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44871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苗族民间传承文化看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Word格式.docx

关于蚩尤是苗族始祖的问题,过去汉文献史料不多,史家看法也不一致。

《苗族简史》、《苗族史》和伍新福、李廷贵等学者的文章根据汉文献和苗族民间传承文化资料早已把这一历史脉胳叙述得比较清楚了,但学术界仍有不同看法。

因而,对这一问题,仍有进一步讨论之必要。

这里,我们只想运用大量的苗族民间传承文化资料来论证这一问题。

二、苗族民间传承文化中的始祖蚩尤

苗族有三大方言,又分许多支系,分布很广。

各地苗族都把蚩尤奉为祖先,传颂蚩尤在黄河边上与炎黄斗争的事迹(神话传说);

老人死了,要把亡灵送到祖先发祥地(黄河北)与老祖宗蚩尤同在;

服饰、歌舞和各种民俗也都记录了这段历史。

这样的传承文化资料非常丰富。

1、口传的历史——神话、传说、史诗中的蚩尤

西部苗族(包括贵州西部、四川南部、云南、东南亚和美国等地的苗族)广泛流传蚩尤的神话传说,都说始祖蚩尤原住河北(传说叫浑水河北边即黄河边上),很强大,后来,被黄帝打败才南迁,又被打败,再西迁。

《蚩尤的传说》(潘定衡、杨朝文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收了关于蚩尤的七则神话传说。

其中一篇叫《蚩尤的神话》说,苗族最先住在黄河边上的蚩尤坝里,蚩尤带领八十一个兄弟,种庄稼,建城池,神鸟带他去找药,他又发现铜,冶炼铜,制兵器。

黄龙公来攻打,蚩尤头戴牛角帽,身穿牛皮袍,挥舞铜宝剑,杀退了敌人。

黄龙怕铜(现在人们还说龙怕铜),逃跑了。

黄龙公又用宝葫芦来收苗家,蚩尤就用火烧葫芦。

雷老五假意拜蚩尤为兄,向蚩尤学到了医药和冶炼铜造兵器之术,还骗走了蚩尤的铜板斧。

最后,黄龙公联合赤龙公和雷老五一起攻打蚩尤,蚩尤牺牲,苗众渡黄河南迁。

《传说蚩尤》说,蚩尤向老友公学冶铜造剑,老赤公和凤郎联合攻打蚩尤,用计谋杀害蚩尤。

这些传说都叙述了蚩尤与炎黄长期战争最后失败的过程。

《西部苗族古歌》(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苗汉文对照古籍本)有三十多首是唱叙蚩尤的强盛和蚩尤失利被迫迁徙的历史。

其中,《根支耶劳、革缪耶劳和耶召玖副蒿之歌》叙述古时候苗族(古歌称&

髳&

)住在&

东方大江边&

,土肥粮丰,人畜兴旺。

后来,&

沙召玖帝敖&

来攻打。

&

意思是&

沙族那位年轻的姑爷&

,&

沙族&

即夏族,称之为姑爷,表明苗汉先民的亲戚关系。

沙族来攻打,打不赢,就和谈,这时,苗族放松了警惕,被打败,便牵着牛渡过浑水河(即黄河)来到笃那依摸(即长江)边,后又被打败,不断向西南迁徙。

《苗族迁徙歌》说,古时候,苗族住在&

直米立&

(即今河北),建立城池(蚩尤城),生活美好。

首领叫格蚩尤和格娄尤老。

后被沙召觉帝敖攻打,格蚩尤老败,迁徙。

渡黄河,到长江边,后又迁到贵州的黔西、大方一带,依附于彝族奴隶主,奴隶主的姑娘出嫁,苗族陪嫁,到威宁、赫章一带。

古歌叙述蚩尤和苗族迁徙脉胳清楚,与多种资料相印证,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古歌中的格蚩尤老即蚩尤,&

格&

是祠头,无意义,&

尤&

和&

尤老&

,苗语音译,意思都是&

首领&

尊敬的老爷爷&

之意。

蚩&

为氏族部落名。

《续夷坚志》卷四云:

华州界在蚩尤城,古老言蚩尤阚姓&

阚&

与&

革&

近音,古人用汉字记苗语时,可能按汉族姓氏习惯,把&

格蚩尤老&

的&

记为&

,认为是姓。

其实不然。

不过可以看出古人记&

蚩尤&

姓,都是用汉字记苗语。

苗族古歌《格炎爷老和格池爷老》中的&

格池爷老&

也就是蚩尤,这是翻译上的问题。

贵州大方苗族古歌《战争与迁徙》,详细地叙述了苗族先民在黄河北岸与黄帝进行多次战争,很残酷,很激烈,最后失败了,被迫迁徙。

这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历史书。

中部苗族即贵州黔东南苗族的《苗族古歌》(田兵编选,1979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和《苗族史诗》(马学良、今旦译注,1983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内容基本相同,都是用神话的形式曲折地反映蚩尤与黄帝争战的历史。

古歌唱道,苗族第一个始祖叫姜央,他与雷、龙、虎、蛇等都是蝴蝶妈妈生的兄弟。

枫木变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计宇鸟来孵蛋,才生姜央众兄弟。

众兄弟长大了,争当大哥,姜央用火攻,制服众兄弟,当了大哥,后来兄弟分家,龙管水城,雷管天上,虎管森林,姜央管平地。

雷公霸占了耕牛和家产,姜央去向雷公借牛来犁田,后又将牛杀来祭祖了。

雷公报复,从天上下来劈姜央,姜央原有准备,便捉到雷公关到铁笼里,雷公得水,破笼逃跑上天,下大雨,发洪水淹姜央。

姜央上天去与雷公斗,迫使雷公消了洪水。

这一神话表面是看是反映人与自然的斗争,实则是蚩尤与黄帝战争的曲折反映。

姜央又叫姜炎、告炎(即炎公)也就是蚩尤。

有的汉文史籍记,蚩尤为炎帝之裔(一说曾参加炎帝的部落联盟为炎帝的大将),更多史料记炎帝与蚩尤一起打黄帝,败了,炎帝不敢再打,蚩尤便打着炎帝旗号,自称炎帝与黄帝打。

(见袁珂《中国神话传说》)炎帝是火神,用火攻;

黄帝用水攻(雷公得水才破笼逃脱,又发洪水淹姜央),黄帝命令应龙发洪水淹蚩尤。

(见《山海经》)不难看出,苗族古歌中姜央与雷公的斗争,实为蚩尤与黄帝斗争的神话反映。

古歌还反映这样一个观点:

苗族始祖蚩尤与黄帝、炎帝以及虎、蛇等氏族都是兄弟,为争当大哥管天下,便打了起来,蚩尤开始是胜利者,当了大哥,后来,雷公上天了(黄帝胜了),这反映了蚩尤与黄帝之战的原始部落战争性质(兄弟争当大哥,争统治权),同时反映了这场战争的曲折过程。

黔东南苗族喜爱斗牛,每逢节日都要举行斗牛比赛。

这种习俗怎样形成呢?

有个传说,古时候苗族被外族攻打,苗王叫兄弟们牵牛来灌上酒,把尖刀绑在牛角上,放牛与外族官兵斗,胜了,兄弟们争说是自己的牛打胜的,争执不下,苗王为了论功行赏,便叫大家牵牛来再打斗,胜者受奖,从此,斗牛成了习俗(见黔东南州文研室编印的《苗族民间故事集》第二集)这里说的苗王就是蚩尤。

蚩尤兴起的斗牛后来演化为&

角抵戏&

东部苗族(分布在湖南湘西、湖北鄂西南、贵州东北、四川东南等地)的古歌,苗族叫&

都荆豆纪那&

,意为&

苗族从宽广的旱地平原到广阔的水田之乡的诗&

,即是叙述从黄河平原迁到长江流域的诗。

石宗仁翻译整理的《中国苗族古歌》,(1991年,天津古籍出出版社)着重叙述&

时期苗族在长江流域的生活和斗争,其中《除鳄斗皇》一节,叙述三苗时苏州在长江流域战胜鳄鱼,并与夏人皇帝进行斗争。

湖南《板塘苗歌选》中的《祖先歌》唱道:

我们苗族的祖先名叫蚩尤&

他勇敢无比,生就一副铁骨钢头&

箭射到蚩尤身上不是折就是弯&

(岳麓书社,1992年古籍本)湖南湘西苗族古歌《鸺马鸺玛》唱道:

苗族原先住在&

灰一样&

糠一样&

的大江边(即黄河边),被欺侮,才迁到楚地,后又再迁到洞庭边。

苗族各地许多古歌都把苗族历史追溯到长江中下游&

时期和更早的居住黄河中下游的蚩尤时代。

2、历史的化石——祭典中的始祖蚩尤

湘西和黔东北苗族祭祖是祭剖尤,剖尤为苗语,意为尤公,就是蚩尤。

川南苗族杀牛祭祖习俗,传说是起于蚩尤时代。

蚩尤死后,苗族南行,中途,首领夸佛又被轩辕士兵射死。

人们地埋葬蚩尤和夸佛时,都吹芦笙、敲战鼓,吹牛角,用以悼念死者,驱赶虎豹。

从此,祭祀成了习俗。

过去,四川南部和贵州西部还建有蚩尤庙。

湖南城步苗族祭枫神,祭师身披蓑衣,头戴倒立三脚架,形似牛角,严然一个蚩尤神的形象。

《述异记》云:

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

这是神话化了蚩尤。

黔西北苗族传说,蚩尤头戴尖刀,犹如牛角,与黄帝斗。

《山海经&

#183;

大荒南经》云:

蚩尤所弃之桎梏,是为枫木。

即是说,蚩尤被杀死,其精灵化为枫木。

可见,城步祭枫神就是祭蚩尤神。

云南文山地区苗族&

踩花山&

跳芦笙时,要先祭祀祖先蚩尤,立花杆,桂挂红布,即&

蚩尤旗&

祭蚩尤时,祭师念唱祭祠,叙述蚩尤与黄帝斗,失败后迁徙的过程。

苗族盛行祖先崇拜。

一个远古时代曾辉煌一世,后来一败再败的苦难深重的民族,特别怀念辉煌的祖先,日常祭祀不忘祖先,老人死了,要送老人的灵魂到东方老家与祖先同住。

黔东南苗族老人死了,要把他的衣巾物品烧给他带走,祭师要唱祭祀歌,叫《焚巾曲》(贵州《民间文学资料》第48集,王秀盈搜集整理,苗汉文对照),唱歌引导死者亡灵到东方老家&

浑水河边&

(黄河边)与祖先同住。

接着追叙祖先(蚩尤)与汉官(黄帝)争战最后失败的过程。

贵州清镇苗族(属西部苗族)老人死后,祭师在祭典中演唱《祭魂曲》(魏金才主编,1995年,贵州民族出版,苗汉文对照古籍本),除唱祭仪外,就是用祭祠来指引亡灵沿着祖先迁徙之路到祖先蚩尤那里去。

路线是从清镇出发到贵阳、龙里、四川,又经过许多地方,最后过红水河(黄河)到祖先的城里,见到祖先&

依洛王&

,只见他&

头上有两只角&

,这显然就是神话说的头有角,与轩辕斗的蚩尤。

3、无字的史书——服饰歌舞文化中的蚩尤与苗族迁徙

黔西北苗族的服饰图案既是美的创造,又是历史的记录。

裙脚三条横线表示祖先曾经生活在黄河、长江和平原。

星宿花&

表示蚩尤和黄帝打仗时,在夜里行军,就靠星宿指引方向。

九曲江河花&

记录祖先从黄河、长江再经过许多河流才迁徙来的。

蜘蛛花&

表示祖先被围困时顽强战斗的精神。

虎爪花&

叙述迁徙到深山箐林后打虎的故事,等等。

(见《贵州民间工艺研究》,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1991年)

黔东南苗族妇女着盛装时,戴头牛角形银饰,身着银饰披挂,实为蚩尤遗风。

雷山民间传说,这种武士式的服饰,古为男装,男子穿着出嫁,后改为女子出嫁,女子不愿去,男子让他们穿这套盛装后才出嫁。

镇宁苗族老人穿的裙子有三种,一种叫&

迁徙裙&

,苗族叫&

bainao&

,意思是&

九黎裙&

,有81条横线,分9级,表示蚩尤有9子,每子又有9子,共81人,即九黎部落。

一种是&

三条母江裙&

,表示过去蚩尤失败后苗族迁徙,过黄河、长江和嘉陵江。

再一种是&

七条江裙&

,表示祖先迁徙过七条江河,(见《夜郎故地上的苗族》,1995年,《镇宁文史资料选辑》第7集)

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传说:

蚩尤时代苗族有文字,后被打败,一再迁徙,文字丢掉了。

人们一直怀念祖先,为了不忘历史,除了口头传述外,还把它标在衣服上。

有的学者说苗族服饰是一部&

无字的史书&

,的确如此。

苗族不仅用服饰来记录历史,还用歌舞传承历史。

用民歌演唱历史的很多,前面谈到的古歌就是。

这里主要讲歌舞结合的芦笙歌舞。

流传在威宁赫章一带苗族的《迁徙舞》(芦笙歌舞)就是一部&

迁徙史诗&

芦笙边吹笙边跳舞。

芦笙曲表达一定歌祠,歌祠就叙述迁徙的历史内容,这样,诗歌舞三位一体,表现了蚩尤败后苗族一再迁徙的过程。

曲调共17首,开头&

垒营盘&

打鼓调&

,表现苗族在黄河北岸大平原筑城御敌情况。

接着,&

赶路调&

开壁道路&

蚯蚓滚沙&

上楼梯&

通江调&

倒立&

旋风吹&

点兵调&

等,表现迁徙途中和艰苦斗争。

最后,&

打戛祭祖调&

欢腾调&

表现苗族经过长途迁徙后定居下来,祭祀祖先和欢庆新生的场景。

(《苗学研究》第1集,1989年,民族出版社),可以看出,苗族历史追溯到三苗和蚩尤九黎时代,是有充分根据的。

三、蚩尤与苗族文化精神

蚩尤辉煌时代和蚩尤失败后苗族被迫作长期艰苦的命运大迁徙的历史生态环境,铸就了苗族文化精神,形成苗族传统文化模式。

蚩尤时代是部落时代,民族尚未形成。

苗族开始形成大致在三苗时代。

当时三苗在长江中下游,与尧、舜、禹长期战争,三苗最后失败,长江下游苗族已融入夏族(后为汉族)之中,长江中游苗族退至洞庭湖以至武陵山区,被称为荆蛮。

从三苗开始到荆蛮时期,苗族各支系都生活在共同的地域中,具有共同的命运共同斗争,形成共同的文化(语言、服饰、芦笙、崇牛、崇祖、崇巫等)。

虽然,作为苗族群体,开始形成于这一时期,但从文化源头和族源来看,可以追溯到更古的蚩尤九黎时代。

正如长江黄河的源头在青海,尽管源头还不叫长江黄河。

苗族的历史与文化可追溯到蚩尤时代,苗族文化精神是蚩尤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1、崇巫、崇祖、崇牛——牛文化精神

有的史学家认为蚩尤三大发明是兵器、刑法、宗教。

原始宗教,各民族都有,不算苗族发明,但蚩尤九黎尤为盛行。

以后,苗巫更盛。

在信奉各种神灵中,尤其崇拜祖灵。

人们认为祖先灵魂有三个,一个在墓地上,一个在老祖先住处(与蚩尤同在东方,亦在天上),一个在堂屋中,保佑子孙。

几千年来各地苗族都盛行祭祖,祖先崇拜已成人们的精神支柱。

东部苗族杀牛祭祖是剖尤(即蚩尤)。

西部苗族也祭蚩尤。

中部苗族祭祖叫&

鼓社祭&

,除祭近世几代祖先外还祭始祖姜内(即蚩尤)和蝴蝶妈妈。

每隔十二年大祭一次(有的四年、六年不等),一次祭四年,第一年迎龙起鼓(祖灵在鼓里),推荐鼓主,制造木鼓。

第二年醒鼓,把姜央接到寨中,祭鼓,斗牛。

第三年迎选祭牛(巫师去选祭牛,很讲究毛旋、牛角和眼睛),制鼓,杀牛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宰牛羊来祭。

第四年,杀猪祭祖。

鼓社祭仪式繁多,仪典盛大,耗资惊人,即使家境贫寒,也要千方百计筹措。

因为牛与祖先同在,同生存,共命运。

崇牛与崇祖紧密相连。

每次杀牛祭祖,都要把牛头角垒于堂屋中间作为祖先灵台,越垒越高。

镇宁苗族祭祖传说,杀牛祭祖是因为祖先在阴间要用牛来犁田。

黔东南苗族祭祀古歌《焚巾曲》也说要用牛祭祖、让祖先得牛犁田。

黔东南《苗族古歌》叙述姜央(蚩尤)与雷公(黄帝)矛盾斗争的直接动因是兄弟分家时雷公占有耕牛,姜央没有牛,去向雷公借来犁田后杀牛祭祖,雷公报复。

这一古歌还有一首专唱&

犁东耙西&

神话:

榜香给修狃(神牛)驾犁耙,犁大地,犁成山山岭岭、平地沟河,这实际是祖先牛耕生活的颂歌。

根据历史考证,蚩尤时代已有了牛。

神话传说讲到蚩尤用牛作战,这完全是可能的。

至于用于农耕,可能是以后的事,传说把它附会上去。

但姜央放火烧山,战胜雷、龙、蛇、虎等,这反映已有刀耕火种农业。

许多传说反映,蚩尤时代农业已有较大发展,且有桑蚕。

人们把蚩尤神化了,他就成了农业神,又是战神。

蚩尤不仅用牛作战,而且战士们也都头戴剑戟,似牛角,用以抵人。

苗族民族传说和汉文记载都这么说。

秦汉至唐的&

就演蚩尤作战,&

以角抵人&

(见《述异记》等)。

苗族喜爱斗牛,也喜爱耕牛。

贵阳&

四月八&

节日,一方面是为纪念苗族英雄亚努,一方面是祭牛王,给牛做生日,表达了苗族对耕牛的崇拜。

总之,崇牛是苗族文化精神的核心。

苗族崇拜牛,就是崇拜斗牛的顽强不屈、勇于战斗的精神,崇拜耕牛的艰苦奋斗,务实开拓的精神。

这就是苗族文化精神,是苗族魂,是一股&

苗劲&

文化人类学家深层心理、精神内核入手,分析一个民族的文化的内在协调一致的整合状态,提出文化模式理论。

有的学者根据这一理论,把傣族文化和彝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傣族文化为&

水文化&

,彝族文化为&

火文化&

(见《楚雄师专学报》1992年1期《水与火的民族》)这有一定道理。

我们把苗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比较研究,也可以说,蒙古族为&

马文化&

,苗族为&

牛文化&

在内蒙古自治区一些重要场所或广场上,人们可以看到飞奔驰骏马的巨型塑像,这就是蒙古族文化精神(马文化)的象征。

我们认为,苗族文化精神的象征是牛,在苗族地区塑牛像(或塑全牛、或塑牛角)是很有必要的。

千百年来,苗家堂屋中垒牛头角,已积淀为苗家人的精神内核。

现在塑牛像,其意义和内涵已提高到新的更高的层次。

我们应塑蚩尤像,同时塑牛像,塑在一起,很有意思。

因为蚩尤是苗族祖先,牛是苗族文化精神的象征。

牛文化精神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且随着历史进而不断发展。

下面再进一步阐释这一问题。

2、艰苦奋斗,勇于斗争,坚忍不拔

蚩尤战败后,苗族先民被迫南迁,经过一段时期的艰苦创业,发展起来,建立了&

三苗国&

(实为部落联盟)。

三苗被尧、舜、禹攻打,战败,被迫迁到高寒地区和崇山之中。

春秋战国以后,又不断被封建王朝征伐而不断往西南迁徙。

每次迁徙,都是往新的边远荒凉山区去开发,自然环境越来越差。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苗族人民一直是苦难深重的。

苗族民歌唱道:

老鸹无树桩,苗家无地方,到处漂泊,到处流浪&

在恶劣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苗族人民坚强不屈地为生存而斗争。

蚩尤的斗争精神曾威震四方,黄帝用计谋杀害蚩尤后,仍打着蚩尤的旗号去征服各部落。

世世代代,蚩尤都是各族人民心目中的&

战神&

三苗以后,苗族人民一直不屈不挠地进行斗争。

明清以后,正如谚语说的,&

三十年一小反,六十年一大反&

统治者因此而诬蔑苗族为&

蛮&

我们反过来看,不是苗族&

而是苗族人民具有不屈于任何压力的斗争精神。

苗族人民既坚强不屈,又善良友好。

《镇雄州志》卷3说,苗人&

性忠朴&

《大方府志&

疆里志》说,苗人&

性朴实&

一个外族人与苗人相处以后就有这样的感觉,苗人很讲和平,讲礼节,重情谊,你对他好,他对你好十倍,如果你欺负他,他就跟你干到底,甚至不惜牺牲。

3、封闭而又勇于开拓,涣散而又富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

荆蛮以后苗族分散迁徙,各占一个山头(有住山脚又被挤到山头去的),形成许多支系,许多方言土语。

各支系内部通婚,支系间少通婚,少交往。

一个支系或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有自己的组织制度(鼓社制等)和方言、土语、节日、习俗等。

整个苗族有许多共同的文化,各支系又有自己特独的文化——亚文化。

一方面是社会隔离(压迫者副出来的)和自然隔离(地理环境)造成封闭性;

一方面,不断迁徙又促使苗族不断开拓,开发新的环境,接收外来文化,融合其他民族成员(比较起来,苗族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更多一些)。

东部苗族古歌详细唱述了三苗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开辟田园,修城建屋的壮举,而且除掉了长江鳄鱼之害。

中部苗族迁到黔东南后,先开辟山间河谷,后被驱赶,又到山坡上开发那层层梯田,创造山地农耕文化。

西部苗族不断被驱赶而不断迁徙,不断开发新的生存环境。

苗族和犹太人是世界两大苦难深重的民族,都有开拓精神,但主向不同,发展程度就有差异。

犹太人以积极进取精神,向先进地区开拓,在保持自身独立性(不被同化)基础上,把世界先进文化吸收过来,发展自己,而苗族却不断向偏僻荒野进军,远离先进文化中心,影响自身发展。

现代苗族开始有所改变。

苗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长期生活在小群体中。

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成为连接小群体成员的纽带。

从社区看,人们的群体意识很强,但从民族看,又肯有涣散性。

文化的统一性不强,政治统一性谈不上(只是社区统一),封建时代没有建立统一的政权,政治发展水平不高。

另一方面,长期被压迫被驱赶,又使各支系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和使命感,认同共同祖先蚩尤,人死了,都要把亡灵送到远祖那里;

认同本民族,不管哪个支系,只要是苗族,都有一种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认同民族文化,苗族文化成了维系苗族群体的精神纽带。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民族多样化这两种相反的趋势都在发展,分布世界各地的苗族,正在进一步认同和团结,努力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苗族为跨国民族,要在各自国家中作出积极贡献。

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历史,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中国苗族人民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苗族人民和各民族人民的最佳先择。

由于历史原因,苗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几个方面都落后于中国许多民族。

当代苗人深感自己肩上的历史重任。

在祖国现代化建设中,苗族不能老是落后。

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