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74300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探究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概念组:

X人,要求该组结合先前所学知识,利用互联网、图书馆,并求得政治老师的协助,完成《第19课重要政治概念简释表》。

  概念

  简释

  提供者

  政体

  民主

  共和

  改良

  革命

  议院

  民权

  宪法

  宪政

  责任内阁

  元首

  总统

  事件组:

X人,要求该组结合先前所学知识,并利用其他信息渠道,完成《1911——1923年中国宪政历程大事记》一表。

  年代

  大事记

  合作成员

  设计意图

  本课提及的历史人物有20人之多,不少是学生比较陌生的。

了解这些历史人物有助于学生扩宽历史视野。

同时,课前准备由人物入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理解教材内容也有帮助作用。

概念组面对的是若干个抽象概念,可以说都是政治概念,学生先前大都接触过,但未必能精确理解,所以特别要求他们必须求得政治老师的协助。

从教材内容特点出发,事件组只要列出几件大事即可,语言要力求精炼。

教师可指导学生参考课本后的《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三个组的任务最好提前一个星期告诉学生,使之有充分的时间来完成。

完成后,教师审阅,并在课前将他们的这些成果印发至全班,让所有学生共同分享。

每张表的最后一列署上完成该项任务的小组成员的姓名,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尝到成功完成一项任务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导入设计

  教学导语

  清朝末年,民国初期,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他们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美国唯一的一部宪法——1787年宪法,自诞生起,一管就管了200多年,从未废止。

  而亚洲地区最早建立起“共和国”的国家——中国,从上个世纪初至今天,共产生过13部宪法草案和宪法,时至今日,却为什么依旧在宪政之路上艰难跋涉?

  让我们一同来沉思百年中国民主宪政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和奋争吧……

  语言色彩浑厚凝重,为通篇课文的学习奠下了情感基调。

运用数字,中美对比,反差强烈,并以问题导入,这对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思考兴趣会产生明显效果。

  教学结构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从“开眼看世界”到“师夷长技以制夷”

  从“君民共主”、“君主立宪”到开明君主制

  二、清末的宪政举措

  “预备仿行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

  三、民国初期的宪政努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

  宋教仁之死

  师生互动

  情境营造

  近代以来西风东渐,多年闭关自守的“大清帝国”被鸦片战争的枪炮轰开了国门,在与西方列强的“对话”中,泱泱“中华大国”竟是如此不堪一击!

这,究竟是为什么?

  课堂设问

  问题1:

林则徐、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中国失败的原因何在?

并由此提出了什么主张?

  参考:

认为原因在于“技不如人”,由此提出著名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

  问题2:

有人说:

林、魏二人对西方的认识非常肤浅,向西方学习的东西只是皮毛,而且其主张没有付诸实践,不值一提。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主张学西方“长技”,虽学的是皮毛,但是,他们揭开了中国近代探索救国真理的序幕。

后来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可以看作是从不同方面传承其“师夷长技”的思想。

  问题3:

王韬、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王韬、薛福成等都属于士大夫知识分子。

他们认为中国专制政治使君主与民众上下相隔,而议会制在他们看来能够“能上下为一心”,“同甘共苦”。

而西方议会政治的原生意义是对君主、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约束。

显然,他们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在当时的条件下,他们更不可能认识到这种制度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问题4:

他们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

为什么?

他们主张“君民共主制”,但这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制。

他们还不能摆脱旧的传统信念的影响。

从中可看出,他们依然认为君主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君主权威的合法性不容置疑。

  当一些先贤在技术层面上改革中国的时候,他们发现光有一些单纯的技术并不能真正地解决民族存亡问题,技术离开了制度的鼓励和保障依然只是“淫巧小技”,不足为恃。

  5年甲午战争的失败整整刺激了一代人,有识之士发现中国之失败决非偶然也非军事力量的薄弱,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的腐朽所致,因此他们从西方的制度文明中找到了君主立宪这一药方,试图改变中国。

  问题5:

康梁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立宪法、开国会、三权分立。

这显然比“君民共主”的主张前进了一步。

  问题6:

康梁在后来的变法实践中,不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改为主张搞开明君主制,政治主张明显缓和,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

宪政有几种形式,如果实行英国那样的宪政制度,君权旁落,清廷实在心有不甘;

以光绪为首的帝党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之间的力量对比;

顽固派以“维护祖制”为名,利用慈禧太后不甘失去权力的心理,鼓动其掣肘皇帝,阻挠变法;

在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下,维新派求变心切,权力虚弱的光绪帝与维新派采取“快变”方式;

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对改革前途充满了简单的、不成熟的判断;

等等。

  富有讽刺意味的是,“戊戌变法”失败后仅仅两年,即1901年初,被八国联军炮火赶到西安“西狩”途中的慈禧太后,于1月29日发布了道变法上谕,其中道:

“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当议更张……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

”在内外压力之下,连慈禧本人也意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

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朝野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

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

1908年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一个在君权问题上矛盾态度的文件,它离宪政的要求还很远。

但是,无论清政府如何抓权不放,总还算是给臣民设定了一些权利,也限制了部分君权。

比如它规定: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结社等事准其自由”;

“臣民非按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规定将司法权划归“审判衙门”,实际上是取消了皇帝的最高审判权。

其在中国宪政历史上毕竟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萧瀚在《百年宪政的历史省思》中的一段评述教师可作参考:

“由于立宪派出于策略的考虑而将宪政实质上限制皇权的核心思想隐而不发,致使清廷是在被连哄带蒙的状态下,步入宪政的险地。

等到它一旦开始按照宪政模式进行运作时,便发现自己的权力处处受制,最终由于其认清了立宪的目的而屡屡违‘宪’去达到不放权的目的,致使这场运动变成了结果上的欺骗,从而把自己送上革命的祭坛。

  慈禧死后,清廷不仅未逐步开明化,反而在失去权力的恐慌中加速走向保守和偏执,把维护朝廷视为头等大事,无视社会人心的变化。

民间与朝廷南辕北辙,两股相反方向的力量在撕裂中国。

人民终于失去耐心。

  1911年10月10日,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延续了260余年的清王朝走向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前者以民主共和制否定君主专制,后者以总统制否定责任内阁制;

前者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构国家组织,后者是为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崇尚英美民主政体,所以原汁原味照搬西方宪政。

行内阁制目的在于将大总统袁世凯置于虚尊地位,将之纳入资产阶级的政治体系。

“因人立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

”“临时约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抛弃总统制而采取内阁制,用心是很好的也是很苦的。

”“与其谓为制度上之选择,无宁认为基于人事之考虑。

  袁世凯试图通过独裁政治而确立个人权威,于是一步步破坏民主共和政体,制定《新约法》,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工具。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披着“宪政”外衣恢复独裁统治,这说明了什么?

他的结局揭示了什么道理?

《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新约法》保留了“中华民国”国号,规定总统要“对国民全体负责”,说明在辛亥革命后“朕即国家”、“皇权至上”等不再是神圣的天条,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根本区别,国家观念正从传统向近代转变。

  袁世凯在一片讨伐声中,病重而亡。

它揭示了,在近代中国,任何新权威的建立,如果偏离了挽救民族危亡与实行民主宪政的轨道,仅仅依靠赤裸裸的武力建立威权政治,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身亡事小,误国罪大。

  殉道者的血迹早已干了。

今天我们回首历史,看见的仿佛只有尘埃,只有权势的喧嚣和赞美。

但历史会永远铭记1913年3月的那一刻,宋教仁以他的鲜血染红了他所追求的民主理想,也染红了整个沧桑百年史。

年轻的宋教仁被罪恶的专制子弹击中,他永远年轻,他的生命定格在32岁,定格在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因为宋教仁一贯主张责任内阁制,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准则,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

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袁生畏。

一分钟即兴演讲——“想起宋教仁”

我们未必都认同他当年的思想,但他对自己所追求的思想的执著,他为自己的理想不惜献出生命的崇高精神,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政治责任感,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人格,这一切即使过了多少年都有他不可磨灭的价值,他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了20世纪中国政治史的黑暗夜空。

  总的指导思想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更多更好地扮演“发现者”、“探索者”的角色,且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

课前三个组的安排、小组讨论、自主思维,以及一分钟即兴演讲等形式,既有手动,又有脑动,既有群体协作,又有个人独立思考,既有学生间的交流,又有师生间的互动,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探究活动中来了。

精心编写的“情境营造”和一个个由浅入深、力度大的问题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了学生不断进行探究的内在动机。

  所有问题的答案都定义为参考,这是为了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更是为了防止学生形成绝对化即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在许多问题上,教师也不应该有唯一的答案。

课堂是不是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设计的问题是不是开放式的。

  教学总结

  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谁是国家的主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君主,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所谓朕即国家。

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

康梁、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

1908年的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

中华民国诞生后,《临时约法》成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独裁,宋教仁喋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

  所谓宪政,是指政府的一切行为是以被授予的权力为范围,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

  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

尽管每一次改革与尝试都带来了些微的进步。

  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

但我们注定要前进,也正在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