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9434329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流域综合治理初步设计报告Word下载.docx

6、塘坝Ⅱ-Ⅱ剖面图

7、塘坝排气装置结构图

8、拦河坝平面图

9、拦河坝剖面图一

10、拦河坝剖面图二

1综合说明

1.1项目由来

为进一步加大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综合治理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结合济南市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历城区水务局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择优选取历城区捎近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

我院承担了捎近小流域水土保持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我院接到该项目后,经外业勘察、调查工作,搜集该流域的自然、经济、土地利用及水土保持现状等资料,编制完成了《历城区捎近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该小流域工作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各级政府十分重视。

1.2流域概况

捎近小流域地处历城区彩石镇的西南部,西巨野河上游,四周分别与历城区彩石镇柳泉、西丝峪、老树峪、东泉等村为邻。

捎近小流域距彩石镇约18km,南北长约2.33km,东西宽约3.11km,流域面积约4.6km2。

本次规划实施的项目区涉及捎近村1个行政村,52户,210人,现有劳动力175人,人口密度46人/km2,人均纯收入8500元,人均耕地面积0.29hm2。

捎近小流域属于低山-丘陵地带,坡度较陡,地形复杂,域内地面海拔高程在258m~570m之间,相对高差312m,总体地势中间低四周高,域内山头林立,山岭连绵起伏,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源短流急,夏季易发生山洪灾害。

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生产力水平较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

1.3建设目标及规模

结合捎近小流域当地现状,以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项目区经济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确定项目区建设目标为建立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小流域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模式。

进一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坚持以治水保土为中心,以林果发展为主导,发展名、优、新、特等拳头产品,培育市场体系,发展市场经济,在实施治水、治山、改土项目中,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新建骨干工程,完善现有工程,建成既能保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又能保证区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使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逐步走向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轨道,提高项目区群众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

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基本遏制流域内水土流失,本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7hm2,使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82%。

流域泥沙减少70%以上。

2.加强域内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塘坝、拦河坝等地表拦蓄工程,充分拦蓄利用区内水资源,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在拦蓄地表水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优化小流域内的灌溉水源。

3.改善生态环境目标。

在满足当地群众生活需要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经果林果,本项目实施期末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7hm2,其中新增经果林10.4hm2;

新增水保林6.8hm2,水保林疏林补植7.0hm2,封育治理152.5hm2。

人工造林面积占宜林地总面积的80%以上。

新增治理措施保水效率达到35%以上,保土效率达到75%以上。

4.发展农村经济目标。

土地利用率80%以上,土地产出增长率50%以上,商品率达50%以上,粮食达到自给有余(400~500kg),现金收入比当地平均增长水平高30%以上。

1.4总体布置与措施设计

紧紧围绕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收入,通过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的结合,沟坡兼顾,乔灌草结合,减轻流域水土流失的同时,提高群众收入。

工程措施主要是河新建塘坝1座、新建拦河坝5座。

林草措施主要是山坡下部规划经果林10.4hm2;

山坡上部新增水保林6.8hm2,水保林疏林补植7.0hm2,封育治理152.5hm2(封育标志牌3个,流域治理标志牌1个)。

1.5施工组织设计

该项目施工用材均可在当地就近购置,质量经技术人员检查合格后,按施工进度拨付材料。

项目区交通便利,施工用电、水均可从附近村庄调用。

林草措施实施交由受益村群众完成,工程措施的实施通过公开招投标择优选取有资质的施工单位。

1.6工程管理

工程实施前项目建设乡镇要成立“历城区捎近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指挥部”,镇长任总指挥,分管副镇长、相关科室及受益村委任成员,协调各方关系,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历城区彩石镇人民政府作为该项目法人,主管项目的施工、监理招投标及项目的具体实施。

历城区水务局协助建设单位搞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加强项目建设及资金管理,并提供技术支持,定期深入到施工现场,搞好监督检查和技术指导,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按期完成治理任务。

1.7投资及资金筹措

该工程总投资239.44万元,其中工程措施159.23万元,林草措施47.91万元,封禁治理1.20万元,独立费用24.12万元,基本预备费6.98万元。

本项目资金筹措采取市级财政投资及收益群众投劳折资的方式。

1.8效益分析

本期小流域治理工程完成后,对促进该区域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具有积极作用,同时至各项措施稳定发挥效益时年经济效益为101.83万元,治理期末小流域新增措施涵蓄保水能力3.41万m3/a,每年可产生保土效益0.21万t,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历城区捎近小流域工程特征表

表1-1

项目

单位

数量

一、建设条件

 

2主要材料

1、涉及县(市、区)

1

钢材

t

2、项目区面积

km2

4.6

水泥

870

3、人口

万人

210

炸药

kg

1126

4、农业人口

树苗

万株

3.11

5、多年平均降水量

mm

672

种子

6、多年平均气温

12.6

3、机械施工量

台班

7、森林覆盖率

%

42.2

4、投工

8、林草覆盖率

41.99

总用工日

万工日

0.76

9、现状水土流失面积

4.18

年均用工日

1.01

10、现状流失程度 

90.84

年劳均出工日

工日

5.0

11、土壤侵蚀模数

t/km2.a

1500

5施工期限

0.75

12、治理措施面积

1.67

五、投资

二、设计标准 

1、静态总投资

万元

239.44

1工程防御暴雨标准

20年一遇6h最大暴雨

108

工程措施

159.23

20年一遇24h最大暴雨

196

植物措施

47.91

10年一遇6h最大暴雨

87

封育措施

1.20

10年一遇24h最大暴雨

158

独立费用

24.12

三、工程规模 

基本预备费

6.98

1、小流域综合治理 

1.77

2、单位治理面积投资

万元/km2

135.27

新植水土保持林

hm2

6.8

3、投资分摊

水土保持林补植 

7.0

中央投资

经果林 

10.4

地方匹配

封禁

1.53

六、工程效益

小型水利

水保工程

塘坝

1、水土流失治理程度

82.18

拦河坝

5

2、达到林草覆盖率

87.00

四、施工

3、实现生态修复面积

1、总工程量

4、年拦泥沙

万t

0.21

土方

万m3

0.25

5、年蓄水能力

3.41

石方

0.26

6、直接经济效益

101.83

混凝土

0.04

2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2.1.1流域概况

2.1.2地形地貌

(1)沟道情况

捎近小流域中间低四周高,域内有1条主干沟,3条支沟,3条支沟回流至主干沟,主干沟长度约0.86km,支沟长度约0.5~0.7km,其平均比降分别为35%~45%,流域平均沟壑密度为2.160km/km2。

(2)地面坡度组成

根据对流域现状的实地调查,结合万分之一地形图,对捎近小流域地貌组成大体分成以下情况:

流域内总面积4.60km2,其中小于5°

的土地面积28.5hm2,占流域面积的6.2%;

在5°

~15°

之间的土地面积58.4hm2,占12.7%;

在15°

~25°

之间的土地面积有135.07hm2,占29.36%;

25°

~35°

之间的土地面积121.23hm2,占26.35%;

大于35°

的土地面积116.8hm2,占25.39%。

2.1.3土地、土壤

(1)土壤类型

捎近小流域属泰山北低山-丘陵区,流域内地表起伏不平,岩石出露为风化石灰岩,地表组成物质主要为出露的岩石及其风化物。

土壤类型以褐土为主,质地多为中壤,有机质含量低,抗蚀能力差。

15°

~20°

以上的坡地土层瘠薄,土层厚度在15~30cm之间,部分区域灰岩裸露,砂砾化趋势严重,坡脚及以下土体多为轻壤、中壤,土层较厚,厚度一般大于50cm,是该小流域内主要农作区。

土壤质地多为中壤和轻壤,有机质平均含量1.13%,碱解氮72ppm,速效磷8ppm,速效钾115ppm。

土层厚度多在30~60cm之间,小于30cm的占土地面积的40%。

(2)土地资源评价:

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2008)评价方法,结合流域内土地生产潜力和限制因素对各类土地农、林、牧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进行评价。

其土地资源评价标准见下表。

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标准

表2-1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地形地貌

平整大块

缓坡大块

缓坡小块

陡坡小块

急坡破碎

难利用地

地面坡度

<

-5°

-15°

-25°

-35°

>

35°

侵蚀程度

微度

中度

极强度

土壤质地

轻壤

中壤

重壤

粗沙

土层厚度(cm)

200

150-200

50-150

30-50

15-30

15

有机质含量

1.0

0.8-1.0

0.5-0.8

0.3-0.5

0.1-0.3

0.1

水资源条件

较好

一般

较差

土地适宜性

宜农

宜农果

宜农林果

宜农林

宜林牧

需改造利用

根据地形坡度、土壤侵蚀强度、土地特性或质量、土地的理化性质、土壤中植物水分可用量等判别指标,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按土地类型归类,并依照土地生产潜力和限制因素,对各类土地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

项目区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见下表。

小流域土地资源等级评价结果表

表2-2

等级

合计

面积(hm2)

6.9

21.6

58.4

135.07

121.23

116.8

460

1.5

4.7

12.7

29.36

26.35

25.39

100

根据以上评价结果,区内土地等级主要为四、五、六类土地,表明土地适宜作为农地进行耕作的面积较小,大部分土地适宜作为林果地进行合理利用,以挖掘更大的土地增值潜力。

(3)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内现有土地资源460hm2,其中耕地面积7.8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0%;

园地面积54.2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79%;

林地面积139.9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42%;

荒草林地面积233.7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82%;

村庄用地7.2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56%;

水面7.81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70%;

交通运输用地5.13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12%;

其他土地面积4.10hm2,占土地总面积的0.89%。

详见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2.1.4植被

流域内的植被分为天然与人工两类,以人工植被为主。

天然植被呈间断分布,表现为半干旱的植被群落特征,以黄草、黄白草、茅草等为优势种,散生酸枣、荆稞等灌丛。

人工植被占主导地位,目前水保林主要树种为侧柏、黄栌、刺槐等,分布于山体中上部、河沟两岸及道路两旁和村庄内。

经果林主要树种有核桃、花椒、山楂、香椿、杏树及零星的柿子、苹果、梨等。

分布于靠近水源、质地较好的山坡梯田及沟谷间地。

2.1.5水文、气象

1.气象

小流域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总的特点是:

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雪;

春季温暖,多风易旱;

夏季多雨,雨量集中;

秋季天高气爽,雨量骤减。

多年平均降水量672mm,其中汛期(7~9月多年平均)降水461mm,占全年的68.6%。

降水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不均,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而且也是造成水土流失和引发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

2.水资源

依据降雨资料查山东省水文图集,本流域内多年平均径流深110mm,河川径流由大气降水补给,径流在时间上的变化特点与降水相似,但年际年内变化很大。

区域内地表水资源量为2.16万m3,人均地表水资源量103.05m3,由于降雨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域内干支流均为暴雨型间歇性河流,直接可利用水资源量较少。

捎近小流域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00~250m左右,深井单井出水量20m3/h左右,目前仅供区域人畜饮水用,农田、林业用水大多数靠天然降雨,河川汛期水量丰富,旱季断流时间较长,但缺少拦蓄水工程,河川水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在治理区内,采取沟道拦蓄、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可提高水的利用率,改善小流域的有水条件。

3.光热资源

流域内多年平均气温12.6℃,年均日照时数2650h,无霜期191.5天,早霜始于9月下旬,晚霜止于4月上旬,每年大风日27天。

2.2社会经济

2.2.1人口与劳力

捎近小流域地处历城区彩石镇的西南部,西巨野河上游,四周分别与历城区彩石镇柳泉、西丝峪、老树峪、东泉等村为邻,地理坐标在北纬36°

34′~36°

37′,东经117°

15′~117°

18′之间。

流域面积4.6km2,小流域内有一个行政村捎近村,人口210人。

农业劳动力175,人口密度46人/km2。

该区域人口素质中等,文化水平80%以上为初、高中,农村劳力中可用于水土保持的时间每人每年大约为4~6个月。

2.2.2农村各业生产

据调查,2013年小流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8500元,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平均单产3980kg/hm2。

(1)农业生产:

基本农田以种小麦、玉米为主,单产在3980kg/hm2左右;

其它耕地种植蔬菜、谷物等杂粮作物,流域内粮食产值是构成家庭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林业生产:

林果业为流域内的主导产业,经果林40.7hm2,生产经营以果园为主,经果林主要有核桃、花椒、山楂、苹果、杏树、桃树等;

现有水保林95hm2,乔木等水保林以林场或承包到户型式为主经营、管护。

(3)牧业生产:

以家庭畜牧业为主,主要品种为猪、牛、羊、兔、鸡等。

(4)工副业生产:

该流域处于济南市近郊,便于从事工副业生产或农闲时进城打工。

工副业项目主要有交通运输、机具维修、饮食服务、建筑等。

2.3水土流失和治理状况

2.3.1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捎近小流域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属鲁中南石质低山丘陵区第四副区。

泰沂山区强度溶蚀—侵蚀低山丘陵区,近几年来,为发展当地经济,捎近小流域内广大干部群众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搞植树造林,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许多荒山秃岭得到绿化,多数荒坡地和坡耕地被梯田所代替,部分坡耕地、荒山荒坡水土流失得到减缓,取得了显著成绩。

流域内水土流失面积417.8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90.84%;

经过近几年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6.8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92%。

包括:

整修水平梯田2.1hm2,种植水土保持林115.7hm2,发展经果林49hm2,修建蓄水池3座,打井5眼,修建塘坝1座,修建生产道路6km。

这对于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发展农业林业生产,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林、牧、副业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现状农田

现状沟道

现状山体

现状塘坝

现状水保林

2.3.2现状水土流失情况

项目区属鲁中南石质低山丘陵区,该流域属北方土石山区中度侵蚀类型,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为水力侵蚀,以面蚀为主。

参照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普查成果,经现场勘查及对地块分析,流域内按土壤侵蚀强度划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烈四个类型,其中微度流失面积42.12hm2,占流域总面积的9.16%;

水土流失面积417.88hm2,占流域面积的90.84%,轻度流失面积为175.68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8.19%,主要分布在3°

~8°

的水平梯田、园地、林地、草地中;

中度流失面积235.3hm2,占流域总面积的51.15%,主要分布在较密林8°

的坡式梯田、坡式果园、稀疏林的大部分和田埂草堰中;

强烈以上流失面积6.90hm2,占流域总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农田隙地、稀疏林地和部分坡式果园中。

年均土壤侵蚀总量0.63万吨,多年土壤侵蚀模数1500t/(km2.a)。

水土流失现状表

表2-3

土地利用

类型

水土流失面积

总面积

(hm2)

轻度

强烈及以上

小计

林地

110.08

19.21

0.73

130.02

139.91

耕地

1.05

0.93

0.72

2.7

7.83

果园

29.23

18.35

0.31

47.89

54.24

荒地

28.09

193.25

2.32

223.66

233.78

水域

4.25

7.81

道路

1.93

1.21

0.67

3.81

5.13

农村居民点

0.43

1.02

1.45

7.2

其他占地

0.62

1.33

2.15

4.1

175.68

235.3

417.88

2.3.3存在的主要问题

因原有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缺少系统的综合规划,多是单项分散措施,水利水保工程不完善,存在自发性和盲目性,缺少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各种措施不能有效地相互配合,不能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总体效果不显著。

(1)小型水保工程严重欠缺,水资源利用程度低。

流域内沟道现存小型水利工程拦蓄能力较小,地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普遍缺少蓄水促渗工程,致使雨季沟内径流暴来暴走,水土保持难度加大;

沟道均为季节性河流,旱季水量严重不足,断流造成沟道萎缩,水生物种和河岸湿地消失。

也极大地影响了坡耕地履行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工作,使治理工程年年搞,却不见成效。

近年来地方政府虽有投资,但项目的组织管理及资金落实均不到位,半拉子工程较多,或建成的工程不能及时配套,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

(2)坡面措施缺少统一规划,不能形成综合防护体系,需补植或改造疏残林,培植新的水土保持林,更新、扩大经果林规模。

流域内为土石山区,现有林地中水保林多为疏、残林、立地条件较差,土层瘠薄,蓄水保土效益差,急需采取更新、补植或封禁等措施进行改造;

果园所在立地条件较好,是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财源,但由于品种老化、树龄偏大等原因,经济效益低,群众管理积极性不高,需进行整地、更新品种、加强管理、增加灌排设施等,尽快提高经济效益。

(3)人为水土流失有加重趋势,预防监督工作相对滞后。

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道路两侧及山坡处开发建设此起彼伏,而防治水土流失和环境保护工作相对滞后。

水保行业主管部门力量薄弱,需采取强有力措施,有效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4)注重眼前利益,轻视生态保护。

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力量,近年来人们种植的树木主要是新品种果树,而具有防护功能的树木因短期内没有经济收益,发展缓慢,需要政府扶持,这是水保林建设缓慢的症结。

3建设目标、规模和工程总体布局

3.1建设目标

3.2建设规模

按照流域内水土保持建设目标,综合分析治理投资来源及群众实际承受能力,确定建设期内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7hm2,主要建设内容:

工程措施为新建塘坝1座;

新建拦河坝5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