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阳市高中三年级期终质量评估文档格式.docx
《河南南阳市高中三年级期终质量评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南阳市高中三年级期终质量评估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中国画将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融为一体,不重机械的写实,与其出发点并不一致。
B.中国画超脱个体形象的刻画和艳丽的色彩,关注全幅画的节奏生命,抒发画家胸中的浩荡之思、奇逸之趣。
C.中国画用浓淡的笔墨、交错的点线溶解万象,飞动的物象和“空白”处处交融,流动虚灵,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
D.中国画引书法和诗心、诗境入画,以书法来点醒画中的笔法,借诗句以衬出画中意境,书法是中国画的骨干,诗歌是中国画的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画笔笔灵虚,不停留在具体物象的描摹上,具有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
而又用实笔为物传神,所以说中国画是虚实结合的。
B.唐代大批评家张彦远指出了中国画容易陷入的误区,实际上强调了中国画中骨气、笔法的重要性。
C.近代少有的色彩画家任伯年不忘绘画原来的使命,能用具体的物象表现精深华妙的色彩新境,画作让人耳目一新。
D.宋、元大画家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求真实,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宋、元山水画、花鸟画的创作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注重运用笔法捕捉物的骨气以表现生命动向,其注重趋向抽象笔墨,因此“色彩的音乐”在中国画中久已衰落。
B.虽然在中国画中很难找到画家的立场,但笔墨点线的姿态意趣里面隐藏着画家的人格、个性,由此可见,中国画与画家是物我融合一体的。
C.近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画家外,诸多画家一味模仿传统的形式,致使中国画外失自然真感,内乏性灵生气,无法与西画抗衡。
D.中国画今后的发展,不但应该继承发扬传统笔法的长处,更应致力于创造浓丽清新的色相世界,表达时代精神,所以中国画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
萧鸾遣鲁康祚、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勒甲士三千击之。
时康祚军于淮南,永舍淮北十有余里。
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即夜分兵二部,出于营外。
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
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之云:
“若有火起,即亦燃之。
”其夜,康祚、公政等果亲率军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祚等奔趋淮水。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
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康祚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高祖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永曰:
“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聪等不从,一战而败。
聪等弃甲,径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
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
聪、藻徙为边民,永免官爵而已。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
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
仙琕烧营卷甲而遁。
英曰:
“公伤矣,且还营。
”永曰:
“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
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永每言曰:
“马援、充国,竟何人哉?
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然于治民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后迁左将军、南衮州刺史。
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年逾八十,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节选自《北史·
傅永传》,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谦让。
B.萧衍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谋求。
C.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埤
迎击。
D.贼俯射永,洞其左股
射穿。
5.以下各组句子中,能直接表现傅永有“气干”(气魄和才干)的一组是(3分)
①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③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④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锋锐
⑤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⑥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傅永年轻时虽然勇武过人,但缺少学问。
有朋友给他一本书,他竟然不理解,答不出朋友从书中提出的问题。
B.傅永足智多谋,料事准确。
他摸准了入侵之敌的心理和行动规律,巧置迷惑敌人的标记,并设伏兵,一战而大获全胜。
C.傅永临阵作战勇敢,七十多岁时还亲自率兵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敌人用箭把他的大腿射伤,他拔出箭继续战斗,把敌人打得大败。
D.傅永具有“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中山王元英东征钟离,上表请求让傅永为将,未得到朝廷允
许,对此傅永颇有怨言;
八十多岁了,他还能骑马射箭弄矛。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焉。
(5分)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踏莎行①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
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
②幸自:
本自,本来是。
8.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
请简要分析。
9.“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______________。
固世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不平的镜子
契诃夫
我和我的妻子走进客厅里。
那儿弥漫着霉气和潮气。
房间已经有整整一个世纪不见亮光,等到我们点上烛火,照亮四壁,就有几百万只大老鼠和小耗子往四下里逃窜。
我们关上身后的房门,可是房间里仍然有风,吹拂墙角上堆着的一叠叠纸张。
亮光落在那些纸上,我们就看见了古老的信纸和中世纪的画片。
墙壁由于年陈日久而变成绿色,上面挂着我家祖先的肖像。
我们的脚步声响遍整个房子。
我咳嗽一声,就有回声来接应我,这类回声从前也接应过我家祖先发出的响声呢……
房外风声呼啸和哀叫。
壁炉的烟囱里似乎有人在哭,哭声响着绝望的音调。
大颗的雨点敲打乌黑昏暗的窗子,敲打声惹得人满心愁闷。
“啊,祖宗呀,祖宗!
”我说,意味深长地叹气。
“假使我是作家,那么我瞧着这些肖像,就会写出篇幅很大的长篇小说来。
要知道,这些老人当初每一个都年轻过,每一个男的或者女的都有过爱情故事……而且是什么样的爱情故事呀!
比方说,看一看这个老太婆吧,她是我的曾祖母。
这个毫不俊俏、其貌不扬的女人,却有过极其有趣的故事。
你看见吗?
”我问妻子说,“你看见挂在那边墙角上的镜子吗?
”
我就对妻子指着一面大镜子,它配着乌黑的铜框,挂在墙角上我曾祖母肖像旁边。
“这面镜子有点邪气:
它生生把我的曾祖母毁了。
她花很大的一笔钱买下它,一直到死都没有离开过它。
她黑夜白日地照这面镜子,一刻也不停,甚至吃饭喝水也要照。
每次上床睡觉,她都带着它,放在床上。
她临终要求把镜子跟她一块儿放进棺材里。
她的心愿没有实现,因为棺材里装不下那么大的镜子。
“她是个风骚的女人吧?
”我的妻子问。
“就算是吧。
然而,难道她就没有别的镜子?
为什么她单单非常喜欢这面镜子,却不喜欢别的镜子呢?
莫非她就没有更好点的镜子?
不,不,亲爱的,这当中包藏着一宗吓人的秘密呢。
据人们传说,这面镜子里有个魔鬼作祟,偏巧曾祖母又喜爱魔鬼。
当然,这些话都是胡扯,可是,毫无疑问,这面配着铜框的镜子具有神秘的力量。
我拂掉镜面上的灰尘,照一照,扬声大笑。
原来这面镜子不平整,把我的脸相往四下里扯歪,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
“我曾祖母的爱好可真是奇怪!
”我说。
我的妻子迟疑不决地走到镜子跟前,也照一下,顿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
她脸色煞白,四肢发抖,大叫一声。
烛台从她手里掉下来,在地板上滚一阵,蜡烛灭了。
黑暗包围了我们。
我立刻听见一件沉重的东西掉在地板上:
原来妻子倒在地下,人事不知了。
风哀叫得越发凄厉,大老鼠开始奔跑,小耗子在纸堆里弄得纸张沙沙响。
等到一扇百叶窗从窗口脱落,掉下去,我的头发就根根直竖起来,不住颤动。
月亮在窗外出现了……
我抱起我的妻子,迅速离开了祖宗的住所。
她一直到第二天傍晚才醒过来。
“镜子!
把镜子拿给我!
”她醒过来以后说,“镜子在哪儿?
”
这以后她有整整一个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老是要求把那面镜子拿给她。
她痛哭,扯着脑袋上的头发,在床上翻来覆去。
医生说她可能会死于精力衰竭,她的情况极其危险,我这才勉强克制恐惧,来到祖宗的住所,从那儿取来曾祖母的镜子拿给她。
她一看见它,就快乐得哈哈大笑,然后抓住它,吻它,目不转睛地瞅着它。
如今已经过去十多年,她却还是在照那面镜子,一会儿也不肯离开它。
“难道这就是我吗?
”她小声说,脸上除了泛起红晕以外,还现出幸福和痴迷的神情。
“对,这就是我!
大家都说谎,只有这面镜子例外!
人们都说谎,我的丈夫也说谎!
啊,要是我早点看见我自己,要是我早知道我实际上是什么模样,那我就不会嫁给这个人!
他配不上我!
我的脚旁边应当匍匐着最漂亮和最高贵的骑士才对!
……”
有一次我站在妻子身后,无意中看一下镜子,这才揭开可怕的秘密。
我看见镜子里有一个女人,相貌艳丽夺目,我生平从没见过这样的美人。
这是大自然的奇迹,融合了美丽、优雅和端庄。
然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我那难看、笨拙的妻子在镜子里却显得这么漂亮?
这是什么缘故?
这是因为不平的镜子把我妻子难看的脸往四下里扯歪,脸容经过这样的变动,说来也凑巧,倒变得漂亮了。
负乘负等于正嘛。
现在我俩,我和妻子,坐在镜子跟前,眼巴巴地瞧着它,一刻也不放松:
我的鼻子跑到左边面颊上,下巴变成了两个,而且溜到旁边去了,然而我妻子的脸却妩媚迷人,我心里猛然生出疯狂而着魔的热情。
“哈哈哈!
”我狂笑着。
我的妻子却在小声说话,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
“我多么美啊!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记叙了“我”和妻子在老祖宗住所的客厅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人物虽少,故事虽简单,但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B.小说多处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写环境和人物,如第一段对客厅环境的描写,文中对曾祖母与镜子形影不离、不停地照镜子的叙述,以及妻子一星期不喝水、不吃东西、不睡觉的交代等,都运用了夸张的写法。
C.曾祖母的镜子“有点邪气”,这“邪气”就是下文所说的“神秘的力量”,即镜面不平整,会改变人的形象,正是镜子这“神秘的力量”让曾祖母和“我”的妻子喜欢上了它。
D.“我”的妻子第一次照镜子之所以“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昏倒在地,是因为她在镜子里看到了“我”变形的可怕的脸和自己的从来没有注意到的美丽动人的脸。
E.“我”的曾祖母和妻子两个女人都痴迷那面神奇的镜子,因为那面镜子不说谎,让她们看到了自己的真实模样,给予了她们自信和幸福。
(2)小说题目是“不平的镜子”,可是开篇却用较多的文字描写环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我”的妻子有哪些性格特点?
(4)这篇小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梁衡
我第一次到瞿秋白纪念馆是一九九O年。
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
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何处?
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
“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
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重用。
后来在长征时又借口他有病,不带他北上。
而比他年纪大身体弱的徐特立、谢觉哉等都安然到达陕北,活到了建国。
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被“左”倾路线所杀。
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
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
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
他一开始就不是舞枪弄刀的人。
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的教师也挤进来听。
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这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
瞿秋白的文才曾是怎样折服了一代人。
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他的译著竟有五百万字。
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
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现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至顶的啊!
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
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
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
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
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
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
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
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
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
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时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地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
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
像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的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
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
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
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
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
他死意已决,说:
“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
”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大义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
秋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
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
刑前,秋白唱《国际歌》,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若地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
从被捕到就义,他没有一点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
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
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
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
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
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恸鬼神。
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
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
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
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
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
不必了。
他将生命看得很淡。
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
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
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
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
而他却不肯。
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
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
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
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的高山,令人崇敬;
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思考。
他是一个内心既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秋白不朽。
(摘编自《语文必修课本1》)
(1)下列对评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瞿秋白的家乡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他从这里出发投身革命,但始终没有找到一条真正的革命道路,他在党内受到“左”倾路线迫害,最终又被国民党杀害,他是一个悲剧人物。
B.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瞿秋白才华横溢,折服了一代人;
他曾在黄埔军校和上海大学讲课,他的课吸引了很多人,其中包括学校教师和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
C.瞿秋白具有很高的外文水平,他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译著上,鲁迅为他编印的文集从内容到形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在现代文化史上,他可以与鲁迅、茅盾、郑振铎比肩。
D.瞿秋白就义前写了一篇属于多余的《多余的话》,因为瞿秋白短暂的一生是坚决斗争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伟大、坦荡的—生,是完整充实的一生,他完全没必要写那篇文章。
E.文章第一段中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既开篇巧妙自然地照应了题目,又一语双关,恰当地概括了瞿秋白不停地探索的一生,非常耐人寻味。
(2)文章二、三、四自然段分别写出了瞿秋白哪些鲜明的形象特点?
请简要说明。
(6分)
(3)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梁衡在《我写<
觅渡>
》中说过这样的话:
写作《觅渡》的目的是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
一种人格的力量……那么,瞿秋白的价值和人格力量给你哪些启示?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他是个才思敏捷、勤于思考、喜欢钻研的学生,尤以理科见长,同学们一般都是按老师讲的解题方法做题,他却常常独树一帜,寻找到一些更加便捷的解题方法。
B.自古以来,埋头故纸堆中皓首穷经,两耳不闻窗外事,并以之为乐甚至以之为荣者多矣,但资先生却明确地表示要“感时”,即要关注我们的社会,关注时代生活。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同学意外地在杭州西湖畔萍水相逢,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说起话来没完没了,别提多高兴了。
D.这是一个脏、乱、差的居住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不负责任,小区内非常混乱,闲杂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