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412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文言实词docx

最新整理初中语文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实词

精品学习资料总目录

文言实词

知识精讲

学习文言文,语言的障碍主要在词汇方面。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不少于300个。

实词的特点主要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现象、词类活用等。

一、古今异义

语言是随时代发展而演变的,文言文中不少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差异,这就是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有着传承关系,古代汉语中的一些基本词汇词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如天、地、花、木、水等。

古今词义变化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和“黄河”,现在词义扩大为泛指的通名了。

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中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而现在的“好”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义缩小。

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儿女,而现在只指“丈夫”的配偶。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

“走”,古义是“跑”,今义是行走。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

“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

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

如“爪牙”,原是褒义词,指武臣,现在是贬义词,是走狗的意思。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卑鄙”则指品质恶劣,是贬义词。

了解一些古今异义词,可以防止望文生义和曲解文意的现象发生。

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古今都存在的普遍现象,是语言丰富多义的表现。

但不管一个词的义项有多么丰富,它的本义只能有一个,其他的则是围绕这个本义引申开去的意义,就是该词的引申义。

如“会天大雨,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道”是本义,解释为路,而其他的解释,如“规律”、“主张”、“引导”等都是从“路”这个意义中引申而来的。

掌握实词的一词多义,可以从以下方法入手。

1.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词的本义一般都是表示具体的、个别的事物或行为,而引申义则比较抽象、一般。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六国论》)中的“兵”,本义是“武器”,由此引申为“兵士”(“秦兵又至矣”),又由“兵士”引申为“战争”,如“凡用兵之法”(《非攻》)。

2.从上下文意思来确定词义。

阅读文言文,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随文释义,灵活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如“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与“郦元以为下临深潭”(《石钟山记》)中的“以”,前者有“把……当作”的意思,后者是“认为”的意思。

3.学会古今意义互补。

知古通今,要善于把已经掌握的现代汉语词义迁移到文言文中去,加强对文言词义的理解。

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这里的“穷”在词典中有很多义项,如“穷尽,完结”、“穷究”、“生活困难”,在现代汉语中都常用,只有“不得志,不显贵”这一义项只出现在古代汉语中。

三、古今通假

在文言文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这就是通假现象。

“通”即是“通用”,“假”即是“假借”。

其中被代替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通假字”。

1.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替代。

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倍”替代“背”。

2.声旁字替代形旁字。

如“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替代“俱”。

3.形旁字替代声旁字。

如“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指”替代“旨”。

4.同声旁的“形声字”互相替代。

如“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距”替代“拒”。

值得注意的是,通假字的假借具有临时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现象可以不成立。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生”,前句是通假字,同“性”,而后句则不是通假字,解释为“活着”。

可见,通假是不具备普遍性的。

四、词类活用

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在特殊的语言环境中可以临时改变其固有的语法功能,兼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如《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军”原为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是“驻军”的意思。

词类活用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不同于一词多义,一个词固定地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在多种义项中,就有多种词性的存在,如“为”,可为动词,也可为介词、语气词、名词,这是词的兼类现象。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中词的临时现象。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临时改变了它表示事物名称的功能而表示相关动作行为,从而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其规则是:

(1)带有宾语或补语。

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子踢。

(2)前有能愿动词或副词。

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饭,吃饭。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常活用。

如“大楚兴,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王,称王。

(4)用“而”和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连接,一端是动词,一端常活用。

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葬,埋葬。

2.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可译为“像……一样”。

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

像狗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可译为“把……当作”,或“像对待……似的”。

如“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

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

(3)动作行为的工具,可译为“用……”或“凭……”。

如“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促织》),笼:

用笼子。

(4)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可译为“在……”。

如“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

在朝廷上。

(5)表示方位、趋向,可译为“从……”,或“向……”。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念奴娇·赤壁怀古》),东:

向东。

(6)表示动作的频率、时间,可译为“每……”或“时时”。

如“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时:

按时。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活用为及物动词,后带宾语。

如“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

与……交好。

(2)活用为不及物动词,后不带宾语。

如“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乐:

玩耍。

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圣:

圣人。

愚:

愚人。

5.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奔:

奔马。

6.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活:

使……活下来。

(2)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关者王之”(《鸿门宴》),王:

让……称王。

(3)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昂其直”(《促织》),昂:

使……抬高。

7.意动用法。

(1)动词的意动用法。

如“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耻:

以……为耻。

(2)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成以其小,劣之”(《促织》),劣:

把……当作。

(3)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席地倚墙而坐”(《左忠毅公逸事》),席:

把……当作席子。

五、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的一个很大的差别。

复音词根据其组成的词性,可分为复音实词、复音虚词、偏义复词。

1.复音实词(包含连绵词)。

如:

须臾:

一会儿惆怅:

伤感、失意徜徉:

自由自在地来往

2.复音虚词。

如:

而已:

罢了则已:

就罢了庶几:

差不多若夫:

就像那……

何其:

多么之谓:

说的就是谓之:

把它叫做所谓:

就是人们所说的

有以:

有……用来无以:

没有办法用来然而:

这样,可是虽然:

虽然(即使)这样

3.偏义复词。

如: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出入”在这里指“入”,“出”字只是作为陪衬。

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公姥”在这里指“姥”,“公”只是陪衬。

例题精选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

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

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嘐嘐聱聱,声在橐中。

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

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

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

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

乌在其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

若有告余者曰:

“汝惟多学而识之,望道而未见也。

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

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博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此不一之患也。

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余俯而笑,仰而觉。

使童子执笔,记余之作。

(1992年上海高考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

(1)既止复作_______

(2)以声致人_______

2.最符合“莫措其手”原意的一项是()

A.没办法动手B.没机会动手C.来不及动手D.想不到动手

3.上文中与“使童子烛之”中“烛”字用法相同的两个字是_______

4.与“卒见使于一鼠”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徒见欺B.府吏见丁宁C.百姓之不见保D.而自令见放为

5.把“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翻译成白话文。

______________

6.上文与“乌在其为智也”相照应的一句是_______

【分析】第1题是检测多义词的词义,根据文意,联想学过的知识,断定为“已经”、“招引”。

第2题检测句意的理解,答案是C。

第3题是检测词类活用的迁移能力,答题时先要将题干中的对照句作分析,判断每一个词的用法,应由具体的语言环境及其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决定,从这句的整个意思来考虑,此“烛”不是名词,而是表示“照”的意思。

其次,“烛”前面是名词,后面是代词,这就可推出这个名词是活用为动词了。

答案是:

穴、役、君(三选二)。

第4题是检测被动句式,A项选自于《廉颇蔺相如列传》,“见”表被动;B项选自于《孔雀东南飞》,“见”表示动作接受的对象,不表被动;C项选自于《齐桓晋文之事》,“见”表被动;D项选自于《屈原列传》,“见”表被动。

答案是B。

第5题检测翻译能力,按字面来翻译,答案是:

没有死却装死,以装死的样子来求得逃脱。

第6题检测内容理解,但离不开文言知识,不解句意就无法答题,题干中“乌在其为智也”是倒装句,要调整好词序后才能正确翻译,调整后的词序是“其为智在乌”,既是主谓倒装,又是宾语前置,理解了这句才能找出与其相照应的一句是“吾闻有生,莫智于人”。

(二)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20xx年上海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秋冬则劝民山采

(2)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3)市令曰:

“三月顷。

”(4)令数下,民不知所从

【分析】答案:

(1)鼓励

(2)以……为乐(3)左右(指时间)(4)听从什么。

“劝”,勉励,在《劝学》中有此用法。

其为多义词。

“乐”,本为形容词,这里带了宾语,所以,活用为意动,即“以……为乐”。

“所从”,是所字结构。

“从”,根据“令初下”,可知是“听从”,而不是“跟从”什么的;“所”,助词,与“从”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个名词性结构,在这里做“不知”的宾语,相当于“听从什么”,“所”本身词义很虚。

“顷”,书本上只学习过表示短暂时间的用法,如顷刻、少顷、有顷、顷之等。

这里附着在“几何”、“三月”的后面,学生也可以根据所掌握的有限古汉语知识推断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