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723643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论述题大全2上海高中会考必过文档格式.docx

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

丞相是百官之长,“助理万机”,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 

地方:

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

郡下辖若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

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

(3) 

巩固:

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小篆)等,此外,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畅通;

铸建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开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 

评价:

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设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2、 

西汉在汉承秦制中调整巩固

汉朝建立后,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疏缓,与秦朝的急切苛刻全然不同。

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群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布衣将相之局标志世袭贵族主宰政治的时代基本结束。

黄老思想与文景之治:

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一系列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形成了“文景之治”。

汉武帝:

为加强皇权有意裁抑相权。

由皇帝与身边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

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汉武帝还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

又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3、 

隋唐体制新格局与科举考试

(1)朝代更替:

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

618,隋炀帝杨广被杀,隋朝灭亡。

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

(2)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初创,经唐朝的继承和发展,运作过程更规范化、程序化。

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隋称内史)、门下、尚书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

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唐朝还设立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处所。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六部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

不过,这一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

(3)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由隋朝开创,经唐朝逐渐健全。

唐朝科举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的为明经、进士两科,其中,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也最大。

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后,经科举入仕的都成为“天子门生”,于是,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影响意义:

科举制的实行是我国官员选拔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之后,科举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一直沿用至清末。

4、 

宋代的重文轻武和文官体制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

宋朝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

宋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大都有文人担任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5、 

元代中书省和行中书省制度

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代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中央政府:

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

中书省又称“都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

地方:

创置行省制度。

除成为“腹里”的地区(指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有中书省直接管辖外,其余各地区分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意义:

行省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被后世沿用,直至今日。

边地:

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小结:

元朝将包括边地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置于中央的统一管辖之下,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中原与边疆的联系,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6、 

明朝六部、内阁和法外政治

朱元璋于1368年定都应天(今南京),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朱元璋即位后,大力加强皇权,废除元朝以来的中书省和丞相之职,宰相制度由此终结,包括六部在内的政府各部门直接听命于皇帝。

在其在位后期始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选拔翰林学士入文渊阁值班在皇帝授意下参与机务,批答奏章,正式确立内阁制度。

内阁实质上仍是皇权的组成部分。

自朱元璋设置锦衣卫后,继任的明朝皇帝先后设立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这些特务机构合称“厂卫”。

通过这些手段,皇权趋于极端,君主专制政体的集权程度臻于空前。

7、 

清朝的军机处与皇权的加强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后,于1616年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继位的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改国号为清。

康熙帝在位时,为加强皇权,于宫中设立南书房,招亲信翰林学士入内值班,侍从左右,以备顾问,进而参与机务,草拟诏令谕旨。

他希望通过这一内廷决策机制对权势过重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加以钳制,并将内阁的部分职权归于内廷,但实际作用有限。

雍正帝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在宫中创设军机房,后将这一临时性机构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

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职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成“廷寄”;

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乾隆帝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

启蒙运动

1、性质: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2、主旨:

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

3、人物:

17世纪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18世纪法国的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

4、背景: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

但是,当时欧洲大陆的政治却仍是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形成了以宣传理性为中心的启蒙运动。

而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5、主要内容:

(1)共同点:

A批判君主专制: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通常指人类所共有的权利或正义体系。

)和社会契约论入手,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则侵犯了每一个人都应当享有的这些权利。

B宣扬平等和自由:

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理论出发,宣扬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一种行为,包括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思想、言论与出版的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2)不同点:

政治构想主张

著作

革命影响代表

伏尔泰

反对君主专制,赞成开明君主制。

《哲学通信》

《哲学词典》

《路易十四时代》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孟德斯鸠

发展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

《论法的精神》

美国独立战争

卢梭

推崇实行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社会契约论》

法国大革命

狄德罗

《百科全书》

影响、作用、意义: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中国近代史不平等条约体系

战争

不平等条约

后果、影响

名称

内容

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南京条约》

(1)割地:

割让香港岛;

(2)赔款:

洋银2100万元;

(3)开埠: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4)协定关税:

中国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开创了列强以条约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国的恶例。

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跌遭破坏,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苦难深渊。

(1)社会性质的变化:

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的矛盾。

(3)革命任务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

鸦片战争以后,反帝反封建就成了中国人民肩负的两大历史任务。

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时期。

(4)资本主义入侵的双重作用:

A一方面破坏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

B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

(5)思想文化的变化:

A继承明清之际讲求“经世致用”的传统,主张向西方学习,呼吁变革。

B代表:

1842年,魏源编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林则徐主持编译《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看世界第一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天津条约》

(1)增开牛庄(后改为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2)允许外国人到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长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国公使驻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设领事馆;

(5)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200万两。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北京条约》

(1)《天津条约》完全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

(4)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甲午战争

1894~1895年

《马关条约》

(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控制;

(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3)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三国干涉还辽:

《马关条约》的签订改变了列强在远东原有的均势,损害了德、法,尤其是俄的利益。

在三国干涉下,日本被迫退还辽东半岛,但趁机索取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加剧,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八国联军入侵

1900年

《辛丑条约》

(1)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兵驻军;

(3)拆除大沽和北京通海沿线的所有炮台,准许各国在此沿线的战略要地驻兵;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的“首祸诸臣”,严禁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辛丑条约》是继《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又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续表)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合约》与“凡尔赛和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

1919年1月到6月

(2)地点:

巴黎凡尔赛宫

(3)操纵国:

美国、英国和法国

国家

主张

目的

美国

威尔逊(总统)

“十四点”原则

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他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英国

劳合•乔治(首相)

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

维持英国霸权,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

法国

克列孟梭(总理)

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

确保法国大陆霸权。

2、《凡尔赛和约》

(1)签订:

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对德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全称为《协议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

(2)内容:

和约全文分为两部分。

A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

B第二部分是对德和约。

《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3、《巴黎和约》与“凡尔赛体系”

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对奥、保、匈、土等)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即重新确立了战后欧洲列强在欧洲、西亚、北非的国际新格局。

国际联盟

(1)成立: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于瑞士的日内瓦。

(2)机构:

其主要机构是国联大会、理事会的、秘书处。

(3)宗旨:

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4)局限:

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5)结果:

30年代后期,国联名存实亡。

一、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背景:

(1)凡尔赛会议后,欧洲的政治秩序暂时得到稳定。

然而在亚太地区,新的政治秩序还没有建立起来。

A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B日本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也威胁英美利益;

(2)英国、美国和日本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目的:

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重新分割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

召开:

在美国倡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

主要条约及内容

(1)《四国条约》:

A内容:

美、英、法、日首先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

B影响:

它拆散了英日同盟,解除了对美国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

(2)《五国海军条约》

美国代表提议各国裁军军舰,并提出美、英、日、法、意的海军主力舰总吨位之比为5:

5:

3:

1.75:

1.75。

B结果:

其他各国虽有不满,但在美国的压力下,不得不签订《五国海军协定》

C影响:

该条约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使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对等的制海权,又达到了抑制日本的目的。

(3)《九国公约》

A目的:

美国为削弱日本在中国的势力,

B内容:

以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为名,坚持要求各国签订《九国公约》(全称为《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应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

C局限:

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以及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

D影响: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再次确认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侵略原则,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

中国山东问题

由于日本代表的强烈反对,山东问题没有列入会议议程,而是会外有日本与中国单独谈判。

美、英观察员列席。

中、日两国最终签订《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中国的部分权益受到保护。

华盛顿体系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即确立了战后美英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的新格局。

二、战后世界

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新的国际秩序,在这一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

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化,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英联邦正式形成。

(1)经过一战,英国从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英国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兴起民族解放运动,本土与自治领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2)为挽救颓势,1926年,英国被迫承认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获得独立。

自治领与宗主国以“共同忠于(英国)国王”二组成英联邦,双方权利平等,互不隶属。

(3)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批准上述决议,英联邦正式形成。

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的巨大变动。

(1)随着德意志、奥匈、奥斯曼。

俄罗斯四大帝国的崩溃,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

(2)波兰得以复国,中欧地区小国林立。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评价:

(1)积极性: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

B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C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2)消极性:

A然而,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B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共成立

一、新文化运动

民国初年的社会现状与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希望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实现,是因为中国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批判。

(1)民国初年,民主缺失,复古逆流猖獗

(2)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主将: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兴起: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主要内容: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用民主来反对专制独裁,用科学来破除盲从和迷信,把科学和民主结合起来,作为衡量一切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

文学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观点

贡献、成就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要求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来表达新思想。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提倡改良中国文学。

鲁迅

《狂人日记》

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二、五四运动

1、导火索:

1919年1月,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之一,派代表参加“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列强拒绝了中国代表的合理要求,决定将战败国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

2、经过:

(1)开始:

1919年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举行了声势宏大的示威游行。

学生们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拒签和约,惩办亲日派官员。

(2)发展:

6月,为声援学生,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运动的主力有学生变为工人。

(3)结果:

北洋政府迫于压力罢免了亲日派官员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3、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在运动中,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准备和干部上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中共成立

1、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

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

建立共产党的早期组织

2、一大召开: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举行,为了躲避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会议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党的纲领是: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3、意义:

中共“一大”把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组织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党。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的产物。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

新的革命力量——工人、农民和人民大众;

新的奋斗目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雅尔塔体系与冷战

一、雅尔塔体制

1、雅尔塔会议: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召开会议,着重讨论欧洲领土变动、远东事务安排等问题。

会议确定了联合国的组织章程,决定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

美、英两国为争取苏联对日宣战,要求波兰领土西移,并满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势力划分要求。

2、雅尔塔体制的影响:

雅尔塔会议的决定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人们通常把该时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问题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要求而损害了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