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64107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9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docx

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学年上学期高一寒假作业6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含答案

 

1.美国政府将1973年定义为“欧洲年”,并试图以此对大西洋关系进行再定义,对此法国驻欧共体外交官评价:

“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

”这反映了()

A.世界格局已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

B.美国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

C.平等互利基础上的新型美欧关系

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走向衰落

2.20世纪50年代,发展中国家不断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这一设想遭到美国历届政府的抵制。

1960年,美国政府支持建立的国际开发协会开始运作,对世界上最贫穷国家的开发项目提供优惠贷款。

由此可知()

A.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B.美苏争夺扩展到经济领域

C.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

D.发展经济成为时代的主题

(一)选择题

1.二战后,民意测验成为分析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

1949年12月

既然苏联拥有核武器,你认为爆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

可能性很大:

45%;可能性很小:

28%;没有影响:

17%;不知道:

10%。

1950年11月

根据你对苏联的了解,你认为苏联是在试图建立世界霸权,还是在保护自己免受另一场战争的威胁?

建立世界霸权:

70%;保护自己:

18%;不知道:

12%。

1951年12月

如果美苏卷入一场全面的战争,你认为我们应该首先对俄使用核武器吗?

首先使用:

66%;遭到核打击后使用:

19%;不知道:

15%。

上述民意测验结果表明()

A.核战阴影影响民众心理B.民众心理影响政府决策

C.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D.美苏陷人军备竞赛怪圈

2.丘吉尔在1945年3月写给罗斯福的信中说:

苏联已经成为自由世界的一个威胁。

我们必须制造一个新的前线来抵抗它不断扩张的攻势。

这个前线尽可能地向东。

在民主的军队解散之前,东欧和西欧之间的所有重大议题必须达成一致意见。

材料反映()

A.英国顽固坚持绥靖政策B.英国是冷战政策重要推动者

C.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D.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初步形成

3.亨利·基辛格曾说,在马歇尔计划的启发下“创造了一个新的国际秩序,使得欧洲国家在追赶过程中重新发现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接着建立了超越国家的主权……”。

材料表明基辛格认为马歇尔计划()

A.复苏了欧洲的经济B.加速和稳固了欧洲的安全体系

C.加速了欧洲的发展D.促进了探索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4.下图是王同学在学习《美苏争锋》一课后所做的课堂笔记(部分)对于该笔记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

②冷战是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并加速其形成

③雅尔塔体系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和框架

④两极格局瓦解意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古巴导弹危机前,苏联提出架设美苏之间的“热线”电话,美国没有积极反应。

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

由此可见,古巴导弹危机()

A.弥合了美苏两国间的矛盾B.导致美苏开始走向冷战局面

C.推动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D.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

6.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

1969年,联邦德国提出“新东方政策”,实现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正常化。

据此可知()

A.美苏冷战格局趋于瓦解B.经济区域集团化快速发展

C.多极化的格局得到加强D.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明显

7.1975年,美、英、法、西德、日意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开始就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1976年加拿大也加入其中,形成每年举行一次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会议从主要讨论国际经济问题,发展为越来越多地讨论政治问题。

西方七国首脑会议的出现()

A.促进了西方经济的持续繁荣B.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C.体现了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巩固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8.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共体开始对外用“一个声音”说话,制定了对非洲、拉美和亚太地区的共同政策。

这突出反映了欧共体()

A.加强了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进程B.实现了对亚非拉地区统一的关税政策

C.推行了共同的农业发展政策D.制定了以非洲为重点的对外交往政策

9.1956年,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发表一项《联合声明》。

《声明》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提出“应该建立世界规模的集体安全”,“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的接触和意见交换”。

该声明()

A.缓和了美苏争霸的局面B.有利于不结盟运动的最终实现

C.推动了三个世界的形成D.促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0.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田中角荣认为世界已由“两极”进入“多极”,从“‘冷战’时代”过渡到“通过对话缓和紧张局势”的新时代,基于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他认为:

“日本应适应世界潮流,推行‘自主多边和平外交’”。

其外交设想()

A.直接推动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B.促使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目标

C.客观上有利于亚太地区和平稳定D.导致世界范围内“冷战”的结束

11.下图所标注的地点或成为国际组织的总部,或因发生重大事件而变得闻名遐迩。

其中标注对应正确的是()

①—北大西洋公约总部  ②—签订成立欧盟条约  ③—世界贸易组织总部  ④—苏联宣告完全解体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2.1989年11月,东德政府发言人因口误将政府放宽私人出境限制的命令,说成“柏林墙”立即开放。

此命令一出,民众如潮水一股涌向“柏林墙”,并高呼“开放边界,打开大门”的口号。

边防军不知所措,顷刻间,人潮就推倒了“柏林墙”。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A.柏林墙倒塌源于东德努力B.两德统一是民心所向的结果

C.意识形态的斗争趋于缓和D.“冷战”结束改写了世界格局

13.苏联解体后,针对当今世界上的几个主要政治力量,有学者这样评价:

“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这一评论说明当今世界()

A.两极格局初步建立B.多极化格局形成

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多极化趋势加强

14.随着阿拉伯世界反美情绪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阿拉伯国家希望欧盟和俄罗斯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阿拉伯国家认为,中东要实现公正持久的和平,欧盟和俄罗斯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

这反映了()

A.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B.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C.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强D.新的国际秩序形成

15.表2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国家/集团

总部数量

美国

179

瑞士

11

欧盟

148

中国

10

日本

107

澳大利亚

7

加拿大

12

巴西

3

韩国

12

其他

11

表2为20世纪末全球500强跨国公司总部地点分布表。

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B.两极格局造成的诸多弊端

C.发达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政策D.发展中国家发展后劲不足

(二)材料题

16.一个分裂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可能成为政治大国的,统一是必须实现的目标,德国的政治家们深深了解这一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致信德国总理阿登纳,主张法德和解、建设统一欧洲的愿望,立即得到阿登纳的热情支持。

1955年5月5日“巴黎协议”后,联邦德国开始尝试着独自与东方集团展开外交活动,而在此之前,一般是由美英法代劳的。

在这时最突出的事件是阿登纳应邀访问苏联并促成联邦德国同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6月,两个德国就外交正常化问题进行了谈判。

材料二1989年11月9日,东德政府宣布开放柏林墙和东西德边界。

在这一形势下,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及时提出了两德统一计划,在东德政府表达了统一的愿望之后,苏美英法也改变了在德国统一问题上反对或疑虑的态度。

1990年9月12日,两个德国同四大国签署《关于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这表明德国的统一被国际认可。

德国的统一的最深远意义不在于人口增加和疆域的拓展,而在于德国在政治上得到新生。

——摘编自周荣耀等著《世界历史·战后西方联盟》

(1)据材料一,指出联邦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重新实现统一的方式,并归纳促成德国统一的因素。

(5分)

(3)对材料二中“德国的统一的最深远意义不在于人口增加和疆域的拓展,而在于德国在政治上得到新生”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1.【答案】B

【解析】据材料“我国政府根本不打算考虑让欧共体对美国的计划做出回应,美国的计划就如同将一只手指置于正在运转的齿轮装置中”可知美国干预欧共体的运行,进一步遏制欧共体独立自主的倾向,故B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国际开发协会的运作并不能体现美国对外战略重心发生转移,故排除A项;题意中没有反映美苏争霸的内容,故排除B项;美国由抵制发展中国家要求设立联合国特别发展基金到支持国际开发协会,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变化说明第三世界的影响力有所提升,故选C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影响力的上升,无法体现时代的主题是发展经济,故排除D项。

1.【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的民意测验结果可以看出美苏核战氛围浓厚,导致民众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故选A项;表格的内容是对民众的民意调查,体现了民众焦虑和恐惧心理,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决策,排除B项;表格的内容是对民众的民意调查,体现了民众焦虑和恐惧心理,美国政府鼓吹先发制人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材料主要反映冷战对社会心理的影响,未能体现美苏陷入军备竞赛怪圈,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丘吉尔认为苏联威胁自由世界,主张与美国共同抵抗,这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对抗特征,说明其是冷战政策的重要推动者,故选B项;绥靖政策(对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纵容,退让屈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同侵略者勾结和妥协的政策)是二战前英国推行的政策,排除A项;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排除C项;1945年两极对峙尚未开始,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我认同,……建立了超越国家的主权”等信息可知,基辛格认为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的联合,故选D项;基辛格认为“在马歇尔计划的启发下”,欧洲国家“建立了超越国家的主权”,欧洲经济的复苏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欧洲的安全体系”,排除B项;加速了欧洲的发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故①正确;雅尔塔体系下两极格局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的加剧又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故②正确;雅尔塔体系指二战后期至初期,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重新划分世界和势力范围,建立起的新国际关系格局,它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故③正确;1991年苏联解体,战后存在40多年的两极格局崩溃,这意味着意味冷战结束、雅尔塔体系瓦解,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危机后,美苏两国签订了两国首脑直接通讯联系的协定”结合所学,古巴导弹危机是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危机的和平解决使人类避免了一场灭亡性核战争,促使大国重新审视相互关系,建立通话联系,故选D项;美苏之间的矛盾是由国家利益各方面冲突导致,古巴导弹危机并未弥合美苏两国间的矛盾,排除A项;根据所学,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就标志美苏冷战的开始,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美苏关系,并未反映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

6.【答案】D

【解析】由材料“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提出对苏联、东欧国家缓和、谅解、合作的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