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9410746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研究Word下载.docx

企业社会责任;

重复博弈

  Keywords:

earningsmanagement;

mixedgame;

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

infiniterepeatedgames

  中图分类号:

F27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4311(2016)28-0038-04

  1理论概述

  1.1盈余管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盈余管理的危害逐渐被人们认识,如今,盈余管理的研究仍然是会计和金融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

WilliamScott(1977)指出盈余管理是在公认会计原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并未指出其危害。

随着人们对盈余管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盈余管理的危害逐渐显现。

Healy认为管理层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或者是通过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目的是误导以公司经济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或者影响那些会计则务报告为基础的契约行为。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管理层增加了盈余管理的动机和能力,但是企业的盈余管理方式多种多样,Hand(1989)指出公司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的方式总的有两类:

一类是运用会计方法而进行的应计盈余管理,一类是构造真实交易而进行的真实盈余管理。

因此,企业管理层在进行盈余管理方式的抉择时,需要更多地考虑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随着外部监管环境的改变,盈余管理不同方式的成本收益发生改变,使两种盈余管理的权衡可能发生改变。

  1.2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一般认为是OliverSheldon(1923)在美国进行企业考察时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认为企业在对股东承担责任,谋求最大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根据社会契约论的观点,社会与企业缔结了一个契约,社会为企业的存在提供了条件,企业应对社会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从信号传递理论方面来说,企业的社会责任还具备工具性的特点,表现在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是为了向社会公众传递一种正的信息,从而让企业在未来的运营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增加企业的私利操纵空间。

  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社会责任意图缺乏信息,公司管理层会在考虑社会责任履行的成本和收益上抉择是否利用社会责任报告这一工具向公众展示自身的社会履行情况,是否用正的社会责任信号来掩饰其负的社会行为。

  2企业行为的抉择机制分析

  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上,企业在制定财务报告的同时,市场会根据已有的经济事项将企业的会计信息反馈到信息使用者手中,再通过股价合理性反映到资本市场中。

因此,在这种条件下,政府的监管作用将会弱化,企业主体将会为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如果企业主体执行盈余管理的决策时,投资者主体的货币选票将不会投给不诚信的企业,同时遭受一定的处罚;

如果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则会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那么企业的盈余动机就被泯灭,使得企业不得不放弃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的选择而真实完全地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履行良好的社会责任。

  市场上的信息不仅不完全,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成弱势有效性。

在企业和政府以及公众的关于企业行为的博弈中,企业主体具有绝对的信息优势,政府依据自身的强制性要求,可以获得一定量的信息资源,而社会公众获取的信息来源于企业主体自愿披露的部分和政府部门出具的审计证明及税收证明,所以在资本市场社会投资者选择用脚投票的决策方式。

政府监管部门会根据企业的经营绩效来进行必要的监管,企业在来考虑收益和成本的条件下可以自由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披露方式。

如果政府监管力度不大,那么相对于进行盈余管理的成本和罚款就小于其带来的收益,企业将会进行盈余管理,但是在盈余管理的方式上会依据监管力度的大小以及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成本来衡量;

如果政府的监管力度较大,那么企业主体将考虑被发现的风险后的损失与收益的大小,从而进行是否选择盈余管理的抉择,继而选择盈余管理方式。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企业主体在盈余管理上有很大的操纵空间,仅仅依靠政府按法规进行监管无法约束众多企业的行为,因此,需要从企业的内部治理上引入社会责任的理念,并且让企业对更广范围的利益相关者负责,来谋求企业更长远的利益,同时引导社会公众关注自愿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表现为投资者对其更多地关注,在货币选票上给予更多的支持。

企业会因为社会责任的内部约束所带来的收益会影响到决策层的盈余管理方式选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社会责任履行对信息优势方具有约束作用。

企业的社会责任、盈余管理方式抉择和政府监管的约束作用机理如图1。

因此,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行为决策依据是企业的成本和收益,政府的监管同样依赖政府的监管成本和我国的现有会计制度的完善程度,会计制度的完善能够限制企业在会计信息编制上的有机可乘,企业在外部约束变大的情况下,盈余方式的选择将会如何变化?

企业的社会责任代表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对于维护自身的社会影响是否会放弃一定的盈余收益?

  3本文的基本假定和参数设定

  本文主要采用博弈论的方法来阐述观点,在进行博弈时我们假设参与者都是理性人,参与者对自身的博弈结构、博弈规则和支付函数了解详细,但对博弈对手的了解仅限于其概率分布,参与主体信息不完全,这样企业的决策目标就是在给定自己的类型和其他主体的类型依从战略的情况下,最大化企业的期望效用,主要的模型参数如表1所示。

  假设企业的行为抉择分为三种,进行盈余管理或者不进行盈余管理,进行盈余管理的同时会选择应计盈余管理或者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企业对二者不会交叉使用。

  假设政府监管部门有是否主动采取监管可能性,并且对于未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不会误判,对于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存在误判的可能,同时由于媒体的信息传播,公众对于政府的行为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政府无作为,事后,政府监管部门将面临公众的质疑,对政府的声誉将造成损失。

  4不考虑社会责任履行的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抉择博弈模型构建

  在不完全信息的静态混合博弈中,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管理的概率为p,其中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概率为P1,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概率为p2(p=p1+p2),那么企业放弃盈余管理的概率为1-p。

龚启辉等(2015)认为两类盈余管理方式存在替代关系,一类盈余管理成本的增加导致这类盈余管理程度的下降,而另一类盈余管理程度随之上升,反之亦然。

本文假设企业在市场中的决策是唯一的,则企业的行为存在三种组合:

第一,是否进行盈余管理;

第二,进行盈余管理下的应计盈余管理;

第三,进行盈余管理下选择真实盈余管理。

  政府的监管实际上是存在刚性的,即对于企业的常规经营活动进行普遍的监督,但对于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督是相机的,同时政府也存在机会主义,即对未进行盈余管理企业不监督。

因此,政府主动监管的概率为q(0≤q≤1),不监管的概率为1-q。

同时,政府监管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还取决于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a和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即监管的可识别盈余管理行为的能力b,但是在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相对于应计盈余管理的行为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监管部门察觉。

假设政府查出应计盈余管理行为付出的监管力度为b1,政府查出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监管力度为b2。

因此,ab(0  在以上的条件假设下,不考虑社会责任履行的企业盈余管理方式的抉择博弈模型的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如果企业预测监管部门在监管时有机会主义时,企业为维护企业声誉,企业会倾向于可识别率低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来替代应计盈余管理行为。

事实上,在我国现阶段,由于会计准则日臻完善和监管力度不断加强,政府的监管识别概率越来越接近,并且企业行为被识别趋于必然事件。

那么,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给企业带来的收益区别就越小,利用应计项目管理盈余的的风险越来越大,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则倾向于操纵真实活动进行盈余管理。

  5考虑社会责任履行和企业盈余管理的重复博弈

  依据信号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来源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强化利益相关者关系,形成较好的社会信誉,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MichealPorter指出企业将社会责任方面的考虑纳入企业的核心战略中可以带来竞争优势和社会优势。

因此,企业在策略中考虑社会责任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好的社会声誉。

在重复博弈中,企业的信息优势在不断的重复决策中被政府监管部门及广大的投资者了解,企业为了维持和缓和市场上的声誉及信任,在盈余管理行为被发现时,最好的办法是不再进行盈余管理,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以诚实的表现来修复声誉的损失,本节基于重复博弈来探讨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盈余管理行为的博弈以及最终的抉择。

  本文假设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带来的溢出效应为Gi(Gi=Ei(1+u)),企业获得正向的声誉激励因子为u,Cs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成本,贴现因子为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被市场接受的概率为θ。

企业“坦白”即不实行盈余管理并且履行社会责任,政府同样不监管,长期重复博弈时企业未来的折现总收益为:

  6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不完全信息的静态混合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动态重复博弈模型系统的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方式抉择与政府监管以及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之间的关系,得出了两个结论:

  第一,在不完全信息环境下,企业受外部环境的约束,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强度,我国的监管惩罚力度越大,企业盈余管理的自我约束力就大,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就较小,但是企业在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上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方式。

因此,在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的危害,特别是防范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隐蔽性危害,需要政府和企业以及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通过改善我国的会计制度,增加政府的监管投入,提高监管部门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平,及早发现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严厉的外部环境约束将促使企业从内部进行“自省”,从而降低企业的盈余投机行为。

  第二,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政府的监管作用弱化,企业的不诚实行为终将被发现并被惩罚。

企业的贴现因子受到企业的社会责任收益和盈余管理收益的影响,但是最终的均衡是诚信并履行社会责任。

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的收益将会弥补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损失,从而起到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作用。

政府积极宣扬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提高声誉激励因子u,增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潜在收益,提高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违规成本,从利益层面来约束企业内部行为选择,提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意愿,降低盈余管理水平。

 第三,在信息化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途径来增加企业社会责任的溢出效应,即增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被市场接受的概率为θ,市场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认可度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因此,企业不仅仅依靠社会责任报告形式向外发布,还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交媒体来传播公司履行的社会社会责任的事件,如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服务消除社会贫困和对员工、环境和社会承担责任等。

  参考文献:

  [1]龚启辉,吴联生,王亚平.两类盈余管理之间的部分替代[J].经济研究,2015(6):

175-188.

  [2]王勇明,何凤平.企业社会责任、财务业绩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分析及研究[J].现代商业,2015(32):

104-105.

  [3]冯雪.基于企业社会责任影响视角的管理行为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4]王秀婷,陈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J].消费导刊,2013(4):

107-107.

  [5]林华娇,王晓燕.基于契约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关系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2013(6):

123-125.

  [6]李增福,林盛天,连玉君.国有控股、机构投资者与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J].管理工程学报,2013,27(3):

35-44.

  [7]林华娇.企业社会责任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2.

  [8]张红月,王灵波.企业社会责任函数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J].会计之友旬刊,2011(29):

15-17.

  [9]吴建军,刘重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政府监管与投资者诉讼的博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5):

84-85.

  [10]蔡吉甫.盈余管理及其治理的博弈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

(1):

51-55.

  [11]韩晶.企业社会责任的博弈模型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7(10):

65-68.

  [12]柳艳丽.基于“经济人”假设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博弈分析[D].陕西科技大学,2007.

  [13]张慧.信誉机制在欺诈行为中的运行分析——来自一次博弈与重复博弈的解释[J].财经研究,2003,29(5):

65-70.

  [14]HealyPM,WahlenJM.AReviewoftheEarningsManagementLiteratureanditsImplicationsforStandardSetting[J].AccountingHorizons,2008,13(4):

365-383.

  [15]HandJRM.DidFirmsUndertakeDebt-EquitySwapsforanAccountingPaperProfitorTrueFinancialGain?

[J].AccountingReview,198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