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95545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306.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docx

广东环境保护规划编制

 

广东省环境保护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征求意见稿)

 

二○○五年十月

一、现状与挑战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东邻福建,北接江西和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并在珠江口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

全省陆地总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87%;全省海洋面积约41.93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长度3368.1公里,占全国岸线的1/5,近岸海域包括河口、港湾和近海浅海水域,面积7020.5平方公里(附图1)。

全省共有21个地级以上市,分成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及山区四个区域。

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佛山市以及惠州市的惠城、惠阳、惠东、博罗和肇庆市的端州、鼎湖、高要、四会等县(市、区),面积4.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23.7%;粤东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市,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6%;粤西地区包括阳江、茂名和湛江市,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8.1%;山区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云浮市、惠州市的龙门、肇庆市的广宁、怀集、德庆、封开等县(市、区),面积8.9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49.6%。

(一)发展现状

广东是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成绩显著。

1979年至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86亿元增加到11769.7亿元,年均增长13.4%。

2002年,全省人均GDP为15030元,为全国的1.9倍。

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指出的广东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近年来,广东省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通过省与各市政府签订环保责任书,实施政府环境保护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地方党政领导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和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强化了各级领导的环保责任。

通过认真实施《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全面启动珠江综合整治工程和治污保洁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全省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总体保持良好。

(二)存在问题

1、协调发展失衡

(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23%和31%,2002年GDP和财政收入占全省的比例分别高达72%和87%,东西两翼、山区土地总面积和人口总数分别占全省的77%和69%,但2002年东西两翼GDP和财政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20%和7%,山区GDP和财政收入仅分别占全省的8%和5%,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显著。

2002年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均GDP达34295元,东西两翼和山区仅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4.3%和15.4%,与1990年东西两翼和山区人均GDP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9.5%和28.1%相比,差距扩大。

2002年广东人均GDP最高市为最低市的13.1倍,两极差距明显。

(2)区域生态环境差异显著

我省山区经济欠发达,开发强度不大,自然植被受破坏程度相对较小。

在我省四大区域中,山区总体生态环境最好,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生物多样性丰富,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同时也是我省重要饮用水源的发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带,其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城镇化工业化水平高,开发强度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四大区域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总体环境质量最差,水和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粤东、粤西沿海地区地理优势明显,大气环境容量相对较大,但由于气候影响,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生态保护能力相对较弱。

同时,粤东地区人口密度大,水质性缺水严重,粤西地区受自然因素影响,工程性缺水显著。

(3)资源消耗水平及污染物排放强度较高

2002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为504立方米,明显高于全国430立方米的水平;万元GDP耗水量为38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美国的4.6倍;万元GDP能耗为0.96吨标准煤,高于浙江0.85吨标准煤的水平。

2002年广东省万元GDP废水排放量为41.7吨,与江苏省的39.9吨接近,远高于浙江省的33.2吨,山东省的21.9吨和上海市的35.5吨;万元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8.1千克,高于江苏省的7.2千克,浙江省的7.4千克和上海市的6.1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3千克,高于浙江省的8.0千克。

可见,广东省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仍处于较高水平。

2、环境污染形势严峻

(1)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水污染问题是广东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2002年全省江河干流水质以Ⅱ类为主,总体良好,但部分流经城市的河段和内河涌水环境污染严重,现有水质监测断面中,17.5%的省控段面属劣Ⅴ类水质,生活有机污染特征明显,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水污染物排放量巨大,部分河段纳污量已超出环境容量,粤东地区由于人口密度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河段水质恶化,造成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水质性缺水比较严重。

2002年全省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3.8%,虽比往年有所提高,但依然偏低,而且随着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将面临较大威胁。

广东省入海河口水质总体保持良好,韩江和九洲江入海河口水质属三类,但珠江口水质污染较为严重,属四类。

近岸海域环境由于受到来自陆地污染源、海上工程及交通运输、海产养殖等的影响,海域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局部地区还出现过度利用海洋资源的现象,广东近岸海域已成为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赤潮高发区,2002年30.8%的城市的近岸海域水质属超四类。

(2)大气环境质量总体下降

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持续增加,2002年为97.55万吨,酸雨频率居高不下,为40.5%。

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各城市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的比值呈增长趋势,以氮氧化物污染为特征的机动车尾气型空气污染日渐突出,已出现光化学污染征兆,并形成了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现象。

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空气质量相对较好,部分地区污染加重。

(3)固体废物污染负荷加重

全省固体废物产生量快速增长,2002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2044.9万吨,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44.6万吨。

危险废物、工业固体废物及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低,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率仅2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74.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9.3%。

尚未建立完善的废旧电子电器回收系统,拆解企业无序发展,产业化水平、处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较低,严重污染环境。

(4)局部地区生态破坏突出

城镇化大量挤占生态用地,城市绿地显著减少,生态功能明显减弱。

全省水土流失问题虽有所改善,但局部地区依然严重,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强度大,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42.9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8%。

森林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林龄、林种结构不合理,森林生态功能较差。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截至2000年外来物种入侵面积达108.1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7亿元。

红树林湿地破坏严重,2001年红树林资源调查资料显示全省红树林面积仅10065.3公顷,历年被占用的面积达7912.2公顷。

海洋及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近80%的鱼、虾、蟹、贝类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出现大面积萎缩,甚至消失。

珊瑚礁、海草场、滨海湿地等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

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目前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区的底层渔业资源密度不足原始资源密度的1/9,北部湾海区的资源密度不足原始密度的1/8。

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加重,农村生态环境和卫生条件普遍较差,有机污染和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显露。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未引起高度重视,矿山生态地质环境形势严峻。

(5)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形势紧迫

全省有放射源约6500枚,多年积累的废源和闲置源难以及时收贮,铀矿冶炼所产生的尾矿和废渣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处理,加上一些核设施陆续退役,遗留大量放射性废物,存在重大的放射性环境污染隐患。

同时,广播电视、无线通信、电力输送、电气化铁道等伴有电磁辐射和感应的设备越来越多,电磁辐射污染纠纷急剧增多。

3、环境管理能力薄弱

环境管理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距很大,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的大部分地区环境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完善,环境监测、监察、信息、宣教和固体废物管理等机构不健全,人员不足,队伍素质偏低,设备落后,环境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薄弱。

核安全和辐射环境管理能力滞后。

(三)未来压力

1、环境压力加大

广东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确定了未来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广东省未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将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任务更加繁重。

2、资源瓶颈凸现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持续增长,粤东、粤西地区及山区也将形成新的城镇聚集区。

据预测,2010年我省总人口将突破1亿,城镇化率达65%以上,人地矛盾逐渐加剧,水资源和能源进一步紧缺。

按目前广东省的资源能源消耗水平估算,到2010年,全省生产生活用水量将增加18%,占本地水资源量的27.3%;到2020年,将增加34%,占本地水资源量的30.9%。

到2010年和2020年,能源需求量也将分别增加45%和89%。

3、产业转移加快

伴随着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升级,部分产业将逐步向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转移。

粤东、粤西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保护能力较差。

山区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省重要饮用水源的发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带,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其水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目前,化工、纺织印染、陶瓷、冶炼等部分污染行业已开始向粤东、粤西地区和山区转移,并有不断加快的迹象,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必将引起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负荷明显增加,产业转移引起污染转移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以建设和谐广东、绿色广东,实现富裕安康为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循环经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保护,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合理规划城镇和产业发展,从区域整体的角度解决环境问题,切实改善环境质量,确保区域环境安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节约资源,循环高效: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分类指导,分区控制:

根据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差异,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控制。

珠江三角洲地区实行环境优先的战略,山区实施保护中发展的战略,粤东、粤西地区实施发展中保护的战略。

将全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有限开发区和集约利用区,进行生态分级控制管理。

创新机制,强化调控:

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明确职责,落实分级目标、任务,创新机制,采取措施,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准年

规划基准年为2002年。

(四)规划目标

总体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