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621265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0.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陇东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外改革家都倡导移风易俗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树立对外形象D.旧习俗代表了守旧势力

6.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7.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8.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

“操兵之道,不独执械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

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A.队形操练B.武艺训练C.阵法演练D.习惯养成

9.(晚清)欧阳昱的《见闻琐录》记载:

“当茶出时,众夷来买,商定而后答价,丝毫不能增。

……而夷人阴谋幻诈之心,尤为甚焉者。

茶有二三春,近日茶商多逡巡不前,夷见头春茶至者少,由故倍其值以买之……”此段材料不能说明

A.中国茶叶大量销往国外B.外商操纵中国茶叶的价格

C.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商抑制D.中国农副产品日益商品化

10.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计划用15年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

留美幼童赴美后受到西方文化影响,清朝官员深为不满:

“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

”1881年,留美幼童被遣送回国。

以上情况表明

A.统治者反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B.守旧观念阻碍近代人才的培养

C.新式学堂开始在中国出现D.西方文化传入动摇了儒家思想地位

11.1912年,上海某时尚杂志登载文章:

“近日沪上服饰之异,有目不忍见,口不忍言者。

衫则仿西制而无领,袖则短,只笼其臂半。

裤则紧贴其股与腿。

皆以亮纱及轻纨制之,肤雪玉肌,显豁呈露。

裙之料,则以最薄之纱,虽着如未着。

大家妇女,习而行之,了不知耻。

”下列有关结论正确的是A.上海服饰引领全国潮流B.上海服装质地优良

C.当时女性盲目崇洋D.作者态度相对保守

12.民国成立后,在服制上明确规定“自大总统以至平民其式样一律”,服装已不按职位、身份加以区别,而只是按性别不同,场合不同给以区分。

这一变化表明 

A.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平等原则 

B.西方服饰在中国服饰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C.传统服饰对新式礼服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D.社会习俗变化缓慢,带有鲜明政治色彩

13.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

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 

D.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14.《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史》一书记载:

“1912年日本输华商品总值只有9000多万两白银,1919年增至2.4亿两;

美国从1913年的3500多万两,增至1919年的1.1亿两。

日本由原来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中占第六位上升到与首位的英国势均力敌;

美国在华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以下对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理解不正确的是 

A.美、日有效地遏制了英、法的对华侵略 

B.日本、美国乘一战之机扩大了对华侵略 

C.欧洲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和商品有所减少 

D.列强在华的侵略实力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15.《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16.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

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17.下表是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

《变迁:

从“一五”到“十二五”》的部分主题词摘编

“一五”(1953~1957年)

工业增速 超英赶美

“二五”(1958~1962年)

“大跃进” 大倒退

“六五”(1981~1985年)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1991~1995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潮涌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初步实现了国家工业化B.“二五”期间工业生产大倒退

C.“六五”期间深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八五”期间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18.1958年6月12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成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

……那么稻麦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两三千斤,而是两千斤的二十多倍!

”该文章:

A、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B、有利挖掘农业生产的潜能

C、对“大跃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D、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客观产物

19.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

(单位:

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因为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C.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D.“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20.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

这反映了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21.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封读者来信,题为 

“ 

‘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当稳定”。

《人民日报》为这封来信所加的“编者按”明确指出,当时已经出现“ 

‘三级所有’,‘包田到组’的地方”,应当“坚决纠正”。

这反映出 

A.十一届三中全会制订的改革开放方针出现反复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尝试遭到“左倾”质疑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所有制应该予以纠正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由点到面开展

22.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

这旨在强调

A.城邦公民的平等B.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共同的宗教信仰D.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23.罗马从共和体制向帝国体制转变的主要特征是

A.公民法与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B.最高决策权从元老院转入元首手中

C.平民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D.版图从意大利半岛扩展至地中海沿岸

24.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25.据统计,1850年德国的专利授予数目为243项,1870年为4132项,1900年达到8784项。

这反映出德国

A.海外市场的拓展主导着科技发明B.在整体科技实力上遥遥领先于他国

C.政府在科技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D.从欧洲其他国家大量引进技术发明

26.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

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27.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28.20世纪20年代,西欧出现一种新现象:

刚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人可以从国家有关机构、学会或工业公司得到研究资助。

这一现象反映出

A.爱因斯坦相对论推动基础科学研究发展到新的阶段

B.民主体制的普遍建立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人们认识到科学对技术和生产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D.已经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29.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

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A.废除“中立法案”B.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立即对日本宣战 D.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30.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

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

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31.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

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32.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

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B.世界贸易组织

C.北美自由贸易区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33.下边是1920~1940年的美国经济数据图。

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预算结余或赤字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1920~1940

A.1921~1930年预算结余,反映经济政策顺应时代要求

B.1930~1932年预算赤字,反映政府全面加强经济干预

C.1933~1935年预算比重接连增加,表明公共开支增多

D.1936~1938年预算比重连续下降,表明经济出现复苏

34.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ABCD

35.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

这一条约的签订

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

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

36.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

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

%)

年份

社会总产值

国民收入

工业产值

1951—1955

10.8

11.3

13.1

1956—1960

9.1

9.0

10.4

1961—1965

8.5

6.6

8.6

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37.1933年底,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

“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包括:

①大力推行国有化政策 

②实行“福利国家”政策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知识经济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38.如图,读下图所示的经济结构图,指出下列各项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图一这种结构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形成的

B.图二这种经济结构是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

C.图三这种经济结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

D.经济结构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39.有人概括战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是“基础殷实,决策正确,动力巨大,高新技术”。

下列图示中比较符合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40.19世纪中期英国出现了一种“大众消费主义”。

当时的“英国所独有的不是消费的欲望,而是大多数人消费的能力。

……社会模仿的巧妙使用使本来只买‘体面商品’的人购买‘奢侈品’,使本来只买‘必需品’的人购买‘体面商品’……事实上,时尚及其利用者提高了人们‘金钱准则’的水平。

”造成上述消费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殖民掠夺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英国境内商品更丰富 

C.追求时尚成为当时消费的主流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的提高

第II卷非选择题

41.生产流水线是美国工业生产组织形式的一种创新。

阅读下列材料:

(15分)

材料一亨利·

福特的创新是用于生产的流水线。

放上零件的人不去固定它,放上螺栓的人不用装上螺帽,装上螺帽的人不用去拧紧它。

正因为流水线有如此的速度,福特才得以在以后的十年中每年的生产量成倍地增长,并使零售价降低了三分之二。

到1914年,路上行驶的每两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福特汽车。

——摘编自韦尔奇《美国创新史》

材料二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材料三1921年,喜剧大师卓别林兴冲冲地参观了海蓝公园的福特工厂,并与福特在总装流水线旁微笑合影。

当时人们把福特看作一个创造奇迹的大师,但在15年后,他已经成为劳动者的公敌。

在《摩登时代》里,卓别林毫不客气地讽刺了他的这位资本家朋友和残酷的流水线。

这部默片时代的经典电影也是迄今为止对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批判得最深刻的一部。

——杜君立《历史的细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工业发展的角度,指出福特“创新”产生的原因,简析其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工业革命以来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2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大机器生产的非人性”这一观点,从客观公正的立场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晰;

280字左右)

83.答案要点:

(1)原因:

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

影响:

劳动生产率提高,成本降低;

产量增加,更多人使用汽车;

有助于垄断组织产生。

(2)普及前:

由农村向城市移动(向煤铁生产地区移动)。

普及后:

由城市向郊区移动。

(3)大机器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休息和娱乐。

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增强了世界各地物质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给人出行的方便.但是,大机器生产也有很多是非人性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旨在考察机器生产的负面影响,可从殖民扩张(为了满足机器生产的需要,资产阶级不断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殖民掠夺,给亚非拉人们造成了灾难)、环境恶化(消耗了大量资源,加剧了资源短缺的压力,破坏了生态、破坏了环境,给人类带来了空气污染)、贫富悬殊(机器生产为资本家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加速了社会的贫富分化)等方面论证

生产的高速度加速了人生活的节奏.

4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分)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舷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1)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

(2分)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答案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和政府的监控;

农村集镇兴盛;

海外贸易更加兴盛,港口城市繁荣;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答出任意2点即可,2分)

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分)

答案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

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

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坊产生(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材料三由民国元年至十年,政争兵乱,无年无之,举清末奖励实业政策之成绩尽破坏之,而无以为继。

各省军人官吏不仅不能提倡保护其省内之实业,且加之以削剥摧残;

故就政府对待实业之态度与影响言,清末之九年为黄金时代,而民初之十年为黑暗时代。

幸而欧战发生,吾国工业乃得千载难逢之自动发展机会。

欧战既终,险象即生,吾国工业因参战所得之利,能永久存在不为昙花一现者,窃恐甚少也。

——摘编自陈真、姚洛《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材料四1912~1920年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不平衡。

统计出的9个华资占比重较大的行业,一般的发展速度在12%~13%之间。

这个增长率比之初步发展时期,并不更高,大战时期“黄金时代”之说,更多是指利润优厚,非必指增长速度。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12~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6分)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2~1920年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84.(12分)答案要点:

(1)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利润较高;

发展不平衡;

工业发展基础薄弱,内力不足。

(2)战争兵乱,政局不稳,工业发展环境恶化;

政府推动不力;

外国资本的挤压。

观点三:

它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

(1分)经济、思想方面任意两点积极意义。

(3分)指导思想和材料观点或运动结局任意两点消极影响。

4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国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把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材料二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

其中规定:

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

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2)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二战结束后,接受日本投降签字国家的顺序是美、中、英、苏、澳、加、法、荷等。

1946年5月,在审判日本战犯的远东国际法庭上,最初法官次序排位是以美、英、苏、中、法为序,经过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积极斗争,最终法官席次依照日本投降书上受降签字的次序排列。

必须认识到,在国际场合争席位、争排场,实际上关系到国家的地位和尊严。

——摘自梅汝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

(3)材料三中,梅汝璈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斗争的斗争依据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

(4)综上,你认为有哪些因素可影响国家外交地位的变化?

80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

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日本投降书受降国签字顺序。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打败日本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贞献,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4)综合国力,国际环境,对世界的贡献等。

考场座位号

历史答题卡

41题.(1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