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8857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津市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远景目标纲要文档格式.docx

服务业质量不断提升,市场消费十分活跃。

房地产、商贸、休闲娱乐、通讯等行业竞争充分、有序发展,社区服务、旅游、金融保险、咨询逐步推进,文化、教育、健康成为热点,居民消费不断升级,实惠增多。

(二)改革开放成效显著,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十五”时期,以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税费改革、机构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为主的五大改革全面推进。

市属国有和集体工商业通过股份制改造、整体转让等方式,于2003年6月全面完成了改革工作,全市130多家公有企业成功实行了两个“置换”,明晰了企业产权,引入了科学灵活的经营管理机制,使企业迅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市场敏感力、应变力不断增强。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税费改革逐步到位,撤乡并村并组与精简机构取得实效,消赤减债成果显著,农村乡村两级债务基本结零,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

同时全市机构改革、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也实现了重要进展。

以招商引资为主的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十五”期间,累计引进外资1878万美元,内联引资17.8亿元,先后有125家企业落户我市,其中工业项目58家,累计出口创汇1950万美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不断完善,我市经济运行机制对外开放格局得到根本改变,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充足的活力。

(三)投资稳步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我市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多渠道、全方位筹措建设资金,固定资产投资呈稳步增长态势。

5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值达20.9亿元,是“九五”8.96亿元的2.3倍。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完成交通建设投资7755万元、水利建设投资16700万元、电力建设投资3800万元、城市建设投资15120万元。

全面推进了四个城市一起创工作,先后获得“省级交通管理模范城”、“省卫生城市”、“省园林城市”、“省文明城市”称号。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日新月异,城市品位逐步提高,位列同类城市前列。

经济发展后劲明显提升。

5年间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07亿元、农业产业化投资1.2亿元,重点抓了湖桥15万套桥、湘澧盐矿30万吨真空制盐、邦乐客车、雪丽5万吨造纸、天盛电化10万吨烧碱、鸿鹰祥生物公司3万吨多品酶、麦穗味精2万吨生产线、益林纺织2万锭扩改、娄星纺织2万锭扩改、中意糖果6000吨奶糖生产线、金湘猪鬃万箱生产线、嘉城汽配型铸生产线、万盛茧丝绸200吨白厂丝生产线等生产性、财源性项目建设。

同时,工业园区建设正式上马,3平方公里园区的详规编制已经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已在抓紧建设,一批企业正在相继入园。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

“十五”时间,科技工作累计完成省及省以上各类项目5项,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高。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成绩突出,先后组建了两大教育集团,市一中荣升省级重点中学,完成了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教育布局调整逐步到位,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战胜了“非典”等疫情严峻考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医疗服务功能整体增强,农村卫生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医疗服务开始起步,重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控制成效喜人,居民的卫生条件显著提高。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5‰左右。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达到7668元,比“九五”末期4077元增加3591元,年均增长13.5%;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83元,比“九五”末期的2021元增加1062元,年均增长8.8%。

文化、电视、体育事业稳步推进,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

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事业不断发展,5年间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18764人,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

继续实施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加强工业治污、城市垃圾卫生处理与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国土保护、统计、审计、人事、老龄、档案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十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经济总量不大,特别是工业总量、质量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是投入不足;

三是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抗风险能力差等等。

二、“十一五”规划及至2020年远景目标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工业立市、民营富市、商贸活市,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大力改善经济环境,科学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跨越式做大经济总量,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把我市建成富裕、开放、文明的经济强市。

(二)总体目标

“十一五”时期,实现经济结构优化、民营经济活跃、综合经济实力与竞争力明显增强目标,为经济腾飞和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保持13%的发展速度,2010年达到50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为20:

45:

35;

——地方财政总收入年递增1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稳定在25%左右,5年间累计投入50亿元;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达到13%。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1000元和4500元,年均分别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2010年全市总人口达到27.67万人,其中城镇化水平提高5个百分点。

基本普及高中教育,稳步提高社保、医保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到2020年,全市基本完成经济跨越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3:

50:

37,城镇化水平达到70%。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就业充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完善,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城乡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康。

(三)基本原则

——坚持工业立市。

要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工业必须挑重担,这在我市上下已基本形成共识。

因此,抓住根本,实施集群化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扩张工业总量;

鼓励、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引导民间资金创业兴工,提升工业经济的市场化协作配套水平,延伸产业链条;

注重技术创新,提高工业效益。

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从而推动津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坚持改善环境。

进一步加强以水、电、路、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

突出抓好软环境建设,使体制机制更具活力,使社会服务更为全面,使治安环境更为优良,使营商成本更低,提高综合环境的承载力、吸引力和推动力。

——坚持民营为主。

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地区之间特别是县域经济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民营经济的竞争上。

因此,“十一五”规划期间,只有坚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彻底解除禁锢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的一切不利因素,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活力与原动力,我们就能在今后5年内抢占一个先机,形成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聚集效应,从而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坚持和谐、可持续发展。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注重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四)重点项目

要发展,项目先行。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设一批带动性强、发展潜能大的重大工业项目以及体现社会和谐的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

农林水方面,重点抓好澧水洪道整治、汪家桥电排、山洪防治及水土保持、茭果产业化、茧丝一体化、10万头良种牲屠宰加工、300万羽水禽养殖加工产业化综合开发等项目;

交通方面,完成常荆高速公路津市段的建设,确保2010年底竣工通车,完成窑坡三角坪码头、S302线(涔澹大桥)、S205(湘北公路)硬化、县道028路面硬化、湘北干线工业园区主干道扩改工程、通村公路、农村客运站场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完成新村以及城北区下水管网改造工程、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城区给水管网改造、刘公桥路、双济路、西环路、管道燃气等项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在“十一五”末期要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工业方面,抓好工业园区一期开发,完成湖桥及配套厂家汽车及配件生产线,天盛电化10万吨烧碱配套、5万吨双氧水、5万吨PVC生产线,湘澧盐矿100万吨生产线、5000吨金属纳工程、10万吨硫酸钾项目、20万吨小包盐配送中心,麦穗味精扩改、雪丽年产7万吨造纸及配套碱回收、鸿鹰祥多品酶开发、金湘猪鬃高档制刷生产线、中意糖果年产万吨生产线、娄星与益林扩改等项目建设。

物流方面,完成农工贸批发市场、综合农贸市场建设;

社会事业方面;

完成一中和职教集团扩建、城区示范性幼儿园、乡镇寄宿制学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与急救中心、血防综合楼、乡镇卫生院、红旗影剧院、文体公园、数字电视、旅游景点景区建设;

房产地开发与土地整理方面,建好金华园小区,着力抓好环西湖土地开发整理,各乡镇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一)突出“工业立市”战略,全面提升我市核心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发展要大力提升机械制造、电子、生物化工、食品、纺织、轻工等传统支柱产业,做大做强汽配、盐化工、特色食品三大板块,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和新的增长点。

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不断发展壮大民营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具体发展目标是:

——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6%以上,到2010年达到21亿元(当年价),在三次产业中,工业占GDP的比重达到42%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18%,规模工业企业达到5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5个以上,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以上;

——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10亿元以上。

1、打造嘉山工业新区。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进行、高效益服务”的方针,全力打造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发展强劲、生态优美的工业新区,使之成为津市工业经济的增长极、扩大开放的示范区、城市建设的新亮点,以促进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

“十一五”期间,开发土地1500亩,基础设施投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引进工业项目40家,总投资10亿元以上,实现20亿元产值、3亿利税,其中高新技术产业5—8家,产值5亿元。

2、提升汽配产业整体水平。

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创新和加大投入等手段,完成总量与质量的提升,实现靠大联强、规模聚集、效益增长目标。

要以湖桥、邦乐为龙头,引进一批配套能力强、产业集中度高的汽车部件加工企业,使汽车配套厂家发展到30家以上,产值达到30亿元;

提升企业新产品研发能力,以技术创新拓展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增长空间;

抓住国内汽车产业整合资源、调整布局的良好机遇,扶持、推动龙头企业完成战略调整。

3、做强盐化工业集群。

以湘澧盐矿、天盛电化为龙头,在稳步扩大现有产品产能的前提下,加大下游产品开发力度,分步开发出环氧树脂、液氯、金属钠、硫酸钾、建材、制药、洗涤用品等衍生产品和项目,初步建立以成品盐为基础、以衍生产品为延伸、以发展日化工业为最终方向的盐化工业体系。

“十一五”期间,盐化工业产值达到10亿。

4、培育食品工业品牌。

围绕味精、酶制剂、糖果及小食品,加大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力争形成一批全省全国知名品牌。

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大力进行资源整合,使食品工业产值达到5亿元。

5、扩张轻纺工业规模。

要立足现有基础,重点围绕造纸、纺织两大行业,全面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积极引进上规模、有市场的项目,努力开发终端消费产品,确实做大轻纺工业规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0年,轻纺工业企业发展到12家,产值达到8亿元。

(二)全面提升农村综合经济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质量。

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0亿元(当年价),年均递增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500元,年均递增8%,其中20%的农村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00元,基本达到小康生活目标;

农业产业化覆盖面达到6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化、合作化水平不断提高。

通过“十一五”的努力,农村经济社会面貌有明显变化,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基础。

1、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要立足本地特色,着力培育茭果、蚕桑、水产、畜产四大产业支柱,每个产业形成2—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

以此为基础,在建设四大产业生产基地的同时,突出乡镇产业特色,逐步实现“一乡一品、一片一特色”的区域化经济发展格局,各类农村经济大户发展到1500个。

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种植业方面,在稳定和提高传统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扩大优质粮、棉、油、麻和蔬菜的种植面积,逐步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强农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监控,从而提高优质品率和市场占有率。

养殖业方面,通过抓龙头、抓良种、抓服务,解决加工滞后、养殖方式落后、产品品质不优、专业化协作不够等问题,培养壮大生猪、牛羊、家禽、水产、蚕桑、珍珠等六大优势养殖产业,实现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分散养殖向规模养殖的转化。

以旺森养殖公司为龙头,突出良种生猪发展,使我市良种生猪达到10万头以上,使之真正成为良种生猪供港出口基地和国家活猪储备基地。

以西湖生态养殖场龙头,充分利用现有水面,突出综合养殖,挖掘潜力,提高效益,使之达到10万亩高效养殖的目标。

以津津实业和科技蛋鸭场为纽带和龙头,突出水禽养殖,使全市水禽养殖达到400万羽以上。

以围绕城市服务为重点,以“张老头”卤腊味厂为龙头,以湖州、大堤、山坡为资源,因地适宜发展草食牲畜,重点突出滨湖水牛和山羊。

以万盛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突出抓好植桑养蚕。

林业方面,实施通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及兴林抑螺建设、绿色通道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生态公益林保护、速生丰产林、林产品加工业、森林生态旅游休闲等重点工程,全面深入开展义务植树和封山育林,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确保森林覆盖率由22.1%提升到26.8%,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500万元。

3、搞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主的合作经济组织,逐步建立健全种苗供给体系、技术推广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

注重农民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通过项目开发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4、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发展农村交通,注重小城镇和村落的规划、管理,逐步完善小城镇和村落的水电路厕等设施,重点抓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确实提升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差别。

(三)大力发展服务业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引进培育大的物流企业,支持发展专业化市场、中介机构和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

培育旅游、文化、住房、养老、社区服务等有潜力、有市场的消费热点,全面提升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档次。

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17.5亿元(当年价),占GDP的比重达35%。

年均递增14%。

1、商贸流通业。

根据现代物流业的配送(运输及仓储)、销售特征及我市工农业生产、社会消费等具体情况,“十一五”期间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应重点考虑3个环节:

一是注重网点建设,积极发展专业市场、超级市场、购物中心及商业街,逐步完善社会商业中心布局,最大限度地拉动内需,活跃市场、服务群众;

二是抓住运输这一环,引导、扶持我市运输业的发展壮大;

三是鼓励企业、个人组建各类形式的工贸、农贸联销共同体,在生产资料与工农业产品的购销上形成本地优势。

通过卖场、配送和专业公司,使我市商贸流通业在内外贸易的物流大潮中聚集财富,形成本地收益。

2、旅游业。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需在立足本地消费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理顺体制,加强宣传,增加投入,以“红绿相间、山水相映”为宗旨,突出抓好嘉山风景名胜区、皇姑山公园、古大同森林公园、澹津公园、三湖公园的景点与景区建设,引进、兴办大型游乐场所,积极开发、推介我市特有的旅游产品,满足群众休闲观光娱乐需要。

3、休闲餐饮及社区服务业。

规范餐饮业和娱乐业、保健按摩等休闲产业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做大做强,开展连锁经营,提升我市休闲餐饮业经营水平与档次。

突出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基础设施,拓宽社区服务项目,扩大覆盖面,提供质优价廉、方便快捷、形式多样、项目齐全的各种服务,重点发展家政、养老托幼、保洁、保安、保健、就业中介等服务业,培育一批社区服务龙头企业,推进社区服务向社会化、产业化、规范化发展。

4、房地产业。

通过引导、扶持和加强管理,继续保持我市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势头。

建立健全我市中低收入家庭基本住房保障制度,突出抓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基本解决市区“黑瓦屋”的居住安全隐患。

规划期内,完成东湖2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小区建设,并选址2—3处开工新建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小区,新建廉租住房300套,安置“黑瓦屋”居民住户300户。

进一步强化物业管理,确保新建房屋100%实施物业管理。

进一步提升房地产经营开发整体水平,建设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新型小区。

5、金融业。

围绕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包括股份制改造、公司治理、农发行定位、邮政银行成立、农信社票据置换及经营策略的转变等),加快金融产品开发,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积极探索开办完善消费个人银行、网络银行、电子支付、三农保险、投资理财等新业务、新品种,提高竞争能力,增加利润来源;

加强机构网点建设,优化网点布局,拓展农村金融市场;

加大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成长型民营企业和本市传统优势项目的有效信贷投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有效处置历史遗留债务,降低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实现金融机构整体效益持续好转。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改善水陆交通。

一是在“十一五”期间建好常荆高速津市段。

2006年动工兴建的常荆高速途经我市的灵泉等乡镇,2010年将全面建成通车,这对提升我市交通地理位置,改善我市的对外开放形象将产生极大的影响,我们要利用这一契机,搞好常荆高速津市段灵泉互通的建设,并高标准拉通常荆高速与市城区的连接线工程。

二是加速完善路网结构,加快主骨架的升级,尽早建成涔水大桥,确保S302线在2007年竣工通车,提升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务力度,尽快形成区域性快速通道。

三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逐步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深度和路况水平,力争到2010年使我市通村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硬化率达到80%左右。

四是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布局和建设,让客运车辆通村达组,确实解决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

同时加强港区码头资源的有机整合,兴建窑坡三角坪码头,整治澧水航道,再创津市水运辉煌。

2、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2006年—2010年完成水利建设总投资6979万元,其中湖区水利工程建设投资2784万元,山区水利工程建设投资1185万元,电力排灌工程建设投资2210万元,“四水”治理项目400万元,管理设施建设400万元。

湖区坚持以堤防建设为重点,确保出现历史最高水位、万亩以上堤垸不溃,加快对穿堤建筑物与重点险工险段的处理和低水排渠疏浚;

山丘区以重点解决干旱死角区的水源和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加大病险水库整治力度,鼓励扶持农村大力开展骨干塘坝护砌和部分塘坝的挖深加固;

充分利用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加大对机电排灌设施的更新改造,适当新增排涝抗旱设施。

3、加快电力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立足增强电网技术经济性及结构的合理性,提高电网的容载比及改善电能质量,加强主干电网建设和配电网的改造完善。

重点抓好桑园变新增一台31.5WAV主变建设、保河堤35KV变电站升压、渡口与灵泉35KV变电站等项目建设。

(五)扩容提质并举,全面加强城镇建设

1、配套城区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南工北商、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搞好城区配套建设,规范城市管理,提高城市载体功能,建设山水园林式城市。

——不断提高和改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城市路网要形成六纵五横一环功能布局,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由“十五”的6.13平方米提长到6.7平方米。

重点抓好九澧大道延伸线、双济路、刘公桥路、工业园区路网建设和城区现有道路改造。

——提高供水、供气、供热能力。

改造城区供水管网53KM,稳定供水普及率;

大力推广管道燃气,完成管道燃气二期扩改北区主次管网65KM和过江管道、南区主管网铺设,2010年供气规模1万户,供气普及率达85%以上;

加大集中供热建设,2010年供热管网达10KM,供热面积280万平方米以上。

——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按照公交优先原则,搞好线路优化,改善车况,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多车种、多功能的城市公共客运体系。

——注重城市环境卫生与绿化工作,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

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完成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扩改和城区污水处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到201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达60%,垃圾中转站机械化运输水平达90%以上,水冲式厕所比率达65%以上;

绿化覆盖率达3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7.5平方米。

——搞好环境保护。

有效遏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努力保持全市环境状况的基本稳定。

到2010年城市、城镇的环境质量得到一定改善,工业污染源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农村自然生态逐步恢复、稳定。

其中澧水津市境内省控断面达到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98%以上,空气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划要求达国家二类环境质量标准,烟尘、工业粉尘、COD、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及工业固体废弃物达到控制总量要求。

2、加强小城镇建设。

一是调整完善各乡镇总体规划,编制集镇建设性详规;

二是抓好乡镇道路、给排水、环卫、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快乡镇供水事业发展,扩大集镇集中供水范围,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

三是突出抓好保河堤、新洲示范镇建设,完成棠华乡撤乡建镇。

(六)努力扩大开放,加强招商引资和经济联合协作

1、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环境,健全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