.岭南一带反叛的部落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

令狐熙在管理此地军事时,广施恩德,使部落首领深受感动,率众归顺朝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熙性严重,有雅量,虽在私室,终日俨然。

②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答案】

(1)C

(2)D

(3)D

(4)①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

严肃稳重),有宽宏的度量(或:

大的气度),即使在家里(或:

私人房间、私人之家),整日也很庄重。

②令狐熙驱赶外乡百姓让他们回乡务农,如有积压的案子,都判决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百姓称赞这是善政。

(1)“沧州”修饰“吏民”,意思为“沧州的官吏百姓”,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沧州”前断句,排除选项AB,“其迁易”做“恐”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易”后断句,“迎谒”做“百姓”的谓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谒”后断句,排除选项D。

故选C。

句子翻译:

开皇四年(584年),皇上来到洛阳,令狐熙前往朝见,沧州的官吏百姓怕他被调走,在路边悲痛饮泣。

到令狐熙又返回沧州时,百姓出境迎接,欢呼叫喊声充满整条道路。

(2)D项,“文中‘华’泛指中原地区的汉族”错误,文中“华”指汉族人。

“夷,古代称我国南方的少数民族为‘夷’”错误,古代称东方少数民族为“夷”。

D错误。

(3)D项,“叛贼首领经常以武力威胁官府”错误,由原文“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

‘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可知,应是以前的总管总以武力威胁反叛者。

(4)此题赋分点:

①严重:

严肃稳重。

雅量:

大的气度。

虽:

即使。

私室:

私人房间。

终日:

整日。

俨然:

庄重。

②省略主语“令狐熙”,需补充主语。

侨人:

寄居异乡的人,外乡人,非本地人。

逐:

赶走,驱赶,驱逐。

令:

命令,让。

归:

回去,回乡。

本:

农业。

其:

译为“如果”“那些”均可。

滞:

滞留、积压。

狱:

案件、诉讼案件。

决:

判决。

遣之:

处理案件。

良政:

善政、好的政策、治理得好。

⑴C;

⑵D;

⑶D

⑷①令狐熙性情严谨持重(或: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⑵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⑶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

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

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他家世代都是西州的豪门大族。

令狐熙生性严谨持重,有宽宏的度量,即使是在家里,也终日庄重。

他不随便与宾客交往,凡结交的,都是当时的名士。

他博览群书,尤其精通《三礼》;

他擅长骑马射箭,精通音律。

因为通晓经典,从家里被征召出来,担任吏部上士,不久被任命为帅都督,继而调任为夏官府都上士,都有能干的名声。

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几乎不能忍受失去母亲的悲伤。

他父亲劝诫他说:

“最大的孝道在于让父母心里安慰,在道义上不让家族断绝了后代。

怎么能因悲伤过度而精神委顿呢,让我忧心啊!

”令狐熙从此才慢慢地吃饭了。

等到周武帝平定北齐,他因留守京城有功,增加食邑六百户。

他先后担任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很得时人的赞誉。

高祖即位时,令狐熙以本官身份代行纳言之事。

不久他被授为司徒左长史,晋爵为河南郡公爵。

当时吐谷浑侵犯边塞,他以行军长史的身份随元帅元谐讨伐敌人,凭借功劳升任上开府知府,后来接任沧州刺史。

当时山东地区沿袭了北齐的弊政,住户人口大都不按照实际情况来登记入册。

令狐熙就晓谕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当时回乡的就有一万户。

他在任几年,风尚教化遍及沧州。

皇上祭祀泰山回京,临时在汴州停留,对当地因商贸富庶繁盛,不法之徒众多的社会风气很厌恶,于是任命令狐熙担任汴州刺史。

令狐熙一到汴州就严禁百姓游手好闲、不劳而食,抑制手工业和商业,百姓有向街开门经商的,就禁止他们,凡停留在城外分散居住的船客,都勒令他们聚居到村落里,在外乡居住的百姓,都赶他们回乡务农,有积压或拖延未审结的案子,都审判发落,有令即行,有禁必止,被百姓称为良政。

皇上听说后嘉奖他,回头看着侍臣们说:

“邺城,是天下难治理的地方。

”这年令狐熙来京朝见皇上,考定政绩,他是天下第一,皇上赐给他布帛三百匹,并颁告天下。

皇上因为岭南夷人、越人多次反叛作乱,就调令狐熙去总管桂州等十七州的军事,同意他随机行事,刺史以下官员,他可以按制度补授。

令狐熙到桂州,大施恩典,讲究信誉,那些居住在溪洞中的部落首领互相交流说:

“以前的总管,总是以武力来威胁我们,如今的总管有事却是亲笔写信相告,我们怎能违背他呢?

”于是一起归附朝廷。

在此之前,州县行政出现障碍,朝廷任命的官员大多不去赴任,却把政务放在总管府里来办。

令狐熙全部遣散了他们,并为当地修建城邑,开设学校,各族百姓感激敬佩,对社会风气极为称赞。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

寻知潭州兼湖南安抚。

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

遂奏疏曰:

“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

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

”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

诏委以规画,乃度马殷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

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

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幹旋,事皆立办。

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

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

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

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

始至,榜通衢曰:

“闭籴者配,强籴者斩。

”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粜,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

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

“均为赤子,皆王民也。

”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

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

辛弃疾传》)

A.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 

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建康又称建业、金陵,今南京市的古称。

与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奏疏,古代臣子向皇帝递交的奏折,奏疏中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等。

缗钱,可以指用绳穿连成串的钱,在汉代也可以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

后泛指税金。

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

辛弃疾关注民生。

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上书皇帝,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惩处违法贪赃者。

辛弃疾忠于国事。

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栏,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消除了皇上的疑虑。

辛弃疾注重大局。

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

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辛弃疾很有文才。

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写下《九曲櫂歌》;

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①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弥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②始至,榜通衢曰:

(3)C

(4)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

“不让买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

(1)“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的意思是他的学生和旧时的朋友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其中“至”是副词,强调“无送葬者”,故“至”后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和A项。

“孰谓公死”意思是谁说你已经死了,句意、结构均完整;

“名”作“垂”的宾语,“垂万世名”即声名流传久远,语意完整。

故应在“孰谓”前断开,排除D项。

选C。

(2)D项,右为西,左为东。

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右”,长江之东称为“江左”。

(3)C项,“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属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应是辛弃疾不顾幕属的反对救助信州。

(4)①中的得分点:

“致”是“招来、引来”的意思,“弥”是消弭的意思,“徒”是“只是、仅仅”的意思。

可联系成语“徒有虚名”的意思进行识记。

②中的得分点:

“榜”是名词用作动词“张榜”的意思,“通衢”是“大道”的意思,“闭籴者”是“不让买粮食的人”。

⑶C;

⑷①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探求消弭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

②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大道张榜说: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